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NLP名詞
2012/04/14 20:47:39瀏覽1496|回應0|推薦1
NLP名詞
●解讀線索(Accessing Cues):我們調整自己的生理(如呼吸、姿勢、手勢、或眼睛移動)來以某種方式思考的方法。
●假設架構(As - If frame)預想某事已經發生了,思考“假設”它已經發生時,在心理上激發具有創意的解決,以超越某些明顯的障礙,達成意圖的目標。
●類比,持續改變(Analogue):在局限中持續變換,就好像亮度調節器一樣。
●設心錨(設感應點)(Anchoring):面對任何刺激或表像(內在或外在的),形成或觸發某種反應的過程。心錨(Anchors)可自然發生,也可預先設定。
●當下的、切身的、結合的(Associated):在某個經驗中,用你的眼睛,完全用你的感官感受。
●聽(Auditory):聽覺
●摘要(Backtrack):以對方的關鍵用字及聲調來重複或歸納。
●行為(Behaviors):任何我們從事的活動,包括其思考過程。
●信仰(Beliefs):我們對此世界的概念,以及我們在其中遵從的原則。
●測度(Calibration):藉由解讀非語言訊息,確實瞭解另一人的心理狀態。
●能力(Capability):實行某個任務時的成功策略。
●歸類(Chunking):藉由提升或降低某個邏輯層次來改變自己的認知。升類,是提升一個層次,其中包含了你正在研究的層面。降類,是降低了一個層級以便對你正在研究的主題有更具體的事例。這種可以成員對班級或部分對整體的比照來認知。
●複合型相等(Complex Equivalence):如:“他沒有注視著我,所以他也沒有聽我在說話。”
●身心合一、言行一致(Congruence):當人的所有部分朝向一個目標在努力時呈現統合且完全真誠的狀態。
●意識(Conscious):現時對任何事物的認知。
●內容重建(Content Reframing):以內涵中另一個部分為焦點,詢問:“它還代表那些其他的意義?”來賦予它另一種意義及狀態。
●情境重建(Context Reframing):以詢問:“在那種情形下,這會是適當的反應?”來改變某個狀態的情境,賦予它另一種意義。
●會話式的要求(Conversational Postulate):催眠式的用語,以問句形式來包裝一種指令。
●準則(Criterion):在某種特定情境下對你是重要的標準者。
●交互映現(Cross over Mirroring):以不同形式的動作來配合某人的身體語言,例如,用腳打拍子來配合別人演說的律動。
●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一種陳述的完整語言形態,為表層結構之根源。
●刪減(Deletion):在言談或想法上,抹去經驗的某些部分。
●數位的(Digital):兩種不同狀態之間的變動,就好像燈的開關一樣,不是開,就是關。
●抽離(Dissociated):不在一經驗當中,而是由外部看或聽到。
●曲解、扭曲(Distortion):當某事以不精確的方式表現在內在的經驗上時的過程。
●目標整合(Dovetailing Outcomes):調整不同結果的結果,樂觀的解決方式。雙贏溝通的基礎。
●內省、內觀(Downtime):一種輕微的恍惚狀態,將個人的注意力轉向內在自己的思維及感受上。
●生態平衡(Ecology):對生命個體及其環境總體關係的一種關切。它也可以用在說明內在的生理平衡;在個人及其思想、策略、行為、能力、價值及信仰之間的整體關係。在所有系統上各元素間的動態均衡。
●引出(Elicitation):以行為喚起某個心理狀態。亦指藉由直接觀察非語言的訊息或藉由詢問後設模式(Meta Model)問題來搜集資訊。
●眼睛的解讀線索(Eye Accessing Cues):眼睛的運動可以某些方式顯示出視覺、聽覺、或觸覺思維者。
●認識論(Epistemology):一種學問,教我們如何去瞭解自己所知道的事物。
●第一人稱(First Position):只以自己的觀點來認識世界。與自我的內在真實接觸。三種不同方式的認知角度的第一種;另兩種為第二人稱(Second Position)及第三人稱(Third Position)。
●框架(Frame):設定某種認知事物的情境、或方法,例如目標架構(Outcome Frame)、親和感(Rapport Frame),回溯架構(Backtrack Frame)等。
●未來模擬(Future Pace):心理上預習某種狀況,以確認某種祈求的行為會發生。
●一般化(Generalization):某一特殊經驗轉化成整體層面的經驗的過程。
●味覺(Gustatory):感受味道的感覺。
●自我認同(Identity):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你以為的那個人,你存在的總和。
●不一致(Incongruence):有所保留、沒有完全專注於一目標的狀態,內在的衝突會表現在個人的行為上。
●意圖(Intention):某行動的目的、目標。
●內部表像系統(Internal Representations):我們組合了映射、聲音、感覺、嗅覺及味覺,在心裡創造並儲存資訊的模式。
●觸覺的(Kinesthetic):感覺、觸覺、或是內在感受。像記憶裡的感受、情感、以及均衡感。
●引導(Leading):以充分的親和感改變自己的行為來讓其他人追尋。
●優勢系統(Leading System):發現資訊後,將之優先輸入人的意識中的表像系統。
●後設等級(Logical Level):某等級其下若有較低等級的事物存在,則其必為較高的邏輯層次的事物。
●擬實地圖(Map Of Reality):每個人以其個人的認知及經驗建構出個人獨特的世界觀(世界模型)。
●匹配、吻合(Matching):為了加強親和感,而去採用某人的某部分行為。
●後設(Meta):對其他事物存在了某種不同的邏輯層次。此語源自希臘文,意指較高的或超越的。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理解所知的:有一定技巧及知識,可解釋你如何理解所知的事物。
●後設模式(Meta Model):此模式,可以辨別在溝通中因扭曲刪減及一般化而使語意變模糊時,藉一些特別的問句,將之澄清與精確化,並回歸到感官上的經驗及深層結構上。
●隱喻(Metaphor):以象徵性談話或比喻的方式來進行非直接的溝通。NLP的隱喻包括了擬似、類比、及暗喻。
●後設程式(Meta-programs):我們在經驗上設定的習慣性及系統性的篩檢程式。
●密爾頓模式(Milton Model):後設模式的反向模式,運用人為的模糊語言模式來探索某人的經驗及進入潛意識資源。
●映現(Mirroring):明確地吻合某人的某些行為。
●非吻合(Mismatching):為了反制、打斷或終止某會議或談話而對某人採取不同形態的行為,以破壞親和感或一致性。
●“必須性”的語態操作者(Modal Operator of Necessity):因應規劃的語言說詞(例如should、Ought等等)。
●“可能性”的語態操作者(Modal Operator of Possibility):表示可以語辭的語言說詞(例如Can、Cannot等等)。
●模式(Model):以實用性為出發點,對某事物的有效性之實務的描述,它可能是已扭曲的或已省略的或已一般化的一式。
●模仿(Modelling):認識某些可讓人完成任務的意念或行為次序的過程。加速學習的基礎。
●世界模型(Model of the world,map of Reality):每個人以其個人的認知及經驗建構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個人處世原則的總和。
●多重觀點(Multiple Description):由不同觀點描述同一事物的過程。
●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一種追求卓越的學問,也是各人架構其經驗的模式。
●從屬等級(Neurological Levels):不同邏輯層次經驗:如環境、行為、能力、信仰、自我認知,及心靈的。
●NLP的另一新名字(New Code):NLP的一種稱呼,源自John Grinder與Judith Delozier合著的‘Turtles All the Way down’一書。
●名詞化(Nominalization):動詞轉化成抽象名詞的過程,名詞形成的語言形態。
●嗅覺(Olfactory):鼻嗅的感覺。
●目標(Outcome):某特定的、感官經驗為底的、意圖的結果、此結果可配合早先設定的標準者。
●重疊、交錯(Overlap):運用某表像系統來接近另一種系統,例如描繪某種影像,然後聆聽其中的聲響。
●臨模(Pacing):藉由參與認同某人之世界觀,來獲得或保持一段時期與此人之親和感。你可臨模其信仰、思想、及行為。
●部分、次人格(Parts):具某意圖、或有時有某種衝突的副人格。
●見解(Perceptual Filters):形成我們的世界模型的獨特意念、經驗、信仰及語言。
●覺知人稱(Perceptual Position):我們在任何時候認知自己的(第一人稱),對方的(第二人稱),及另一觀察者的(第三人稱)觀點。
●同音的含糊(Phonological Ambiguity):同音的兩個字,如there\their,Plain\Plane,See\Sea。
●生理上的(Physiological):人的生理的部分者。
●感官用語(Predicates):可表示某個表像系統用法的感官性字詞。
●先行系統(Preferred System):個人最經常運用其進行意識地思考及組織其經驗的表像系統。
●假設前題(Presuppositions):在溝通時假設的假設的意念或狀態。
●連結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合併兩分別的子句為一個句子,讓此一句子含有兩者意義的含糊性。
●引用語(Quotes):例如某個定義是這麼說的:“你的訊息的語言形式好像源自另一個人。”
●親和感(Rapport):建立或保持兩人或更多人之間的互信及瞭解關係的過程,促成另一人反應的能力。
●重新架構(重建)(Reframing):改變某一陳述的參考架構,以賦予其另一種意義。
●表像(Representation):一種意念:心智中某種以感官為基礎的資訊的編碼或存儲方式。
●表像系統(Representation System):在心智上傳達資訊到五種感官系統的方式,這五種感官系統分別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及味覺。
●彈性(Requisite Variety):思想或行為的彈性。
●資源(Resources):任何可被導引來達到某一目標的事物: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策略的、經驗的、人物的、事物的、或財富的。
●很有資源的心態(豐資心態)(Resourceful state):當某人感到充滿資源時的整個精神上的或生理上的經驗。
●第二人稱(Second Position):由另一人的觀點認識世界。調和或接觸對方的真實性。三種不同認知角度的一種,另有第一人稱及第三人稱。
●敏銳的感元(Sensory Acuity):對於我們由世上接收到的感官資訊,學習使更好、更有效的辨別的過程。
●以感元為主的觀點(Sensory-Based Description):由感官上可直接或印證的資訊。“她很高興”跟“她的嘴唇拉開,露出某些牙齒,而且嘴角上揚,而非平直。”兩者有所不同。第一句,只是一種詮釋。
●心理狀態(State):你的感覺、你的心情,在任何時候,某人精神上或生理上表現的總和。我們所處的狀態會影響到我們的能力及對經驗的詮釋。
●策略(Strategy):為達到某個特定目標時的思想及行為上的程式。
●次感元(Submodality):存在於每種表像系統的個別區分;我們內部表像的品質;我們思想的最小單元。
●表面結構(Surface Structure):源自深層結構,經由刪除、變形、或一般化,做為說、寫等溝通方式的詞語。
●牽連感覺(Synesthesia):感官間的自動連接。
●造句法的模糊(Syntactic Ambiguity):當一個動詞加上“ing”時,可當做主詞,亦可為動詞,而成為含糊的句子。
●第三人稱(Third Position):以觀察者的觀點來認知世界。三種不同方式的認知角度的一種。另有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
●時間線(Timeline):我們以圖像、聲音、覺受的型式,來儲存我們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經驗的方式。
●入神(Trance):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內心專注在某種刺激元上。
●三種人稱的描述(Triple Description):由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稱三方進行認知的經驗過程。
●潛意識(Unconscious):非存于現時認知的任何意識。
●統合場(Unified field):NLP的統合架構。為從屬等級(Neurlological Levels)、覺知人稱(Perceptional position)、及時間(Time)三者的立體化組合。
●概括性字眼(Universal Quantifiers):表示無例外的詞語,如“every”及“all”等字詞;屬後設模式之一。
●非特定名詞(Unspecified Nouns):無特別物件或指示的名詞。
●非特定的動詞(Unspecified Verbs):副詞已被刪除的動詞,它們無法顯示其動作如何來執行,非特定的過程。
●價值(Values):對你重要的事物者。
●平衡系統(Vestibular System):處理平衡感的表像系統。
●視覺的(Visual):觀看的感覺。
●觀想(Visualization):觀看內在或虛擬影像的過程。
●結構完善準則(Well-Formedness Criteria):思索及表現某個目標的方式,此目標為可達成及可印證者。這些準則為結合各個目標及雙贏結果的基礎。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hbc&aid=63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