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羅馬尼亞老呼拉-羅馬尼亞
2023/11/27 16:38:37瀏覽670|回應0|推薦0

羅馬尼亞老呼拉
(
羅馬尼亞)

 

歌名:În amintirea lăutarilor (英譯:In memory of the Roma fiddlers;中文意思:吉普賽小提琴手的回憶)
作詞:演奏曲,無歌詞
作曲:(待考)
演奏:摩爾多瓦Orchestra de muzică populară Mugurel din Chișinău樂團
舞名:Hora Veche(中文意思:古老的舞蹈)
編舞:(待考,根據美國Ira Weisburd老師所說是由Sonia DionCristian Florescu編於西元2011)
推廣:Cristian Florescu and Sonia Dion,西元2012年美國世界舞蹈營
中文舞名:羅馬尼亞老呼拉
預備舞姿:團體舞,閉口單圈,鄰伴牽手肩高(W舞姿),身體稍微斜向右斜前,跳舞過程中與鄰伴的牽手畫小圈圈
基本節奏:S,S,QQ,S(,,快快,)

本舞為新編創作舞,雖然舞名取名為古老的舞蹈”,但一點都不老(青蛙老師註:原舞名Hora Veche, Hora大家都知道,是圓環舞的意思,另外也是舞蹈的意思,Veche羅馬尼亞文是古老的意思,加起來就是古老的舞蹈).根據美國Ira Weisburd老師所說,本舞是由Sonia DionCristian Florescu兩位老師編於西元2011,並於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中推廣.也就是說這首舞的出生問世只有11,12年的時間,一點都不老.

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_手冊封面:


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_教舞老師簡介:


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_手冊目錄:(本舞在第54,藍色框框起來)


有眼尖的舞友問了,既然這是一首新編創作舞,那麼為什麼世界舞蹈營原文舞序中說這首舞是來自羅馬尼亞蒙坦尼亞(Muntenia)地區呢?!不是那位舞友眼尖,是我忘了貼出來,趕快貼:

老闆招待本舞原文舞序(出自西元2012年世界舞蹈營手冊):


羅馬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北方:


蒙坦尼亞位於羅馬尼亞南部,靠近保加利亞邊境的地區(土黃色部份):


蒙坦尼亞位於多瑙河北邊,喀爾巴阡山南邊,也叫做大瓦拉基亞(Great Wallachia,這是一個歷史跟地理概念的名詞).位於世界的火藥庫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區的歷史沿革與政治更迭自然不在話下.且讓青蛙老師簡單講一下.



早在西元第二世紀之前,蒙坦尼亞這個地方就已經有住民,那時叫做達契亞人,這塊地區也就叫做達契亞地區,西元第二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中間紛紛擾擾控制權轉換頻繁,我們直接跳到西元十三世紀,這時的蒙坦尼亞受到匈牙利王國的統治.到了西元十四世紀的西元1330,蒙坦尼亞人起義,打敗匈牙利軍隊,成立瓦拉基亞大公國.後來鄂圖曼帝國興起,不斷的擴大版圖,勢力龐大,西元1417年瓦拉基亞大公國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到了西元十九世紀,俄國打敗鄂圖曼帝國,瓦拉基亞大公國轉而為俄羅斯的附庸國(美其名為受俄國保護”).後來在西元1853年發生了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帝國與鄂圖曼帝國,英國,法國,薩丁王國的聯軍對打,一直打到西元1856,俄國打輸了,簽訂巴黎條約,瓦拉基亞大公國不再受俄國控制.三年後,也就是西元1859,瓦拉基亞大公國的大公亞歷山德魯·約安·庫扎,將瓦拉基亞大公國與摩達維亞大公國合併,成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也就是現代羅馬尼亞的前身.

瓦拉基亞大公亞歷山德魯·約安·庫扎


不過此時的羅馬尼亞聯合公國雖然脫離了俄國的掌控,但卻回頭又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因為克里米亞戰爭,鄂圖曼帝國打贏了俄國),一直到西元187759日才宣佈從鄂圖曼帝國獨立出來.之後身為巴爾幹半島領土最大的國家,仍是戰亂不斷動盪不安,摩達維亞又分裂出去,又合併回來青蛙老師直接講最後一個結果好了.西元19891222日爆發了羅馬尼亞革命,當時的獨裁者西奧塞古政權被推翻,然後西奧塞古與妻子於19891225日被反對者處決,然後由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並將國名改為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近代國土變遷圖:(從西元1856~迄今)




上面青蛙老師講了這麼多歷史,只為了說明本舞舞名Hora Veche中的古老”Veche”是有多古老,從西元前的達契亞人到現在超過二千年嘍.超過二千年的民族文化,到處都是” Hora Veche”:(這是一個梗,後面會說明)

這也是一首羅馬尼亞叫做Hora Veche的舞蹈:

圖片來源:Hora Veche [Romanian] Black Sea Folk Dances by Iancu Matei
https://www.jiosaavn.com/song/hora-veche-romanian/IARaXABTR10

很久很久以前,已經記不清楚是多久以前了,青蛙老師從書上自修學了一首惠基圓環舞”,它的原文舞名也叫做”Hora Veche”.然後民國101,青蛙老師學了這首羅馬尼亞老呼拉,赫然發現它的原文名字也叫做”Hora Veche”,是撞名嗎?. 後來青蛙老師讀了美國土風舞筆記網站中兩篇文章,一篇是有關”Hora Veche”的歷史由來,裡面有說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羅馬尼亞民謠和土風舞的名字一樣都叫做”Hora Veche”的原因;另外一篇則是有關本舞羅馬尼亞老呼拉的舞評.青蛙老師不藏私,將這兩篇文獻級的文章整理一下(當然會翻譯成中文),跟舞友們一同分享.

首先先講”Hora Veche”這首舞的由來.”Hora Veche”是一個通用的歌曲名,也是通用的舞蹈名.當作曲家做完一首曲子,想不出什麼好歌名的話,就說這是一首老歌”Hora Veche”.同樣的,如果一個編舞者用以前引用以前古老的舞蹈元素編成一首舞,如過懶得起舞名的話,就說這是一首老舞”Hora Veche”.

話說青蛙老師前面提到早年學的那一首惠基圓環舞,在美國土風舞筆記網站專欄中有介紹到,他把這一首稱為土風舞界第一代的羅馬尼亞”Hora Veche”,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1852年以前.後來在西元1997年的時候,在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舉行的第50屆世界土風舞營中,才又推廣出來,也就是青蛙老師學的第一版的惠基圓環舞.

這一首相當古老的舞是由一位十九世紀羅馬尼亞的教堂裡面的歌唱家Anton Pann,他同時也是一位民俗學家,收集與記錄他那個年代的民謠歌曲,歌詞,還有舞蹈與傳統風俗,都詳實記錄下來.後來鼎鼎大名世界級的羅馬尼亞民俗舞蹈大師Theodor Vasilescu,Muntenia的一個小鎮上,根據Anton Pann留下來的紀錄資料,將本舞重建回來.由於十九世紀的土風舞通常都會配歌曲,Theodor Vasilescu也選了一首歌,這首歌曲跟舞一樣,同樣是從Anton Pann在西元1852年出版的”Hospital of Love”文集中的歌曲,由有羅馬尼亞小雲雀之稱的民謠歌手Maria Tanase演唱.

羅馬尼亞民俗舞蹈大師:Lia and Theodor Vasilescu夫婦:

青蛙老師說明:能被稱為世界級的民俗舞蹈大師,可不像我們這些半路出家的票友,這邊學幾首舞,那邊學幾首舞,然後就自行出師,開班授徒,甚至自己再編幾首自編舞就開起營隊招生營業,把國際傳統民俗舞蹈當成廣場舞來經營,而不是人類文化與民俗藝術的傳承.民國六十幾年的時候,我常到弦歌的辦公室跟張慶三老師聊天,聊的都是世界土風舞的軼事.有一次聊到世界級的大師他們的教學內容是怎麼來的,張老師跟我說,大凡這些一級大腕老師每年大概有半年的時間是在他們國家四處遊玩,不是啦,是上山下海,不管是窮鄉僻壤或是高山大川,走遍各個山莊,收集每個地方的民謠與民俗舞蹈.不但要把歌譜記下來,舞法記下來,甚至男生怎麼跳,女生怎麼跳,年輕人怎麼跳,老年人怎麼跳,不同場合跳法的差異性鉅細靡遺地採集回來.這些資料採集回來之後,還要經過整理與消化,大部份的老師還會組樂隊請歌手來錄製唱片,有必要的話還要親自下海演奏或演唱.剩下的半年,老師就會帶著自己手工製作好的唱片與教材全世界巡迴教學.

舉個例子,以前青蛙老師曾經介紹過羅馬尼亞卓克迪這首舞,本舞是由Theodor Vasilescu從羅馬尼亞北方Transylvania(省級)Maramureş中的一個封閉的山谷聚落Dragomireşti採集回來的. Maramureş位於羅馬尼亞北部,是羅馬尼亞的邊陲地帶,四周圍有高山與森林圍繞.東邊有Maramureş山和Carpathians(Carpathians森林),爬過去就是烏克蘭;西邊跟南邊一共有4座山,分別是:Oaș,Gutai,Țibleș山和Rodnei.這個地區經考古學家的考究,這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地區,它的發展史甚至可以上溯至舊石器時代!卓克迪的來源就是來自於Dragomiresti村莊.Theodor Vasilescu老師是從這個村莊的表演團隊學來的.這首舞原本是慶祝接生婆(助產士)的生日,村莊裏所有的婦人帶著禮物跟食物來慶賀她的生日,讓她忘記她為村莊裏的媽媽們接生時的重擔與壓力.跳這支舞時,其實這些媽媽們是不會帶著小孩跳的,當她們唱歌跳舞時,小孩子是放在地上的.跳這一支舞時,牽手一定都是朝上的(青蛙註:就是"W"舞姿),這個手勢象徵著來自於天上的力量,例如神的力量,或太陽的力量....等等,保佑她們的小孩健康與幸福….看到沒,我們20分鐘就能學完的一支舞,老師們要花多少的時間跟精神才能採集回來,製作唱片,世界巡迴教學,這不容易呀.

,題外話講太多了,好像多繞了兩個彎出去了.我們先繞回第一個彎,也就是Theodor Vasilescu老師根據西元1852Anton Pann的文獻資料重建回來第一版的”Hora Veche”,為了紀念Anton Pann,這首舞的舞名後來就叫做”Hora Anton Pann”.

西元1997年第50屆世界土風舞營手冊_封面:


西元1997年第50屆世界土風舞營手冊_目錄:

青蛙老師註:Hora Anton Pann舞名是為了紀念重建本舞的Anton Pann

土風舞界第一代的羅馬尼亞”Hora Veche”原文舞序:


回到第二個彎,也就是本舞.本舞是由Cristian FlorescuSonia Dion老師在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中推廣的.

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_手冊封面:


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_手冊目錄:


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舞蹈營_手冊教師介紹:


本舞配樂用的是摩爾多瓦Orchestra de muzică populară Mugurel din Chișinău樂團西元199911日發行專輯中的歌曲”În amintirea lăutarilor”(意思是一個吉普賽小提琴手的回憶),由名小提琴家Marcel Dascal獨奏.本舞只擷取前半段音樂配舞.

唱片封面:


現在請舞友們欣賞本舞完整的原曲音樂:


在這裡青蛙老師對這個摩爾多瓦的樂團再做個小小介紹(為後面的討論區先鋪個梗,後面會用到).
Mugurel
的樂團史要分成兩個部份來說:Mugurel成立於西元1966,由音樂家Valeriu Negruţi指揮與主導,樂團名稱:”Ansamblul Mugurel”意思很簡單明瞭,就是”Mugurel樂團的意思.樂團裡面的樂師與歌唱家都是當時的一時之選,摩爾多瓦重要的音樂會絕對少不了Mugurel樂團的演出.但是這個樂團只經營了8年就解散了.

到了西元1987,Ion Dascăcal回來重組這個知名樂團,聚合的是摩爾多瓦國內傳統民俗音樂界的巨星(摩爾多瓦網站中形容這個樂團是”bringing back to circulation jewels of national folklore.將摩爾多瓦國內傳統民俗音樂的瑰寶都網羅進來了).由於屬性明確,因此樂團的名稱就改為現在的Orchestra de muzică populară Mugurel din Chișinău.

Orchestra de muzică populară Mugurel din Chișinău樂團重建人Ion Dascăcal:


Orchestra de muzică populară Mugurel din Chișinău樂團成員:


這個樂團名字很長,我們分開來看:”Orchestra”很簡單,就是樂團的意思,”muzică populară”是羅馬尼亞文,意思是傳統或民俗音樂(Traditional/Folk music)的意思.”Mugurel”是樂團的名字,”Chișinău”是個城市的名字,也是摩爾多瓦的首都.因此這個樂團的完整中文翻譯是:來自Chișinău的傳統民俗樂團”Mugurel”.舞友們不要被摩達維亞與摩爾多瓦這兩個很像的名字給搞混了.西元1991年才獨立的摩爾多瓦,它的大部份領土屬於前面講的中世紀的摩達維亞公國,舞友們只要把本文前面摩達維亞公國的歷史故事就當成是摩爾多瓦的前身這樣就想通了.

然後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上面有一幅國家地圖,右邊藍色被挖掉的那一塊,就是摩爾多瓦.摩爾多瓦的官方語言就是羅馬尼亞文,可見這兩個國家密不可分的關係.


老闆招待本舞中文舞序:


老闆招待本舞原文舞序:


老闆招待本舞參考示範影帶,由美國Ira Weisburd老師示範:



最後青蛙老師提出兩點討論:

第一點是,青蛙老師看到須文宏老師對這首舞的簡介,如下圖,有一點驚訝,有一些內容需要討論一下:
(PS:
青蛙老師在須文宏老師還在大學時代就認識了,超過40年有嘍,老朋友了.)

須文宏老師提供的舞蹈簡介與舞序(此為重製版,其原始網頁已停止對外開放):


須老師在簡介一開始,介紹完舞名的意思之後,話鋒馬上一轉:”由這支舞溫和、高雅的氣氛,可以看到猶太人對當地舞蹈的影響,而使用的音樂也是東歐猶太人知名的Klezmer音樂。”.這個評論與延伸出來的結論著實讓青蛙老師看了嚇一大跳,前文沒有提到猶太人任何資料,馬上就得到這個結論,是有一點奇怪.第一個,青蛙老師聽過的Klezmer的音樂不敢說很多,起碼也不在少數,這首音樂青蛙老師怎麼聽也不太像傳統Klezmer的音樂.第二個,”這支舞溫和、高雅的氣氛是不是來自東歐的猶太人,以及東歐猶太人的舞風是不是溫和、高雅”,這點還有待商榷.第三個,雖說猶太人在羅馬尼亞佔有1.5~2.5%的人口,但是在傳統歷史上羅馬尼亞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大事件頻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身為軸心國的羅馬尼亞跟德國納粹同盟,殺掉的猶太人更是多了去了,青蛙老師簡單的從Academic Accelerator百科全書中摘錄一下這些事件,相信各位舞友們看完之後心裏面一定會想,這樣仇視猶太人的國家,猶太文化不可能是顯學,不可能受到猶太文化那麼大的影響,更別說把猶太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民俗舞蹈裏面了.

以下引用Academic Accelerator百科全書中:羅馬尼亞猶太人的歷史 History Of The Jews In Romania這篇文章中的資料:
從西元第二世紀到中世紀這一段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就撿西元16世紀以後重大的迫害猶太人的事件來說,這些都不是單一個案,而是大規模事件.
西元1522年摩達維亞親王斯蒂芬四世)剝奪了猶太商人幾乎所有的權利。
西元1541年彼得·拉什沒收了猶太人的財富,聲稱參與牲畜貿易的猶太人逃稅了.
西元1574-1579年彼得·拉梅對摩爾達維亞猶太人大徵稅,最後流放猶太人.
西元1768年至1774年的俄土戰爭期間,猶太人幾乎在每個城鎮和村莊都發生了被屠殺和搶劫事件.
西元1797年猶太人遭到大群暴民的襲擊,被趕出家園,遭到搶劫,許多人當場被殺,有的猶太人被推入多瑙河淹死.躲在猶太教堂避難的猶太人也在教堂內被燒死.
西元1806年至1812年的俄土戰爭期間,俄羅斯的入侵再次伴隨著對猶太人的屠殺
西元1821年亞歷山大·伊普西蘭蒂斯指揮的軍隊佔領多瑙河公國期間,對猶太人進行了大屠殺.
西元1832年猶太兒童被允許進入兩個公國的學校但不能穿猶太人服裝.
西元1847年摩達維亞米哈伊爾·斯圖爾扎王子頒布法令,迫使猶太人放棄傳統著裝規範.
西元1859年摩達維亞內政部長米哈伊爾·科加爾尼恰努頒布兩項有關服裝的法令,法令通過後,士兵和平民走在摩達維亞城鎮的街道上只要看到不合服裝法令的猶太人,就用剪刀剪破衣服,剪掉鬍鬚和鬢髮以及毆打猶太人.
西元1864年庫扎親王在憲法草案中加入了一項條款,將所有不信奉基督教的人排除在選舉權之外,這當然是針對猶太人而來.
西元1866 年卡爾·馮·霍亨索倫接任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當年630,布加勒斯特猶太教堂被褻瀆並拆除,許多猶太人遭到毆打和搶劫.之後,憲法增加了第七條只有信仰基督教的外國人才能獲得公民身份”,當然,這也是針對猶太人而來的.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猶太人權利問題成為政治舞台上的首要問題,大多數羅馬尼亞知識分子都宣稱自己是反猶太主義的,特別是摩爾多瓦人.
西元1893年通過法案,剝奪猶太兒童在公立學校接受教育的權利,只有公民的子女才享有公立學校的受教育權
西元1898 年通過法案,將猶太人排除在中學和大學之外.
到了西元20世紀,羅馬尼亞反猶太運動那更是慘烈,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與德國納粹結盟的羅馬尼亞在西元1940 年至1944 年間,在比薩拉比亞、布科維納和德涅斯特河沿岸等羅馬尼亞控制的領土上殺害了起碼有38 萬至40 萬猶太人.

以上隨便列舉就舉出那麼多羅馬尼亞與猶太人之間的仇恨,由此看來,只佔1.5%~2.5%人口,起源於東歐猶太人的猶太婚禮及其他猶太慶祝儀式上使用舞蹈音樂的Klezmer音樂,它並不會這麼重大地影響羅馬尼亞,反而顛倒過來,是羅馬尼亞影響東歐猶太人的Klezmer音樂(PS:東歐猶太人也不代表全世界的猶太人哦).第四個,上面青蛙老師不是有提供本舞完整原曲嗎,大家有聽完嗎?如果有聽完的話,舞友們就應該聽得出來本舞只用到原曲前半段慢板的部份音樂,後面還有快板的部份,這部份反而是羅馬尼亞風格非常明顯.下面青蛙老師就舉一個非常傳統羅馬尼亞猶太人Klezmer的演奏,跟本曲做對比,錄音時間大約是在西元1912年左右.




在這裡青蛙老師提供一個電影的小花絮來結束第一點討論的話題.這個電影小片段是從一部西元19989月上映的電影,電影名稱為駛向聖地的囚車或者快樂逃亡”,裡面劇情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猶太人逃離戰火,奔回聖城耶路薩冷的黑色喜劇.這個小片段可以讓舞友們比較一下歐洲猶太人與吉普賽人音樂不同的特色.這個場景出現在難民之中猶太人與吉普賽人逃難途中晚上過夜時候的一個小娛樂活動,沒想到意外地引發這兩個流浪民族之間民族音樂的對尬:

猶太Klezmer音樂與吉普賽音樂對尬:


附註1.耳尖的舞友一定聽得出來在吉普賽人這一邊的音樂中間歇的節奏喊叫聲跟我們在跳羅馬尼亞的吉普賽狂歡一樣呢)
附註2.對音樂樂理比較熟的舞友應該聽出來這段音樂,不論是吉普賽人或是猶太人都有五音開始的和聲小音階味道,但是兩者裝飾音與轉音又都不一樣,兩者都有小提琴,而兩者都強烈受到東歐羅馬尼亞音樂的影響.(以上引用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 Chipin & Kaiyas Jazz網頁,”Klezmer Music淺談”,日期: 5/14/2016,作者:謝啟彬)

第二點要討論的是有關舞蹈的部份.這部份青蛙老師借用美國土風舞筆記網站裡的舞評人Don Buskirk的文章,讓舞友們思考一下,我們說的傳統舞,自編舞,民俗舞,創作舞的一些定義,範疇,想法與形式等等,當然這沒有說誰對誰錯,只是剛好有這位舞評拿這一首舞出來評論,青蛙老師就順手摘要給大家看一下,有興趣的話再慢慢研究與省思,全世界跳的傳統土風舞為什麼會慢慢式微.摘要如下圖:


Don Buskirk裡面提到惠基圓環舞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差別,青蛙老師註,後來的外國土友,包含香港,習慣上稱第二代由Sonia Dion編舞的版本稱為Hora Veche 2012,香港稱為惠基圓環舞2012,只有我們台灣稱羅馬尼亞老呼拉.第一代的惠基圓環舞,有人直接稱Hora Veche 1Hora Veche 1997,不過如上面青蛙老師所介紹的,更多的人稱它為Hora Veche(Anton Pann).Don Buskirk認為傳統的惠基圓環舞是大眾化的,單純簡短的舞序,配合現場樂隊,依照現場的氣氛選擇不同的曲目甚至不同的演奏方式.而第二代創作舞則是為了迎合新編舞市場(青蛙老師註,以色列新編舞更是明顯),跟我們的媽媽舞或大陸的廣場舞一樣,找好聽的音樂,量身剪接,客製化編排,迎合市場口味.我想,對世界土風舞發展有一點概念的舞友也一定發現,不管是大陸的廣場舞,台灣的媽媽土風舞,甚至以色列的新編舞的市場規模老早就超越傳統民俗(土風)舞太多太多了,因此,很多舞友也往那邊靠攏,很多編舞老師們為了迎合市場也不得不往這個方向發展.這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各人的選擇.但如同Don Buskirk最後所寫的,我喜歡這首舞,但別叫它是羅馬尼亞舞.I love it! But please don’t call this a Romanian dance – it’s not danced in Romania.

我是覺得Don Buskirk的觀念很正確,但是態度有一點極端(就跟青蛙老師高中時代捍衛傳統土風舞的堅決態度一模一樣).雖然這一首惠基圓環舞2012不是非常傳統的Hora Veche,如同他自己說的,這首新編的創作舞是含有一些羅馬尼亞民俗舞蹈的因子在內,再配上羅馬尼亞的傳統音樂,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是一首有羅馬尼亞風味的呼拉呢(牛肉麵風味的泡麵,?歪樓.)
青蛙老師註:本舞歌名英文翻譯In memory of the Roma fiddlers與編舞來源的資訊均由此網頁而來.大家如果細讀內容的話就知道了哦.









參考資料:
1.
美國Folk Dance Musing網站
2.
美國土風舞筆記網站:Folk Dance Foot Notes
3.
羅馬尼亞Best Music網站
4.
西元1997年第50屆世界土風舞營手冊
5.
西元2012年第65屆世界土風舞營手冊
6.
摩爾多瓦音樂會官網:https://moldovaconcert.md/orchestra-de-muzica-populara-mugurel/
7.Academic Accelerator
百科全書:羅馬尼亞猶太人的歷史History Of The Jews In Romania
https://academic-accelerator.com/encyclopedia/zh/history-of-the-jews-in-romania
8.須文宏老師的本舞舞序:https://pws.niu.edu.tw/~whhsu/dancenote/r1212.doc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flin01&aid=18010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