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資源管理
2012/05/07 15:05:53瀏覽257|回應0|推薦1

6. 資源管理

6.1 概述

       組織須鑑別短期長期達成組織的目標所需之內部與外部資源,組織資源管理的政策與方法須與其策略一致。

       為確保資源(如設備、設施、材料、能源、知識、財務及人員)有效與有效能地使用,必須具有恰當的過程以提供、分配、監督、評估、最適化、維持及保護此等資源。

       為確保備妥未來活動的資源,組織須鑑別與評估可能的短缺之風險,並持續監督目前資源的使用,以尋找其使用的改進之機會。並行地,須進行新資源、最適化過程及新技術之研究。

       組織須定期審查所鑑別出的資源,包括外來資源之可取得性與適當性,並在必要時採取行動。這些審查的結果亦須使用作為組織對其策略、目標及計畫的審查之輸入。

6.2 財務資源

      最高管理階層須決定組織對於目前與未來的作業之財務需求,並建立必要的財務資源。財務資源可採許多不同的形式如現金、證券、貸款或其他財務工具。

       組織須建立與維持監測、管控及報告有關組織的目標財務資源之有效分配效率的使用之過程。

       此等事項的報告亦可提供決定無效率或無效能的活動,並著手適當的改進措施之方法。有關此管理系統績效與產品符合性的活動之財務報告,須使用於管理階層審查。

       改進管理系統的有效性與效能可正面地以許多方式影響組織的財務結果,範例包括
    

     ─ 對內減少過程與產品失敗,並除去材料或時間的浪費,與
     ─ 對外減少產品失敗、依據約定與保證書、產品責任與其他法令的碰觸之賠償成
本、損失顧客與市場之成本。
  

備考:ISO 10014提供組織如何可由CNS 12680(ISO 9000)品質管理原則的實施鑑別與獲得財務與經濟利益之範例。

6.3 組織內人員

 6.3.1 人員之管理

       人員為組織重要的資源,且其完全參與增強其創造利害相關者價值的能力。最高管理階層須透過其領導,創造與維持共享的願景、共享的價值,且人員置身於內部環境可形成完全參與達成組織的目標。

       因人員為最有價值與重要的資源,必需確保其工作環境激勵個人的成長、學習、知識轉移及團隊合作。人員管理須透過規劃的、透明的、道德及社會的責任方式實施。組織須確保人員瞭解其貢獻與角色之重要性。

       組織須建立授權人員的過程以

       ─將組織的策略與過程目標轉換為個人的工作目標,並建立其達成的計畫,
       ─鑑別其績效之限制,
       ─接受解決問題的主導權與責任,
       ─依據個人工作目標評估人員績效,
       ─主動地尋找增強其智能與經驗之機會,
       ─促進團隊合作並激勵人員間之協力合作,及
       ─分享組織內的資訊、知識及經驗。

   6.3.2 人員之能力

       為確保其具有必要的智能,組織須建立與維持〝人員發展計畫〞與相關過程,此須透過下列步驟協助組織鑑別、發展及改進其人員的能力
       ─組織可能需在短期與長期依據其任務、願景、策略、政策及目標,鑑別專業與個人智能,
       ─鑑別組織內目前可取用的智能,與何者已備妥與何者為目前所需及未來可能需要之間的差異,
       ─實施行動以改進與/或獲得縮小此差異之智能,
       ─審查與評估所採取措施的有效性以確保業已獲得所需智能,及
       ─維持業已獲得之智能。
      

備考:有關智能與訓練進一步指導參照CNS 15333(ISO 10015)品質管理-訓練指導綱要。

   6.3.3人員之參與及誘導

            組織須誘導人員瞭解有關顧客與其他利害相關者價值的創造與提供,其責任與活動之意義與重要性。

     為增進其人員的參與及誘導,組織須考量如下列之活動
       ─ 發展分享知識與使用人員的智能之過程,如蒐集改進的構想之方案,
       ─ 導入適當的認可與獎勵系統,其係依據人員的業績個別評估,
       ─建立技術資格系統與生涯規劃,以促進個人發展,
       ─持續審查人員的滿意度與需求及期望,及
       ─提供教育與訓練的機會。
       備考:對於有關〝人員參與〞更多的資訊,參照附錄B有關的品質管理原則。

6.4 供應商與夥伴
 

6.4.1概述

       夥伴可為產品供應商、服務提供者、技術與財務機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或其他利害相關者。夥伴可依合作協議書之協議與界定,貢獻任何形式的資源。

       組織與其夥伴互相依賴,且其互惠關係增強它們創造價值的能力。組織須如同與供應商特定形式的關係考量其夥伴,而供應商可投資與分享組織的活動領域之利潤或損失。

       當組織發展合作夥伴時,組織須考量如下列之議題
 

      ─適當時,對夥伴的資訊之提供,最大化其貢獻,
       ─以提供它們資源(如資訊、知識、專門技術、技術、過程及共享的訓練)之方式支援夥伴,
       ─與夥伴分享利潤與損失,及
       ─改進夥伴的績效。
       備考:對於有關〝互惠關係〞更多的資訊,參照附錄B有關的品質管理原則。


   6.4.2選擇、評估及改進供應商與夥伴之智能

       組織須建立與維持鑑別、選擇及評估其供應商與夥伴之過程,以持續改進其智能,並確保其所提供的產品或其他資源,符合組織之需求與期望。
  

      在選擇與評估供應商與夥伴時,組織須考量如下列之議題

       ─其對組織的活動之貢獻,與為組織及其利害相關者創造價值之能力,
       ─持續改進其智能之可能性,
       ─其本身的智能之增進,可透過與供應商及夥伴的合!達成,及
       ─與供應商及夥伴的關係相關之風險。
 

      組織須與其供應商及夥伴,共同尋求持續改進由供應商與夥伴所提供的產品之品質、價格及交貨,並依據定期評估與其績效之回饋,持續改進其管理系統之有效性。

       組織須持續檢討並強化其與供應商及夥伴之關係,同時考量其短期與長期目標間之均衡。

6.5 基礎設施
 

      組織須有效與有效能地規劃、提供與管理其基礎設施。它須定期評估基礎設施的適當性以符合組織的目標。須適當的考量下列事項

     ─基礎設施之可靠性(包括可用性、可信賴性、持續性及維護支援),
     ─安全與防衛措施,
     ─有關產品與過程之基礎設施要項,
     ─效能、成本、容量及工作環境,及
     ─此基礎設施對工作環境的影響。

       組織須鑑別與評估與基礎設施有關的風險並採取減輕此風險的行動,包括適當的偶發事故計畫之制定。

       備考:對於有關環境影響之更多資訊,參照由環境保護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或ISO/TC 207編擬之CNS 14001(ISO 14001)與其他標準。


6.6 工作環境
 

      組織須提供與管理適當的工作環境,以達成與維持組織的永續成功與其產品之競爭力。適當的工作環境為人類與實體因素之組合,須包括考量


   ─更大的投入創造力的方法與機會,以清楚瞭解人員於組織內之潛能,
   ─安全規則與指導及保護裝備的使用,
   ─人體工學,
   ─心理因素,包括工作負荷與壓力,
   ─工作場所位置,
   ─提供組織內人員的設施,
   ─效能之最大化與廢棄物之最小化,
   ─熱度、濕度、照明、氣流,及
   ─衛生、清潔、噪音、振動及污染。
 

      工作環境須促進在此環境內工作或拜訪組織周邊的人員(如顧客、供應商及夥伴)之生產力、創造力與健康。同時,組織須確保其工作環境符合適用的法令與法規要求,並提出可適用的標準(如環境與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標準)。

6.7 知識、資訊及技術

   6.7.1概述
 

      組織須建立與維持過程以管理作為重要資源的知識、資訊及技術。此過程須說明如何鑑別、獲得、維持、保護、使用及評估此等資源的需求。組織在適當時須與其利害相關者分享此知識、資訊及技術。

   6.7.2 知識
 

      最高管理階層須評估組織目前的知識基礎如何予以鑑別與保護。最高管理階層亦須考量如何由內部與外部資源,如學術與專業機構,獲得所需的知識,以符合組織目前與未來的需求。當界定如何鑑別、維持及保護知識時,有許多議題須考量,如

     ─由失敗、差之毫釐狀況及成功中學習,
     ─獲取組織中人員的知識與經驗,
     ─由顧客、供應商及夥伴蒐集知識,
     ─獲取存在於組織內未文件化的知識(沉默與清晰的),
     ─確保重要資訊內容之有效溝通(特別在供應與製造鏈之每一介面),及
     ─管理資料與紀錄。

   6.7.3 資訊

       組織須建立與維持過程以蒐集可靠與有用的資料,並將此資料轉換為做成決策所需的資訊。

       此包括儲存、安全維護、保護、溝通及散布資料與資訊至所有相關團體。組織的資訊與溝通系統須為強固與可取得的,以確保其能力。組織對有關其績效、過程改進,及有關邁向永續成功的達成之進度等資訊,須確保其完整性、機密性及可取得性。

   6.7.4 技術

       最高管理階層須考量增進組織在如產品實現、行銷、基準標竿、顧客互動性、供應商關係及外來過程等領域的績效。組織須建立下列評鑑的過程

       ─組織內部與外部目前的技術程度,包括顯現的趨勢,
       ─經濟成本與利潤,      
       ─有關技術變化的風險之評估,
       ─競爭環境,及
       ─其迅速回應顧客需求,以確保仍維持競爭力之速度與能力。
 

      備考:對於有關如何保護知識之更多資訊,參照由資訊科技安全技術次級委員會ISO/JTC/SC 27編擬之ISO/IEC 27000與其他標準。


 6.8 天然資源

       天然資源之可取用性為可影響組織符合其顧客與其他利害相關者要求的永續成功與能力的因素之一。組織須考量有關短期與長期能源與天然資源的可取用性及使用之風險與機會。

       組織須適當考量將環境保護考量面整合於產品設計與發展,以及其減輕所鑑別的風險之過程發展當中。

       組織須尋求降低其產品與其基礎設施,自設計經由製造或服務提供,至產品銷售、使用及處置之整個完整生命週期的環境影響。

    備考:對於有關環境管理之更多資訊,參照由環境保護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或ISO/TC 207編擬之CNS 14001(ISO 14001)與其他標準(ISO 50001)。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hbc&aid=642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