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在太魯閣之上_錐麓古道
2010/04/11 12:39:11瀏覽2948|回應0|推薦36
寨兒令_錐麓古道

慈母橋,斷崖坳,
壁垂路絕難渡鳥。
昨日兵鏖,
今夕茶聊,
溪谷浪沙淘。

殘碑頹柱零凋,
青苔野芋獨騷。
燕飛岩洞口,
人走半山腰。
瞧,流景照雲霄!



錐麓古道介紹:
1914年,日人因太魯閣戰役,闢築了由霧社到太魯閣的軍用道路,是為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戰役後,日人為加強治理太魯閣族,遂整修為理蕃道路。前後總計動員近四萬人次,用人工開鑿方式,在石灰岩質的峽谷地形工作。其中尤以巴達岡到荖西間的錐麓斷崖段最為艱險,作業人員以繩索綑綁身體,垂懸於高達六百米的直立山壁上,在堅硬的大理石斷崖上鑿掘、埋設炸藥,打造出僅容人行的路基,造就出堪稱世界級的雄偉景觀。
1933年,為發展觀光,將部分路線改道修築為「合歡聯絡道路」,1935年改名為「合歡越」,全長約為145.3K,步行至少需4天以上,是台灣當時最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

當年日軍攻打太魯閣族的照片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小段,位於慈母橋到燕子口間,沿「三角錐山」山腰之上平行開鑿而成,是越嶺古道主線中,最險且保存最完整的路段。錐麓,即三角錐山山麓的意思,斷崖路寬90公分,海拔750米,昔日行經該路段,「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驚險之情,由此可知。今日在危險路段,已設有鋼索可扶握或增修棧橋,安全度提升不少。
昔日合歡古道沿途,每4公里設置一個警察駐在所,以便就近管理鄰近部落與行旅的安全。錐麓段,即密集設有合流、錐麓、斷崖、巴達岡四個駐在所,從慈母橋上、燕子口下,全長10.3K,單程約需時6~7小時,景色雖一級棒,但全程仍屬驚險,老弱婦孺不宜。且事前(一個月~三天前)需向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平日限額48人、假日 72人 ,目前為熱門之登山景點,太晚申請者必會向隅。

古道初沿荖西溪右側蜿蜒而行,大石林立,景色絕美

活動日期:2010.04.03(六)
參加人員:周盛松、游棨淞、徐福運。
交通工具:七人座一部,由周盛松開車。
天氣:陰偶雨。

縱走行程摘記如下:
03:00 清晨02:30,在楊梅與周盛松會合後,再到內壢接游老師,三點從內壢出發,經雪隧往宜蘭、花蓮。
清明三天連假每天72人的申請限額,後二天早已額滿,周盛松搶到4/3日剩下的最後三個名額,考慮此路線雖險卻不累人,遂決定一天內搞定。北部下雨,過宜蘭後,雨勢才變小。氣象預報中部地區陰天,實際上,花東山區有霧雨,這種略濕滑的天氣,應該會有人不敢來走錐麓古道才是。
06:00~06:20 到達花蓮太魯閣,在一家7-11旁的麵店早餐。下車時,早餐店老闆才剛把招牌搬出來擺。
晚上開蘇花公路,貨車不少,不過車行算順暢,比預計的時間早到了些。周盛松開車本來就快,一路猛超車,而經過市區路段的測速照相機,也不是裝好玩的,速限"50"而已!...一個不小心,就被閃了一下,才從夢中驚醒…

從停車處仰望,大斷崖500米段剛好在頭頂上,乃隱約飄渺的一條細線
06:30~07:30 車上補眠。我昨晚有睡4個多小時,精神不錯,看周盛松與游老師睡的沉,為回程開車安全著想,不敢吵他們,也小憩了一下。
車剛好停在錐麓大斷崖的正下方,由下往上看,近峭壁頂的山霧淡抹處,有一條細線隱約橫畫而過,沒錯,那正是最精華的500米斷崖,看了不禁讓人腳底發麻,懷疑自己稍有改善的懼高症,能否禁得起考驗?
08:35 坐上接駁車,往慈母橋出發。車上,與在天祥服務的員工及志工們聊天,他們都很親切。

慈母橋下石白水碧,為立霧溪與荖西溪合流處。古道入口在此
08:45 抵慈母橋右邊之登山口,有一介紹「合流」的石碑與涼亭一座。門口無人看管,採自主管理,將入園許可證投入箱內後,即啟行。
遊太魯閣,規定要戴安全帽,我們不知布洛灣對面有安全帽可出借,還請游老師從家中弄了幾頂單車帽來,聊防落石。早上在停車處附近,有聽到一顆落石掉落溪谷的聲音,霹靂啪啦了好久,才墜到溪底,頗駭人,所以安全帽,一定要準備…
08:50 起登處,有一錐麓駐在所尚有4.7K的指標。一路沿溪而行,紅色慈母橋、白色大理石、綠色山脈、清澈的荖西溪水,匯集後,石白水碧山青,會讓人不由自主駐足,無心趕路。此段雖不長,但景色與慕谷慕魚、砂卡噹類似,值得慢賞。
09:03 穿過溪旁一疊石山洞,要稍彎腰。

急升坡1K的指標處。古道沿途標示清楚,不慮迷路
09:08 急升坡1K的指標處,開始右轉上山。這個陡坡,對一般人來說,或許累些,但對常登山者而言,只算熱身而已。
09:22 過人工隧道,約30米長。一段平路後,續陡上。
10:03 轉個彎,已有點錐麓大斷崖的味道了,不過路旁有樹林或雜草遮護,心理上尚不構成威脅。此處正好在慈母橋上方, 景色不錯,連平日健腳搶快的周盛松,也一路用V8錄影,拍的非常詳細,說準備拿回家與老婆分享。這段路,如果把遮樹拿掉,其實就等於錐麓大斷崖的等級了,腳底下正是藍水白石相間的溪谷,美極。

這種山水與鑿壁小徑,奇美絕倫
10:10 右下方有一巨突出,有黃山的味道,三人又停下來指點一番…
10:16 崩壁高繞處,須攀爬石堆陡而上、再陡下,霧雨後地稍濕滑,有點驚險,小心通過。錐麓古道,多為沿斷崖開鑿約一米寬的平緩小徑,危險處均有繩索可抓或架棧橋,只要不腿軟,其實還算安全,但這種高繞路,通過要點技巧,在雨後,反要特別小心,嚴格來說,並不適合老弱婦孺來攀登。

直逼崖壁的陡下橋樑,安全又有視覺上的享受
10:28 過一座便橋後,隨即一80度拉繩陡上,約10米高。
10:40 30公分寬的滑石段,小心拉繩索通過。
10:47 過木橋。此處離燕子口尚有7.7K。
11:06 路旁石桌石椅處,稍寬些,小休3分鐘,補充體力。
11:11 錐麓駐在所1.1K指標。

奇石與美景不絕於途,令人目不暇給
11:23 路左有一片筆直的大石壁,景色特殊。錐麓古道,等於沿著太魯閣最精華段的上方而過,行走其上,一路皆景點,令人目不暇給。走過之後,方覺天下已無古道矣!
11:34 過坍方碎石坡。

錐麓駐在所的遺址平台
11:43~48 抵錐麓駐在所遺址,已有七位台北下來的年輕人,在此午餐休息。寒暄拍照後,續行。我們的結論是:年輕人肯出來爬爬山,總比宅在家中好多了。
因一路都是狹窄山徑,突然看到開闊的駐在所遺址,有點驚訝。錐麓駐在所,設立於1914年,說明牌圖示之營房地基長12公尺、寬5.7公尺,座落在一突起的緩坡上,無落石之威脅。舊房舍地基已不復存在,只留下崖旁之駁坎而已。此地向西展望佳,可遠眺合歡群峰與畢祿山。不過今日山頭籠霧,無緣一睹。

過錐麓駐在所、轉個彎後,可看到大斷崖成一條線狀,氣勢迫人
11:56 過駐在所,在一轉彎處,看到錐麓大斷崖的那一條白線了,旁邊光禿一片、直墜千仞,果然嚇人。我心中惦記的,乃是不知自己在心理上,真能克服如此嚴峻的考驗否…

似石刻人像處...他們二人站在鼻孔下方
12:05 一個很像南美人頭石刻的大石,鼻子的輪廓很清楚,停下拍照。此地離燕子口尚有4.7K。
12:25 大斷崖前的另一斷崖路段,略光禿、有繩索,路程短些,一樣需小心通過。

日人「持館代五郎」的紀念碑石,見證當年太魯閣衝突事件之慘烈
12:43 抵「持館代五郎」紀念碑石處。碑石背面有一些年份事蹟記載,但已被青苔遮掩掉了。此地在一山坳處,略為潮溼,姑婆芋長的茂盛。
12:46~13:10 抵斷崖駐在所遺址,面積寬廣,圖示舊營房長10米、寬7.8米,舊地基隱約可見。此地離燕子口尚有3.1K,隨後將進入500米的大斷崖段,遂在此地午餐。

斷崖駐在所的遺址處
斷崖駐在所,設立於1915年、錐麓古道開通後,原名東麓分遣所,1920年改為斷崖分遣所,1922年正式改稱斷崖駐在所,於1934年廢止。在駐在所前方50米處的「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紀念碑石,為日本人所立,紀念1916年發生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馘音國,謂死後割耳)。原為木製紀念柱,1935年後才改為水泥墓碑。從這碑石上可以嗅到,太魯閣族與日人的血淚對抗史…
遺址旁山壁上,設有一巡山隊巡邏箱,游老師打開來看,發現裡面已成了山友的簽到簿,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於是拿起筆,也入境問俗…

走在大斷崖上,方能體會「如履深淵」的真實情景
13:13 大斷崖段開始。三人緩步欣賞與拍照…右手邊即是垂降之峭壁,無草無樹,果然有傳說中的恐怖,連大膽的周盛松,也步步為營,不敢在此隨便耍寶…還好,自己沒有腳軟,只是心跳加快些而已。此處有多險?舉例說明,譬如二人在此會車,在外側那一個,若不小心被背包凸一下,很可能就直直掉下去了…
13:23 2.8K指標處,約當大斷崖的中點。繼續輕觸著繩索前行…

崖壁上的小山洞隧道,是大斷崖的地標
13:27 小山洞隧道,錐麓大斷崖的重要地標。可會車、避雨、避落石。
13:32 看到旁邊有一安全告示牌,才知已走完500米斷崖了。顯然此牌是針對燕子口上來者所設立。停格回望,谷深、車小、壁陡、徑險,太魯閣的精華地帶,盡在腳下,感動…
13:37 大山洞,有柴火痕跡。隨後即一路緩下,路況算是最好的一段。
13:59 離燕子口1.5K的指標處。

巴達岡2號橋全景
14:08 巴達岡2號橋。從橋中間往二側看,縮小版的峽谷景色,一樣壯麗…
14:16 抵巴達岡駐在所遺址,階梯式的多層平緩坡,腹地比前二個駐在所遺址,又大了許多,上下共三層。地上殘留有警官駐在所的水泥基石,門口豎立著二根柱石,可以想像出當年的繁華光景。

巴達岡駐在所當年的繁榮光景,從遺留的基石上可以看出端倪

巴達岡駐在所遺址門前的二根柱石
巴達岡,太魯閣族語「麻竹」或「突擊戰地」之意,可見具有栽種與戰略上的價值。約100年前,呂可社人行經此地,窺知其為內太魯閣人到東岸,與漢人交換商品必經之地後,遂率4戶32人在此定居。日治時代,則在此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衛生所、蕃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等,如今三層台地上,只留下基石與柱石供人憑弔而已。

燕子口旁的錐麓吊橋…此為古道的出口處
14:33 巨石,上面長了樹叢,石下可避雨,有營火痕跡。
14:45 抵錐麓吊橋,從橋這邊向對岸望去,燕子口旁停滿了遊覽車與擠滿了遊客,其中大部分是大陸團。出柵門,有太管處管理員在點名,核兌身份後,才順利出關。或許羨慕我們能在橋上拍照,有位大陸遊客也向管理員表示要下橋去拍照,我趕緊幫忙解釋,這要事先提出申請,才能進入。
15:10 穿過二個行車遂道,返回停車處,時間尚早,輕鬆賦歸。

錐麓吊橋上的風光
結語
燕子口旁蜂擁的遊客,可以證明太魯閣真的很美,那,走在太魯閣之上呢?錐麓古道之險與美,無出其右者,有機會,應該親走一遭,體會一下台灣山水的代表作!


(其它相關登山照片,歡迎參訪個人相簿集...)
( 興趣嗜好運動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393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