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
2012/10/11 22:46:17瀏覽2168|回應0|推薦1

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


  我們幾乎都聽過,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卻反而沒水喝的故事,這似乎跟我們所認知的「團結力量大」不大一樣,為什麼人多反而力量變小?可能是因為社會怠惰現象。

  所謂社會懈怠:「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獨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


  也稱之為社會惰化作用,另也叫社會幹擾、社會致弱、社會逍遙


  法國馬克斯·瑞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個拔河比賽的實驗,他要求被試在分別單獨的與群體的情境下拔河,同時用儀器來測量他們的拉力。結果發現隨著被試人數的增加,每個被試平均使出的力減少了。一個人拉時平均出力63公斤;三個人的群體拉時,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個人時是31公斤。這種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時,群體人數越多個人出力越少的現象,後來在其他人的實驗中也得到證實


  根據有關研究和統計,在前蘇聯,私有土地占總農用地的1%,但產量卻是農業總產量的27%;在匈牙利,農民則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產出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在中國,自1978年土地承包責任制,農作物的總產量每年遞增8%,這一速度是過去26年裡平均增幅的兩倍半。


  也許是因為團隊成員都認為其他人沒有公平付出。假想認在辛苦工作時,別人卻在偷懶,那麼自己肯定也會減少工作量來重建公平感;另一種原因是責任的分散。所謂法不責眾,因為團隊的成績不會歸功於個人,個人的投入和團隊產出之間的關係不明朗。這樣有的個體可能成為“搭便車者”,依附團隊的努力。

  換句話說,如果個體認為自己的貢獻無法被衡量,效率就會下降


整理至:<MBA智庫>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hbc&aid=693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