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0 00:56:39瀏覽79|回應1|推薦0 | |
不知各位大大,有没有看過「梅花」這部電影,劇中的李氏一族,上至李家老爺子,下至李家二子,在抗戰時期,都為了神聖的民族,付出生命的貢獻.李老爺為了阻止日軍挖祖墳,而遭日軍斬首,李家長子加入國軍,參加抗日,被砲火炸斷左腿,李家二子犧牲與日本廠長千金的戀情,爆破電廠,遭到處決,他們的故事,令人為之動容.但電影情節,不是虛構,而是根據李友邦將軍的故事改編而成的.但.......李友邦是何許人也?他的事蹟為何?現在還有人知道嗎? 在抗戰期間,臺灣青年加入日軍,不惜以同胞的鮮血,換取侵略者的認同.但仍有為數不少的臺灣人,在個人良知及民族大義的號召之下,投入這塲慘烈的民族保衛戰,讓臺灣人的血,不止為日本侵略軍而戰,也為了中華民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其中最著名的,即是李友邦將軍及連震東.今天我們就來分享李友邦將軍的事蹟吧. 李友邦,原名肇基,是蘆州李萬來四房之子,李家在蘆州是大户人家,但李友邦卻亳無紈袴子弟的劣習,不止在幼年時即有强烈的民族思想,更同情那些佃農人家.民國十年,李友邦即加入了蔣渭水的臺灣民眾黨,爭取臺灣人應有的權利,而成為日警的眼中釘.但因李家與日本官方關係良好,因此日警對他還算容忍.但民國十三年,李友邦在臺北師範學校就讀時,因加入農民組合,被視為抗日份子,而遭通緝.李友邦遂被迫逃離家鄉,逃遁廣州.在廣州期間,深受共產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思想逐漸左傾,但卻也受到國民黨民族主義的思想啟發,認為中國要壯大,只有驅逐列強帝國主義,完成中國的統一,未來才有機會,驅逐日寇,光復臺灣.因此,他加入了黄埔軍校,成為第二期的學生.由於他是臺灣人的特殊身份,深受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重視,民國十五年,在 國父的赞助下,成立「臺灣獨立革命黨」,後來又參加「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等組織,並與中國共產黨有所往來.並加入了由中共在黄埔軍校所成立的「青年軍人聯合會」,與校長 蔣介石的「孫文學會」互相鬥爭,並參加了棉湖、東征討伐陳炯明的戰爭,並在日後的北伐戰爭中,表現優異. 民國十六年,國民黨攻克上海,但國共開始爆發衝突,中共在南京、上海製造血腥動亂,引起國際惻目,未幾發生美艦砲轟南京的事件,使得國共之間,公開撕破臉.中共發動中山艦事件,意圖挾持 蔣介石, 蔣介石立刻展開清黨,李友邦逃離軍隊,潛赴抗州,發展中共地下组織,民國二十一年,被國民黨捕獲,直到西安事變之後,方才獲釋.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廬溝橋事變爆發,中日兩軍,正式開戰.李友邦上書 蔣委員長,勸其勿忘臺灣,光復臺灣,並在 蔣介石的支持下,在浙江金華恢復臺灣獨立革命黨.並前往福建崇安縣招募臺灣同胞組織抗日武裝力量九月,臺灣軍重籐支隊參加淞滬會戰,一舉攻陷江蘇.李友邦自告奮勇,開始展開策反臺灣軍的工作.民國二十七年,經中央軍委會的批準,由臺灣人民所組成的「臺灣抗日義勇隊」,正式成立.李友邦為義勇隊隊長。義勇隊以「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為號召,六名兒童亦成立「義勇隊少年團」,協助情報工作,策反臺灣軍及協同正規軍作戰.李將軍更組成「巡迴醫療隊」,救助傷兵及病患,在前線及鄉村地區,美名遠揚.民國二十八年,奉準在浙江成立「臺灣義勇總隊附設臺灣醫院」,至三十二年共成立四所醫院,救治傷病無數.民國二十九年李友邦復刊機關報《臺灣先鋒》,又出版《臺灣革命叢書》。後臺灣獨立革命黨加入臺灣革命團體聯合會,後聯合會更名為臺灣革命同盟會.後李友邦被授予少將軍階,戰後更晉昇為中將. 民囤三十四抗戰勝利之後,李將軍率義勇軍回臺,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區團部籌備處主任。三十五年,台灣義勇隊遭政府當局強制解散。 李友邦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臺灣分團主任.但因其中共出身的背景,遭到陳儀的監視,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遭陳儀以通匪、鼓動暴動之罪名,逮捕下獄,並解送南京監禁,其妻嚴秀峰,不顧懷孕的危險,遠赴南京向負責鎮壓的保密局長蔣經國求情,東南行政長官陳誠亦多方營救,向 蔣介石力陳李友邦不可能叛國,終使李友邦被釋放出獄.但悲劇尚未结束,李友邦回台灣之後擔任臺灣省黨部副主委兼改造委員會委員.但民國五十一年,國府破獲一起匪諜案,嚴秀峰竟赫然在列,兩夫妻遭到逮捕、嚴訊.經查,中共閒諜藉故接近嚴秀峰,利用其關係,竊取情報,嚴被判刑十五年,但李友邦明知朋友有問題,卻包庇朋友,罪證確鑿,於民國五十二年,被依匪諜治罪條例,判處死刑. 李友邦的一生,波瀾壯闊,為國家、民族,寫下了轟轟烈烈的一頁,亦為臺灣人民,在中國的反法西斯戰爭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卻因交友不慎,以致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致是李家個人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更是臺灣的損失,儘管如此,亦未損其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六日,台北市長馬英九參加由二二八紀念館舉辦的「李友邦與台灣人的英烈千秋特展」紀念活動,馬市長致詞表示,紀念活動主要為彰顯日據時期英勇的台灣人抗日所留下可歌可泣事蹟的風骨氣節,認識台灣人英烈千秋的大傳統,他也強調,紀念活動並非散播仇日、反日思想,而是希望透過歷史,用新的民族和解與人道關懷,認識過去、瞭解世界。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