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垂釣考題論試:「調釣的變化方向及思路」
2008/07/11 20:31:17瀏覽1297|回應0|推薦1
釣魚的確是種「綜合又立體」的休閒活動,從岸邊到水底,「人、竿、魚、水、天」一體成型,缺一皆難全。例如,一樣的釣組與餌料(竿),一樣的魚情、水情、天候下,換成不同人來垂釣,可能釣況出入就很大了,為什麼?因為經驗與習慣的不同,會影響個人的誘釣方式、魚層選擇、拋竿頻率及觀標作合時機等之判別,自然連帶影響魚獲了。譬如,我們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自己的熱窩冰箱,臨時換給朋友小玩一下,結果,上魚的節奏馬上改變了...不管變多或變少,都說明瞭「人」這因素在先天上的差異。所以,一般我們談調釣或理論,多將「人」的差異性排除,只立基於「人人皆會使用最佳釣法」的前提上,此無可厚非,否則調釣理論無從談起了。但在實釣中,「人」絕對是個大要素,這也是釣魚比賽之所以會存在的原因。
思考暈車兄所提「調釣的變化方向及思路」的考題,我想,在剔除「人」的因素後,大家可朝「竿、魚」為主、「水、天」為輔的方向著眼,應該八九離十了。對於難以量化的魚口魚情、天後水情,個人慣以「標訊反應」來衡量,也就是說,將臨場「標訊反應的程度」,當成是「竿、魚、水、天」綜合後的具體數據,即能掌握飄渺的魚情,抓住魚口。當然,除了大咬外,很少人浮標一下水,不需調整,即可從頭拉到尾的,正常情形下,中間過程往往需要多次的調釣後,才能維持釣果於不墜。暈車兄所要知道的,應是這「中間過程的調釣應變」,大家是如何經驗的?個人這二年來專攻羅非,只以羅非為例來說說自己的感覺,看看有否相通處:
一、「提竿後中途跑魚」:分正吃與誤中魚體(挫魚)二種,這從揚竿手感中可以判斷出來。如果手感顯示是正吃卻跑魚,子線也未斷的話,則多為吃口太淺所致,可能揚竿過快或調釣過於敏感了,也可能是餌料過硬過大所造成,逐一改善即可明瞭;如果是因挫魚而跑魚,先判斷是否調目過低(餌料太貼底)所致?這點要與當時的魚層相對應,沒有固定值,可逐步加高調目或下降釣目試試,仍無改善時,換標,因為會挫魚的浮標,很難用調釣彌補回來,唯捨而已。一般而言,如果調釣目數不變(浮標未滲水),感覺挫魚機率變多了,此是魚層上浮所致,可朝釣浮、釣淺岸或換新釣點著手改進,不過羅非不適合浮釣(羅非浮頭後食慾很差),採後二法較佳,亦可改長子線專抓「隨沉魚訊」(台灣俗稱「飄釣法」),畢竟近底層的羅非食慾會好些。羅非跑魚多以斷子線收場,追求中魚部位在魚口「人中」附近的正吃法,是避免斷線跑魚的首要門檻。
二、「有口提空或浮漂一點就往上冒,卻難中魚」:這表示魚肯就餌,但釣組的整體殘存卻未能抓住魚口所致。「浮漂一點就往上冒」屬有口無魚的情形之一,多為殘存過大了,魚一吸食即感覺不對或無法深吞,所以快速吐餌,而隨後的浮標往上冒,也正是殘存大時才有的特殊現象,此時拉高釣目或加鉛、或改變餌料比重大小,應可改善,若無法改善,也只有換標一途而已。調釣會過於敏感,另外一種情形,是調標深度所造成的誤差,這點很多人會忽略掉。例如在1米深調標後,釣3米的底,其中線組多出了2米長的上浮力,一定會讓原先的調目虛長不少;不過,這被忽略之調目,多會被後來浮標滲水等因素平衡掉,所以垂釣常有「開始訊號多、後逐漸變少」的現象,此乃原因之一。另外,如釣組殘存過小、或未保留適度的上浮力(動態),則隨便一個水流或魚體口等小煽動,即會產生假魚訊,這也是「有口提空」的原因所在,這從「挫魚」比率的增高中,可以明顯判別出來,採以降低釣目或增加調目等,應可修正之。餌料的狀態或口味不適,也是有口提空的原因之一,口味不談,餌料的比重與大小、軟硬與殘勾擴散等,除會牽動調釣外,更會直接影響魚口的吸入意願...例如,實釣中,很多有口無魚的情形,在釣組不動的條件下,往往只要稍將餌料改小軟些,馬上可以改善了,即此之故。
三、「看不見頓口,老送漂,但也中魚」:這種情形個人很少碰到,顯與調釣習慣有關。「送標」,屬抬頭或轉身後的魚訊,是負殘存調釣的特性之一,水過深所造成的「延遲魚訊」也有類似現象發生。此外,使用大鉤粗線及用餌愈自然者亦會發生此現象,前者乃大鉤吸入後難吐所致,後者則是過於深吞所造成;例如,台灣有些喜歡用「黏巴達」釣法的老師傅,以濕黏粉塊沾乾粒子垂釣羅非,在上上下下的訊號中(也算「無頓點」了),一個大送標後即中魚,正是這種情形。一般而言,無頓口、老送漂,多屬餌料過於貼底,不是刻意用此法者,應即時修正才是,以減少挫魚的機率。
四、「無魚訊」:這是垂釣羅非最怕碰到的狀態,當浮標像電線竿一樣直立不動時,問題必大矣。一般而言,比賽池魚多且飢,除受驚嚇外(如比賽之下半場),很少不吃餌的,而一般的池子,除非池主作弊或池魚遭過度餵食而反口,平常也很少會完全無魚訊,尤其是老闆希望人人都釣得好的休閒池子,更不在話下。如果碰到無訊號,首先要觀察旁人有在上魚嗎?別懷疑,只要有人可以上魚時,天候一定沒問題,絕對是自己出問題了...在對「人、竿、魚、水、天」的判斷中,至少有一環節出錯了。常見有人釣不到魚,就質疑老闆沒放魚或池中無魚,也不思考旁人為何一直上魚...這不是笑話,個人就目睹過好幾次。至於遇此情形要如何補救?能夠直接又正確地判斷出原因來最好了,否則就要從調釣、魚層、釣點、餌料及誘魚、節奏抓取等方面去逐一試探。個人碰到最多者,是歸因於魚層及釣點的因素所致,其中魚層之多變化,主要是羅非天性易上浮的關係,此只要深知魚性即可;而釣點好壞的產生,除風向與含氧量等因素造成外,魚量多寡的影響也很大,尤其一段時間未放新魚後,老羅非多會集中熱門釣點附近覓食,冷門釣點無魚訊乃常有之事。這時要正確推算出魚群在何處,就好像自己有一雙透視眼般,何處有魚何處去,不可堅持固守某一釣點,與魚多時的策略不同。
( 休閒生活雜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203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