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心理學他組報告】學習動機及激發的方法
2006/01/02 22:50:48瀏覽7349|回應0|推薦0

、動機的意義

¨             何謂動機?

  動機是引發個體從事某種活動,以及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心理歷程,動機也是使一個人繼續表現某種行為的原動力,它也常和其它特質產生交互作用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           動機的性質

1.動機可以由增強物來增強

2.動機是有目標導向的

3.動機強弱與行為持續時間有關

4.焦慮影響動機

5.動機因人而異

6.動機需要努力維持

¨           內在動機vs外在動機

1.內在動機與個人本身或內含於工作的因素有關。

例如:個人覺得此項工作有趣、這項學習使我獲得重要技能、或者個人認為它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等等。

2.外在動機則涉及個人以外或與工作無關的因素。

例如:從事此活動是因為可獲得好成績、可獲得錢、或者為了得到恭維。

¨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該活動並且導使該活動朝向學習目標的內在歷程。動機對於學習過程及結果有重大的影響;不同動機的學生在認知涉入程度及學習結果的品質上,可能有很大差異。

¨           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

包含恐懼失敗、對成功的期望、對於努力用功是否能成功的看法等等。

二、學習動機理論

(一)行為學習理論:

1. 桑代克的動機理論:

以效果律來解釋人類的動機。認為個體對某刺激的行為反應假如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則該刺激與反應就會產生連結,反之則否。也就是說個體為了得到增強物或避免懲罰就產生了動機。

2.賀爾的驅力減降理論:

他把行為界定為有機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並用刺激變量或輸入變量,中介變量和輸出變量來表達此一過程。認為個體有保持生理平衡的機制,不平衡時產生驅力引發個體採取行為恢復平衡。所以驅力促使個體產生動機。賀爾的特點是儘可能數量化和公式化,造成閱讀理解的不方便缺點。

3.史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理論

    操作性強化作用概念,在他的行為學體系中佔重要地位。把強化看做對行為的獎賞,是形成和維持操作性行為的唯一條件。當有機體的行為受到強化或至少出現一次受到強化的反應時,就能形成操作性行為。已經形成的操作性行為經過多次適當的強化就能鞏固,以致保持終生。

使用獎勵,誘因,與懲罰來塑造行為的負面影響:

1.        年齡漸增,增強物的效果是否還有效力

2.  外在獎勵可能使學生重心只放置於獎勵本身

3.  外在獎勵導致影響內在動機

4.        逃避懲罰產生身心失衡

(二)認知學習理論:

1. 成就動機理論:

    人是主動且具有分析能力的;人會主動地尋求訊息、組織訊息、探索訊息的意義。他們強調認知活動中個人對於成敗歸因過程,裁示決定及影響個人成就行為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成就需求不同者,其成就動機行為之所以不同,乃是於個人的歸因過程不同所致。面對學習,因人對成就需求的不同,有些積極、有些消極應對。

2.  歸因理論:

歸因是一種由別人或自己在社會情境中的某些行為結果,推論別人內部狀態或解釋自己行為原因的一種心路歷程。歸因動機理論是在探討個人在工作表現上成敗之原因,分析結果如何影響學習的動機,由發生的結果來闡述行為的激起。在教育上,歸因理論主要是用來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失敗的型式為何;學生在學習成就上的失敗與否可以歸因來探尋,而學生的歸因往往會影響其未來的期望與行為。

3.  柯敏頓的自我價值理論:

 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機

 (2)成功歸因於自己能力好,產生自我價值感。

 (3)不容易成功於是找藉口來維持自己的價值感

4.  期望與價值理論:

 個人參與這個活動期望有一定的收穫,如興奮、孤獨、友誼、地位等,而此期望依個人及環境特質的不同而異,當此期望與實際感受差異越大,即產生衝突的感受。

(三)人本論:

        對行為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的反動-稱為第三勢力。人本論認為動機不僅是因為外在獎勵與內在對自己能力與表現的體認所形成的,就如[人本]一詞所言,人本論的觀點強調更高層次的動機來達到個體內在的卓越。每個影響個體的事物,包括思考,感覺,環境都會創造並影響動機。

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相信人類出生就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類需求可分為七個層次:

<1~4為匱乏需求>(1)生理需求-(最基本需求)(2)安全需求-(安全感)

                (3)愛與隸屬需求-(友誼,關愛等)(4)自尊需求-(強調尊重)

      <5~7為成長需求>(5)知的需求-(追求知識等)(6)美的需求-(追求美感及美

                      化人生)(7)自我實現需求(最高層次,不到1%人能實現)

2.    羅吉斯的自我理論:

      羅吉斯將動機內在的來源稱為[實現傾向]認為內在的動機就是人類自我決定所產生的需求。

(一)自我觀念: 

(二)積極關注:

(三)自我一致性:     

   自我不一致有兩種情況:

(1)               真實自我(自知真實情況)與理想自我(理想情況)之間不一致時

(2)               他人積極關注下做出與自己認知不同行為時(投票意見不一致)

三、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獎勵成績最好,且進步最多的學生(顧及個別差異):回饋法的應用。

 2.提供高效益的獎品:獎品要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3.作業設計分程度:依照程度,給予適當的目標,才能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4.不要吝於讚美:教師應該發自內心的讚美孩子。學生的心裡很奇妙,有時讚美時間要注意。

5.情境教學:運用情境教學,加深學生印象

6.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課外讀物……。 

7.學習過程好玩有趣:網路遊戲的介紹。

四、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習動機

(一)  就以現在學校的教育方式,以下三點是不利學習動機的:

1.      重知識的教學活動

近年來中小學的教學,因受「升學主義」影響而獨重升學科目的知識教學。其結果,不僅剝奪了學生心智多方面發展的機會,而且由於偏重對少數科目知識的背誦式學習,致使學生知識窄化之,也因而窄化了興趣。

2.      齊一化的學習進程

齊一化學習進程的理論依據是教育機會均等,但相對地,沒有考慮到對能力經驗不相等的學生,故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自然也就難激起學習動機。

3.      升學率與分數主義

受到升學率與分數主義影響之下,造成學生兩種心態:其一是讀書只求得到高,其二是讀但求及格過關。無論那種心態,對培養學習動機皆是不利的。

(二)  有利於學習動機的理想條件

1.    從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

從學校中一般學科的教學來看,只有少數藝能學科,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初即有心理上的需求。多數知識性學科的學習動機,是要學科本身所具有的正誘因特微而引起的。故為教師者應將「教學生知識」與「教學生樂於求知」,兩者視為同等重要的理由。

2.    從基本需求提升到成長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知的需求(即內在學習動機)居於第五層;只有以下四層的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知的需求才會產生。

3.    從需求滿足發展到價值追尋:需求滿足價值

從需求滿足而引導學生趨向價值的追尋,是教學成功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所一再強調的全人教育的理想。

4.  成敗經驗中學到合理歸因

如:失敗為成功之母。

(三)       對培養學習動機的具體建議

1.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只能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如:有些學生喜歡數學,而他們之所以喜歡數學,都是先經過學會而後才喜歡的。

2.    先求滿足學生的缺失性動機

如:一個未進早餐而又不為教師和同學接納的學生,怎能希望他專心讀書。

3.    讓學生確切了解學習的性質

在教學之分,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以下數事:(1)要他學的是什麼?(2)用什麼方法去學習?(3)怎樣考試?學生們了解此等問題之後,對自己的學習有了目標與方向,故而在心理上就較為樂於學習。

4.    使每個學生均獲成功的經驗

教師應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均各獲得成功的經驗,以期其在努力之後獲得滿足,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

5.    善用教師回饋激發學生士氣

無論教師的回饋是正面的(讚許或鼓勵),或是負面的(批評或訓斥),都會成為學生對自學習成敗歸因的根據。

成就

動機

對工作的自我效能

對成功

的期望

對於引發事情發生的原因,

成人所提供的回饋和線索

學業上

的自尊

工作結果

(成功或失敗)

對成功及失敗的歸因

(精熟導向對習得無助)

五、故事分享

在美術課時,葳葳的老師要求每一個學生必須在放學前交出自己的ㄧ幅畫,但葳葳卻因認為自己不會畫畫而遲遲未動筆,然而同學ㄧ個接著一個回家了,葳葳卻依然看著圖畫紙發呆,此時老師走過來,老師要葳葳隨手畫一筆,而葳葳隨手畫了ㄧ個黑色的點點,老師卻對她說:「嗯!很好!請簽名!」。

隔天葳葳上學看到他的畫被框起來吊在老師座位後方的牆壁呢!由於老師對葳葳的激勵,從此讓葳葳自我肯定自己的繪畫天份,她畫了各式各樣的點點,而且後來還有了葳葳的畫展呢!

六、結語

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便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爾後,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技術性問題,即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例如:他們常常對新穎的東西感興趣,對運動變化的東西感興趣,對相互矛盾的東西感興趣,對笑話、幽默故事感興趣,對美的東西感興趣,對實驗、操作感興趣,對競賽和遊戲等感興趣。以培養學習興趣為核心,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幫助學生快樂的學習。

參考資料

Janice T.Gidson&Louis A.Chandle (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重新(2005)。教育心理學。台中:葉重新。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理論與實踐。台北:臺灣東華。

葉玉珠等人(2003). 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湯尼(2003)在地洋苦瓜。幾何文化。

陳昭蓉譯(2005)。數學高手。天下文化。

吳武典主編、陳滿樺編譯 (1988)。<管教孩子的16高招>台北:心理出版社。

侯文詠 (1995)。健康快樂的智慧人。皇冠文學。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ogbert&aid=1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