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多明尼加 - 聖多明哥(Dominican Republic - Santo Domingo)遊記
2019/01/17 02:36:10瀏覽4015|回應4|推薦51

這次多明尼加的六天五夜之旅主要景點在奔達尬那海灘(playa punta cana/Punta cana beach),巴伐若海灘(playa bavaro/Bavaro beach),薩歐納島(Isla Saona/Saona island),聖多明哥殖民區(Zona Colonial de Santo Domingo/Colonial Zone at Santo Domingo)。會選此地主要是美東太冷,大家普遍日照不足,所以來此補充天然維他命D。

多明尼加在加勒比海東邊的西班牙島的東半部,與西邊的海地共分西班牙島,他的面積比台灣還大1/3,大部分人信奉天主教。多明尼加地處亞熱帶,全境在北回歸線以南,氣溫在攝氏21到25度之間,再加上沿岸有許多有許多優良白沙灘,海色常呈綠松石(turquoise),所以有許多來此地觀光的歐美人士(亞洲人反而不常見)。

多明尼加所在的西班牙島就是哥倫布在西元1492年於美洲首航中第二個個登陸的大島(今海地境內,詳見哥倫布航海圖,首航第一個登陸的大島則是古巴),西元1496年,哥倫布的弟弟巴爾托洛梅.哥倫布(Bartolome Colon)在島上的南邊(今首都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建立了新伊莎貝拉城(美洲第一個殖民地伊莎貝拉城則因流行傳染病而式微,"伊莎貝拉"得名於當時的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這是歐洲人在美洲第一個建立的"永久"殖民地,西元1506年哥倫布於聖多明哥長眠。所以這次在首都聖多明哥的觀光重點就是歷史人文,而其他海灘島嶼則是著眼其自然風光。

值得一提的是,Globe Spots這個網站將多明尼加列為 2019年十大旅遊地的第十名(更慶幸的是,臺灣名列第八!)。

還有,聖多明哥這裡太多人只會說西班牙文[Punta Cana/奔達尬那則好很多,英文可粗通],英文在這裡常常會踢到鐵板,所以我在文中不時會附上英文及西班牙文。

由於照片眾多,就把這次的遊記分成上下兩集,上集介紹首都聖多明哥殖民區,下集介紹沙灘島嶼等,先從聖多明哥開始。

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

聖多明哥城約有200萬人,大都會區約300萬人,次於古巴的哈瓦那,為加勒比海地區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它也是西班牙在新世界最早的"永久"殖民地,現在則是多明尼加首都,擁有美洲最早的道路、大學、醫院和教堂,哥倫布父子的遺骸也曾停放在聖多明哥的美洲大教堂(現在哥倫布的遺骸則在哥倫布燈塔,位於歐薩瑪河對岸的阿瑪羅薩[Alma Rosa])。本地也是大郵輪停泊的港口,每逢郵輪靠岸,遊客人山人海。
地標方尖碑(Obelisk),後方是碼列貢(Malecon/The Pier,碼頭)。Malecon Blvd是從殖民區到南岸的一段海岸公路,景色優美,這段Malecon Blvd也叫George Washington Ave。照此照片時烏雲密佈,所以不另照Malecon景色,不過海岸風光遠遠不如下集海灘、海島的沿岸風光,所以並無太大的遺憾。還有,沿岸雖可欣賞到岸邊風光,但沿岸到旁邊的旅館區隔一條馬路,竟然沒有紅綠燈,當地車輛又不讓行人,所以我們索性就在馬路靠旅館的那一邊向殖民區行走。
獨立大道(Av. Independencia)邊的小吃攤,獨立大道可直通獨立公園(Independencia Park)。
獨立公園(Independencia Park)與公蝶el conde(Count[伯爵])人行街

胡安.巴勃羅.杜瓦特(Juan Pablo Duarte,多明尼加最高峰以他命名)、弗朗西斯科.羅薩里奧.桑切斯(Francisco del Rosario Sánchez)、與馬蒂亞斯.拉蒙.梅加(Matías Ramón Mella)為西元1844年多明尼加共和國獨立戰爭的國父(們)。由於西班牙在西元1808年到1814年之間與英國、葡萄牙聯合對拿破崙的法國發生了半島戰爭,元氣大傷也無暇他顧,使得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西元1821年,多明尼加脫離西班牙獨立,不到三個月就被西鄰海地併吞,1838年,杜瓦特等人創建了秘密組織「三位一體會(La Trinitaria,三位即上帝、故鄉、自由)」,桑切斯與梅加之後加入,在經歷了一連串反海地的起義失敗之後,杜瓦特被迫流亡海外,終於在1843年,他們等到了機會,海地發生內亂,杜瓦特起草獨立宣言並尋求外交支持,1844年2月27日,海地軍隊的據點被以桑切斯為主帥的起義軍攻破,海地官員悉數離開多明尼加,3月14日,杜瓦特歸國並參與多明尼加制憲。

好景不常,佩德羅·桑塔納(Pedro.Santana.Familias)反對杜瓦特提議的自由選舉而發動內戰,7月12日佔領聖多明哥並自立為總統,後來又將杜瓦特、梅加、與桑切斯等政敵流放出國。西元1849年,海地皇帝福斯坦·蘇魯克(Faustin-Élie Soulouque )發起略多明尼加,梅加返回國指揮反侵略戰爭成功而被任命為國務卿、戰爭部長,1856年他奉命組建軍隊。1861年,西班牙再度併吞多明尼加,杜瓦特、梅加領導了對西班牙的游擊戰,梅加於1863年成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領導人,隔年染病去世。
三位國父的陵墓(Altar de la Patria)。
多明尼加建國三傑。中間的杜瓦特在建國運動中的作用很像是孫文,常年在海外組織活動。左邊的第二號人物桑切斯則在國內主持建國革命事業,倒像是黃興。右邊戎裝的梅加則活躍於軍旅,在後續的抵抗外侮戰事上發揮作用,有點像是蔣介石。
與衛兵合影,他問我從中國來嗎?我說台灣,不過他沒有把台灣當泰國,所以這個過去超過3/4世紀的友邦還算像話。
三位國父合葬于此。
國父陵墓對面 - 伯爵門(Puerta de Conde)。1844年2月27日晚上,馬蒂亞斯.拉蒙.梅加(Matías Ramón Mella)在伯爵門開砲宣示了多明尼加獨立戰爭的開始,並得到聖多明哥居民及佩德羅.桑塔納(Pedro Santana,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和他手下數百名工人的支持。
國父陵墓對面兩旁英雄羅列。
國父陵墓對面出口處就是著名的公蝶[伯爵]街(Conde Street/Calle el Conde,Conde英語意思是Count,在此表示「伯爵」而不表「數字」)。公蝶街是聖多明哥第一條商業街,今日也是唯一一條行人專用街,它得名自便尼阿巴伯爵(Count of Peñalba)Bernardino de Meneses y Bracamonte(1625-1656),他在西元1655年擔任總督時率眾擊退了英國威廉.佩恩(William Penn)和羅伯特.維納布爾斯(Robert Venables)對聖多明哥的圍攻。這條步行街以其小商店而聞名,也集中了20世紀上半葉最好的多明尼加建築群。
公蝶(el conde/Count)行人街上的畫家畫作琳瑯滿目。
公蝶行人街經過每一個街口,常常可以看見這種簡單又多花樣的人形裝飾。
在公蝶行人街當場手工包雪茄的攤販。
來往的老舊車輛頗多,與老區古城配合起來竟然不感到太突兀。在這裡招過一台極其老舊的計程車,我坐在前座,結果安全帶竟然扣不起來,為了不引起司機尷尬,我用左手握住扣勾與卡口,一路到飯店。
公蝶行人街可以一路走到殖民區,看到導覽室就知道到殖民區了。別忘了要張地圖,他們直接給我英文版的,可能沒有中文版的。
公蝶(el conde)行人街上表演的街頭藝人。
哥倫布的弟弟巴爾托洛梅奧.哥倫布之塑像,位於公蝶行人街一路走到哥倫布公園時就可看到。下方西班牙文的英文翻譯如下:
Tribute of the First Cabildo(Colonial administrative council) of America to the Adelantado Don Bartolomé Colon(哥倫布的弟弟巴爾托洛梅奧.哥倫布,聖多明哥城即由其草創) founder on the eastern bank of the Ozama River of the Villa of Santo Domingo on August 5, 1498, to be transferred to this part by the governor of the island of Hispaniola Frey Nicolás de Ovando(Frey Nicolás de Ovando是西班牙島第三任總督) in the year 1502.
殖民區(Zona Colonial/Colonial Zone)

殖民區是聖多明哥城最早發展的地方,處於歐薩瑪河(Rio Ozama/Ozama River)與加勒比海的交會處,美洲最早的道路、大學、醫院和教堂都在此地,故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殖民區地圖。英文版,索取自導覽室。其實這張圖本身就蘊藏著許多資訊,喜歡古蹟名勝的人可以注意橘色粗線圍起來的範圍,就是殖民區中的精華名勝,其中紅色小圈代表的名勝由1標到13,而屬於必看的有四個景點:
1-哥倫布宮(Alcazar de Colón),
7-美洲大教堂(Cathedral of America),
8-多明尼加使命修道院和教堂(The Church and Convent of the Dominican Order),
10-聖多明哥要塞/歐薩瑪要塞(Fortaleza Ozama/Fortress of Santo Domingo[Ozama])。

喜歡美食的人可以注意哥倫布宮旁的阿達拉薩那九街(Calle La Atarazana 9/The Atarazana 9 Street),橘色小圈代表的美食直接由1標到8。
哥倫布公園(Parque Colón/Columbus Park)群鴿聚集,後面是美洲大教堂(The Metropolitan and primatial Cathedral of the Americas)的出口處,這座教堂是美洲第一座教堂。
哥倫布塑像竟然成了鴿子休憩的家。
哥倫布公園裡休憩、乘涼、演唱的人極多。
哥倫布公園前的便尼阿巴伯爵飯店(Hotel Conde de Peñalba),得名自便尼阿巴伯爵(公蝶[伯爵,el conde]街也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他在西元1655年擔任總督時率眾擊退了英國的侵略。
市政廳(Palacio Consistorial/Town Hall)建於西元1502-1504年,當時是市長官邸,19世紀再大幅度改頭換面成新古典風格,西元1913年再加蓋29公尺的高塔,形成現今的外觀。
波黑加宮(Borgellá Palace)位於殖民城市最重要的街道之一。這是一座16世紀的房子,由殖民者迪亞哥.欸瑞拉(Diego de Herrera)擁有,它後來被海地統治者給若尼莫.波黑加(Gerónimo Borgella)買下作為住所,後來被翻新成政府行政宮,並於西元1822年到1844年之間運作,結構仍然存在至今。自19世紀恢復以來,該建築多年來一直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包括政府行政宮和共和國參議院的總部、皇家法院、司法院和其他一些政府機構。波黑加宮波黑加宮前面常是計程車排班攬客的地方。
美洲大教堂博物館(Museo de la Catedral/Cathedral Museum),就在波黑加宮隔壁,它的前身是皇家監獄(Royal Prison/Prisión real)。
三節式導覽車也在波黑加宮隔壁,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在殖民區穿梭解說。
美洲大教堂(Cathedral of America),這座美洲大陸最古老的大教堂始建於西元1523年,並由教皇保羅三世(Pope Paul III)奉獻給為印度安領地[西班牙島]作為大都會首要的大教堂。 它包含14個小教堂和無數藝術珍品,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哥特式(Gothic),Plateresque,Herrerian和Mudejar風格。 西元1586年,英國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率軍掠奪聖多明各時將這座大教堂變成了他的總部(直到一個月後拿到贖金後才離去)。 哥倫布的遺體一直停留在那裡,直到他們搬到為他建造的燈塔紀念碑。門票大人RD50(1美元),語音導覽要另外付費。
美洲大教堂內部莊嚴肅穆,禁止使用閃光燈。
拉近特寫一張。
禱告區有肅靜的標語。不過這張圖的標語我只注意到肅靜,沒注意到肅靜下方的禁止攝影圖示而犯規了,在此貼出警惕並懺悔。
這應該是捐款箱。
馬廄誕聖子的造型。
女士著短裙、短褲者會被要求圍上一條土色的布巾(除非裙、褲的長度過膝),但是可能這天遊客太多而布巾不夠,有些女士就沒圍上。

這裡似乎是某位主教的安息所,詳見附錄1
旁邊又見到一位教士造型的捐款箱,上頭寫著ayudó al seminario(he helped the seminar). 下頭寫著Obra de las Vocaciones Sacerdotales(Work of the Priestly Vocations).

這裡似乎是他處移來展示的古蹟,詳見附錄2

還是他處移來展示的古蹟,詳見附錄3
美洲大教堂側寫。
美洲大教堂附屬的聖瑪麗亞小教堂(Santa Iglesia Catedral Basílica Metropolitana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 la Encarnación o Anunciación/Holy Church Cathedral Metropolitan Basilica of Our Lady Saint Mary of the Incarnation or Annunciation)。
聖瑪麗亞小教堂美麗的夜景。
彼吉尼公園(Parque Billini/Billini Park)就在美洲大教堂旁邊,這條街是以慈善家佛朗西斯科.澤維爾.彼吉尼神父(Francisco Xavier Billini,1837-1896)命名,佛朗西斯科.澤維爾.彼吉尼神父在西元1837年出生於聖多明哥,從小就傾向於教會生活,並在聖托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神學院讀書,24歲(西元1861年)在波多黎各被任命為牧師,後來輾轉到古巴,又在聖托馬斯(當時屬於丹麥,今屬於美國)被多明尼加將軍格雷戈里奧盧佩龍(Gregorio Luperón)勸回聖多明哥,在西元1866年後就致力於慈善和教學,並促成了有慈善委作用的彩票基金會(至今還在運行)。
Lulu Tasting Bar餐廳就在彼吉尼公園裡,晚上用餐時室內已經客滿,只好到外面坐。
兩人份的墨魚麵,份量大概只能算美國的一人份吧。
初到殖民區時想找個路標而不可得,不久發現原來路名是直接鑲崁在牆上(在兩街道交會處尤確),例如此街Calle Padre Billini(Billini Father Street,Calle是西班牙文,唸作尬街,就是街的意思)。
由街旁建築物牆上的紋理可見原始的建材見證了歲月侵蝕下的考驗。
哥倫布宮(Alcazar de Colón/The Alcazar viceroyal palace of Diego Columbus)是哥倫布之子迪亞哥.哥倫布(Diego Colón)與妻子瑪麗亞(Maria de Toledo,也是西班牙國王的姪女)的住處,位於殖民區東北方的西班牙廣場(Plaza de Armas or Plaza de España/Spain Plaza),這也是美洲最早皇室成員的住宅,迪亞哥.哥倫布於西元1513年被西班牙國王任命為西班牙島總督,隔年就建成這座總督府,這座22個房間的總督府不但是總督居住地,同時也充當總督法院(viceroyal court),此處在16世紀損毀嚴重,20世紀才恢復成現今模樣,所以必須殺風景地說,這裡的家具雖然都是那個時期的家具(大多由西班牙提供),但是都與哥倫布無關。門票是RD 50(約美金1元),小孩免門票,還另附免費的語音導覽。
哥倫布宮前的聖誕裝飾十分強眼。
一進大門的右手邊就是16世紀的騎士與盔甲。
接著就是客侯室。
廚房,奴隸工作的地方之一。
奴隸用餐處。
奴隸用餐處附近有其專用樓梯上二樓陽台,右邊可見Ozama河(Rio Ozama)。
在哥倫布宮遠眺Ozama河,左側的兩座大橋十分顯眼。
哥倫布宮後右側的古城牆及砲台也令人印象深刻。
經過陽台就是左半部廂房,這是主人的生活空間,第一間是女主人瑪麗亞(Maria de Toledo and Rojas bedroom)的臥房。
聊天室?後方的矮櫃上放了幾把長槍。
迪亞哥.哥倫布的臥室,並不寬敞。
這個房間很小,大概又是聊天室,重點是牆上的油畫。
克里斯塔佛.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Christopher columbus)與他兒子迪亞哥.哥倫布的畫像,應該是要表達迪亞哥藉此畫抒發孺慕之情。
宴客廳。

宴客廳這幅油畫是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的伊莎貝爾女王(Queen Isabel of Castile Aragon - oil painting by Rafael Pellicer),以下節錄自維基百科:"伊莎貝一世(西班牙語:Isabel I la Católica,1451年4月22日-1504年11月26日)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女王。她及丈夫費爾南多二世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為日後他們的外孫查理五世統一西班牙帝國奠定了基礎。伊莎貝爾女王支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開拓美洲新大陸,為開拓發展西方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P.S. Aragon: an autonomous region in northeastern Spain, bounded on the north by the Pyrenees[比利牛斯山脈] and on the east by Catalonia and Valencia; capital, Saragossa. Formerly an independent kingdom, it was united with Catalonia in 1137 and with Castile in 1479. Spanish name Aragón)。查理五世詳見附錄4
樂室擺設了豎琴及其他樂器、座椅等,家具及樂器應屬當代,但本房間當樂室稍嫌狹小,所以當時是否作樂室就應合理懷疑。
侯餐室,左邊的水瓶是供客人餐前洗手用。
書房。
陳列室,有木雕古玩等物。
由哥倫布宮二樓迴廊俯望西班牙廣場(Plaza españa/Spain Plaza),前方一排陽傘處餐廳密集。
由哥倫布宮二樓迴廊遠眺名媛街(Calle Las Damas/Ladies Street)。相傳哥倫布宮的女主人瑪麗亞(Maria de Toledo,也是西班牙國王的姪女)常常與眾多女侍由此一路散步到歐薩瑪要塞(Fortaleza Ozama),故名媛街街名由此而來。很巧的是,左下方有一對新人在拍婚紗攝影。
哥倫布宮前販賣瓶裝水的小攤販。
哥倫布宮左翼特寫。
哥倫布宮夜景。
哥倫布宮旁有一扇古城門出入口,在 殖民區導覽地圖 中面對歐薩瑪河的城牆有A,B,C三大出入口,這個出入口是B。
西班牙廣場(Plaza españa/Spain Plaza)有一座Frey Nicolas de Ovando塑像,Frey Nicolás de Ovando y Cáceres(1451?-1511)生於西班牙的馬德里,他曾是西班牙士兵及貴族家庭,他也是Alcántara特種騎士,更重要的是,他在西元1502年到1509年曾被西班牙王室指派為西班牙島的第三任總督(西班牙島[Indies/Hispaniola]就是多明尼加所在的島[包括海地]),並調查第二任總督Francisco de Bobadilla對第一任總督哥倫布不當管理(使哥倫布被押解回西班牙),以及重建西班牙島的秩序。他任內制服了反叛的西班牙人及並對西班牙島原住民塔依諾族進行種族屠殺。
西班牙廣場夜晚的聖誕樹。
西班牙廣場附近有家以Nicolás de Ovando命名的飯店,曾經是總督Nicolás de Ovando的官邸,歷史悠久,建於1502年(Nicolás de Ovando被任命總督的當年),飯店內的餐廳乾脆就叫「1502餐廳」(Restaurante 1502)。
1502餐廳內部一覽。
晚上是到西班牙廣場上的這間Pate Palo餐廳用餐,餐廳地點在 殖民區導覽地圖 中被標示為第5號橘色的圈。
這位先生是這次旅行交到的當地朋友,給我不少旅行上的建議,他只會說西班牙文,而我只會說英、中文,但是透過手機上的Google Translate應用程式讓溝通上變得很容易。他曾和我說多明尼加海灘到處都是,但是鷹灣(bahía de Las Aguilas/Eagles Bay)是這個國家最美麗的海岸,我看了一下地圖,原來在Jaragua國家公園內,距離聖多明哥要5個多小時的車程,附近又沒有國際機場,交通會是個問題。
西班牙廣場晚上運動的人群,請注意他們在滑什麼?不是手機。
在那麼熱的地方是不會有戶外滑冰場的,所以他們是在滑塑膠板,不過溜冰鞋是帶冰刀的。
皇家住宅博物館(Museo De Las Casas Reales/The Royal Houses Museum)原來是皇家聽證大樓(The Royal Audience),它是西班牙國王下令創建的第一座政府建築物,其權力擴展到了附近地區。這座大樓連同附近的總督府(Viceroyal Palace)和皇家造船廠/海軍倉庫(Real Atarazanas)等是政府和司法系統的經濟核心。左方遠處就是先賢殿。
皇家住宅博物館前的日晷(晷音軌)自西元1753年就開始運營。
皇家住宅博物館前火砲羅列,如果敵人的艦隊突破歐薩瑪(Rio Ozama)河口的聖多明哥要塞攻擊而逆流而上,在這裡還可以將它們一舉殲滅。
皇家住宅博物館前的鐵馬。
這座先賢殿(Panteón de la Patria/Pantheon of the Fatherland)有優秀教士、政治家、軍人的遺骸,先賢殿的對面就是Nicolás de Ovando飯店。
先賢殿內莊嚴肅穆。
瑪麗亞廣場(Plaza Maria de Toledo)得名於迪亞哥.哥倫布的妻子,就在先賢殿的隔壁。
瑪麗亞廣場立牌簡介,殖民區重大景點都有這種立牌,西班牙文在上,英文在下,經過這種立牌可不要視而不見。本立牌後方的瑪利亞像原來是在哥倫布宮的側翼,後來轉移到此處。
多明尼加使命修道院和教堂(The Church and Convent of the Dominican Order)。傳教士使命團於1510年抵達西班牙島。一年後,修士Antonio de Montesino在多明尼加修士團簽署的歷史佈道中譴責虐待土著居民的行為。在這裡,他們於1538年創建了聖托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大學,這是美洲新世界的第一所大學。在教堂裡,念珠小堂(Chapel)是美洲大陸上唯一一座通過古典神靈、占星元素和黃道十二宮來代表基督教元素的小堂。
多明尼加使命修道院和教堂側寫。
胡安.巴勃羅.杜瓦特(國父Juan Pablo Duarte)公園,就在多明尼加使命修道院和教堂旁邊。
多斯達多宅(Tostado House)是一棟建於1500到1510年間的豪宅,它是抄寫員佛朗西斯科.多斯達多(Francisco de Tostado)的家,此人是第三任總督Nicolas de Ovando的隨從,這棟哥德-伊莉莎白式(Gothic-Elizabethan style)豪宅的特色在於其在拉丁美洲獨一無二的雙窗結構,目前本豪宅作為一座展示19世紀多明尼加家庭生活的博物館。
這座聖多明哥要塞(Fortress of Santo Domingo)是第三任總督Nicolás de Ovando下令建造的,目的是要防禦海盜或英、法、葡等海上強權奪取Santo Domingo城,在 殖民區導覽地圖 上可以看見它處於歐薩瑪河(Rio Ozama/Ozama River)的出海口,戰略地位重要,它是美洲新世界軍事及建築上的明珠,這座複合式要塞建築包含了致敬塔(Tower of Homage),一個彈藥倉庫和聖地亞哥堡壘。歷史學家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奧維耶多(Gonzalo Fernandes de Oviedo)曾是要塞指揮官,正是在這個地方,他開始撰寫《印度安島[即西班牙島]的一般和自然歷史(The General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he Indies)》。 主要門戶是建於卡洛斯三世( Carlos III)統治期間。
聖多明哥要塞入口大門,這幾天都不接受散客,估計是郵輪上的預約客群就超過本要塞的待客上限。
瓷器博物館(museo de la porcelana/Porcelain Museum)。
多明尼加產馬,馬車觀光也是理所當然。
信貸機構(Asociación Popular de Ahorros y Préstamos/Popular Association of Savings and Loans)位於奔馳街(Calle Mercedes)及伊莎貝拉卡托利卡街(Calle Isabel La Catolica)交叉口。 除了鐵窗之外,還可看見牆上的兩個全景監視器,可見殖民區警力重重有其必要。在 殖民區導覽地圖 中這裡被標示為深藍的圈,圈裡面有$符號。
這次殖民區(Colonial Zone)西北角的三個景點House of the Cord、Saint Francis Church and Monastery Ruins、Saint Nicolas de Bari Hospital Ruins沒走到,也許將來有機會能重新造訪。

住宿

這次我們在聖多明哥住宿的地點分別在JW Marriott及Renaissance Santo Domingo Jaragua Hotel & Casino,由JW Marriott到殖民區(Zona Colonial/Colonial Zone)約25分鐘車程。由Renaissance Hotel到殖民區約10分鐘車程,其實如果住在殖民區應該也不錯,觀光起來可能會更方便。

JW Marriott在六樓,戶外乍見夕陽西下。
JW Marriott內部裝潢一流,浴室洗手台前的鏡子裡還有電視供觀賞。
JW Marriott,剛好有新人舉行婚宴。
JW Marriott本身就在購物中心裡,購物中心外的夜晚則治安堪慮。
Renaissance Hotel則適合賭客,距離殖民區約10分鐘,計程車價10美元,白天步行去也可以,晚上則不建議,因為殖民區警力密集,所以還算安全,但是殖民區外的夜晚則有安全之虞。
Renaissance Hotel的裝潢其實也很有看頭,但是不是此行來聖多明哥的旅遊重點。


附錄1。恭錄西班牙原文介紹如下:
Capilla de san cosme y san damian

Pequena y antigua cubierta por una cupula de ladrillos con linterna. Un hermoso Mausoleo en marmol blanco, obra de Medicis, escultor pontificio a principios de nuestro siglo XX, guarda los restos de monsenor Fernando Arturo de Merino, arzobispo metropolitano de Santo Domingo, en el periodo 1885-1906, y presidente de la republica(1880-1882).

Antiguamente se encontraba en esta capilla un retablo dorado en cuyo nicho figuraban las imagenes de San Cosme y San Damian, santos medicos gemelos.

A la izquierda un oleo sobre tela representa a Santa Isabel de Hungria y a la derecha otro oleo representa a San jeronimo.

英文翻譯如下:
Chapel of San Cosme and San Damian

Small and old covered by a dome of bricks with lantern. A beautiful white marble mausoleum(陵), work of Medicis, papal(教皇) sculptor at the beginning of our twentieth century, keeps the remains(遺骸) of Monsenor Fernando Arturo de Merino, metropolitan archbishop(大主教) of Santo Domingo, in the period 1885-1906, and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1880 -1882).

Formerly in this chapel was a golden altarpiece(祭壇) in whose niche(壁龕) were the images of San Cosme and San Damian, twin medical saints(孿生醫聖).

On the left an oil on canvas represents Saint Elizabeth of Hungary and on the right another oil represents Saint Jerome.

返回


附錄2,恭錄西班牙原文介紹如下:
Capilla del cristo de la Agonia

Construida por encargo del Canonigo Diego del Rio, quien llego a la isla en 1517 para preparar la llegada del Obispo Alejandro Geraldini, y murio siendo tesorero de la Catedral en 1558.

Esta cubierta por una cupula de piedra, decorada con guirnaldas de frutas y hojas.

Un monumento funerario "de arca" sostenida por dos leones, guarda los restos del primer Obispo residente de Santo Domingo, Alejandro Geraldini, iniciador de las obras de la Catedral.

Este ilustre humanista italiano del renacimiento fue precepor de las Infantas de Castilla. Acompano a la Infanta Catalina de Aragon para sus bodas sucesivas con Arturo, primogenito de Enrique VII de Inglaterra, de quien enviuda a los cuatro meses; y con Enrique VIII.

En una hornacina, sobre la pared este, se encuentra una talla barroca policromada del Cristo de la Agonia, titular de esta capilla desde sus origenes.

En esta capilla mil cruces conmemorativas del quinto centenerio de la evangelizacion del nuevo mundo fueron bendecidas por Su Santidad, Juan Pablo II, en su segunda visita al pais, el II de octubre de 1984.

英文翻譯如下:
Chapel of the Christ of the Agony(痛苦的基督教堂)

Built on the order of Canonigo Diego del Rio, who arrived on the island in 1517 to prepare the arrival of Bishop(主教) Alejandro Geraldini, and died as treasurer(財務秘書) of the Cathedral in 1558.

It is covered by a stone dome, decorated with garlands(花環) of fruit and leaves.

A funerary monument "of ark" held by two lions, keeps the remains of the first resident Bishop of Santo Domingo, Alejandro Geraldini, initiator(發起人) of the works of the Cathedral.

This illustrious Italian humanist(仁者) of the Renaissance(文藝復興時期) was preceptor(導師) of the Infantas(郡主) of Castile(a region in central Spain, on the central plateau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formerly an independent Spanish kingdom). I accompany the Infanta Catalina of Aragon for her successive weddings with Arturo, the firstborn of Henry VII of England, whom he widows at four months; and with Henry VIII.

In a niche(壁龕), on the east wall, there is a polychrome(多彩) baroque(巴洛克式) carving of the Christ of the Agony, owner of this chapel from its origins.

In this chapel, a thousand commemorative crosses of the fifth centenary of the evangelization(傳福音) of the new world were blessed by His Holiness, John Paul II(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on his second visit to the country, on October 2, 1984.

返回


附錄3,恭錄西班牙原文介紹如下:
Capilla de las Animas o de Zuazo o de Fuenmayor

Construida aproximadamente en 1540 por encargo del Lic. Alonso de Zuazo. Justicia Mayor de Indias y Juez de residencia de la Primera Audiencia(1517), teniente de gobernador en Cuba(1521-1524), Justicia Mayor y teniente de gobernador de Nueva Espana(1525-1526) y oidor de la audiencia de Santo Domingo(1527-4 de marzo de 1539).

La capilla es de las mas antiguas, y esta cubierta por una alta cupala de piedra con nervaduras radiales, en cuyo centro esta el escudo de Zuazo, bordeado por una guirnalda de frutas y hojas; concentrico a este se encuentra una cinta con una inscripcion en latin.

Esta capilla tiene una cripta en la que hay enterramientos de ilustres personajes, entre los que se encuentra el Lic. Alonso de Zuazo y la familia de Don Alonso de Fuenmayor, primer prelado que ostento el titulo de Arzobispo de Santo Domingo y en cuyo periodo se termina la construccion de la Catedral; este fue ademas Presidente de la Real Audiencia de la Espanola.

英文翻譯如下:
Chapel of the Animas or Zuazo or Fuenmayor

Built approximately in 1540 on behalf of Lic. Alonso de Zuazo. Justice of the Indies and Judge of residence of the First Audience (1517), lieutenant governor in Cuba (1521-1524), Justice Mayor and lieutenant governor of Nueva Espana (1525-1526) and judge of the audience of Santo Domingo ( 1527-4 March 1539).

The chapel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is covered by a high stone cupala with radial ribs, in whose center is the shield of Zuazo, bordered by a garland(花環) of fruits and leaves; Concentric to this is a tape with an inscription in Latin.

This chapel has a crypt(隱室) in which there are burials(墓葬) of illustrious personages(人物), among which is Lic. Alonso de Zuazo and the family of Don Alonso de Fuenmayor, first prelate(主教) who held the title of Archbishop(大主教) of Santo Domingo and in whose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thedral ends; He was also President of the Royal Audiencia(appellate[受理上訴的] court in Spain) of the Spain Empire.

返回



附錄4,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領地示意圖取自維基百科,查理五世生於荷蘭的根特(母親是伊莎貝一世與費爾南多二世的女兒王儲「瘋女」胡安娜),他童年時代的老師是日後的羅馬教皇哈德良六世,西元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尼德蘭(今荷蘭和比利時)的統治者,在爺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關照下繼承了大片領地。西元1516年,查理五世的外公費爾南多二世去世,經過鬥爭之後,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元1519年,查理五世的爺爺駕崩,他又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edited by Sir Adolphus William Ward, G.W. Prothero, Sir Stanley Mordaunt Leathes - 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Atlas, edited by Sir Adolphus William Ward, G.W. Prothero, Sir Stanley Mordaunt Leathes, and E.A. Beni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12.Editors were Sir Adolphus William Ward (†1924), G.W. Prothero (†1922), and Sir Stanley Mordaunt Leathes (†1938). Individual authors of works making up the atlas are not identified, nor are the likely to be, after reasonable research.,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4288

返回



附錄5,哥倫布四次航海路線圖,"雖然他們一路向西航行,不過因為地球是圓的,他們實際上會在中南美洲上岸,而非北美"(取自維基,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Viajes_de_colon_en.svg#/media/File:Viajes_de_colon_en.svg)

到最上方





P.S.

1,英文在這裡可能會踢到鐵板,這裡太多人只會說西班牙文,建議簡單的西班牙文要會,西班牙文的發音比英文規則許多(西班牙文母音A,E,I,O,U固定發啊,欸,一,喔,烏),只有一些小地方要注意,譬如P的發音是英語的B,T發英語的D,兩個L(LL)要發英語的J,c後面接i、e時念s,否則c要唸成g,g後面接i、e時念h,否則g要唸成g,h不發音,j發音為h,幾個重要的單字一定要知道,如baño(音板扭,要有鼻音)是「廁所」,Cuánto es?(音光斗S,在配合手指指一下要買的東西)是「這個多少錢?」,Dónde(東茶,茶要用台語發音)是那裡,TAXI也是計程車,但是發音是「打個C」,Gracias(音「格拉C阿斯」)是謝謝,Perdon(音「別動」)是借過。不然手機版的Google Translate也要有(在飛航模式下還能使用,只是無法發聲)。

2,手機的Google Map應用程式即使是手機處於飛航模式,也能把你現在在地圖上的位置即時標出,使人不容易迷路。

3,雖然當地也接受美元,建議當地的披索也要換一些,美元對披索約1:50,我是在Las America國際機場(SDQ)內左邊那家小家的兌換處換錢的,還算合理。有些店家收披索是正常價,收美元就會多收。我們在Las Américas International Airport(SDQ)機場換了60美元的披索,六天用完。

4,在首都SANTO DOMINGO,除了警力戒備森嚴的Colonial Zone,JW Marriott所在的Shopping Mall等地,夜晚都不要出去,治安不好,這是當地人告訴我的。

5,在多明尼加的餐廳點菜用餐要很有耐心,因為廚師、服務生、食客的動作都很慢,我們不久就發現常常隔壁幾桌的客人在我們開始用餐到用餐結束時都沒有換過。

6,多明尼加餐廳帳單上的ITBIS是18%的銷售稅(Impuesto a la Transferencia de Bienes y Servicios Industrializados/Sales Tax, Tax on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alized Goods and Services),而Impuesto/Por Ley是10%的服務稅(Por Ley/Service Tax[By Law]),而這些稅是服務生拿不到的(都被政府收走了),所以常常覺得沒吃那麼多錢但是結果多了1/3,我們在餐廳用餐時給小費就會依據這兩種稅前的原來金額來給。

7,自己租車的話,在PUNTA CANA我覺得還可以,那裡觀光客比較多,當地人少一些,但是在首都SANTO DOMINGO我就很不推薦,當地人比較多而且開車習慣很猛,也不讓人,喇叭按得很頻繁,常常開在區隔線上。2017年1月就在多明尼加發生大聯盟堪薩斯皇家隊「火球男」投手Yordano Ventura與前大聯盟內野手Andy Marte兩起車禍,兩人均不幸喪生。2018年11月,大聯盟紅人隊19歲潛力投手Jairo Capellan再於多明尼加車禍中喪生。

8,計程車不跳表,不過也不是算人頭,上車前要先議價,我們從renaissance hotel at santo domingo到Colonial zone要10美元。從亞美利加國際機場(Las Américas International Airport,SDQ)機場到首都SANTO DOMINGO市區要40美元(在出機場前有個小台桌,付款後拿單據找穿黃色衣服的人員即可)。從Four points by sheraton at Punta Cana到Bavaro Beach Hotels區要30美元。

9,這次多明尼加的六天五夜之旅原是七天六夜,結果從華盛頓達拉斯機場起飛的班機誤點,害我們趕不上下一班的轉機,因此耽擱了一天,之後向聯合航空寫抱怨信,索討損失的補償。

10,多明尼加在不到一年前才與建交77年的台灣斷交(去年斷交的巴拿馬則有「百年交情」),這次避冬趨陽來到此國也算是巧合,與一些當地人交談,他們至少都知道台灣(在美國許多人把台灣當泰國),而且都有好印象。

11,哥倫布的遺骸下落

12,多明尼加(Dominican Republic)與多明尼克(Dominica)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雖然它們都在東加勒比海的列島上,多明尼加人口近千萬,多明尼克人口近七萬;多明尼加人說西班牙語,多明尼克人說英語;多明尼加面積很大(比台灣還大1/3),多明尼克面積小得多;多明尼加人與多明尼克人雖然英文都是Dominicans,但是指多明尼加人時重音在第二音節(Do-MEE-nee-can),指多明尼克人時重音在第三音節(Do-mee-NEE-can)。

13,原來多明尼加會對大多數入海關的旅客加收10美元的入境費,在2018年五月,10美元入境費被加在機票裡,節省了手續及時間。

14,殖民區景點資訊之一

15,殖民區景點資訊之二

16,喜歡美食的人可以注意 殖民區導覽地圖 中哥倫布宮旁的阿達拉薩那九街(Calle La Atarazana 9/The Atarazana 9 Street),橘色小圈代表的美食直接由1標到8。

17,當地水質不佳,不可生飲,飲用瓶裝水比較可靠。

全文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shengpoet&aid=124017488

 回應文章

fushengpoe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1/05 04:58
2019年甫獲世界大賽冠軍的國民隊21歲當家第四棒胡安.索托(Juan.Soto)就是出生在聖多明哥的打擊好手。希望他回多明尼加的時候不要開車(P.S. 7)。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8 19:58

這裡的風情和北美的美加的確相差很遠. 比較接近歐風.

近來正在讀 "海盜共和國" 一書, 我連地圖都仔細看.

雖然沒看到多明尼加, 但其他地名都有, 也可能還沒出現而已.

真不知道以前的海盜王國在就在加勒比海, 還以為在歐洲最多咧.^-^

ynn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19-01-20 22:31 回覆:

的確如此。在殖民地時代,西班牙島( Hispaniola,或翻譯成伊斯帕尼奧拉島)指的就是多明尼加、海地所在的大島。海盜buccaneer一字更是源自法文boucanier -一種燻烤西班牙島上野牛或野豬的烤肉架。可以聯想到西班牙殖民地上來往的商船就如砧板上的魚肉一樣,不是可以搶到貨物就是可以搶到奴隸。

匪夷所思的是,古代的海盜是一種嚴密又講求紀律的社會組織,獲利佳又習於戰鬥,常常是政府想要招安的對象,如明末大海盜鄭芝龍,或者乾脆就是政府支持合作的對象(政府是地下股東),如英國法蘭西斯·德瑞克(Sir Francis Drake)。

對當時西班牙殖民地而言,英國海盜是他們頭痛的犯罪組織,英國海盜「黑色准男爵」Bartholomew Roberts,他曾在四年間打劫四百多艘船隻,好笑的是,他其實是基督徒,會定時做禮拜,還勸船員信教。 「戰爭是海盜的訓練營,和平是海盜的真戰場。」放在海盜世界,雖不中,亦不遠矣。 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SUT_N8Jb8

 

謝謝yin光臨!


fushengpoe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8 07:24
之前尋找這個國家的旅遊資訊,發現中文的記載不太多,到當地發覺很多人只是到該國的Punta Cana海灘,亞洲人也很少見(如果不算郵輪上岸的旅客),這次陰錯陽差地拜訪了首都Santo Domingo,也算是意外收穫。還有,手機上的Google Translate及Google Map對旅行的幫助很大,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下更是如此。

歡迎光臨!

Novemb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8 04:12

一處在自己旅遊的規劃中,希望有一天會實現前往的國家,今日得見您的圖文佳作,以及詳實深入的記述,可謂先睹為快,謝謝分享。

祝闔府 順遂愉快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19-01-18 07:24 回覆:
之前尋找這個國家的旅遊資訊,發現中文的記載不太多,到當地發覺很多人只是到該國的Punta Cana海灘,亞洲人也很少見(如果不算郵輪上岸的旅客),這次陰錯陽差地拜訪了首都Santo Domingo,也算是意外收穫。還有,手機上的Google Translate及Google Map對旅行的幫助很大,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下更是如此。

歡迎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