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5 20:34:51瀏覽538|回應1|推薦4 | |
2013.5.30 大紀元時報轉載
現在就讀五專一年級的兔小妹放暑假了,我算了算,假期有兩個多月,而且不用跟高中生一樣要暑輔、每天到補習班報到,當然也沒有作業,甚至連返校日都沒有,也就是說,是完完全全的「快樂Fun暑假」。這不禁使兔爸爸聯想到,標榜「減少課業壓力,增進快樂學習」的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後,是不是也會部分產生這樣的情況?這是好是壞?那又該怎麼辦? 「快樂學習」的真義 儒教國家都以「考」立國,所以產生「教育學習=升學考試=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科舉方程式,也因此自古就產生把孩子二分法和成效兩極化的現象,而這個思想也延續至今。所謂「二分法」就是只把孩子分成「會讀書」跟「不會讀書」兩類。所謂「兩極化」便是會讀書的孩子便被視為「模範生」,接受嚴格的考試訓練,甚麼都可以不會,就是考試成績要高;而不會讀書的孩子便被視為「放牛生」,甚至在以學業成績為單一標準的要求下,不管有任何專長,都很容易被忽略,或被認為那將來根本都沒有用。 這個M型化現象在未完全貫徹社區化就學的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可能變本加厲!因為,為了搶奪最高25%的「特色招生」,孩子必須更超量學習才能攻入名額變得更少的明星學校;而不打算特色招生的孩子,就會在保障就學的情況下,彷若童話裡的王子與公主一樣,在象牙塔裡「從此無憂無慮的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變得更低量學習。 但超量學習與低量學習這兩個極端現象,兔爸爸覺得其實都是不健康的,尤其在「減少課業壓力,增進快樂學習」這個宗旨的認知上可能有誤解。「快樂學習」是要做到「啟發興趣」和「適性發展」,發掘個人特長加以發展,讓孩子因有興趣而喜歡,因喜歡而投入,因而能自動自發熱情的積極發展,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境界。 「減少課業壓力」固然是要避免孩子淪為考試機器的超量學習,但絕對也不是散漫學習、低程度學習。兔爸爸的爸爸,也就是兔爺爺(不過他生肖是老虎),長期服務於美國學校,他的話可供參考:美國學校的孩子下午三點多課程就結束了,這時,喜歡打球懷抱MLB之夢,或幻想像豪小子一樣成為MBA傳奇的孩子,就到球場打球;喜歡科學或藝術的孩子,就找老師學習,這就是在「基本學習」之後「適性發展」。「基本學習」,讓每個孩子具備各科的基本知識,壓力不大,但可避免成為常識的侏儒;「適性發展」讓孩子往自己的興趣發揮,在專長領域成為巨人。這樣不但兼具通識與專業,而且學習壓力不大卻充滿學習興趣。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