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思維決定不同人生~《腦內革命》
2016/12/10 06:49:37瀏覽2662|回應6|推薦46


這是一篇舊文,寫於民國93年。


《腦內革命》一書所傳遞「思維決定不同人生」是我深信不疑的觀念,因此在所寫文章中,無論是自我成長或孩子教養方面,經常會有傳達如此觀念的蛛絲馬跡。



那一年,到處瀰漫著SARS威脅的陰影,每個人內心想維持平靜,著實不容易!在此時刻,我接獲51年次友人病逝於癌症的消息,接著又參加了41年次罹癌同事的公祭,心中感慨萬千。

無常,思索生命意義

51年次的友人,是三年多前一起受訓三個月的同學,當時坐在我正後方座位,受訓時只覺得她頸椎有異,聽說結訓後不久即發現病情。最後一次見到接任主管職位的同學,是在一個會議場合中,可是我完全認不出她治療休養後的容貌,那一刻,心中受到極大震撼,就像得知她的噩耗一樣。


縱有再多權勢地位與功名利祿,在兩腿一伸的時刻,全都化為一坯黃土! 於是我重讀從小喜愛的一本書《汪洋中的一條船》,細細體會作者鄭豐喜一生及生命意涵,深刻體認到,生命不在長短,而在於當下,每一刻要快樂有意義。 
  
無獨有偶的,我竟在當時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異樣,演出一場「看病記」,分別前往幾家醫院看診,心靈備受煎熬。正處於SARS威脅期間,加上兩位青年女性病逝的影響,我對看病一事悲觀,充滿了恐懼!雖意識到不能製造更多負面情緒,可是,在此非常時刻,要如何讓自己安心呢?……

悠悠想起,多年前老長官劉前主計長三錡先生曾推薦過一本書《腦內革命》,而它也一直在我書架上珍藏著。於是,我取出重讀,希望能將昔日所吸收理論落實在生活中真正實踐。


負向情緒產生毒素

兼具東西醫術的日本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一書中,傳遞如此概念:當一個人發怒、緊張或感受強大精神壓力時,腦內就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感到擔憂或恐懼時,會分泌腎上腺素!由於這兩種物質都具有強烈毒性,去甲腎上腺素會使血管收縮、中止血流,因此情緒上經常出現上述情況者,容易罹患血管或心臟等成人病。

相反的,腦波中有一種α波,如果出現了α波,腦內就會分泌出β內啡呔等快感荷爾蒙,統稱為「腦內嗎啡」。腦內嗎啡具有促使血液流動順暢的力量,使身體成為免疫機構;腦內嗎啡可以強化記憶力,避免老人癡呆症;腦內嗎啡可以讓右腦活絡,使潛在意識得以意識化,精神感受變得敏銳,進而發揮創造力。


正向思維分泌腦內嗎啡

《腦內革命》強調人的意念(潛在意識)會決定一生的好壞,每一個人只要運用正確思維模式,大腦就是最好的醫生,使人過著與疾病遠離的幸福生活。

要如何使腦波出現α波以分泌出β內啡呔等腦內嗎啡呢?重點如下:不論多麼地幸福,如果心情不愉快,生氣或憎恨的話,腦內將會分泌出對身體有害的荷爾蒙;不管做什麼事,或不論多麼令人沮喪、厭煩之事發生,只要能正向思考,肯定接受、心存感謝,腦內就會出現α波,分泌β內啡呔等腦內嗎啡。

無論面臨任何狀況,抱持的心態會使得身體變好或變壞,這是作者在醫學上所獲致的證明。


科學與醫學相印證

曾經有一群科學家作了一項實驗研究:讓三名死刑犯全部矇上眼行刑,當一個被處死,另外刑犯在旁等著。前兩名死刑犯都被矇住雙眼,且施以割腕流血而死,輪到第三名死刑犯時,他也被矇眼,施刑者卻以一片薄冰在他手腕快速劃過,旁邊則播放著滴血的音效……

沒想到,第三名死刑犯同樣也死了,被自己的想像與恐懼嚇死!而且科學家發現,他沒流半滴血,死後身體狀態卻和前兩名死刑犯一樣。此項科學實驗與本書所述觀點不謀而合:當恐懼達到最高點,很可能產生第三名死刑犯的情形。 


腦內革命,創造積極人生

《腦內革命》所傳遞的正向思考概念,與許多宗教信仰或思想理論相通。佛家強調念力」、「歡喜做,甘願受;耶穌說神愛世人,教人願意付出;心理學家馬斯洛鼓勵人們追求「自我實現」;哲學思想強調心想事成」、「每個困境都是成長的契機……在在散發正面思維,創造了積極的人生。 

當時我的思緒千迴百轉,心中亟欲改變,也希望能找到「安心」良方,因此書中觀念讓我受用無窮,徹底一掃內心不安的負面情緒!爾後碰到任何事情時,大者如人生逆境,小至芝麻蒜皮的瑣事,皆期許自己能在「腦內產生革命」。 

「肯定接受,心存感謝」尤須應用於遭遇生命難題時,例如:頓失親人、工作,健康亮紅燈或孩子出狀況等各種逆境。外子第一次待業期間,曾經一回我內心甚為痛苦,吶喊著:壞運氣要到何時才停止啊?老天爺祂為什麼不來幫幫我?……忽然間,只有我,才是自己的救贖!」念頭自心中升起。神奇的是,一旦如此自覺,負面情緒便從谷底抽離。 

此後我更常運用這番理論,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每當心靈不平靜,就明白是思維或情緒呈現負面情況,會不斷鞭策自己轉換心念從最初的「不喜歡、不願意、不甘心接受」,慢慢轉化為肯定不抗拒,進而接受與感恩……

大腦最誠實了,無論發生什麼事,只有真正肯定接受、心存感謝,喜歡去做且樂在其中,腦內才會出現α波,分泌腦內嗎啡!長此以往,幸福就會到來,生命將充滿了喜樂。 

 



陳淑樺所唱「情關」,是那位51年次友人最喜歡也最拿手的歌,聽到這首歌,總會讓我想起她。


情關
作詞:小蟲 作曲:小蟲
英雄美人,情關難留。
是什麼時代,什麼樣的人,才能完成這個夢。
我本有心,我本有情;
奈何沒有了天,愛恨在淚中間,聚散轉眼成煙。
秋風落葉愁滿樓,兒女情長誰捉弄,
這次孤行沒人相送,看來只有揮揮衣袖。
飄啊!飄啊!飄的風,吹的是誰的痛,欠山欠水欠你最多,但願來世有始有終。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e1203&aid=84612810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29 17:43

常懷平常心、歡喜心、感恩心,

往好處想沒壞處,

往壞處想沒好處。

水珠兒(free1203) 於 2017-02-05 07:45 回覆:
說得極是,共勉之!

雨初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6 09:28

這本書那個年代很夯, 書架上也有一本。

但是直至近年來,才真正領悟正面思維的奧妙也逐步落實現實面。

謝謝珠兒的提醒,要再來重新閱讀一次。

水珠兒(free1203) 於 2016-12-17 07:01 回覆:

親愛的雨初,其實我覺得此書精髓就在我摘錄的重點中,重要的是實踐。

而實踐過程又不是那麼容易,只能藉由生命或生活中各個情境淬鍊自己,讓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好,今天比昨天更進步,然後,給自己一個大大掌聲!

近日,家裡很多擾人俗事,又經歷了一段情緒浩劫心靈成長,於是重讀一篇很棒的舊文,也與你分享!

水珠兒(free1203) 於 2016-12-17 18:06 回覆:
這是一篇舊文,每一次重讀都有收穫。 讀出離,賞凌霄花

這幾天我感受尤深,希望更加磨練自己,從小事開始!大事上更要調整心境,以局外人看待難解的家人互動,很想知道那又會怎麼樣?讓自己陷在不平衡的情境中,對我而言實在不公平,我明明是個好人,卻不斷地被懲罰!

摘錄深得我心的字句,每次情緒將被帶起時趕緊提醒自己,只要越來越進步、今天比昨天更好,就給自己大大的掌聲!

媺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2 13:04

前幾年因參與了讀書會的課程,

在多元大量的閱讀、積極聆聽不同領域的訊息,

與學員們共讀共分享,

幾年下來吸取許許多多的經驗談,

或許在未來的日子裡要是遇到了事情的那當下,

還是會問老天爺說「為什麼是我?」

因為,所有的情緒並不會因為曾經學習成長過而消失,

而是透過學習成長之後能縮短情緒反應的時間,

進而,能去接受面對現狀,勇敢迎向未知的未來。

腦內革命,讓自己站在有光的地方,黑暗不再是那麼的可怕。

 

水珠兒(free1203) 於 2016-12-17 06:51 回覆:
是的!「所有的情緒並不會因為曾經學習成長過而消失,而是透過學習成長之後能縮短情緒反應的時間,進而,能去接受面對現狀,勇敢迎向未知的未來。」

微微是知音,與珠兒所思所想甚為相近,以下內容與你分享!

自13年前提筆抒懷以來,我透過書寫整理思緒,展開探求內在之旅。我常使用倒推法,每當心靈不平靜,就明白是思維或情緒呈現負面情況,會不斷鞭策自己轉換心念;同時,也藉各種生命試煉激勵自己成長,並將它們化為文字分享。

而會產生許多負面感覺,歸因於我是平凡人,芸芸眾生貪嗔癡的習性,擔憂、不放心的人性弱點,期望外在如自己所願等習氣,凡人如我毫無例外。可喜的是,我接受自己有感覺、有情緒,不壓抑它們,「煩惱即菩提」,反在負面感覺或情緒中,找出著力點,慢慢學習自在。

正由於我是感覺很多的人,更需要學習心靈不受羈絆;又因為我事事求全卻不願委屈自己,所以要讓負面感覺或情緒找到出口,方不致傷了自己,且必須將它轉化為正面心念,以期生命得以趨近圓滿。

茉子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0 20:22
幸福快樂的我,來看幸福快樂的妳了 ...得意
水珠兒(free1203) 於 2016-12-11 07:27 回覆:
是啊,水珠兒謝謝幸福快樂的茉子伊!

北風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0 16:35
對老人來說,這是個重要的分享。謝謝你!
水珠兒(free1203) 於 2016-12-11 07:26 回覆:
其實,對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它不只是一種觀念,且有醫學科學相印證。共勉之!

宋子平老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0 09:57
這首歌頗有味道。
水珠兒(free1203) 於 2016-12-11 07:22 回覆:
感謝來訪與留言,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