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量多質不精,產學合作遇瓶頸。呦~
2008/08/03 15:26:28瀏覽1825|回應2|推薦1

【自由時報 2008-07-27】被形容為大學全民運動的「產學合作」,推動六年來,專利、技術開發產量驚人,但學界及業者都傳出「量多質不精」的檢討聲音...全台一百六十三所大專校院及技職校院,幾乎校校都在推廣「產學合作」,範圍從尖端科技到傳統產業幾乎無所不包,包括光電、精密機械、電子、生技、文化創意與數位服務、環境生態與餐飲服務。但檢視教育部設立的四十所技術研發中心績效,過去五年間共成功媒合四千三百六十八件產學合作案,獲得一千零四十三件專利,但最後獲得廠商青睞,進行成果轉移僅七百四十五件,等於每六件產學合作案僅有一件成功技術轉移。教育部官員坦承,量多質卻不精,有待檢討。行政院科顧組統計去年共投入四百五十四億元研發,資源最豐富的國立大學比例最大,總研發經費三百一十九點九億元,但最後智慧財產權收入僅一點九一億元,明顯「高投入,低產出」。教育部官員形容,現在產學合作變成各大學「自得其樂」的活動,大部分研究都不具技術轉移誘因,吸引不了企業興趣。...很多教授在學校研究,與業界技術無法搭配,產學合作流於廠商的「委託服務」,才會產生落差。(部分摘要)

僅六分之一技轉成功,補助454億回收1.9億,淪為廠商服務。嗯,那到底創造出多少學生的就業機會呢?有些大學教授一直看不好產學合作,因為擔心它會促進學術商業化,並且窄化教學內容。大學教授這個工作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當一位助理教授,醜媳婦熬成公婆、拿到終身教職之後,就可以意氣風發地假學術研究之名,行浪費資源與壓榨學生之實。學術商業化已經是個進行式的動詞,教授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加入。我是用悲哀的眼神、默默看著學術商業化的力量,一步步地侵蝕學術烏托邦,如同農村被都市化一樣。以前那些不為名利,只追求真理的頑固學究,早已被長袖善舞、結黨爭利的現代博士給「物競天擇」掉了。沒人說進化會更好,它只產生更能適應環境的生物,而多產就是進化裡最大的力量。一個普通的教授,只要能訓練出更多普通的博士,就是能取代那些少數的真正的學者,或者等真正的學者一一凋零後,整個學術界就會被普通教授群給統治了。只是,這群人是抵擋不了學術商業化的誘惑的,再說,這群人也別無選擇。

既然象牙塔已經被世俗人給佔領,我倒樂見學術商業化的力量將學生抬高到〝客戶〞的地位、將教授或學校轉變成〝服務供應商〞,進而接受市場的考驗。少數與世無爭的真學者會因此存活下來,因為他們被排擠於市場之外,日子雖苦,但可居陋巷而自得其樂。對於百分之99的學生,我不建議你跟隨真學者,因為會找不到工作。最好跟隨長袖善舞、結黨爭利的現代教授,透過「產學合作」,較能找到高薪工作。(但請記住,他們嘴巴講的大多是對的,可以學,但做法往往是錯誤示範,不要學。很難,但有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量多質不精,產學合作遇瓶頸?這有可能就是「劣幣驅良幣」而產生的結果:爭取預算及專利的功夫一流,但所產生的學術或商業價值大多是二流,甚至於不入流。我自己的公司有跟學校技術合作的經驗,學校開發出來的技術或商品,確實離商業化是有一段距離,但不失為預算較低的原型開發(Prototype Development),並且過程經驗遠比最後的成果重要。一個成功的產品或服務的開發是必須經過許多失敗,學校是最能夠承擔失敗的地方,並且一同經歷過失敗的那群研究生,較能重新出發,並設計出更好的產品。這些失敗的經驗,以及經歷這些失敗之後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我要的。如果Luckly得到一個可用的產品,就當成中了大樂透。

對我而言,產學合作是培養人才、嘗試失敗、尋求創意的手段。我會要求指導教授千萬不要報喜而不報憂,並且鼓勵研究生大膽走出「安全地區(Comfort Zone)」,冒險、創新、失敗、學習,但必須是「計算式的冒險(Calculated Risk)」與「有目的式的創新(Purposeful Innovation)」。我建議所有的贊助企業都應該有這樣的另一個心態來看待產學合作;並且,有獲利的就多編列預算給學校,也可以要求智慧財產權共享;而沒有太大獲利的企業就提供實習名額給學校,雖不能要求智慧財產權共享,但可要求優先使用權或代理權。

學校可以依據產學合作的預算及內容來招考研究生,務必做到「校友有所終,研究生有所用,畢業生有所長」。產學合作,因為與贊助企業共享智慧財產權,的確會阻礙學術自由與知識分享,但是學校還是有學費收入、校友捐贈、以及政府補助等資金來支持非商業性的研究。就讓商業的歸商業,純學術的歸純學術;說白一點的話,也就是讓〝看得懂價值的〞歸商業研究,〝目前還看不懂價值的〞歸學術研究。重點是培養能從失敗中站起來,並且能學習改進的學生,然後幫助他們找到第一份工作。這才是學校參與產學合作的最重要的心態。多多幫客戶解決問題吧!這才是經營之道。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tmc&aid=2102262

 回應文章

Rick
人才實現的層次
2011/07/31 10:25
感謝指點

的確, 人才是新創企業心中的兩大關注要項之一。能吸引好的人才與研究生投入, 為企業厚植根基, 這是其一。而終端產品的成敗不能全憑建教合作, 企業本身設定的目標與商業模式有更大的影響與責任, 追求最佳的勝率正是其二。

如果建教合作成功率只有六分之一, 若多是高階研發成果將其民間"技術移轉"做商業化應用, 成功率低似有某個程度上的合理性; 若是民間企業"委託服務"的案子(例如敝人的案子)較偏重應用的層次, 成功率應該就在反映該校的專業水準。這樣的理解是否充分? 或有忽略其他考量?

"委託服務"的企業若採長期的做法, 吸引並建立穩固的團隊, 自然會期望團隊實現該專案服務的目標, 也就是"專案必須成功" (邏輯: 企業委託的正是校方的專業)。而企業除了使各個專案執行成功得到成果外, 還需開好商業模式這班車, 以確保事業穩步成長。這大概是個人對建教合作的理解與定位。

若循此判斷, 實際的問題可能落在
1. 建教合作研究生的投入心態能否符合企業長期的期待, 將所司專案做到商業化的水準, 非僅當作過渡性的實習機會。
2. 雖然考慮建教合作的動機原本就為了解決人才與團隊的問題, 但統籌各專案及技術部門的領導還是需要另外找人, 建教合作管道似乎不能提供滿足。而另外找人, 卻又回到事情的原點, 找好人才不容易。

當然以上問題似乎都可用願景或優渥的條件去吸引人才, 但是真正的難處可能在
1. 誰是對的人才:  教授執行建教合作有能力過濾出對的研究生嗎?
2. 對的人哪裡找:  學校有可能是提供部門領導人才的管道嗎? 或有其他管道? 獵人頭公司如何才可靠?

不好意思, 請教得有點過於追根究底, 從您談建教合作呈現的樹林面貌, 一路問的都指向企業求才一顆小樹的需求, 還請見諒。基於建教合作的另一面有許多是初創企業, 而初創企業的需求, 也可能正是讓建教合作發展得更好的機會所在。(台灣也有SRI或理念接近的大學或機構嗎? http://gigaom.com/2011/05/27/the-silicon-valleys-real-old-school-incubator/ )

目前自覺最大難處在執行, 人才與團隊更是執行問題的核心。若能得到先行者的一二指點, 皆有助邁出下一步的判斷與選擇。故還盼不吝多予指點。謝謝。


Dolphin Moon(franktmc) 於 2011-08-06 01:37 回覆:
I am on vacation. Please allow mw to type in English instead of Chinese.

Yes, the founding of innovation & incubation center is prevailed in Taiwan. The idea of incubation sounds great...but the problem is: students graduate every year and their works cannot be evaluated by a commercialization standard, implicitly. Since students just want to graduat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y are mostly like to undertake shortcuts. And this is a very big concern to me. Motivation is the key.

Software/Web programmers must do their works with a long-term planning in their minds, otherwise the fundamental architect will be quite weak for futur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scalability and reliability.

As I mentioned, the key point is to find talented students who will consider your offering as the path to a long-term career. How to find them? It is a trial and error process. Good luck.



Rick
驚訝的發現
2011/07/28 00:00
為籌備成立網路服務公司, 考量台灣招募好又穩定的軟體人才不容易, 也基於專案的規模需求, 故想到找知名大學資工系做產學合作, 可能是一舉兩得的辦法, 能同時實現專業團隊建立與紮實的軟體架構。
拜讀文章後, 有點驚訝台灣的產學合作的成功率竟然如此之低(六分之一成功技術移轉), 不禁覺得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

故想向作者請教,

自己的專案是幾近規劃好product的案子, 希望藉由與產學合作計畫將它完成, 學校加值的部分是根據product進一步規劃軟硬體的架構, 資訊安全, 及軟體開發管理等, 並分塊的完成coding達到上線運行的水準。自覺有點像所謂的 "委託服務" 型的案子。

不知這樣的需求, 若採行產學合作的做法是否可行? 亦或有其他建議?
敬請指教, 謝謝!
Dolphin Moon(franktmc) 於 2011-07-29 01:47 回覆:
產學合作是否值得進行?那就看你的目的了。如果是最終產品的開發,那就自求多福了!如果是尋找人才來成為創業員工 (founding employee),那就值得投入了。

給你一個非常實際的建議:產學合作的重點不是產品,也不是老師,是研究生。找到優秀的研究生,讓他相信你的願景,把他當成伙伴而不是員工,那你的公司就多了一項重要資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