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3 21:39:45瀏覽720|回應1|推薦38 | ||
略說臺灣 - 日本篇(1895 - 1945) 日迫清訂和書,臺灣再度換主。 先驅逢甲永福,再除獅貓及虎。1 莫那魯道率族,抗日遭殺報復。2 軍隊鎮壓不服,警察統治恐怖。 峻法挨族遍戶,高砂止獵頭顱。3 初期財政補助,十載自給自足。4 修築縱貫鐵路,打造嘉南水庫。5 糖來新種技術,稻見蓬萊之父。6 農業臺灣糖穀,工業日本供輸。7 圖利日本企圖,剝削臺灣本土。8 二戰需要投入,皇民政策頒布。9 特別統治作古,內地延長勝出。10 教育衛生進步,倍增人口數目。 日缺兵員人數,臺朝補充軍伕。11 航母偷襲珍珠,換來兩顆核武。12 大戰迅速結束,日還臺灣澎湖。 1 逢甲即丘逢甲,永福為劉永福。獅貓及虎即早期「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林少貓及柯鐵虎。 2 1930年霧社賽德克族莫那魯道起義抗日,被日軍以飛機,山炮,毒氣等屠殺報復。 3 日本在1937年前對臺灣全境實施「特別統治」的嚴刑峻法,例如殺人償命,偷竊砍手等,高砂(日本對原住民的稱呼之一)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徹底杜絕。又實施保甲連坐法造成人民相互監督,不過也使治安變好。 4 日本初期由國庫補貼臺灣財政(日本從清廷得到的甲午戰爭賠款更多),1904年日俄戰爭以後無力他顧,使得臺灣財政非得自給自足不可。 5 縱貫鐵路建成於1908年,使臺灣南北交通可在一日內完成。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又於1934年完成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嘉南大圳(水庫)。 6 引進含糖量高的甘蔗並改良製糖技術,又由稻作專家磯永吉改良培植出臺人喜愛的蓬萊米。 7 臺灣總督府有一大段時間的治理臺灣策略是「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以扶植再掠奪臺灣的農業成果來支持日本本土的工業發展。二戰時期又逐漸轉變成「工業臺灣,農業東南亞」。 8 日本在礦,糖,樟腦,林業等制度上都有獨厚日本企業的影子,例如他強制徵收南投縣林杞的公有林地並轉讓日本企業「三菱造紙所」而且引起了衝突。 9 皇民化政策時期從1937盧溝橋事變起直至二戰結束(1945)。 10 「特別統治」是對臺灣實施特別剝削苛刻的政策,只要對日本本土有利就好。後來的「內地延長」是把臺灣當成日本本土延伸的政策,相對溫和。 11 日本侵略東南亞時招集了許多臺籍與朝鮮籍男子充當軍伕。可能是怕陣前倒戈的現象發生於同文同種的中國,日本在侵華戰爭時期極少招集臺灣軍伕在中國戰場。從臺灣募兵自1942年(此時已侵略東南亞)才開始,很多臺籍男子只是為了不再被當成二等公民,並證明自己能與日本人平起平坐而應徵,1945年初全面徵兵制度在臺灣實施,同年日本戰敗投降。 12 由於日軍自1940年起在中南半島的侵略擴張,美國於1941年同英國,荷蘭對日本停止一切石油出口,這個決定頗為致命,飛機不能飛,坦克不能走,船不能動,日軍如何繼續侵略?日本聯合艦隊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同年偷襲珍珠港作為回應,造成美日全面宣戰,最終使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P.S. 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取得了滿清最發達的臺灣省作為日本第二個殖民地(第一個殖民地應該是琉球,日稱沖繩),即使用心經營臺灣,也是著眼於把經營成果拿回本國而不是留在當地,例如日本在臺興建水庫乃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收成主要是拿回母國,當然也不能否認其「順便」造福當地,使缺水現象緩解的事實,故臺灣在各方面有快速的現代化。 直到二戰時期因日本人力物資更為短缺,迫於需要而實施皇民化政策後,漸漸想把臺灣當成日本本土來看待(即「內地延長」政策,為時八年,直至二戰投降),並企圖將之發展成日本帝國其他殖民地的富強模範(也做到了),但在盟軍的轟炸下,臺灣各項工農礦業產值大幅滑落,也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人算不如天算,貪婪換來核彈,日本軍閥可說是想征服世界又偷雞不著蝕把米的最佳寫照之一。 ************************************* 略說臺灣 - 民國篇(1945 - ) 日降獻出臺澎,陳儀官兼警總。 查緝私煙失控,屠殺流血見紅。1 被誣匪諜幫兇,數萬槍決失蹤。2 蔣家對決毛共,遷臺政緊經鬆。3 白色恐怖罩籠,保密防諜流通。 有心大陸反攻,無力現實種種。 倫理延續道統,文化傳承正宗。4 耕地徵收躬逢,苦樂田主佃農。5 十大建設成功,入列亞洲四龍。 黨報解嚴頻送,經國威權臨終。6 十年榮景登峰,股市氣勢如虹。 產業外移空洞,加薪漸如昨夢。 民主自由春風,經濟教育寒冬。7 四龍吊尾警鐘,兩虎搶頭爭鋒。8 工業應跨代工,空轉坐吃山空。9 杜絕政爭內鬨,團結方能長榮。 1 這就是所謂的「二二八事變」。 應是臺灣首長陳儀無法約束手下妄為的官吏或被手下矇騙,再加上語言溝通不良,又未能在事態擴大之前妥善處理為導火線,最後向蔣介石請兵鎮壓則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造成集體屠殺的悲劇。 2 二二八事變後期的「清鄉」行動造成更多冤獄枉死。 當時的背景是國共交兵,處處風聲鶴唳,諜影不絕,「寧可錯殺一萬」是草菅人命的主因,諷刺的是,陳儀本人也因投共不成而被蔣介石下令槍決。 3 蔣介石及蔣經國在臺灣政治一把抓(軍事也是),經濟則相對放鬆。 4 對比於大陸的文化大革命,蔣家在臺灣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5 這是「耕者有其田」,由於地主土地被收購時拿到的不是現金,而是股票,債券等物,最後虧空時有所聞,原地主怨聲載道。 佃農得土地之利,自是笑不攏嘴。 6 蔣經國於1987年解除戒嚴令,1988年年初又解除黨禁報禁,不久因病逝世,威權時代結束。 7 固然在民主自由方面成績斐然,但是在經濟發展及教育方面則出現危機,其中教育改革增加了大學數量卻降低了質量及競爭力,說是越改越差亦不為過。 8 兩虎自然是指藍軍綠營而言。 9 從勞力密集的工業升級轉型至技術密集的精細工業很重要,但是由幫人代工到自建品牌行銷管道亦有其迫切性(借鏡南韓大企業的成功之處)。 P.S. 臺灣在民國時期的前五十年人口變為原來的三倍,但現在因經濟及其他因素人口漸出現負成長。 綜觀近四百年臺灣歷史,政權非異族者僅有明鄭及民國而已,其也不得不全力經營臺灣,原因非常簡單,已經是背水一戰,再無他處可轉移。 南韓歷經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能夠迅速崛起,除了政策得當之外,韓人團結的民族性也是原因之一,總能凝聚出一股強大的氣勢。 臺灣曾是四小龍之首,過去渡海來臺的先民都有過人的勤力,膽識與勇氣,想要再度崛起除了要靠這些元素,還有團結才有可能。 Copyright © 2012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