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巡守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
2019/07/03 10:56:17瀏覽1287|回應0|推薦22

古道樹蔭下行走,思情想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探勘淡蘭古道北路~楊廷理古道後,接著巡守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

崩山坑古道,又名「柑腳泰平古道」、「柑泰古道」或「泰平古道」,在公路還未開闢前,是新北市雙溪區柑腳與泰平居民採買物資、採煤礦、嫁聚迎親的往來道路,也是淡蘭古道中路重要的一段。

淡蘭古道上時空見證~青苔石階 行走,崩山坑古道上,跟隨,歷史歲月痕跡,青苔滋生滿佈石階,為山徑鋪陳出,金綠色地毯,穿越時空路徑,向前行。

走在淡蘭古道上,每每思考, 先民們入山開墾,當時為了什麼?以什麼為生?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切生活經濟活動,跟地理環境習習相關。 

大菁,是 窮鄉僻壤 的代表,只生長在貧瘠環境,如:低海拔背陽山谷、雜樹林下的潮濕山地,或者山溝、溪旁的腐植土上。

東北角山區因潮濕多雨,適合大菁生長,清朝中葉以後因移民培植,成為重要栽植地。

淡蘭古道產經代表~大菁
曾經的高濟經濟價值作物
古老紡織產業染料供應錬

大菁跟淡蘭劃上等號。

淡蘭古道料角坑福德祠
泰平山區土地公廟林立
已有登錄為十七座
山徑蜿蜒途中
隨著山崚溪流交錯要點
土地公廟總是守護古道
在聚落出入要口
所在是黃金地段
視野風水真好
休息泡茶睡午覺

黃吉祠之名稱考證

在淡蘭古道上有不少土地公廟
上次走楊廷理路段時
走過著名的地標黃吉祠
一直找不到其命名由來
從鄉誌上資料有限
問當地土生土長學長
也沒答案及認知

那就回到田野調查起點
祠是小廟
從結構外表來判斷廟的屬性
屋脊是平,那判斷黃吉祠是陰廟
一般的土地公廟,屬於陽廟,屋脊結構會微翹,料角坑福德祠就是典型微翹。

黃吉祠,
是陰廟,猜想是採黃道吉日簡稱黄吉,因古早年代旅人出入或生病無主的路人而建萬善祠,期待保佑過往旅人。

也有可能是以人名來命名
黃吉,也許是位先人的名字,對地方有貢獻,故命名,但目前無證據來佐證。

山風徐徐吹來
坐臥落葉地毯上
蟬聲鳴叫悠揚

穿越
總要有出入口
風口鞍部
崩山坑古道上最高點
貫穿泰平及柑腳
百年前先民
徒手開鑿岩而過
工程難度
相當開通雪山隧道重大意義

淡蘭古道上必見~雙扇蕨。
每個指示牌上的的植物圖騰浮雕,就是雙扇蕨,為淡蘭古道的視覺標誌。
為僅存於全世界極少數地區的珍稀蕨類植物「雙扇蕨」,這是侏儸紀時代前就存在的古老蕨類,在淡蘭古道為普見植物,台灣真是寶島。
鐵雨傘、破傘蕨、半把繖、松葉蘭、雄過山、灰背雙扇蕨,是台灣唯一的雙扇蕨科植物 。
雙扇蕨最早是由一位美國人類學者史蒂瑞(J. B. Steere)所採集。十九世紀中葉,他曾有半年在台居留,行遍西海岸。1873年秋末,在埔里獲得一雙扇蕨標本,當時所用學名為polypodium conjugatum。

淡蘭古道小水庫~料角坑埤塘

隨著溪流旁平地築梯田種水稻,是雙溪一帶山區特特色,山區谷地附近往往會有埤塘,蓄水種稻,鷄母嶺也有埤塘分佈
崩山坑步道在泰平國小附近,遇見荒廢大池塘,細觀有野溪匯流而成,再由人工修築堤岸而成,是大平、後寮仔一帶梯田的灌溉用蓄水池舊跡。


50年代,泰平地區人口逐漸外流,田地拋荒之後,失去實用功能的大埤,隨著灌溉功能失後,無人修整後堤岸慢慢崩塌。
目前已是一片荒煙蔓草濕地,水生植物密佈,生態十足荒野地,湖面一片波光粼粼,雲水相映,台灣藍鵲悠游飛池面,令人驚艷。
淡蘭古道,處處是驚喜。

遇水搭橋是山區居民開闢道路,必然的工法
泰平村料角坑山區這座石造拱形橋
古樸造型是歲月留下時空刻痕地景
淡蘭古道上重要文化資產之一

淡蘭道中段
是泰平山區居民
下山到雙溪
採購出入山徑到道
到七十年代
泰平公路未開發前
仍是居民惟一回家的路

三十年後功能轉化
由交通到傍溪健行熱門路線
時代不同山徑功能也轉變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eman588&aid=12793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