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NLP的四大支柱
2012/04/14 01:10:02瀏覽4499|回應0|推薦1

NLP的四大支柱

一NLP的“親和感”

  有效溝通者的特質,稱為NLP智慧的四根柱子:

  在NLP中,有四項主要的準則。它們分別為:“一致親和”、“目標設定”、“感官敏銳”和“行為彈性”。

  這四項準則是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四根支柱,它們構建了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基礎框架。如果說前一部分所述的為NLP的世界觀,那麼這一部分就是NLP的方法論。因為這四項準則為NLP其他種種方法與技巧提供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與操作的嚴密性。

  NLP自始自終都以這四項原則為依據,這也是使其成為卓越心理學的重要基石。

  ◇第一根柱子:就是要與自己及他人,建立“親和感”︰

  “一致”以及“親和”包括內在和外在兩個領域,它是一種關係,特別是相互間潛意識與表意識,我與他者的一種高品質的信任與責任。它可引用在你跟你自己的關係,也可以引用在你跟他人的關係上。

  先從內在的“一致親和”說起,在你的生活中,有時候你的內心可能總是很矛盾,覺得被兩種不同方向的力量所撕扯。你是否聽說過這樣的自我對話:“有一部分的我要做這個,但總是有什麼阻擋了我?”這就是親和感的欠缺。

  你的身心也有一種親和度。你與自己生理的“親和感”越強,你就越健康與舒適,因為你生理的每一部分合作無間。你越是與自己的精神面有強烈的親和感,你就越能感覺內在的祥和,因為你心智的各個層面都是統一的。

  而與精神層面的“親和感”,更能產生一種對更大整體的歸屬感,超越個人的自我認同,也依稀知道自己的使命與角色。

  在NLP中,身與心之間有親和一致的狀態,就叫做“身心合一”。而身心一致就是說你是完整的,你的肢體、聲音及用語都帶有相同的訊息。

  1.你的信念與價值觀與你的行動吻合,你言行一致。

  2.你知道有多少肢體工作者,他們的姿勢很不好?

  3.你知道多少醫生自己在抽煙?

  4.而又有多少心理醫生,自己最後都與患者搞不清。

  這些都是言行不一致的例子。

  無論你做什麼或要什麼,要成功就一定會牽扯及影響到他人。所以NLP的第一根支柱,就是要與自己及他人建立“親和感”。

  “親和感”的產生主要是因能與他人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觀相知遇。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教養、經驗與生活方式。我們都因有不同的信念、價值觀與自我認同而各自殊異。我們各自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要與人建立“親和感”,你就必須先認知他人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你並不需要同意它,只能認知及尊重它即可。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做到呢?“親和感”能在很多不同的層級建立或破壞。許多人認為與人建立“親和感”,就是要使自己屈尊而就;還有的人以為解讀他人的心智就是去控制別人;而刻意地去改變一個人,也就意味著對方個性的減損。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觀念。不要忘記了“親和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品質的信任與負責。

  許多人相當願意用化妝品來刻意改變自己的形象,但要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卻相當困難。他們不僅使自己得不到快樂,而且更容易使自己的家人和同事,甚至陌生人感到不快。這是因為他們只是“當他們自己”,“為自己而活”。

  “為自己而活”是許多人自私與無奈的理由,他們以為如此便可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其實,恰恰相反,這種人總會墮入自己苦惱的怪圈。這就是外在“親和感”的喪失而導致內在“親和感”的失衡。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作出選擇:在“為自己而活”與“做價值的人”之間。

  NLP介紹給你的一些觀念與方法,為你的學習和改變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如果有效使用你的頭腦,這些可能性立即就會為你所用。在NLP的理念中,自始自終都貫穿著親和和一致,無論是自我身心的親和,還是與外在世界的親和。可以說“親和感”就是一種人生的圓滿。

  “親和感”它是一種關係,特別是相互間的一種高品質的“信任與負責”。它可引用在你對你自己的關係,也可引用在你對他人的關係上。

  我們似乎以反應我們“內在心境”的方式去處理外在世界。所以內在的衝突會衍生出外在的矛盾,而我們對自己內在的“親和感”的品質程度,也常常是我們與他人關係程度的一面鏡子。

  對自己不信任就對他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負責的人,往往對別人也不負責。

  有很多人擁有所有成功的外在條件,但內心裡卻並不快樂。你可能會注意到,他們也讓別人不太輕鬆。

  ◇建立“親和感”的幾個模式:

  我們在面對面的場合裡,以很多種方式如“話語”、“肢體語言”及“說話的音調”、“用詞遣字”來建立“親和感”,進而產生互信。

  1.肢體語言:

  假如“口語”與“肢體語言”間有矛盾,我們總是會比較採信那非口語的訊息,雖然我們的意識注意力是放在語言上。

  “衣服與表情”也是我們肢體語言的一部份。不論我們願不願意,它都向外界敘述著我們。

  認同別人並贏取“親和感”的方法,就是去“契合”別人的“肢體語言”與“談話音調”。

  去“契合”對方“肢體語言”的背後意圖,是可以稍微幫助分享與瞭解他人的世界觀。

  “肢體的契合”是進入他人心裡世界有效地方式,因為我們如何去使用身體,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及我們的思考方式。“契合”並不是“仿效”,而是雙方互補,其實蠻像是在跳舞。他們的動作表達出了他們的關係。

  2.聲音音調:

  我們也可以透過“契合音調”而與他人建立“親和感”。

  3.用詞遣字:

  你的“用詞遣字”也可以建立“親和感”。

  在適當的情況下,可用與對方相同的術語,以建立起專業的信用度。

  人們經常會在他們的談話裡,特別強調出一些對他們而言,重要的用詞或言語,你可在你的回答裡,使用相同的用語或字眼,以顯示出你聽到而且也尊重他們的用意。

  PS:

  建立在“信念與價值觀”層級上的“親和感”是比較堅固的。擁有相同的“信念與價值觀”,可以建立起“親和感”。像政治或宗教團體,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最堅固的“親和感”是來自於對認同某人的“自我認同”。當有人自覺被人在這一層級上認同時,他可能會將自己完全敞開,接受認同他的這個人的任何影響。

  意識與潛意識的一致與不一致︰

  ◇一致︰(Congruence)

  在NLP裡,身與心之間有“親和感”,就叫做身心“一致”。而身心一致就是你是完整的,你的肢體、聲音及用語都帶相同的訊息。你的“信念與價值觀”與你的“行動”吻合,你言行一致。

  “一致”並非指你的身心全部都彈同一個調,而是至少他們要“和諧”。

  ◇不一致:

  追求卓越的關鍵,在於能夠言行一致,持之以恆,然而,我們經常會有下述兩種“不一致”。

  遇到別人是“不一致”時,真令人不知所措,要能較有效地應對別人的“不一致”,你必須如實地辨別出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此會使雙方確實瞭解。

  同步性“不一致”:

  同一時間下,表達出兩種不同訊息,如口頭說是,語氣卻不肯定或搖頭。

  “不一致”即跟自己有彆扭及有內在的矛盾。

  例如:當你答應別人說“好”時,你的身體內在聲音在說“不”。

  又例如︰當你有時想完成某項工作,卻不知怎地,你的心一直飄離這工作。

  分段性“不一致”:

  在某一時間完整的表示出一個決定,而到了另一時間點,卻又猶豫不決或反向為之。

  另一種“不一致”是有先後順序發生的。例如當你已做了某事,然後你才後悔你做了。

  因此,我們要學習判斷他人和自己在言行上的反覆矛盾之處,然後再學習如何常保持言行一致。

  PS:

  人格是由許多不同的部份或是次人格所組成的,就像是一個團隊,有時是齊心協力;有時是意見紛紜;有時又互不協調。

  在不同的情境裡,我們的不同的部份或次人格就分別出現。我們並沒有一個所謂完全統一的人格架構,但我們倒是有一種對這各個部份或是次人格統合的感覺。

  二NLP的明確的“目標/結果”

  ◇第二根柱子:明確的目標/結果,就是知道你“要什麼”。

  若不知你要的是什麼,你甚至無法定義成功是什麼。在NLP裡,這就叫做“目標設定”(OutcomeSetting)。這是一項完整的思考程式。

  你不斷追問自己或者其他人“我要什麼?”或“你要什麼?”這與光問“有什麼問題”是截然不同的。和多人都以問上述問題開始,然後,開始數落誰的錯膠著在那情景裡,無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或幫助他人得到他們真正想要的。

  你提出問題的最終目的是因為你想要得到答案,你想要一些東西。所以我們建議你,可把上述的終極問題改為:“你想什麼?”我們做的每一行為背後,皆有其原因。雖然我們並不確知我們要的是什麼,但是我們總是在要一些東西。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當你餓時,你的目標就是要去找些吃的;當你累時,你的目標就是去睡。滿街的人,無論是走路的、開車的還是搭公車的、火車的及坐飛機的,都在為某種原因而去某些地方。

  而人類的行為,會由此而成為無法理解的嗎?因此,NLP又有一項假設:人類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你現在想要什麼呢?從一個較寬的角度來看,你是在履行一些使命。

  你對想要或者所需要的東西,有長短期的目標。設定目標是使你成為你生命主導力量的關鍵。在教練過程中,目標設定也是被教練者要被引導去做的關鍵步驟。

  無法達成目標的原因主要是三種:

  1.那些目標可能事實上無法達成。

  2.那些目標可能並無足夠的激勵性。

  3.雖然那些目標是你想要的,但從一個較寬廣的觀點來看,又不是那麼令人欲求。

  請訂下你的“人生的目標”:

  當你知道了自己的“目標”,便能在腦海描繪出一幅圖畫,讓神經系統得以按圖索驥,找到最需要的資料。

  “目標”會導引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決定了你的人生。當我們有了心動的“目標”,若再加上必然能夠達成的“信念”,那麼就可說已經成功了一半。

  你得建立個美夢,尤其是得全心全意地去做。有限的“目標”會造成有限的人生,所以在設定“目標”時,要儘量伸展你自己。唯有你自己去訂定“目標”,才是唯一能期望達成的方法。

  假如你不替自己設立“目標”,不久後,不是老天就是別人會替你決定,你該得到什麼。

  醒思格言:

  1.偉大的目標帶來積極的企圖心。

  2.“除非先有夢,否則一切皆不成。”…桑德柏

  3.“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就在於先作什麼樣的夢。”…柯提斯

  4.“沒有比夢更能實現未來了,今天先有個骨架,明天便可以加上肉和血。”…雨果

  5.“思考是最艱難的工作,這也就是為何很少人願意去從事的理由”

  ...亨利福特

  假設前題:

  “溝通”的真正意思,在於你所取得的“回應”。

  人類的“行為”都是有“目地性”的。

  “目標”(outcomes)---即你想在世界上創造的結果,“目標”是比“目地”(goal)更具體,當你擁有它時,你能看到、聽到或感受的,就是“目標”。而“目地”是那些你要的。“目標”是那些你創造出來的。

  要將一個“目地”轉換成“目標”,使其更“實際”、能“達成”、更富“激勵性”及“令人欲求”,你必須由“不同的觀點”來挖掘它。

  ◇所謂“資源鎖定系統”︰(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簡稱RAS

  RAS聽起來似乎滿複雜的,可是它實際的運作過程卻極為簡單,其功能就在於標定你要能達成目標應該留意的一切有關人、事、物。

  要想把看不見的夢想化為看得見的事實,此刻你就拿出行動的第一步,當你完成下面這些工作後,一個能令你心動的偉大未來便浮現眼前,只要你能堅持這個目標,人生就會按照這個藍圖一步步地展開。

  1:確認它是以“積極”且“正向”的方式表達。

  一個負向的“目標”,就像拿一張不要購買的清單,到超市去買東西。

  如有“減”、“戒”或“不要”等文字,就不是以“正向”的方式表達。

  清單1:

  它是否以“積極”、“正向”,移向某項你要的事的方式表達,而不是遠離某項你不要的事的方式表達?

  2:決定有那些是“你要做的”,有那些是“別人要做的”。

  盡可能將“目標”的達成納進你能直接掌控的範圍內。假如必要有人替你做,則想一想如何可以安排出雙贏的“目標”。

  所以你必須常問自己:“我必須做些什麼,以確保別人願意繼績幫我,使我達成‘目標’”。

  清單2:

  1.你能自力開始或維持這項“目標”嗎?

  2.你及其他人都將要做什麼事?

  3.你要如何才能說服他人來幫助你?

  3:目標要“愈具體愈好”。

  盡可能詳盡去想像。要費多久來達成呢?設定一個“實際的時限”,如可能的話,可以有確切的日期。

  只要你設立的“目標”夠具體,它就愈可能成真,而你也愈能注意到各種機會來完成它。

  清單3:

  這“目標”夠具體嗎?你清不清楚,你希望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與誰共用此“目標”?

  4:清楚地瞭解目標“完成的證據”。

  如果你沒有任何“回饋”,你是很難達成“目標”,而且這個“回饋”是來得愈早愈好。

  而“回饋的證據”可透過五種感官來感覺。

  清單4:

  你達成“目標”的感官證據為何?即使你達成“目標”時,你會看到、聽到及感覺到什麼?

  5:想一想有什麼或能創造“什麼資源”,來達到這項目標。

  你可以列出一份你的“資源表”。或許你不會隨時都需要那麼多,但是,擁有越多選擇餘地,就越能達到設定的“目標”。

  何況常常檢視一份可以幫忙你的“人、事、物”之表,也是令人振奮的。

  清單5:

  要達成這項“目標”,你還需要那些資源?列一張你個人的資源的清單,上面有你的“財產”、“金錢”、“人脈”、“模範”、“技術”及“個人的特質”。

  6:想一想,達到你要的目標時,你會有什麼“副作用”。

  蕭邦說過:生命中有兩種悲劇。

  1.一種是得不到你心愛的東西。

  2.另一種是你得到了。

  清單6:

  想想達到你要的“目標”後。

  1.你會有什麼較寬廣的後果?

  2.你又必須放棄些什麼?

  3.別人又會受到什麼影響?

  4.你要投入什麼金錢?

  5.實質的或精神的努力以達成?

  6.而這又值不值得?

  7:認同你目前行為的“正向副產品”。

  清單7:

  你要如何將目前情況不錯的部分,結合在新的“目標”上呢?

  8:你的目標是如何與你“更大的計畫”相關連。

  當你將你目前的“目標”與你的“價值觀”或“生命計畫”連結起來後,如此會變成很有激勵性。

  一個“目標”如果不是很重要而且與生活中的其他部分連結,則你很難對其投入。

  清單8:

  這“目標”會是什麼樣“大目標”下的“子目標”呢?

  9:有什麼這個目標的部分為“次目標”。

  你的“目標”有時會較大及鬆散。如此可能會有阻礙,你可能需將其分割為數個較小的、系列的、好管理的“次目標”。

  並決定好實施的順序,然後才開始做。

  清單9:

  你要不要將此“目標”分割為幾個“次目標”?有沒有什麼阻礙呢?

  10:最後,你感覺這目標對你而言“恰當”嗎?

  是否你覺得這目標與你的“自我認同”是“一致”的?是否真的是你要的?如果是,保持著那種內省,並著手做其行動計畫,其中要包含某一項你能馬上做的事。

  除非你真的行動了,否則“目標”僅是一個夢想而已。

  清單10:

  完成這“目標”後,你還是不是你?

  11:一切就緒,就要開始行動!

  形成“目標”結果的五大規則:(outcomesformulating)

  用肯定的語氣來預期你的結果︰

  說出你希望的結果,不要像許多人說出不希望發生的結果。

  結果要盡可能具體︰

  你希望結果看來如何?聽來如何?嗅來如何?感受如何?我要你盡可能把所有的感覺用上,好好把你所要的結果做詳細的描述,如此才能鼓舞你的腦子去實現它。另外你也得明確地訂出完成的期限和項目。

  要掌握住達成的證據︰

  在你做成結果之後,你要能從外界得知你的成果。否則你雖達成而不自知,無異於雖已贏得比賽,卻總覺得好像是輸了。

  要能全盤掌握︰

  要怎麼做的主動權是由你掌握,不應由他人來控制。要記得任何的結果都是你直接行為的反映。

  問你一個問題:“假使你知道不可能失敗,你會怎麼做?假使你百分之百相信會成功,你會採取什麼行動?”

  查驗你的結果是否于社會有利,為社會所喜︰

  你必須針對做出的結果,放眼于未來,看看這個結果是否讓你及社會一同受惠。

  “目標”設定:

  想過一個自己要的生活,需要知道自己“要什麼”。要如何能知道自己“要什麼”,在NLP裡,這叫做選擇一個“結構完整的目標”。

  ◇“結構完整的目標”要符合下列各項條件:

  1.積極、正向的說法,指出“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

  2.是當事者自己“所要的”及可以“維持的”。

  3.以感官用語具體描述的。

  4.有適當的背景情境。

  5.保有目前情況中好的部份。

  6.是整體生態平衡的,或不會製造新的問題。

  7.目標的規模大小適中。

  8.採取行勤。

  ◇設定“目標”的四個重點:

  1.具體目標:

  要想美夢成真,基本上最少你得在心中先作個夢吧!如果那個夢是又清楚又真實,在你的現實人生中就可能得到遠超過你所想像的結果。

  美夢能夠驅策我們的身心,朝向“目標”前進,如果你想超越自我,就先讓自己的心靈自由翱翔,隨後身子便能翕然相從。

  什麼是你確實想要的。

  曾經有人這樣說:“我希望我能美夢成真”。

  我就問他說:“什麼樣的夢”。

  他想了一想說:“我也不知道也。”

  2.期望感元:

  你希望“看見”什麼?

  你希望“聽見”什麼?

  你希望有何“感覺”?

  你希望“嗅到”什麼?

  你希望“嘗到”什麼?

  3.期望結果與目前狀況:

  你想得著什麼?

  目前狀況如何?

  兩者有何差異?

  4.查驗結果:

  你要如何才能知曉所追求的目標已經實現?

  三NLP“感官的敏銳”

  ◇第三根柱子:是感官的“敏銳”︰(Sensoryacuity)

  即使用你的感官,警覺於你所得到的資訊。構成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式的基本因素,主要是通過人們對環境的知覺系統的運作,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

  NLP模式假設所有人類關注的環境“內在和外在”和行為差異皆能以上述方式呈現。知覺類別是構成人類知識結構性的一個決定因素。

  我們假設所有即將產生的經驗全能被規範於感官的組合。因此,我們選擇了上述5種感官經驗的表達方式。

  傳統心理學中,感官系統只被視為被動的輸入機器的傳統模式,NLP則具有更多功能上的重要性。感官的資訊或差異皆來自每項系統的本質,和系統與心智的連接以及個人行為過程在輸出上的調整。這些都會形成不同的表像系統。

  “行為”在NLP中,是任何與表像系統在任何階段下之固定觀念有關的活動。各種可以看到、聽到或者感覺到的動作皆是行為。所有若分析“思考”的組成部分,將包括感官特點的過程,如

  用“心”看,

  傾聽內在的對話,對事物有感覺等。

  所有的輸出當然也是行為——其所涵蓋的細微行為輸出,包括

  眼睛向旁側移動

  音調上的提高

  呼吸頻率

  爭辯

  生病

  踢足球等等。

  我們的表像系統構成我們自身行為模式的結構要素。人類的行為“詞彙”組成所有經驗內容,而次內容的來源不論是內在或外在,皆通過生活中的感官頻道產生。

  你用你的感官去看、聽或覺察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只有這樣子,你才能確知你是還在朝向目標的方向上。如必要時,你可借這回饋去調整你所做的事情。在我們的文化裡,以這樣子去注意訊息是不平常的。但小孩子是這麼做的。其實我們可以像我們小時候,重新獲得好奇心與敏銳度。

  敏銳的感官是愉悅的關鍵。因為愉快來自于完全使用你的感官,如品嘗美食、聆聽音樂、發覺身邊的美好等。你的感官越不敏銳,你對“量”的依賴就越會大於“質”。你感官越敏銳,愉悅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教練過程中,對被教練者的心智狀態同樣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同時教練過程本身也要有洞悉的能力。

  日常生常活中,特別是與人互動時,“潛意識”一直是最微小的線索來反應外在的世界,這些線索不是由“意識”所控制的,也不是未受過訓練的人可輕易看出的。

  增加對這些線索的察覺,可讓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更有效。

  “後設訊息”(Meta-Message)就是典型由這些微細的線索所揭示出的訊息。

  度測:又稱(感測)(Calibration)

  度測在NLP裡,意謂著能辨識他人處在不同心態時的變化。其實這項技巧我們都有,也經常在日常生活裡經常運用,它是一項值得更加開發及精進的能力。

  當某人在回憶其受驚嚇的經驗時,他的唇可能會變薄,膚色會變得比較白,而呼吸會以較淺。

  而當其回憶起一愉快經驗時,他的唇會比較飽滿,膚色比較紅潤,呼吸以較深,而臉部肌肉也比較柔軟。

  我們無時不以言語、音調及肢體語言,在導引別人的心態,而通常我們並不自知自己在做什麼,但是要不是沒注意到,不然就是忽略了別人的心態。在NLP裡,辨視別人是在什麼樣的心態裡的技巧,我們稱為“度測”。

  一個人的心態是有很多微細的指標可觀察到︰

  1.他們的呼吸速率與深度。

  2.皮膚顏色。

  3.頭傾鈄的角度。

  4.臉部的肌肉。

  5.音調及朣孔的放大…等。

  所有這些事都有具體的感官證據,而不是任意猜測。只要你注意,就會觀察到它們。

  “度測”並不是讀心術。它是關於你能看到或聽到別人在某種心態時的能力。我們的感官是特殊及敏銳的;我們是有能力比我們習慣上做到的,感知更多的東西。

  “度測”就是解讀別人當時心態的生理語言。

  PS:

  NLP並不認為任何特殊的肢體動作,就代表某特定的意義。

  “解讀線索”觀察的部位:

  解讀線索是人類在思考的過程中,無意識中流露出來的外在變化,借著對這些細微變化的解讀,可以判讀。或是對他人當時的思考模式,做出最佳的度測。

  解讀線索有很多來源,最主要是由眼睛來解讀,另外的是由其語言的語調、節奏,呼吸的變化、皮膚顏色、肌肉張力、手勢、嘴唇變化…等來解讀。

  1.眼睛:

  眼珠的運作。

  2.語言的感官述詞:

  3.呼吸的改變:

  4.膚色的改變:

  鼻子與前額、眼框與眼袋。

  5.瞬間肌肉改變:

  眼框周圍,嘴部四周。

  6.手勢:

  手及手臂的動作。

  7.下唇的改變:

  大小、形狀、顏色、表面、濕潤、移動、顫抖、堅定。

  一、“眼晴”的解讀線索:

  ◇眼晴的解讀線索實際的用途:

  可用來知道別人是“如何在想”。

  也可讓你以特別的方法想,而且更容易思考,以解讀線索來幫你,以你要的方式,想得更精確、更清楚,調和你的身心。

  解讀線索是我們如何使用頭腦的“隱喻”。運用解讀線索去清理你腦中的每一部份,這可能是你要改善創意及思考的幅度,你能找到的最簡單又重要的方式。

  頭腦的隱喻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話——眼睛是心靈之窗。如果你仔細看一個人的眼睛,你就能夠看到真正的他。

  NLP認為,眼球的移動方式與我們思考的方式有一種關聯。

  在NLP裡,我們稱眼球的移動為眼睛的解讀線索,因為它們讓我們能夠去解讀一些資訊,給我們一些線索。

  眼球移動與表像系統有天生的關聯,特別的移動聯結到特別的系統。

  一般而言,當人們在“觀想時”,會往上看或往前看,但不會聚焦;而在“聽音時”,眼睛會往左右移動,如“感覺時”,又會往右下角移動,當往左下角移動時,很可能是在做內部對話。這些移動是一致的,並且經常在無意識下為之。上述是就一般而言,所以也不要以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

  眼睛的解讀線索有什麼實際用途呢?你不只可用它知道別人是如何在想,也可以讓你以特別的方式想,而且更容易思考。

  對我們而言,所得的教訓是,我們是那麼容易就養成習慣性的生存方式,習慣性的姿勢是與習慣性的思想相連接的。即是,縱使我們的某項生理詞彙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它還是提供了我們因為習慣而帶來的舒適。當我們很習慣於那些姿勢與思想後,最後我們會以為事情就是這樣子。其實,姿勢與思想都是我們的創造物。

  頭腦的催化劑我們探討眼睛移動模式,而且訓練我們自己能夠對它加以解釋。這樣你就不會對別人的行為感到茫然,無法理解了。

  事實上,你將能夠知道別人正以哪種表像系統進行思考。而且,你對這種非語言的溝通形式會很精明,而且有時候,你的確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我們都會使用各種不同的解讀線索幫助我們去接近我們的內在狀態,除此之外,這也幫助我們,去接觸到我們曾有過,或是現在正在經歷的經驗。

  眼睛的解讀線索不會真的造成視覺、聽覺或觸覺經驗,而是刺激我們的頭腦去擷取我們正在搜尋的特殊表現行為。

  眼睛線索的解讀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他的左邊往往是過往的記憶;而右邊是未來的、未發生的,或在創造或組合的。

  當人們在“內心儲憶”資料時,“眼晴”一定會在無意識下有或多或少的移動,對於慣用右手的人而言,分別如下:

  (但對有些左撇子或雙手開弓的人,秩序也許會相反)

  眼球位置名稱說明符號

  向左上時“視覺回憶”“回憶”過去所見的畫面,彷佛正在眼前浮現。往前看但不會聚集亦是Vr(Visualremembered)

  向右上時“視覺建構”(想像)“建構想像”從未見過的樣子與一般大不相同的樣子。Vc(Visualconstructed)

  向左邊時“聽覺回憶”“回憶”過去所聽過的。Ar(Auditoryremembered)

  “向右邊時”“聽覺建構”(想像)“傾聽”從未聽過的聲音。Ac(Auditoryconstructed)

  “向左下時”

  “內部對話”(聽覺用字)內心對話、交談。Ad(Auditorydigital)

  “向右下時”為“內心感受”(觸覺)情感的觸動或肢體觸動的感覺。習慣性看右下方的人很容易變成沮喪。K(Kinesthetic)

  ◇提問問題例句:

  視覺回憶:

  你小時後住的家中,那一個房間的光線最亮?

  上星期天早上,你是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最近一次旅行所住旅館的大廳長什麼樣子?

  你最近看的一部電影,男主角長相為何?

  視覺建構

  你可以想像,一隻長著象牙的老虎的樣子嗎?

  想像一下,教室的天花板漆成紫色,牆壁漆成紅色會是什麼樣子?

  你可以想像,自己體重150公斤的樣子嗎?

  你可以想像,十年後,自己住在海邊別墅的樣子?

  聽覺回憶

  “哥哥爸爸真偉大”這首歌的第三句是怎麼唱?

  你的母親是怎麼叫你的?請在心裡重複三次。

  你最喜歡的歌的旋律為何,請在心裡撥放兩段?

  你最崇拜的偶像,他講話的聲音是怎麼樣的?

  聽覺建構

  將國歌改為搖滾樂,是什麼調子?

  想像一下,一百個人一起向你說“恭喜”的聲音,聽起來如何?

  想像一下,浪花拍打到你海邊別墅的聲音。

  想像一下,走在總統府的走廊,你會聽到什麼聲音?

  內部對話

       請告訴自己三句鼓勵的話。

  請告訴自己明年要去那裡玩。

  請告訴自己今天上課的用心,說一句勉勵的話。

  跟自己說今天下課後要去那裡。

  觸覺

  你的右手與左手,那一手比較暖和?

  想像赤足走在海灘沙上的感覺?

  感受一下,中發票200萬的感覺?

  感受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感覺為何?

  二、“感官用語”的解讀線索:

  “語言”表現出我們使用何種感官思考的用語,我們稱之為“感官用語”。

  “視覺”的感官用語

  出現、注視、看見、專注、觀點、想像、洞見、空白、顏色、圖示、鮮明、視野、焦點、觀察、清晰、預見…等。

  “聽覺”的感官用語

  說、無語的、大聲、聲響、聾、聽、心底話、沉默、音樂、和諧、喧鬧、聽的出、傾聽、迴響、念經、弦外之音、高談闊論、胡言亂語、耳語…等。

  “觸覺”的感官用語

  碰觸、抓、把持、冷、溫暖、熱、輕、重、軟、硬、扎實、粗糙、柔順、斯文、粗魯、移動、明白、堅持、掌握、捕捉、寒意、緊張、壓力、緊迫、摸索、遇上。

  “嗅覺”的感官用語

  聞、嗅覺、刺激性的、芬芳。

  “味覺”的感官用語

  辣的、甜的、苦的、鹹的、酸的、痛苦、滋味。

  “中性”的感官用語

  有一些無法分辦的用字,不屬於任何“表像系統”的感官用語主意、決意、思考、知道、學習、改變、操作、冥想、瞭解、允許、承認、吃驚、意識到、困惑、成為、理解、好奇、發現、繼績、預期、確認、瞭解…等,是屬於腦與心的用字。

  ◇用“感官用語”瞭解自己且呼應別人。

  1.以感官為底的語言,在溝通及影響人上,是一項有力的工具。

  2.注意他人是如何表達他的思想,注意他人在話中,用什麼“感官用語”,是知道他的偏好的最簡單方式。

  3.注意他如何講,而不是他講什麼。這很神奇……一個多重感官的世界,會展現在你的眼前,你已將你認知之門又多打開了一些了。

  4.只要你發展出能聽出別人的“感官用語”後,你就能以語言去呼應別人,與他們用同樣“表像系統”的語言,這會讓你在“口語層次”上建立“親和感”。

  三、“呼吸”的解讀線索:

  從呼吸的改變看一個人的“生理狀態”也可看出他當時處於何種型式。

  呼吸思考方式

  淺視覺性

  不深不淺聽覺性

  呼吸較深感受性

  四、“膚色顏色”的解讀線索:

  從膚色的改變及行為也可以看出處於何種型式。

  “視覺”較蒼 白仰臉

  “觸覺”泛紅 把頭低垂

  “傾聽”側頭

  五、表像系統的“解讀線索”:

  視覺型

  視覺型的人,傾向于向上或水準地看,而頸部的肌力則比較緊,他們也可能聳眉凝視,好像要盯住什麼。

  由於要趕上腦海中畫面的變換,所以這種人說話很快如機關槍,呼吸短促、音調偏高、經常肩聳頸伸,不管遣詞用字是否得當,能描述完全便成了的。

  儲憶的方式傾向畫面,若能運用腦中的視覺部份,便能發揮最大的認知效果。

  .聽覺型

  聽覺型的人,有小弧度的身體移動,常是由一邊搖到另一邊。

  聲音的調子很清晰、完整,遣詞用字比較慎重,講起話來不疾不徐,聲音平穩、呼吸勻稱、喜歡惻耳垂肩。

  儲憶的方式傾向聲音,由於偏重用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意,所以說話就十分小心。

  他們在聽他們腦中的聲響及談話聲。有時你也會看到他們在動嘴唇,好像在形成他們正對自己內部在講的話。

  .觸覺型

  觸覺型的人,是以身體在思考,而通常會有圓的,甚至是下墜型的身體姿勢。

  當人以這樣在想的時候,常會眼睛看著下方,因為這樣子比較能幫忙觸及身體的感覺。

  他們也傾向于以丹田呼吸,而講起話來最慢,溫吞吞地,因為丹田呼吸是較完整及較慢。由於偏重於感受,所以聲音低沉,停頓時間長、身體動作多,話就慢的得像糖蜜似地淌出來。

  偏好的娛樂

  視覺: 電影、戲劇、博物館

  聽覺:電視音樂會、音響、歌劇、歌唱

  感覺:美食、運動、跳舞、三溫暖

  在銷售裡的運用

  銷售房子

  視覺: 指出房子外觀、景色、色調、造景

  聽覺:環境安靜、隔音、敲建材的實在聲、鳥叫

  感覺:建材質感、住在屋裡的舒適感、地毯、火爐冷暖

  銷售車

  視覺: 指出車子外型、烤漆顏色、內裝設計

  聽覺:引擎聲、開動時的流暢聲、音響設備

  感覺:行駛中的動感、外殼內裝的觸感、駕駛的感受

  送禮物

  視覺: 電視機、燈飾、圖畫

  聽覺:音響、音樂卡、CD、音樂盒

  感覺:芳香用品、香水、美食、衣著裝備

  PS:

  除了從說話(聲音)的行為判斷別人(聽出)當時處於何種型式外,觀察人的眼晴,你也可以很快地知道,在某段時間他是使用何種儲意系統:是視覺、是聽覺,還是觸覺。

  四NLP“彈性的行為”

  ◇第四根柱子:是行為的“彈性”。(BehaviouralFlexility)

  即擁有許多“行動”的選擇。你有的選擇性越高,你的成功率也越高。

  當你從感官得來的回饋告訴你,你不能得到你要的,你就改變行為。持續改變所做的事情,直到取得所要的結果。

  這聽起來簡單甚至是明顯的但有多少次我們所做的,與這剛好相反?人們常常不會改變,只是繼續做著更多相同的事情。這會出現許多結果,但都不是你所要的。

  在人際關係上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就是當你與你的夥伴爭吵時,你已經明知你們之間已有一個大洞,但你還似乎忍不住地猛挖。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想和別人談一談,卻怎麼也都說不出來?一旦發現類似的障礙,就換另外一種方式去談,只要有你做不到的事情,就有你無法解答的回答。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基本的方式來陳述溝通原則:如果你的做法無法獲得預設的結果,就換另一種方式去嘗試。

  如果你已經確已證明採用的方法行不通,用新的方法是比較好的策略。雖然這些原則聽起來非常容易,卻有許多人一次又一次受限於一兩種技巧。

  NLP建議固定你的結果,使用你力所能及的所有變通的方法來朝著結果進行。這對你所要的任何結果都是有效。對於你要如何達成你結果擁有的越多越好的選擇,使用你的感官作為回饋來讓你知道,什麼讓你更接近或更遠離結果。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沒有作用,就做別的事情。

  在教練過程,教練者要引導被教練者保持行為的彈性,自己也要注意保持行為的彈性。

  ◇“彈性”的運用︰

  1.“堅持己見的人,猶如立于水中,餵養心中的鱷魚。”…布來克

  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戰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老子

  3.“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便是‘改變自己’。”…梭羅

  4.“彈性”是一流的溝通者所必備的,有“彈性”的溝通者能充份尊重別人的看法,適度且不斷地改變自己觀點,以迄達成目標。

  5.一個不肯變動自己溝通模式的人,會發現自己就正處於那種危險環境裡。如果你處理事情只有一種方法,一種策略,那就有如車子只有一個速度檔,沒什麼用途。

  6.避免使用“肯定的字眼”來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以免造成抗拒。在這世界裡沒有永遠抗拒的人,只有頑固且不具彈性的溝通者。

  另一個溝通的技巧“多重觀點”:(MultipleDescription)

  “多重觀點”是由不同觀點描述同一事物的過程。在NLP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對相同的事件有不同觀點,予以尊重。

  在一個情境裡能同時擁有這三種看法,就叫做“多重觀點”。這“多重觀點”每一種都重要,而好的溝通者,就是能在這三者間簡易地轉換。

  擁有全部的“多種觀點”,才能使人行動有智慧。它們互相是不同的,也因這些不同,增加了豐饒與選擇性。

  第一人稱觀點:

  1.與自身結合,完全進入自己體內,自己的感受與覺知。

  2.只以自己的“觀點”來認知世界。與自我的內在真實世界接觸。

  3.回想一下你某次,非常清楚地察覺到自己的思想與信念,而不在意別人的存在,無論這時你想的是什麼,你都是在經驗第一的情況。

  第二人稱觀點:

  1.與他人結合(看得到第一人稱的表情),完全進入他人體內(顯示出第二人稱之肢體語言),他人的感受與覺知。

  2.由另一人的觀點來認知世界。調和或接觸對方的真實性,你是以“對這件事,他們是怎麼想”的方式思考。

  3.如能“契合”對方的“肢體語言”,則更有助於採取他們的“觀點”。因為溝通是一種互動的過程,你越能瞭解對方是如何想與感覺,你就越能溝通,使雙方在互動中,各取所需。

  第三人稱觀點:

  1.置身事外的旁觀者(看得到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的互動),觀察見證,只有影像與聲音。

  2.以觀察者的“觀點”來認知世界。是一種能以局外人,不執著的“觀點”並感念你與他人間的關係去觀察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你“卡住”時,尤其顯得重要。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hbc&aid=633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