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沈葆禎與甲午戰爭
2008/06/17 00:57:03瀏覽20|回應0|推薦0

看到這個標題,想必各位都感疑惑吧,沈葆禎是同治年間的船政大臣,與光緒年間的甲午戰爭有何關聯?事實上,沈葆禎不僅有關聯,而且影響深遠,更牽動了中日及琉球三國日後的命運.就先從琉球說起吧.....

琉球,自明太祖時,即接受中國的册封,明成祖時,賜琉球王為尚姓,自此,琉球每一任的國王,皆要經過明室的認可、册封.明萬曆37年3月4日,日本薩摩藩派樺山久高為大將,率兵三千,侵入琉球.4月1日攻破首里,俘琉球王尚寧及文武大臣一百多人至江户,迫其臣服.至此,日本控制了琉球,實施恐怖統治.後在明室的政治、軍事的壓力之下,中日共享琉球,成為共同屬國.

同治10年10月,琉球向中國朝貢的貢船擱淺臺灣八瑤灣,船上66人闖入高士佛社,被蕃人殺害54人.其餘12人受鳳山縣保護,護送回國,但日本外務省卻以琉球宗主國的身份,向大清總理衙門提出抗議.總理大臣毛昶熙竟言:「生蕃係化外之民,伐與不伐,貴國自裁之.」日本抓住這個話柄,於同治十三年,令西鄉從道率兵三千六百名,登陸臺灣,討伐蕃社.

同治13年5月10日,日軍登陸射寮,與山胞爆發慘烈的戰鬥,因戰爭最慘烈的地點在牡丹社的石門鄉,故史稱牡丹社事件.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陣亡,7月,蕃民紛紛投降,西鄉在志得意滿之餘,自封臺灣總督,但此時,一來山胞的反抗並未終止,二來軍中爆發疫病,死、傷、病者眾,妨礙了軍隊的機動,三來由於軍費浩大,造成日本的財政負擔加劇.此時滿清船政大臣沈葆禎,看出臺灣在海防的重要,因此力主出兵,保衛國土,同治13年5月下旬,同治允許出兵,沈葆禎乃率新建南洋水師部隊,淮軍進軍臺灣,再加上南部滿清正規軍共計一萬餘人,分四路包圍日軍,引起日本朝野的震撼.日本終於派遣大久保利通為使者,赴北京與中國談判.在英國公使威妥瑪的協調下,中日雙方對和平均有共識.但此時西鄉從道並不想撤軍.沈葆禎致書告之西鄉:目前貴我兩國,皆處於維新不久,國力不穩,若在此耗掉珍貴的兵力,更是貴我兩國的損失,不如在此,罷兵息戰,休養生息,再過數年,再做較量........

西鄉終於態度軟化,罷兵議和,中日兩國在九月廿二日簽訂北京專約,共有三條:

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二、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清國許給以撫卹銀十萬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清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四十萬兩。

三、所有此事,兩國一切往來公文,彼此撤回註銷,作為罷論

日本經此一戰,得到琉球這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更由於是明治維新以來,曰本第一次用兵海外,結果以勝利收塲,使日本因「黑船事件」所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大為提昇,但也暴露出國力的不足,不能持久作戰.因此在明治天皇的領導下,上下一心,深植國力,甲午一戰,中國一敗塗地,赴日向日本求和,當西鄉從道看到沈葆禎之孫時,很激動地握住他的手,道:今日大日本帝國海軍能痛殲貴國海軍,取得勝利,皆歸功沈公也.....

真不知沈葆禎在天之靈,做何感想?因他一言,日本海軍能竭力發展,曰本軍隊,成為亞州之霸,而中國呢?喪師失地,海軍潰滅,連沈氏一手規劃的臺灣.....也淪為敵手,大好河山,盡陷倭手.沈葆禎的理想,原是若干年後,中國自強運動成功,中國能夠強大到列強不敢欺凌,日寇不足為患.只可惜.慈禧太后罷黜了維新之父-恭親王奕訢,自此守舊派獨攬朝綱,縱有張之洞、盛宣懷等人的努力,亦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更有甚者,為圖私人享樂,竟挪诲軍軍費,修建頤和園,使海軍十年未添新艦,未鑄新砲.亦無力維修,加以將帥不和,劉步膽等北洋海軍將校,瞧不起陸軍出身的提督-丁汝昌,以致在海戰中,不服軍令也就算了,還纂改命令,以致兵敗如山倒,丁氏自裁殉國,而日本呢?以最少的損失,取得最大的勝利,並造成日後日俄戰爭的勝利.若慈禧這個老太婆不是這樣誤國,海軍上下能澈底服從丁汝昌的命令,甲午之戰那有失敗之理?臺灣、朝鲜又怎會淪為日本的國土?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牡丹社事件

維基百科:琉球國

金庸茶館歷史金庸:沈葆禎與甲午戰爭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