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念佛修行會有幻覺、不好的夢境和感覺是很正常的,就像老煙槍突然不抽煙了會痰很多,不運動的人突然運動會覺得全身酸痛一樣。
所以,現代人念佛修行一定不要貪快,也不要貪多,如果能每天二十分鐘左右,持之以恆的練習,慢慢精進,是最理想的,而且念佛、念經是最好的,但最重要的是,要修行就不要疑神疑鬼。
此外,善心、佛法知識、修行,三者是完全不同的。善心是所有正信宗教所共通的,但只是天人的境界。佛法知識只是哲學的一支,得到的,也只是知識。
而修行指的是克制自己的六根,調和自己的心性,慢慢發現一個不受外物污染的心靈。
修行與逍遙、不理俗務又不一樣,因為修行有作「攝根收性」的練習,就靈學來講,他的能量是清澈的、穩定的、集中的、強的;而逍遙自在只是做到清澈、穩定而已。
所以不能以行善、學佛知識、逍遙來替代修行,修行有明確的方法,更有明確的驗收成果。
●
說到「修行」和「方法」,每個教派因為目的不同而不同。譬如道教的修行定義和方法便和佛教不同。
佛教的修行和方法是,「透過攝根修性來體悟另一個更高的生命實境」。至於如何修行,每個法門又不相同,但總脫不了「戒定慧」的基本三學。儀軌和打坐只是修行中的一個步驟而已,有心的人,應該去皈依,並向一個好的老師學習。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如果每天可以撥一點時間靜坐、念經(佛),一定對他身心有很大的幫助;或者他能夠發大悲心,一定會讓他更知道忙碌背後的真正人生意義。
禪宗南派是主張頓悟的法門,至於禪宗北派和佛教其他各教派,幾乎都是漸修。
不過雖然如此,有一個觀念很重要,那便是,南禪頓悟並非不修,禪宗最高經典「楞伽經」就明確說了:「事要漸修,理要頓悟」,所以中國寺院的「百丈清規」、「早晚課」的制訂者不是別人,是禪門!
所以吾人雖可脫離文字而頓悟,但無法脫離修行而得道。總之,還是要老實修,老實生活。
●
有人問,以「聽得懂的語言」來說,到底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應該是「攝心」吧。什麼叫攝心,可分三分面來說:
一、心不受外界影響,不管外界如何,心都能保持完全的平靜。
二、心不自己亂起意識妄念,都能保持完全的平靜。
三、保持平靜還不夠,還要集中,譬如那些整天逍遙自在的人心都平靜了呀,但這種平靜如果遇到突發事件或意外災害,並沒有應付的能力,但集中的心可以。
因為心平靜、集中,所以就宗教來講,這時慢慢就有「神通」顯現出來。但這時問題又來了,一個人心地如果不好,徒然有神通,是魔不是佛,只是是害人害己!
所以後來宗教都強調慈悲的重要,我想很大的道理也在這裡,先有慈悲再來修行,讓自己是修佛不是修魔,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