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8 05:53:17瀏覽868|回應2|推薦0 | |
【聯合報 2010/05/18】國立嘉義大學企管系最近徵求一名教授,來了一百多名博士應徵,其中不乏留學英、美、德國知名大學,有人還當過大學學院院長,讓系方嚇了一大跳,辦公室角落堆放四大箱資料,全是博士寄來的履歷。... 彰師大副校長郭麗安說,大學教育過度開放,高學歷、高失業率時代來臨;某私立大學張姓助理教授一針見血說,博士應該是菁英教育,但現在轉為「普及」教育,甚至變成「推廣」教育…。「現在有卡到位子就偷笑了!」嘉義某大學林姓專任助理教授說,這年頭就算頂著留美博士學歷,也很難找到頭路;有知名國立大學博士流浪了七、八年,一直找不到正職教授,只能當兼課講師。像他為了取得博士學位,在學校「蹲」了五、六年,被指導教授當「小弟」使喚,好不容易取得學位,「出社會卻教職一位難求!」...「我從服役時就四處投履歷,投了七、八個月才卡到現職,竟還要幫學校招生拉學生」,他常懷疑「我念博士有什麼用?」 這簡直就像過剩的柳丁被倒入溪流一樣!問題是,「博士」是一種產品嗎?呵,對不起,這樣說可能太傷人了,換一個比較有深度的問法好了,「博士」是一種人才資源嗎? 「博士」如果是人才資源的話,那就應該多多益善,不是嗎?很明顯,「博士」不是人才資源。俱備「英文」、「溝通」、「談判」、「簡報」、「整理」、「分析」、「歸納」、「創新」等等能力的人,多多益善,所以這等人是人才資源。說白一點,通識教育可形成人才資源,但專業教育是一種人才投資。投資,就是一種商業行為,是一種為了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的商業行為。 全世界過去幾年來,視「人才資源」為主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大量開放研究所的擴充與成立,台灣也是這個風潮的追逐者。於是乎,曾幾何時,「博士」居然變成了一種產品,主要的「客戶」就是各個想成立或擴充研究所的學校。可是,這樣的市場很淺、很小,更慘的是新陳代謝的替換率極低,所以市場很容易飽和、很容易供過於求!以目前的環境來看,難怪有人會問「我念博士有什麼用?」 教育部既然想握大權,那就要能負大責。這幾年,培育「博士」來所浪費的資源,加上每個學生所浪費的時間,教育部如何負責?誰來負責?負責得了嗎?我最受不了政治人物的「有限責任」,只要不貪污,最大的有限責任就是「去職」!這就是政客的最大保護傘,就算失職或失敗,也不會有負債,所以,損失的錢,都是別人的錢;損失的時間,都是別人的時間;損失的生命,都是別人的生命。這就是政治工作的最大保護傘。 年輕人啊,攻讀博士,不是想取得更好的工作,而是想滿足更高的求知慾。學校啊,「博士」不是一種教育,是一種職業,沒有足夠的薪水來讓博士生養家活口,就不要招生。 碩士是專業教育,所以是一種人才投資、是一種為了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的商業行為。如果搞不清楚特定市場的需求,學校啊,請不要任意招生。 教育部啊,如果學校開始倒了,那就請教育部處理吧!因為這是教育部造成的!雖然我知道,該負責任的個人都已經去職了... ... ...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