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04 23:19:35瀏覽1048|回應5|推薦59 | ||
略說臺灣 - 荷西篇(1624 - 1662) 自從十六世紀,呂宋西班竊居。1 大興對明貿易,絲銀往來絡繹。2 荷蘭欲搶生意,臺南鯤身佔據。3 安平古堡建立,商務行政中心。4 西國隨後洞悉,登陸基隆盤踞。5 荷蘭急需勞力,強捉漢人墾地。 掠奪商船貨品,偷襲金廈失利。6 發起部落戰役,訂立麻豆協議。7 地方會議維繫,原民封建關係。8 北蕩大肚西夷,據點遍佈臺西。9 又值明清交替,獎勵漢族來移。10 轉口貿易量低,故增稅收獲益。 蔗民負擔不起,開始聚眾起義。11 五千領袖懷一,不敵荷軍火器。12 紅毛事後警惕,再建赤崁防禦。13 直至成功逐驅,荷人悻悻遠離。14 1 呂宋即菲律賓主島,自1570年起即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2 西班牙以呂宋(菲律賓主島)為跳板,出口由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明朝)的絲綢瓷器等貨品。 3 荷蘭為了與西班牙搶著與中國作生意,選擇距離中國更近的台灣落腳。鯤身為台南的大鯤身,在現今台南安平區。 4 安平古堡原稱熱蘭遮城(Zeelandia),始建於1624年,是臺灣第一座大型堡壘,也是鄭氏三代的王城。現今僅存的斷垣殘壁古蹟在後來重建的安平古堡區域內。 5 西班牙在基隆的駐軍日常補給要靠呂宋(菲律賓主島)長途船運才能解決。 6 荷蘭人在臺灣海峽經常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與中國之間貿易的商船。1633年,荷蘭第四任駐台長官兼艦隊司令普特曼斯(Hans Putmans)為壟斷對中國的貿易,以快速戰艦群勾結海盜劉香偷襲金門廈門沿海一帶的明朝軍民,欲迫使明朝不與西班牙,葡萄牙貿易,只能與荷蘭貿易,不料明朝海防遊擊鄭芝龍(歐洲文獻多以其小名一官稱呼)裝備有英國大砲的私人海軍後來在金門料羅灣一舉將荷蘭艦隊擊潰,荷蘭除了要賠償明朝戰爭損失外,以後不准出現在中國沿海,雙方貿易由明朝貨船跨海航行至大員(安平古堡所在的島)來進行,自此以後三十年荷軍不敢再越過臺灣海峽來騷擾大明。 7 麻豆協議是第四任荷蘭駐台長官普特曼斯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和麻豆社原住民於1635年簽訂的協約,表示麻豆社願意歸順並加入荷蘭聯邦議會受其管轄,其中一個條款是要求原住民不得傷害漢人(荷蘭人稅收及屯墾勞力的來源)。 8 原民即原住民。荷蘭人定期召開的地方會議(landdag,其實是歸順典禮),確立荷人為主,原住民為臣的封建關係。 9 西夷指西班牙,自1635年呂宋南部有動亂,再加上1639年日本鎖國(只有中國及荷蘭船隻能進出),在基隆的西班牙駐軍必要性大為降低,到1642年基隆的西班牙守軍不足200人,給荷蘭人可趁之機,在第六任台灣長官杜拉迪紐司(Paulus Traudenius)的指示下荷軍一舉攻下西班牙在臺灣的唯一據點。大肚王國分佈於台中市及彰化,南投的部分地區,是以原住民為主的王國,1645年荷軍進攻大肚王國直至其臣服為止。 10 1645年清軍揮師江南後,第八任荷蘭駐台長官加隆(Francois Caron)為鼓勵大陸漢人渡海來台灣開墾定居,提供免什一稅(繳納十分之一所得)的優惠,有一些漢人移民為躲避戰亂而舉家遷徙至臺灣(前明宗室遺臣尤確)。 11 蔗民為種植甘蔗的農民。 12 懷一即郭懷一,1652年率領四,五千人(都是漢人,佔當時台灣人口的1/4)起義反荷,雖是以眾擊寡,但是鐮刀難敵火藥,最後被荷蘭與原住民的600名聯軍消滅。 13 赤崁指普羅民遮城,荷蘭人怕未來類似郭懷一起義事件發生時遭到攻擊無處可躲,隔年(1653年)就在事發處附近建造了普羅民遮城(赤崁樓為普羅民遮城遺留下來的古蹟)。 14 成功即鄭成功。 P.S. 荷蘭,西班牙把臺灣當殖民地,臺灣主要是作為與中國及日本作生意的跳板,即使用心經營當地,也是著眼於把經營成果拿回本國而不是留在當地。 ************************************* 略說臺灣 - 明鄭篇(1661 - 1683) 明末國仇家恨,難為精忠鄭森。1 中土難落腳跟,謀臺誓師金門。2 兩萬五千遠征,長期將敵圍困。3 鄭軍火力驚人,荷艦非沉即遁。 難擋彈雨砲聲,紅毛投降獻城。4 森逝鄭經繼承,軍師永華輔政。5 官田初步三分,兵農水利屯墾。6 耕地面積大增,學堂雨後春筍。 蔗糖鹿皮多剩,跨海貿易昌盛。7 西洋砲彈火繩,銀銅盔甲日本。8 英國商館誕生,洋務日上蒸蒸。 康熙海禁頒申,內鬼走私外神。 中國新瓷庫存,海外明鄭可問。9 臺海通行發證,商船憑證安穩。10 經亡克塽扶正,內鬥民心沉淪。11 聖祖採納啟聖,文武恭讀檄文。12 1 鄭森即鄭成功,其父鄭芝龍降清,而鄭成功移孝作忠,誓奉明正朔而抵死不降,鄭芝龍因而被清所殺。 2 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還據有金門廈門福建沿海等地,其在渡海驅逐荷蘭人之前在金門料羅灣集結戰艦誓師。 3 兩萬五千指鄭成功麾下的兩萬五千將士,而非指距離。 鄭成功又引大軍將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包圍九個月直至荷蘭人投降,荷蘭人在熱蘭遮城投降時人數尚不足兩千。 4 荷蘭人於1661年棄守普羅民遮城(赤崁樓一帶),經歷海戰大敗後,再於1662年棄守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投降。荷蘭人直到1668年棄守基隆才算真正完全離開臺灣。 5 1662年鄭成功逝世,鄭經與叔父鄭襲爭王得勝後繼位,隔年清荷聯軍肅清鄭軍在大陸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荷蘭人指望滿清能協助其「收復臺灣」作為回報,但是清廷對此並不感興趣)。鄭經在臺灣的大大小小事務多交由陳永華籌劃經營。陳永華字復甫,也是鄭經的老師,曾被鄭成功讚譽「復甫乃今之臥龍(諸葛亮)也」,傳說中天地會的開山祖師陳近南一般多指陳永華。 6 鄭式實行兵農合一制,田地皆是官有。並將田地分為王田,私田,與營盤田。王田接收自荷蘭人,私田為鄭氏宗族及官員僱請佃農耕種的田,營盤田則是軍隊耕種的田。軍民合建的灌溉系統計有王有潭,甘棠潭,公爺陂等。 7 臺灣當時除了蔗糖,鹿皮,還有樟腦,藥材,稻米等可出口。 8 火繩即火繩槍,指明鄭透過貿易由西洋取得砲彈火繩等武器,由日本獲得銀銅盔甲等物品。 9 因為康熙頒布海禁令,外國人買不到高品質的中國瓷器,反而在臺灣能買到走私品,布匹綢緞也是,這是賄賂滿清沿海守將的結果。1674年鄭經響應三藩事變而西進出兵,頗多斬獲,於是在大陸東南沿海又有了根據地,使走私貿易大為盛行,直到1679年清廷嚴格實施遷界令,沿海居民內遷50里並嚴禁出海,同時焚毀沿海房屋,鄭氏走私貿易收入頓減,自此國力日下。 10 明鄭有強大的海軍,向來往商船徵收過路費(無異於海上的海關)並發予通行證。鄭氏的巡邏艦會對無證的來往船隻進行扣押。 11 鄭克臧為鄭經的王世子,身兼監國,極有才幹,頗具鄭成功的風範,同時又是陳永華(即陳近南)的女婿,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與鄭聰發動政變,鄭克臧身亡,又擁立其弟鄭克塽(馮錫範的女婿)為王。 12 姚啟聖建議清聖祖(康熙)攻打明鄭得到採納,得詔的滿清文武官員恭讀東征明鄭的檄文。 P.S. 鄭成功雖有日本血統,但內心卻是十足的漢人,曾暗助明朝宗室與民眾來台灣及東南亞定居,亦對經常掠奪漢人商船的荷蘭艦隻進行打擊,可以說是「神有媽祖,人有大木(鄭成功的字)」,又在大陸與滿人勢力進行大小戰役無數,1659年的北伐幾乎攻克南京。逝世前西班牙人在呂宋(菲律賓主島)集體屠殺漢人,鄭成功原打算率大軍攻打呂宋來救,使西班牙人大為緊張,不料英年早逝,這個計劃也就不了了之。鄭成功於永曆帝遇害後正式建國,國號「東寧」,故又有人將在臺的明鄭稱之為東寧王朝。 鄭成功其實有很多名字,在他在世時最流行的應該是「國姓爺」或「朱成功」(朱是賜姓),西方文獻多以Koxingya或Coxingya(國姓爺的台語發音)稱之。滿人在征服漢人後最顧忌的就是漢人對前明朝的記憶,所以硬是將「朱成功」恢復原姓,同樣小心眼的動作還有將岳飛從武廟移走(原來在明朝的武廟除了有關公也有岳公),原因是清代的滿人(女真人)就是宋代的金人,而岳飛為金人最怕的宋朝將領,故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說法,諷刺的是,岳飛的21世子孫岳鍾琪卻成了清代三朝名將。 ************************************* 略說臺灣 - 滿清篇(1683 - 1895) 經亡繼位克塽,內鬨引來施琅。1 澎湖海戰敗仗,明鄭向清投降。 遣民返粵泉漳,禁眷同赴臺江。2 不敵官員貪贓,難阻偷渡猖狂。 府縣不見城牆,官兵輪換飄洋。3 鳯山暴歛徵糧,一貴領銜反抗。4 攻陷府城稱王,兩月被克滅亡。 爽文天地會幫,起義全臺震盪。5 兵敗被擒遭殃,乾隆武功一項。6 陰衰陽盛現象,入贅平埔為常。7 建圳灌溉改良,八堡瑠曹留芳。8 兩百年似敵邦,清醒思臺圖強。9 巡撫銘傳淮將,鞏固砲台國防。10 首建鐵路有方,官辦樟腦硫磺。11 電報路燈電廠,中國先進不讓。12 甲午馬關議場,臺灣不幸淪喪。 1 鄭經逝世後又發生奪位政變,最後由鄭克塽繼位。施琅原為明鄭部將,鄭成功殺其全家故向清投降,在滿清跨海征明鄭時統領水師。 2 滿清控制臺灣後將十幾萬在臺居民強制遣返回祖籍(當然大多是福建及廣東),有些更不幸的在臺明鄭官兵(藤牌兵)被滿清調到北方參加對俄羅斯的雅克薩之役。此外,又對欲由大陸來臺的民眾屢加限制,如眷屬不得同往臺灣(眷屬有作為人質之嫌)。臺江內海是台南市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的潟湖,簡稱臺江,長度約為數十公里,而內海中最大島嶼為大員,臺灣這個名字就是由大員而來,荷蘭人所建的熱蘭遮城(安平古堡)也在大員島上,臺江後來由於淤積而漸漸消失,臺江在此泛指臺灣。 3 滿清收拾明鄭並開始統治臺灣時對臺灣十分不信任,深怕孤懸海外的在臺漢人居民再度「反清復明」,故於府縣要塞處不建城牆,以免將來這些要地被起義漢人佔領時,城牆這種堅固的防禦工事反成平亂的障礙,但是「易攻」也代表「難守」,朱一貴起事輕鬆攻破府城,後來才以木柵及剌竹充當城牆。又在臺實施「班兵制度」,由大陸招募兵勇來臺,在臺兵期以三年為限,期滿回大陸輪調換防,為防兵民一氣共反而不使兵的祖籍與在臺駐地民眾的祖籍相同,例如泉州兵不放在泉州人聚居的地方。另外,台灣人也不可當兵。 4 一貴即朱一貴,朱一貴起義發生於康熙年間(1721)。臺灣知府王珍令其次子掌理出缺的鳯山縣縣令,其次子暴歛橫徵為導火線。 5 爽文即林爽文,林爽文事件發生於乾隆年間(1787)。 6 林爽文事件歷經一年四個月被福康安等人平定,平定事蹟記載於臺南赤崁樓旁的龜馱石碑上,之後天地會領導權由臺灣轉至大陸。平定林爽文事件被乾隆列為十大武功之一,諸羅縣因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事件而被乾隆改名為嘉義縣。 7 由於絕大部分來臺的漢人都是男性,故很多與原住民(主要是平埔族)通婚,緩和了男女數量不均的失衡現象。平埔族是母系社會,故漢人男子多入贅原住民家庭,而原住民家庭沒有姓氏及文字,與漢人男子所生子女剛好繼承父親的姓氏。 8 當時臺灣在清朝時期的三大水利建設計有八堡圳(彰化,水引自濁水溪),瑠公圳(臺北,水引自新店溪青潭),及曹公圳(高雄,屏東,水引自高屏溪),前兩圳為民間自建,曹公圳為道光年間(1837年)曹謹任鳳山知縣時所建。 9 清廷深怕臺灣成為反清復明的溫床,又頗輕視海權,是故兩百年來消極治理,極少官方建設,直到兩百年後列強覬覦臺灣,才開始覺醒發憤圖強,加強經營臺灣。 10 銘傳即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任職於1885-1891),清廷軍方分成湘軍,淮軍兩派系,而劉銘傳曾是淮軍將領,甫上任臺灣巡撫就先加固全臺砲台,籌設軍火製造單位,強化國防。 11 劉銘傳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鋪設鐵路時輾轉發現基隆河的金砂礦),火車的第一節火車頭(由德國建造)現存於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臺灣樟腦產量在當時超過世界的一半,滿清與英國之前還為了樟腦在臺南安平打了一仗(1868)。 12 劉銘傳離開臺灣時,臺灣已經是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省。 P.S. 滿清雖是異族,但對他而言大半個中國漢地都是異族,其執政重心還是放在大陸,對孤懸海外的臺灣只期望不生事端,根本不想全力經營(在臺最後十年是例外),不但不殖民還反殖民,除了將十幾萬在臺居民強制遣返回福建及廣東祖籍外,又對大陸來臺先民屢加限制,對由臺回大陸者毫不阻攔。諷刺的是,這些滿清異族天子們的治國才幹及醉心漢文化的程度還優於前明朝。 另外,滿清在臺的統治區域也沒有達到山地的原住民部落。 Copyright © 2012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