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漫畫真的凋零了嗎?
2015/04/22 00:55:52瀏覽1976|回應0|推薦18



漫畫家敖幼祥怒批農村彩繪都是移植美日漫畫人物,且憂心台灣漫畫文化的傳承(原新聞)。我能體諒他的焦慮,但關於他的觀點,我有一些想法。
 
當然,台灣社會對於動漫文化向來不是那麼重視;但即使環境不好,台灣仍不乏優秀的漫畫家與插畫家。遠從葉宏甲的《諸葛四郎》、劉興欽的《大嬸婆》、《阿三哥》,敖幼祥的《烏龍院》、朱德庸的《澀女郎》、蔡志忠的中文經典、以及春水堂的《阿貴》、幾米、 彎彎、Duncan等等,台灣一直都有很優秀的漫畫家與作品。此外,雖然老夫子不盡然能歸為台灣漫畫,但在台灣仍非常受到歡迎,且在台灣被改編為動畫,而第二代王澤也在台灣擔任教職。

時至今日,新竹內灣有劉興欽漫畫館,宜蘭有幾米公園,且作品常見於拼圖、公仔、飾品等周邊商品,敖幼祥的作品曾被拍攝過多部動畫、真人電影,朱德庸的作品也曾改編為真人連續劇。此外,無論是沙雕、冰雕、節慶、廟會、燈會,知名台灣漫畫人物也經常出現,連台北捷運也看得見 Duncan 的畫。我們傳送表情符號時,也有台灣漫(插)畫家(如彎彎)的圖案。這樣看來,並非台灣民眾不喜歡自己的漫畫。相反地,台灣人很挺自己的文化。
 
問題是,台灣漫畫產業鏈不像國外那麼健全,市場規模也小,而且小很多,同時也缺乏「外銷」管道。結果就是,漫畫家沒有穩定的環境可以創作,因此作品難以推陳出新。君不見《海賊王》、《火隱忍者》都是連載,創作能量延續,動輒數百集,美國 Marvel 的超人系列也是洋洋灑灑;但台灣漫畫大多僅止於「四格漫畫」極短篇,積稿成篇後再以單行本發行,很難有規模地發展出故事情節,更別提細膩的人物刻畫、情節發展了。

缺乏劇情的困難,在《澀女郎》被改編為電視劇時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在四格漫畫時,發人深省的雋永對話彷彿一個又一個煙火,燦爛耀眼。但是當這些極短篇連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時,卻難以讓「火力」連貫。畢竟電視、電影還是以「情節消費」為主,將四格漫畫的體裁運用於電視連續劇中,就會讓原本「單兵作戰」極為優異的作品,頓時在拉長戰線的「協同作戰」中失色。類似狀況也發生在《大宅們》電影中。許多網路笑話都是短篇的,也正因為短篇,發揮了笑話「出奇不意」的笑果。然而,當這些笑話串連成為有劇情的電影時,問題就出現了。故事劇情會顯得破碎而不連貫,同樣的困境:煙火稍縱即逝,但火力卻無法連貫。

當然,台灣報紙的閱讀群眾日漸萎縮,對於四格漫畫的影響也非常劇烈。過去漫畫家靠報紙走紅,但如今只能靠網路,無法善用網路優勢的,作品就會面臨發表困境。不過話雖如此,台灣仍然有類似張妙如,徐玫怡的《交換日記》,用圖畫說生活,故事瑣碎而有趣,賣得似乎也不錯,連我也會偶爾讀一讀。
 
其實所謂「創意」這碼事,真的沒有公式,也未必需要有完整情節才能有市場。如果有可愛的人物、搭配周邊商品、輔以行銷策略,卡通人物仍然可能大有可為。
 
例如,初音未來這個角色當初出現在YAMAHA虛擬女性歌手軟體時,誰能預料到她會這麼受歡迎?其他例如 Hello Kitty、Kikilala、Rilakkuma (拉拉熊)、趴趴熊、Kumamon (熊本熊)、宇宙人、Pom Pom Purin (布丁狗),其實都不是靠漫畫的「情節」走紅,而是純粹「以貌取人」,只要「可愛」就會受歡迎。再搭配適當的行銷策略,例如便利超商集點送,就很有可能一炮而紅。Line的表情人物,原本也都沒有劇情,反倒是因為表情符號走紅後,逆向產生了漫畫故事。
 
因此,我覺得敖幼祥針對農村彩繪開炮,好像搞錯了對象。當然,未經漫畫公司授權而繪製卡通人物,的確有法律爭議。當然,如果農村能結合自己的歷史與故事,再進行彩繪,那會更有意義。畢竟像「彩虹新村」這樣的地方,其特色在於繪畫的「獨創性」,而非模仿。但是如果純粹談到台灣漫畫家的「出路」,以及給台灣漫畫家一個機會這方面,我總覺得不如找便利商店設計個集點送公仔,或是製作可愛的表情符號,先宣傳「人物」,再以人物帶動故事,或許行銷效果還大得多...

另外,漫畫中的「同人」效果也是很強的。透過Cosplay、痛車 (paint car)、彩繪、刺青、公仔等,同樣可以大幅增加漫畫市場。或許,今日的台灣漫畫家以及出版社應該要走出單純畫漫畫的舊思維,開始走向多元經營的道路。

最後,台灣的動畫代工產業一直都有很好的水準。例如台灣的宏廣製作,在1980年代曾經代工70%的美國的動畫,例如頑皮豹、小美人魚、泰山、花木蘭等等。但是代工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台灣仍然應該發展出自己的品牌與題材;然而台灣似乎缺乏發展「自有品牌」的資金與營運模式,也因此台灣動畫在外來動畫夾殺下,一直也只能以「代工」延續。雖然《夢見》、《七點半的太空人》
都成功以「募資」方式完成作品,但這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同時票房也不盡理想。日前上映的《桃蛙源記》其實是個很好的故事,但票房成績也並不亮眼。為什麼呢?美國動畫電影通常以龐大的宣傳,以及經營多年的「品牌形象」吸引觀眾,因此即使是全新主題,往往也能讓觀眾花錢進電影院。而日本動畫,除宮崎駿具有這種品牌魅力外,大部分動畫都是長期以「漫畫」形式連載,並且在電視上播出後,最後才會出「電影版」。也就是說,以電影動畫來「收割」長期經營的觀眾群。日本尚且只有宮崎駿才有「品牌魅力」,台灣動畫電影當然也就舉步維艱。除非台灣能夠開發出如日本動漫產業的體系,從連載、單行本、動畫、到電影版、週邊商品,不然很難殺出一條血路。更何況,有好友私下跟我分享,日本成功的漫畫家很多,但是失敗的卻也不計其數。台灣不能只看別人成功,也要思考這是付出多少失敗的代價才累積出的成果。

台灣的漫畫產業凋零,或許是因為產業結構不健全。但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缺乏真正創新的內容、令消費者喜愛的卡通人物,以及能夠「雄才偉略」畫出有情節、有市場的漫畫家。依稀記得我第一次讀林政德的 Young Guns 時的感動,充滿當時的時尚酷炫元素,彷彿偶像劇般的情節,逗趣而且本土的對白,最重要的是,融合了台灣在地的場景與人物。真的好可惜,這樣的好作品後來竟虎頭蛇尾地結束了。接著,台灣似乎越來越少這樣有趣、連載、高品質的漫畫。中國漫畫有夏達,香港漫畫有黃玉郎,但台灣也有許多傑出漫畫家。只可惜真正能投入,創作出「四格漫畫」以外的「巨著」的,似乎太少。台灣還要多久,才能發展出如美國、日本動漫產業的作品呢?實在令人拭目以待。
( 興趣嗜好電玩動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5551001&aid=2242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