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暈車兄書信論技摘錄(一)
2008/07/08 21:50:27瀏覽507|回應0|推薦1
"點到為止、山外有山"…大哥所言甚是,小弟謹記!釣魚可學做人,但薑還是老的辣呀…哈哈!
此位土狗兄,二、三年前即與其交談過,以"技"取勝,完全看不起調釣理論。已久未露面,昨日被大哥之文所吸引,但所言仍舊未改,小弟直戳他"已用調釣"卻滿嘴看不起浮標之論,或有過激處,也是藉機讓其他類似釣友,明白調釣之重要。不過,此毛病,當改才好。
1、2、3定點揚竿之釣法,小弟以前初學時,親眼看見有人於天將黑、視線不明之際,以此法釣大羅非,竟然比我釣一天的量還多,他說這叫"飄釣法",在休閒池或魚多處,能將魚層拉高,會有一定效果的。
羅非「新魚喜冷凍餌、老魚吃粒子」之說,小弟近日思索,覺得餌味之偏好,應因地制宜才是,怎可能各地均相同呢?新魚在養殖塘時也是餵粒子為主的,難道新舊魚偏好不同,餌味不是關鍵,餌的比重才是影響所在?因為,粒子比重大,冷凍餌比重輕,而老魚猾嘴又貼底,新魚剛入池時地盤未定,不敢底食、魚層又稍浮,所以整體上才感覺"偏向冷凍餌"?關於此點,改天碰上新放魚時,將粒子參多一些雪花粉試試便知了。
餌料到底後,釣組開始向上平衡,池底滑魚亦開始警覺,所以抓接底之隨沉魚訊會較佳,但終非良策。不知到底後,採大鉤距,上鉤輕、下鉤重餌(大餌)定底法,是否有效?改天也要找池滑魚來試試……

******
大鉤距釣法,小弟仍在努力研究中。可以確定的是,採此法則上鉤用餌一定要符"輕、小"的原則,否則上餌貼底、下鉤會更行彎曲,幾乎失去作用,會有反效果的(比正常鉤距更慘)。尤其在風浪中,水流、浪花造成觀標不易,採大鉤距餌不宜過重。
週六下午小弟應友人之召,前往上次"釣不到羅非的羅非大埤池"作釣,結果倉促出門,忘了帶夜燈與餌盆,有返家一趟,多耗了1.5小時……可笑也。小弟因有上回經驗,特備了冷凍餌以應之;後證明對這種不回魚、新魚不斷注入的池子而言,冷凍餌確有其效,小弟上回猜說冷凍餌有效,"比重輕"是原因之一的說法,可能小看廠商在餌味用心研發的成果了,因為,對比以"比重輕"的粒子餌時,效果顯然有差,餌味仍是不可忽視的。
此次作釣,發現平日在魚多池子中垂釣習慣的人,改在這種面積數甲、魚源不足的大埤池下竿,一定較不善於"Call 魚"的,這才是小弟釣不好的真正原因。友人平日已習慣在此類大池,以手竿釣鰱魚,所以非常重視餌料的化度,形成立體式的餌料溶層後,才能Call 來半水中的鰱鳙,現在繼續延用此法釣羅非,剛好破解之;在水深2米以上的大池中,對一群一群的羅非來說,似乎顯得魚量不足,如只把餌料控制在底層,根本不易發現食物所在,唯有上、中、下層皆有餌料味道,才能Call魚駐足。小弟初時採大鉤距法,因未對症下藥,當然效果不彰,中場覺悟,嘗試以手拋餌團至釣點的方式補救,效果才顯現出來…雖晚一些,終得解答矣。
在職業羅非池,釣手習慣以乾粒子、採"少量多餐"的方式,噴灑誘魚,名之約"噴粒子",效果很好(乾粒子會沉底才化),原因乃魚源不絕;在大埤池,釣手多以拳頭大的濕餌粒子團,投至釣點、霧狀垂直而下,效果比直接灑乾粒子佳,名之曰"丟芭樂",原因乃魚源不足、Call魚為上是也。如此團芭樂改投於魚職業池中,立刻會攪亂了厚厚的魚層,反不好抓訊號;這也正是友人職業池釣不好的原因……不同池子、不同魚情,未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哈哈!
( 休閒生活雜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2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