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04 03:43:28瀏覽647|回應0|推薦0 | |
我有早上讀網路新聞報導的習慣。前幾天上網看新聞,就讀到一則非常有智慧的觀察,如下: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2010-08-02】根據雜誌專訪「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報導,蔣友柏認為:「30歲以下的人沒救了」,坦言「橙果設計」從不雇用30歲以下的員工,就連找上門合作的客戶,也有30歲以上的「年齡限制」。蔣友柏接受雜誌專訪時表示,他認為30歲以下的人「有想法不表示會做事,會做事不表示會做正確的事。就算做正確的事,不見得用正確的方法。」他說:「這些人我一個都不用。」就連客戶「標準」也一致:「30歲以下不談。」 我相信,目前有類似心得的企業主想必不少,我也認為這是一個看似有智慧的觀察。但是,「這些人我一個都不用」卻是一個有待商確的做法。當然啦,有很多企業都想要模仿長春藤名校的做法,一律只錄用精英,也就是所謂的人力資源最佳化。可是啊,企業要有善用各式各樣的人的能力呀!不能只有挑好的人來用的能力吧!我一直認為職場是學習的延伸,有教無類的信念是必須被延續的。人,不能被階級化,也不能被物化。看到這則新聞,我就忽然想起《羅馬書 15:1-2》裡的經文:
這段經文主要是來教導"有能力的人"要能造就"比較沒有能力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在喜悅的氛圍下,讓他人得到造就。簡單地說,有權力的人要用愛心來造就別人,而不是用恐懼來逼迫他人、滿足自己的權慾。說真的,用愛心來造就別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以進行的苦差事,遑論要能持續地、耐心地、歡喜地做這件苦差事!對基督徒而言,這可是一條幫助自己成聖的戒命啊! 我把上面的這段經文修改一下,用來回應蔣友柏的觀察:
我知道這件事非常難,所以有很多企業主寧可奉行資本主義的教義,動不動就以「投資人的權益」當晃子來進行鐵血管理,絕不寬待職員的缺失,並且喜歡讓職員在充滿壓力的工作環境中提高效能,建立賞罰分明的制度。可是人在變、社會在變、價值觀在變。上個世代的人吃苦耐操,所以管理"科學"講求的是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但是這樣的管理模式很難施加在新世代的年輕人身上,因為他們很懂得拒絕壓力。當然啦,企業可以堅持用舊的管理思維來駕馭新世代的工作者,可是我個人卻希望能找到新的管理思維來組合新世代的工作者。 請注意,我是希望「組合」新世代的工作者,而不是「塑造」新世代的工作者。壓力是用於塑造,而誘導卻是用於組合。我認為,「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的秘訣就是在於團隊的組合,而不是個人的能力塑造。「在喜悅的工作環境中成長,建立成就感」這是每個世代的工作者所追求的工作環境,做主管的挑戰就在於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團隊組合,然後透過精心設計的目標達成之挑戰,引動團隊學習與團隊合作,最後讓每一位職員在喜悅的工作環境中成長,建立成就感。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以弗所書4:16》
這裡的"他",指的是一切信心的源頭:耶穌。但對公司而言,"他"就是一位有遠見、有信念、有信心的領導者。我把上面的這段經文修改一下,送給各行各業的管理精英們,當成對自己的挑戰:
我用愛心造就了不少員工,但我卻從來不挽留任何人。只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我就給予祝福並極力推薦。有許多換跑道的員工,還會與我保持連繫,因為他們認為,或許有一天,他們會回到他們最理想的工作環境裡。他們一直期待我的公司漸漸增長茁壯。(依據我們目前的收入,我的公司無法提供像 google 或 microsoft 那樣極為優渥的酬勞,所以之前的員工就被挖角啦!這就是小公司的無奈啊!唉,只要我長大... ...) 最近美國有一項調,查訪問2萬名消費者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iPad的典型用戶,是富有、聰明,但傾向自私和只關心自己,簡言之就是「自私精英」。負責調查的科埃爾凱貝克(Tim Koelkebeck)分析稱,iPad用戶有高出6倍的機會,是「富有、受過良好教育、控制欲強、表現出色、思想精密、不友善、非利他主義的30至50歲中年人」,他們是自我中心的工作狂,對做生意極度感興趣並看重「權力和成就」,不會主動去幫人。 我猜想,「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要的設計高手,就是iPad這等人。也許「橙果設計」裡頭的人都是iPad的典型用戶。可是,我的信仰教導我,即使有通天的智慧與過人的成就,但是卻沒有愛心,就算不了甚麼。 也許有人會嘲諷我的天真,但是,我是基督徒,我深信「用愛心來造就人」這樣的管理模式是蒙神喜悅的!但極有可能被投資人批判。畢竟通往真理的道路,通常不是下坡路。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