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4/15 10:10:47瀏覽4500|回應3|推薦27 | |
將近一千一百年前的某一夜晚,雲門文偃禪師在佛殿對著眾僧開示:「十五日以前的事情,就不問諸位了。十五日以後呢,有誰可以道一句的?」 老和尚環視了一下,沒有人出聲,一個個都低著頭。見得這景況,老和尚只好代眾比丘回答:「日日是好日。」 一千一百年後的二月十六日,我第一次參加簡老師主持的禪宗班,也有類似情形。不管老師在上面怎麼問,大家都很客氣,一樣低著頭,「眾皆默然」。 這反映出,不是對自己修行沒把握,就是害怕自己過不了關,會丟臉。可不管出於何種心態,都一樣,都有一個「我」在。 學佛也好,參禪也罷,旨在把這個「我」拿走,拿乾淨。 簡老師把目光轉向我這邊。 「銀居士第一次來,有什高見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我略微看了看手上的教材,要講的是「陸亘大夫咨疑南泉」這宗公案。反正伸頭也一刀,縮頭也一刀,有什麼好害怕的?我說,諸位菩薩,諸位大德,我是第一次上課,事先沒看過這本《統宗判元錄》,完全沒準備,只在老師來前勉強讀了一下,倘講錯了,請多包涵。 必須聲明,諸位都是老修行了,我不是。在此之前,個人修的主要是《首楞嚴經》的「觀音法門」。更早,當然多多少少看過專載公案的《景德傳燈錄》。 兩者對照,理路一致,好比參禪參「不思善,不思惡,什麼是你本來面目」,其實和觀世音菩薩教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意趣相同。入流,入的是耳根之流。問一句,是誰在聞聲,這個能聽的本來面目又是誰?看,一樣吧,對不?但這相同中也有不同之處,不同到很微細,以後有機會再和諸位分享。 討論這公案前,感覺簡老師很慈悲,領著大家觀賞《統宗判元錄》這座大花園。這裏面有多少株花呢?數了一下,一百株。很遺憾,我缺福報,錯過前面三十五朵了。但不打緊,往後這六十五朵,動靜照樣大得很。請問諸位,你看這些花,內心有沒動那麼一下?動,固然不對。不動,莫非睡死了? 動與不動間,請看南泉老祖師這公案內容。 「陸亘大夫向師道:肇法師甚奇怪,道萬物同根,是非一體。師指庭前牡丹花,云: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陸罔測!」 肇法師,指的是活躍在南北朝時代的僧肇,為了傳法方便,不惜在《肇論》這部書中,借用老子的思想,「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源」,讓人弄不明白他講的是佛是道。所以,官位做到刺史大夫的陸亘,就向老師提出疑惑,好奇怪,肇法師為何要講這幾近外道的話? 當下,南泉普願禪師用手指指門前一株牡丹花,告訴他:「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諸位,陸亘一聽這話就矇了。我們呢,有沒有看懂這宗公案的? 底下是個人一點體會,提供大家參考。 實在講,我們這參禪,不是只有打坐才參,如同我修觀音法門,不是只在靜坐中才觀,而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把心思放進一直在研修的公案中,才叫「參」。參進去,融進去,如果你能把所有念頭鎖定在和你相應的公案中,就是禪法講的「萬法歸一」。 比方學問很好的陸亘大夫就做不到,一問現原形,反映以前學過的知識,都是妄想和執著。難怪身為師父的南泉老和尚要「指著牡丹笑大官」,這花開得再漂亮,終歸是一場夢! 僧肇法師說什麼,要緊嗎?哪怕他講了多少老子和佛陀的言論,都是他個人的,和我們了不相涉。 當知他講那話,有當年的時空環境和文化背景,此之謂「諸法因緣生」。可學禪的人要有把握,一聽這話就能親見《心經》講的「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畢竟「因緣和合始知空」。反之,沒有空,因緣如何碰在一起?這就叫「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色空,空色,都是「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懂的話,就能知道學佛無它事,端在做該做的事。比方布施,布施是該做的事,無所謂功德。持戒是該做的事,有什麼好不自在的?能不喝酒,多好,不被酒精綁住就自由了。那忙完一天清閒下來,可不可以喝杯茶?可以啊。 只做該做的事,就是佛法、禪法。否則縱然天天唸《金剛經》,唸上幾萬遍,也一樣是世間法。 禪宗,是很活潑的,別看死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