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三種執著,讓你想不開
2017/08/07 09:23:10瀏覽2769|回應3|推薦19

做個明白人〈17

用禪修角度讀般若心經〈4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上一篇後段,我們講到佛陀這段開示的「行」,照古梵文的原意,在把行動付諸實踐。而且這一實踐,並非今天想到了才做,而是持之以恆的分秒都在修行。這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啟示,修學佛法是不隨時間和成就而中斷。

佛經有這麼一樁故事,在中國藏地很流行。據傳觀世音菩薩曾在阿彌陀佛面前發下大願心:「盡我形壽,遍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若我於眾生未盡度之時,自棄此宏誓者,則我之腦裂為千片。」哪裏知道這個願一發,不得了了,觀世音歷經無數劫〈原始佛教的時間觀念,一劫等於134384萬年〉,到處聞聲救苦,度脫無數眾生。最終卻發現不管自己如何盡心盡力,但造下各種惡業輪迴六道生死的眾生卻越度越多,我這是何苦來哉?

這個心念才剛現起,只聽得觀世音的頭顱登時發出轟轟巨響,剎那間紛紛碎裂,宛如千瓣蓮花。但見阿彌陀佛從中現身,說道:「善哉觀世音!宏誓不可棄,棄誓為大惡;昔所造諸善,一切皆成妄。汝但勤精進,誓願必成就。三世共十方,一切佛菩薩,必定加護汝,助汝功成就。」我們現在知道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正是阿彌陀佛送給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因此即便貴為等覺菩薩,仍然存有一分微細的自我、我執。想想看,菩薩都還是會生煩惱,何況吾輩普通人?這也是我在前面一個帖子〈有個「我」在,快樂難長久〉強調沒有絕對客觀的緣故──我們這個從無始以來就有的「自我感」,很麻煩,很不容易對付。但凡有一點這種無明障,就沒辦法擺脫得了煩惱心,不能稱之為「自在」。

這也是玄奘大師在翻譯《心經》時,要把觀世音菩薩譯成「觀自在菩薩」的原因。觀,就是覺察自己、觀看眾生;自在者,心中不生分別、計較和執著,乃至連微細自我感都徹底消失,可以做到清淨、平等、慈悲了,始可具足。

所以,這裏的觀自在菩薩,可以講已經接近證得「妙覺菩薩」的果位,幾乎和佛陀平起平坐。

談到這裏,我們再看看這段經文,自當明白觀世音菩薩何以要「度一切苦厄」了。因為除了巨大天災或者不可預測的飛來橫禍外,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痛苦和困頓,都是自身造成的。

在大衛‧米奇所寫的《達賴喇嘛的貓2,呼嚕嚕的藝術》這本書,談到苦,大致可區分為兩種,一是當下感受的「痛苦」,英語稱之為「pain」;一是「受苦」,英語則說成「suffer」。可這個suffer脫胎自拉丁文,原本意含為「背負、攜帶」,此即「帶著痛苦、背著痛苦」。

舉個職場常見的例子,你在公司本來有個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有一天卻發現,這位仁兄在某一次會議,對你提出的行銷案很不給面子,不但說三道四,還大聲斥責你這提議很可能會損害公司以後的盈利。這下子你當場面紅耳赤,和他大聲吵起來,力爭到底。

此時你經歷的場面是,宛若被好友出賣的痛苦。但如果你能認為,會議上的針鋒相對都是為了公司大局著想,不會傷害彼此的深厚交情,這個pain會很快就消失。反之,你一直把這件事擱在心裏,不但從此對他不相往來,只要是有他在的場合,你一貫拒絕參加。哪怕對方請人調解,你也置之不理。那種出自內心的恨啊,就稱之為suffer,你在傻傻的受苦,佛法稱之為「愚癡」。這種情況所在多有,很常見是吧?

此外,我們經常聽聞為什麼一對本來人所豔羨的鴛鴦夫妻,到頭來竟會鬧得彼此都在受罪,不得不以離婚收場?說穿了,都是心裏有個「粗重的我執」存在。

痛苦,本來是一道蘊藏快樂的機會之門,你能放下,那扇門就開了。可受苦,則是把痛苦帶著到處趴趴走,同時也把快樂之門給關得密不透風。

一言以蔽之,我們之所以受苦,是「緣起」自對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太執著。而這種執著,大致表現在三方面,也叫「三種執著」。

一者,我們對於自身遭遇任何事件的源頭很執著。

比如警方問一個嫌犯:「你為什麼對死者先姦後殺?」兇嫌很生氣,大吼:「因為我愛她,我在LINE上對她一見鍾情。但她始終不理我,不管我怎麼LINE她,都對我已讀不回。有什麼了不起啊!」

二者,我們對於事件的經過和內容很執著。

最有名的例子,當屬民進黨政客對「二二八」和「國民黨黨產」的戀棧,千方百計鼓搗台灣民眾省籍分裂、族群撕裂、階級對立和世代衝突。結果蔡英文雖因此騙到總統大位,但日子好過嗎?一個面對四面楚歌、十方埋伏的國家領導人,終日害怕有人想要暗殺她,能快樂到哪裏去?

三者,我們對於事件的結果很執著。

有個在菜市場開中藥店的老板,為人親切和善,在街坊口中很受稱贊。有一天,經不起一位顧客的勸誘,簽了一張一百元的地下樂透,哪裏想到居然中了頭彩。開始他只歸因於運氣好,也不好意思對朋友罷手,遂拿了獎金中的五百元再簽一回,沒想到中了「三星」。從此他整天魂不守舍,每天都在盤算哪個號碼最容易讓自己發財。可想而知,這人的下場是妻離子散,流落街頭。

以上只是略舉的例子,因此可以看出這三個執著都在左右我們的生活。但終歸而言,無一不是「自我感」在作祟。換言之,只要生起這三種執著,大家很容易想不開,都會有各自的煩惱和業障。我們的敵人不在外界,而在自己的思慮心,這正是釋迦牟尼佛何以苦口婆心五十年的緣故──我們不把內心的執著感徹底掃乾淨,斷無可能活得很自在。

我們下一篇再談為何「五蘊皆空」的道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08061631

 回應文章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8 21:06
補充資料:一般人很少注意這段文,也少有參究,就如很少人參究無量壽經的“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法華經說的是眾生皆共成佛,而華嚴經這段說的是眾生的果地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虛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7 10:02
所以安心者,即非安心,是名安心。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7-08-07 10:34 回覆:
空性慧之故,連空亦空。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7 09:59
這若不論觀世音倒駕慈航,此觀世音菩薩的故事,僅可就堅忍不退的層面作典範,以自我勉勵,因為此故事是後人創作。
等覺菩薩只剩生相無明未破,而菩薩只會有法執,不會有我執,所以不會為了度不盡眾生而苦惱,地藏菩薩摩訶薩就是例子。不過觀世音菩薩未來是會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若依華嚴經,當成佛之時,眾生皆已成佛,但是已經有佛無數了,為何目前還有無數眾生啊!這就是生相無明的問題了。佛是就眾生而言,故「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7-08-07 10:34 回覆:
謝謝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