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19 05:54:20瀏覽1252|回應5|推薦35 | |
這個題目與科幻小說無關,若是被標題騙進來,我在此道歉。人一生的關係都在「三體」中打轉,什麼是三體?即個體、大個體、與全體。例舉如下: 個體: 個人。 大個體: 家、社區/村里、城市、國、洲、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等有範圍的團體。 全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所不包,有如虛空。全體與大個體的分別是全體沒有範圍,大個體有範圍(範圍大小不一)。 有趣的是,靈魂的提升或沉淪往往與三體中何種意識較強有關。先談個體,個體意識較強的人會以個人利害為人生重點,講究報酬,就算有利他的行為也是因為個人名聞利養,利他只是附帶,會比較自私自利。可以說喜歡作惡的人絕對是個體意識極強的人,但是屢屢行善的人則不一定有很深的個體意識(容後論述)。 大個體是三體中現有社會名詞最多的一種,不勝枚舉,從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家庭、同學、公司、村里、縣市、國家、洲際、星球、星系等等都是。大個體意識較強的人為個體意識的提升或進階,例如,子女意識較強的父母會把子女放在比自己還重要的位置,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來拯救子女,其他均可類推。古人說:「齊家、治國、平天下。」已遠離個體意識,都是在大個體的範疇中逐漸提升。大個體是個體的一種升華,人的真善美也容易在大個體中展現出來。 全體意識在正常的社會(無論大小)裡是不容易出現的,特別稀有,畢竟人從出生、受教育、到職場工作學到的大多是個體的生存之道以及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大個體、大個體與大個體的相處之道,都達不到全體意識的層次。比較接近全體意識的是宗教家的愛人如己,例如「神愛世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等。 從一個人的表面常常難以判別其個體意識強弱與否。例如,梁武帝雖廣修佛寺,但與菩提達摩論問及其個人功德?(梁武帝預期自己被大大地稱讚,沒想到菩提達摩回答:「無功德」)就可以知道其個體意識較強,尚未企及歷久修行而得的全體意識。值得一提的是,《金剛經》是教導大家行善時遠離個體意識及大個體意識的,「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非凡夫,是名凡夫。」其中『我當度眾生。』一句裡面的我即個體,眾生即大個體。 因此可見,所謂功德、福德等等,對於個體意識強卻喜歡作惡的人,也許是不錯的權益之計,因為這樣可以使其人向善。但是,對於個體意識強而喜歡行善的人(如梁武帝),即使能得人天福報無疑,卻能損害修行,無法更上一層樓而一窺全體之堂奧,唯一的補救之道是迴小向大,捨棄個體意識及大個體意識而行善,這樣就不會被功德、福德等牽絆。《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就包含了個體與大個體,佛說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沒有這種觀念與想法,如果有,那他/她就不是菩薩。菩薩在佈施、行善時常懷「三輪體空」、「幻度眾生」、「夢中佛事」的想法其實就是趨向全體意識的好方法。 個人如何看待世界決定其未來。我們在現象界的一切外在作為容易被感知察覺,但是不易感知的是,我們內心以哪一種意識為主(個體、大個體、全體),雖然不容易被他人甚至自己所感知,可是非常重要,只能在隨時反省中能有所察覺,可不慎乎?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