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8 12:55:37瀏覽805|回應0|推薦0 | |
一個人之所以能消懺滅罪,是自己修行的結果,還是仰佛之力?世界能消災除厄,是眾生行六度的結果,還是禮佛供佛,仰佛之力的關係?這個問題,個人從「宗教人類學」的角度,從探討佛教的思想發展來尋求答案。 一、佛乘思想的演進 根本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法,強調的是「自力」,「佛法僧」三寶的皈依,是一種心靈和方法的皈依,但最終還是必須自己了悟十二因緣起,進而還復十二因緣滅,自然不生苦集,不墜業果。 到了大乘佛教,佛教有不同的發展路線,其中最主要是「菩薩道」精神的興起,修正原始佛教過份注重個人修行,不重眾生救度的工作,當然如此也開啟了佛教從「出世」到「入世」的修行思想。 我個人認為,「菩薩道」入世救度思想興起後,便產生觀世音大慈、地藏菩薩大願、文殊菩薩大智、普賢菩薩大行的四大救度思想。而且因為菩薩都有救度世人的願力,自然可以讓民眾依止,因此,「自力」思想慢慢因為信仰需求,而變成「他力」,也就是從「自性自度」,演變到希望仰望佛菩薩神力庇護。 接著,「佛乘」思想也展開了,也就是三乘歸一乘,小乘的聲聞也好,緣覺也好,大乘的菩薩也好,通通皈依到「佛」的總體思想裡。這時的「佛」從根本佛教的「覺悟者」,改變成為「大能力」者的定義。 為什麼「佛乘」思想會展開?當然也是人民信仰的需求,因為釋迦涅槃後,世間無佛,只有菩薩,人民心裡感到惶恐。佛乘思想展開後,除了原始的釋迦牟尼佛,也有了代行釋迦現行佛職務的地藏菩薩,也有了將來降世為佛的彌勒菩薩。 但這樣還是不能滿足人民世間要有佛的渴望,於是佛雖涅盤,但「佛性常住」的「華藏思想」也因運而生,這時的佛已經有類似「宇宙本體」的概念,遍週法界,一即一切,佛法無邊。 除此之外,人民當然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佛來護持世界,所以直三世佛(燃燈、釋迦、彌勒)、橫三聖佛(東方藥師、本師釋迦、西方阿彌陀)、五方佛,乃至千名佛等也都因運而生。原則上來說,既已成佛,億萬佛為一佛,一佛為億萬佛,但因人民信仰的需求,這些佛因為本願誓力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功能。譬如藥師能解厄延壽,阿彌陀佛能引渡人到離世淨土。 到了密宗,佛乘思想已經演化到極致,推翻自性自度的「自力」思想,演變成完全「他力」的思想,亦即,菩薩因為沒有佛的佛力,所以最終如欲成佛,必須佛的密力加持,菩薩如此,凡人更不能沒有佛的密力加持。 從以上「原始佛教」、「菩薩道」、「佛乘」、「密力」思想的演進,我們也可以從經典發現,在修行的方法上,也從收心攝性的修練法,到行六度,慢慢演變到頌佛、禮佛、供佛,甚至衍生很多作法的儀式出來,譬如「地藏經」、「藥師經」、「楞嚴經」都記載備貢作法的器物和儀式。 在上述的演進中,沒有提到「般若」思想,般若的代表是「金剛經」和「心經」,般若主張「人法二空」,但並沒有揚棄大乘救度的思想,所以其思想總結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如「菩薩無所住而行佈施」,「無所住而救度無數無邊無量眾生」。 二、他力或自力 到底,自我修行,還有改變世界的法門是原始的收心攝性,還是菩薩道的行六度,還是佛乘思想的誦經供佛,還是密宗的術法和大禮拜? 我個人認為,就佛教來講,除了術法外,攝心、六度、誦經、禮佛都不可或缺。個人曾將修行分成「狹義」也就是「基本」的修法,如坐禪、念佛、禮拜、誦經;還有「廣義」的修法,也就是積極的入世救護眾生。 如果沒有「基本」的修行基礎,缺乏對佛法的信仰和認知,入世救護,可能並無法顯現佛教徒的特殊精神,因為佛教徒對社會的弊端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而不是陷入仇恨或鬥爭裡。 相同的,只重基本修行,不行廣義的修行,其實又回到原始佛教去了,當然也是美中不足的。所以我個人認為,頂禮、誦經是為了淨化、深化我們的佛學精神,而行救度則是佛學精神的實踐。 至於無邊的佛力到底能不能改變世界?還是佛力只是個人心力的反射?還是佛非佛,法非法?這是個人信仰的問題,只要是善的,都沒什麼好反對的,如果問我,我比較偏向「無所住,而救度無數無邊無量眾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