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02 23:10:15瀏覽2806|回應0|推薦0 | |||||||||||||||||||||||||||||||||||||||||||||
壹、兩性在先天上的差異 一、認知上的 (一) 語文技能:雖然女孩子在某些作業上顯現些微的優勢,但是本質上是沒有差異的。 (二) 數的技能:高中之前沒有差異;男性在問題解決作業及數學資優的發生率方面較佔優勢。 (三) 認知型態:在分析及計算能力上沒有差異。在型態的喜好上可能有些差異, 男性偏好獨立,而女性則偏愛聯結的型態。 (四) 創造力:尚不清楚。女性有時會較佔優勢。 二、性格與氣質 (一) 性格:女性將自己描述為比較人際取向的,而男性則是比較傾向於工具性和權力取向。 (二) 氣質:尚不清楚。女性可能會比較羞怯。 三、溝通模式 (一) 口語:男性支配著對話的歷程;女性則比較會去傾聽、支持,以及自我揭露。情境與性別形成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二) 非口語:男性在兒童期之後即處於支配的地位;女性比較擅長於表達,而且對非口語訊息比較敏銳。情境、文化,以及性別形成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四、利社會行為 (一) 同理心:女性對他人的感受會表現出較高的興趣。 (二) 道德感:女性可能比較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五、權力相關的行為: (一) 攻擊性:男性較常有身體上的攻擊行為。 (二) 競爭性:男性比較會去競爭。 (三) 成就:在動機方面沒有差異。對成就的定義、性別形成,以及情境的因素都相當重要。 (四) 叛逆與不合群:男性比較不服從且不從眾。情境因素是很重要的。 貳、後天環境影響-社會的角色刻板印象 一、性別角色定義: 「角色(role)」是指一個人在其所佔社會位置上,所擔任的任務與從事的活動,其任務與活動包括兩種不同的層面:一種稱為「角色期待」,為社會所期待的活動;另一種則稱為「角色表現」,為個人所實際從事的活動。而角色亦決定了理想的行為,或至少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因此社會文化根據性別,為其成員規劃許多行為範本,個人生存在社會中即依循此社會角色來行動,舉凡「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剛強,女性柔弱」等,皆為社會對於男、女性別行為的評價,稱之為「性別角色(gender role)」。 二、性別刻板印象的內涵
三、性別角色與因材施教 (一) 均等的工作與家務角色 男女同時出現在一個職業角色上,打破男性所從事的工作是較專業的、較高社經地位的、勞力取向的,而女性則從事較繁瑣的、照顧的、補給的、容易被忽略的、較無升遷管道的、文書或買賣類的工作。 (二) 男女從事活動的多元性 的使用避免男多女少或男主動女旁觀的形象,強化男女輪流出現的圖像;第二,遊戲與運動的型態應對性別更加開放,不再只是女生玩洋娃娃/男生打球玩機器人、女生單獨玩/男生打群體戰的刻版印象,也應多呈現男性旁觀靜態/女性主動積極參與創造性高活動力強的遊戲活動之圖像;第三,交通工具的使用上應避免只讓男性握有掌控與使用權,也可穿插小女生騎腳踏車、媽媽開車接送小孩上學或上班的圖片;第四,教學活動與清潔工作方面,女性也可從事自然與科學實驗,接近使用電子器材,主動踴躍發問與發言,而不只停留在唱遊跳舞、賞玩花朵的活動中。 (三) 更具彈性的男女特質與社會期待 的標記。可讓安靜的男生與調皮的女生不分時空交叉出現,以提供成長中的小朋友更多學習的空間與認同的典範。第二,對男女犯錯應有同一的情緒反應、善後措施,而不該只強調女性愛哭、主動道歉,女生也不應只扮演秩序維護者、提醒者,應多強調犯錯的機率、情緒的反應等其實是不分性別的。 參、學習風格 一、學習風格的定義 學習風格是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訊息特定的處理模式,簡單地說,學習風格是個人喜歡運用的學習方式。 二、學習風格的類型 (一)場地獨立型VS 場地依賴型 1. 場地獨立型 能夠在一個眼花撩亂令人困惑的環境中,察覺出某一個特定的相關物品或因素的能力,容易專心在某事物上,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在教室學習環境上,則容易專注在分析或細節或其他需要注意力的活動。 2. 場地依賴型 相較於場地獨立型,場地依賴型的學習者傾向依賴於整體情景。在學習上來說,能夠察覺整個畫面,觀看的視野角度越廣,對於一個事件越能有全盤的了解。 (二) 對語意模糊的容忍度 願意接受和自己本身的認知系統和知識結構不同觀念及主張的程度。例如,有些人的心胸較開闊,能接受和自己觀念不一樣意見。其他的人,拒絕接受和自己認知有衝突。 (三) 反思和衝動 學生在猜測問題或做答題決定時,有些人會傾向做一個快速的決定,此為衝動型,反之,需要多一點時間來緩慢推敲答案為反思型。 (四) 視覺和聽覺風格 視覺型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較喜歡閱讀或者課文旁有圖片和其他圖解說明。而聽覺型的學習者喜歡透過一些視聽器材來幫助學習如錄音帶或音樂等方式。 三、學習風格的功用 張春興(1995)認為教育心理學專家之所以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想了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除了智力上的差異外,在其他學習方式上是否也有差異在。第二是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其外在環境和內在身心需求的關係。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並依其學習習慣施於教學,對學生學習才會有助益。此外學習風格也有下列三項功能: (一) 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去心理學的研究對於學習和教學方面之理論及實證研究有兩個缺失,第一是關於學生個別差異在研究的統計分析中被忽略了;第二是過去研究不考慮學生教師和教學環境教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無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做合適的調整。 (二) 學習風格的診斷,可彌補心理與教育測驗的不足。心理測驗或許可將學生依其不同的心理特質加以分類,但因個人在學習風格上仍有差異存在,最後仍是忽略存在的個別差異。 (三) 增進個別化教學。要使學生學習上有成效,當然要因材施教,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施於適當的教學,學生才會有學習成效。 四、學習風格在教學上的應用 (一)學習動機: 1. 營造環境氣氛:如果學生對具體的教材會有較強的動機,教師上課前可以針對學習的單元內容,展示具體的教材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用鮮花來教學生辨識味道和顏色;視覺風格:教室牆壁可以貼上五顏六色的海報,用文字或圖畫將課堂中,所要解說的所有主要重點列出;聽覺風格:播放音樂讓學生在走進教室時,能有愉悅的情緒。另外上課前也可以先和學生寒喧幾句,使學生除卻懼怕的心理轉而成為輕鬆的心情。例如從學生的興趣開始談起,或者最近發生的社會事件等。 2. 鼓勵學生設定個人目標與學習結果:教師可以請學生提出「我想學到什麼?」的想法;在上完這一節課、過完今天或是過完這一年之後,自己特別希望的到些什麼?使學生知道自己將在課堂上學習到什麼,請學生很具體的描述出來。經學生寫出來後就會形成學生的後設認知以引導學生學習。 (二)學習風格有以下的教學策略: 1. 讓學生所有的感官參與學習:好的教學需要盡量適應學生們不同的學習風格。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安排較多的活動、參與或肢體動作,增加兒童成功學習的機會。即便是屬於視覺型學習風格的兒童,也可以透過親自動手做,而對所吸收的資訊印象特別深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