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13 23:38:21瀏覽2999|回應5|推薦24 | |
救人才 給半薪讓他休半年 【記者梁玉芳】 當憂鬱症幾乎已像感冒般普遍時,台灣民眾必須認知到憂鬱症不是個人私事,而是攸關社會生產力的大事。在講求績效的企業組織裡,又如何在員工生產力與人性同理心之間尋求平衡? 和憂鬱症奮鬥一年,只領半薪的李世森(化名)回到公司上班那天,老闆送他一個大紅包,歡迎他歸隊。主管說,就算是用投資眼光來看,李世森這樣的財務人才,能「救回來」就是公司的資產;半年來的陪伴與等待,絕對值得。 有名校 MBA 學歷的李世森,由妻子陪著赴醫院精神科回診的路上,車子遇到紅燈停了下來,他指著路邊加油站說:「幫人加油一小時賺多少?我想做這行;我也只能做這個了。」因為憂鬱症,李世森許久打不起勁處理業務,他比比腦袋:「卡住了。」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但他以前不是如此。 因為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憂鬱症患者通常對自我有較差的評估,這樣的偏差認知更加深自己的沮喪。如果此時職場緊迫釘人,壓力上升,憂鬱程度將更惡化。 李世森想辭職,被老闆勸住了,要他領半薪,休息段時間,有空來開會,了解公司的進度就好,其餘不要多想。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李明濱醫師贊同這樣的作法。他認為,除了急性患者治療期須住院外,憂鬱症患者毋須匆促離職,「這可能是出於病情的錯誤判斷」;再者,工作能讓憂鬱症患者避免社交退縮,與外界保持互動,是康復要件之一。 李世森的主管採取的策略是,以「同理心」挽回優質人才,也宣示公司的「人性化」,對凝聚員工向心力是助益。主管說,他只讓和李世森業務相關的同事知道他的病情,再將李世森的工作分配到其他人手上,「我沒有聽過別人因此抱怨」。 【 2005/01/19 聯合報】 ---------------------------------------------------------------------------- 救同事 部門總動員 【記者彭慧明】 當企業內出現憂鬱症、焦慮症員工,作為同事或朋友,提供支持、讓他「倒垃圾」,肯定比落井下石高尚一百倍,但也可能辛苦一百倍。 范立青慶幸自己選了辛苦的那邊。一年多前,一名同事因為工作上計畫壓力太大,得了焦慮症和憂鬱症還不自覺。 回想當時的狀況,范立青只覺得「好險」。跟同事一起到板橋拜訪客戶,同事不肯搭計程車、公車或火車,一定要坐捷運,因為他擔心公車會塞車。「我會沒有辦法上洗手間,」同事說,火車的洗手間不乾淨,他不敢去。 到了捷運站,車來了,同事又有狀況:想到要去客戶處做簡報,他緊張得肚子痛。大家好言相勸,直到要發火了,才把他「逼」上捷運。幾次下來,大家都不肯跟他一起跑業務。最後部門主管找同事懇談,認真建議他「去看醫生」,不然大家都要翻臉了。 醫生診斷同事得了焦慮症和憂鬱症之後,部門開始「支持治療」行動。大家輪流陪他出差,盡量挑選沒有壓力的工作給他;凡是緊張的工作,大家一定團隊合作,不讓同事落單。還要廿四小時當義務「張老師」,耐心傾聽他的心聲。 范立青自己差點被同事搞煩了。同事開始服藥控制病情後,焦慮的對象由公事,轉移到擔心「一輩子都得吃藥,一輩子是個精神病患」。范立青不斷勸他:「一切都會好轉,情緒生病要吃藥,就跟感冒要吃藥一樣」。 不管什麼時候,同事心情不好,打電話來,范立青總會想辦法講笑話讓他抒解,「不管好不好笑,讓他知道他不孤單」。還有一次,同事覺得很絕望,覺得「永遠沒有治好的一天」,有了輕生的念頭。全辦公室進入「備戰狀態」,大家放下手上的工作,派一個人溜班,帶這名同事出去晃晃,看看山水、街景轉移注意力。 一年多後,同事憂鬱狀況好轉,回歸正常,全部門也像經歷過一場生命震撼教育。 【 2005/01/19 聯合報】 ---------------------------------------------------------------------------- 設企業心理師 設減壓空間 【記者彭慧明】 現代企業除了要打擊經濟不景氣,員工的「情緒不景氣」更是廿一世紀企業的重要課題。「員工協助方案( EAP )」、設置企業心理師、辦公室附設減壓空間等措施紛紛出籠,成為協助員工走出憂鬱藍色風暴的 有效作法。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與陳怡蓁夫婦捐款一千萬元成立「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地點就在趨勢當年發跡的台北市麗水街辦公室。這原是陳怡蓁家族舊宅,她當年的房間改裝成舞蹈治療室,妹妹臥房則成了諮商室。 捐出舊宅,成立基金會,全為了培養更多「心靈捕手」。基金會請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擔任執行長。去年,基金會培養了一百多位諮商人員,舉辦多場心理諮商。陳怡蓁說,其實很不希望這類工作「業務興隆」,但是整個社會確實缺少專業心理諮商師。 台灣 IBM 與台灣微軟等外商公司則以「員工協助方案」來照顧員工情緒。 IBM 去年七月在大中華區開始實施這項計畫,指定顧問公司提供員工心理協助,協談人員視需求到府服務,或是線上解決問題,員工一人一年有五次免費的求助「額度」。顧問公司依照合約不能透露求助的員工姓名及部門,視情況轉介到醫療機構求助。台灣 IBM 員工對這項計畫的滿意度極高。 台灣微軟行銷經理陳國桂說,員工從錄取到獨當一面,公司投資的訓練成本,絕對高於付給員工的薪水,投資員工的心理諮商,勝過訓練一個生手,當然要特別照料員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軟體公司,要找稱職的員工很難,「若發現員工生病就將員工開除,等於是放棄資產」。 威盛電子等企業則雇用專屬的心理師,保密員工隱私是第一要求,這與考績完全分開,如此才能取得員工信任並善用資源。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指出,許多公司已尋求有效措施改善管理方式,減低員工壓力;不當的管理除了讓員工因精神狀況導致生產力降低外,也使員工流動率變高,增加人事成本。 這分報告中也說,會造成職場壓力的主因,包括科技帶來的資訊爆炸、全球化腳步、職場裡做人比做事重要的偏差文化、加班、工作無保障的危機感等。 【 2005/01/19 聯合報】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