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21 22:01:26瀏覽2692|回應14|推薦93 | |
一直以來,觀看維梅爾的畫作總有一種寧靜柔和之感,光線如珍珠之光,就像將珍珠粉摻在顏料中調和了一樣,在維梅爾傳世僅有的不到四十幅畫作中,沒有驚世駭俗的視覺效果,內容陳現僅是一些風俗畫。但這些畫作的光線以及畫中的隱喻,常是後世熱於討論的議題。 維梅爾與林布蘭特同屬巴洛克時期的畫家,但是兩者擅長的光影畫法就不同,在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特善用對比強烈類似舞台的燈光方式作畫,許多巴洛克時期的畫家包括同為荷蘭畫家的魯本斯及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都善於此方式,而維梅爾的畫作習慣有一面窗戶透進來的光線,像一道聖光,充滿著溫暖與希望,與其他巴洛克大師的懸疑、緊張的舞台燈光效果不同。維梅爾的光線其實也無所不在,他喜歡在細微處點上一些反光,或是「光中之光」,珍珠耳環上的燈光,燭台或是其他金屬的反射,以增加戲劇效果或是隱喻。 維梅爾的代表作(應該是大家廣為熟悉的作品)大概就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作品是畫家畫自己的十六歲長女瑪麗亞,被後世拿來媲美<蒙娜麗莎的微笑>。 撇開繪畫技巧上的柔美暈染以及配色上黃、藍強烈對比不談,畫中的隱喻比較吸引人,巴洛時期的畫風是一種顛覆文藝復興時期的構圖與透視風格,以怪誕為主,構圖扭曲不對稱,光線如舞台效果。而此畫的<珍珠>是指原型的純粹、完美單純,珍珠也意涵著處女生育的象徵。珍珠耳環上的光影反射了領口以及窗外來的光線,甚至畫家自己的倒影若隱若現。這張四分之三的側面像仍舊沒有脫離維梅爾式的左側來光的模式。 畫中女孩回眸的瞬間是畫家想要保有的永恆。 上面幾幅圖右側的中間那張比較特別的是光線從右邊來,維梅爾的畫中有許多關於愛情的隱喻,例如這一張女子彈著小鍵琴,小鍵琴象徵女子,旁邊擺著古提琴是象徵男性,等待有緣人來彈奏,是適婚女子期待愛情的來臨,希望琴瑟和鳴。 左邊中間那幅圖是期待情書,女子正在彈西特琴,也是象徵著情愛的樂器。 利用隱喻的情節來鋪陳主題的尚有下面這幅畫作。 <持天平的女子>應該是維梅爾以自己懷孕的妻子做為模特兒。 這幅畫有趣的是牆壁上的畫中畫<最後的審判>,這幅畫與維梅爾畫的母題相同,審判即是度量,耶穌將手臂張開與女子與女子手持天平垂下的兩端,恰好是「鏡像」的反應。無論是構圖的"鏡像"形式或是心理學上的"鏡像"意義,而產生的影像,都是繪畫中有趣的鋪陳。這樣精心安排的構圖是十七世紀繪畫中常見的寓意表現手法。 這種利用牆壁上的畫作來呼應繪畫主題的情節,在維梅爾的作品裡非常多。 這張圖的背影是畫家本人,當時是利用類似相機的暗箱手法來構圖的。 這張圖是維梅爾晚年的作品,一反以往柔和的畫法,寫信女子的衣袖刻畫的較為僵硬。背景畫作<發現摩西>非常暗沉,與女子的白帽形成對比,這種強烈畫法在以往是少見的。 這張桌布在現場有模仿的一方鋪在長桌上。就像下面幾張照片一樣。 參觀當天看到好多漂亮女生在那兒留影。 下面是觀展時拍的展場模樣~ 這是現場展出的礦物性或是植物性的油畫顏料。 這是十七世紀時,荷蘭的杯盤樣式。 這是維梅爾的年代的暗箱原理。 走進暗房裡朝著暗箱孔洞觀景 我拿相機朝著孔洞拍的 透過暗箱將景物反射到感光桌上。 模仿十七世紀的荷蘭衣著 模擬當時畫面中的場景。(就是<寫信的女子與女傭>那張圖,牆壁上還放了<發現摩西>。) 這張圖牆上的邱比特代表「貞愛」。 寫信的題材在17世紀多半意味著愛情。這張圖的模特兒的衣著與髮型是1660年流行的款式,模特兒應該仍是維梅爾的妻子。 這幅情書呈現像一幅觀景窗一樣,畫面的敘事性是一種停格,內容留待觀者自己遐想,逆光的戲劇效果充滿趣味。每件物件都充滿著隱喻。後面牆壁的畫作揚帆,意味著愛情雖相距遙遠,卻又不曾遠離,因此收到情書。 這張圖是現場講解維梅爾透視理論的示意圖,這幅<音樂課>依照物件的隱喻仍是說明了愛情的憧憬,由地上的大提琴可知等待愛情,而背對著畫面的女子在鏡中的臉部是轉向右邊男子,盯著男子看,由此可知是心儀那名男子。 「透視」維梅爾的作品是包含構圖、光影的與隱喻上的透視,弄懂象徵的符碼,才能真正明瞭維梅爾的圖。還有太多的象徵意涵,例如酒杯代表墮落,桌上的柑橘、檸檬味道酸澀,代表不明確的愛情與不真誠的友誼。凡此種種,觀畫像猜謎。 維梅爾的圖因為分散在多個美術館,因此不容易一次借展成功,有的是鎮館之寶,又不能出借,而他的圖又少,所以這場展覽都是複製畫,主要以教育為目標。現場解說很值得一看。 這是展場模擬畫家在畫室作畫的情景。
PS:這展覽我是年初在中正紀念堂看的,沒想到又到高雄展出,高雄場還有十七世紀的女裝配合展出,有別於台北場,拖了好久才寫出心得,我本來只想抓一個主題或是一張圖出來寫,不想用這種泛論的方式,最終還是因為抽不出空來好好構思<主題式>的寫法。留待以後吧! 希望住在南部還沒看此展覽的朋友能抽空去看。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