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9 15:05:34瀏覽718|回應4|推薦50 | |
「The Economist」 [註]臺灣還譯成「經濟學人」﹐以內容論實在應該翻譯成「經濟人」或更適合的「節約人」﹐因為和學術完全無關。以「經濟人」為名本來應是一份財經方面的期刊﹐但是在英國倫敦主辦公司自稱是新聞性的刊物。由於內容多俱爭議性﹐立論偏激﹐一直被主流媒體視為類八卦新聞。 「The Economist」每期銷售量約壹佰五十萬份﹐其中半數銷售在美國。近年來為了衝刺美國市場銷售﹐常常不擇品味﹐大量充塞一些惹爭議的熱門話題。和內容嚴整的「華爾街日報」相較﹐「The Economist」在美國只算是三流刊物。 LKK 因為飛航里程太多﹐如果不是以里程免費訂閱這本刊物﹐根本不會成為付費訂閱讀者。LKK 通常都是略略瀏覽後直接拋入垃圾回收箱。 http://www.economist.com/news/asia/21566657-former-heart-throb-loses-his-shine-ma-bumbler?spc=scode&spv=xm&ah=9d7f7ab945510a56fa6d37c30b6f1709 在國際上總統代表國家﹐LKK 從未看過世界上任何一國總統被外國人指著鼻子罵時﹐還有這麼多的本國人跟著附和﹐拍手說好!還有許多「臺灣人」聲稱自己沒投票給馬總統﹐所以不笨。這樣的回應充分顯示這些「臺灣人」根本沒有國際觀﹐以幼稚落後的民粹視野應對國際事件。拍手附和難道會贏得國際上的尊重?這種不愛自己國家的附和﹐只會讓歐美人士看了哈哈大笑!讓日韓人士看了不恥!全世界這樣的國家也只有台灣了! 民主要是沒錯!錯在哪兒呢? 註︰「經濟人」出版的文章一向不俱名﹐是一份彙整摘錄的刊物。其內容都是從其他媒體節錄而來﹐再添油加醋成為自己的內容。出版公司自稱這是新聞﹐但是一個自己的記者都沒有﹐也從來不採訪新聞。刊物中的統計資料都是從世界各國政府或是調查機構彙整蒐集而來﹐其他新聞也是如此。這個刊物被美國主流媒體戲稱「新聞的新聞」﹐因為報導的都是從其他媒體改編製造出來的新聞﹐因此從不細細求證﹐更不注重多種觀察角度的報導。從新聞專業的角度批判﹐「經濟人」根本不夠資格稱「新聞」。這個出版公司的母公司﹐主要是賣財經資訊給一些跨國公司﹐提供顧問性的服務。和傳統新聞刊物性質相距甚遠。如果讀者想要閱讀內容嚴謹的財經新聞﹐「華爾街日報」是不爭之首選。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