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宗修不修?
2008/01/06 17:26:26瀏覽378|回應0|推薦1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認為,心如明鏡;惠能認為,明鏡亦無。請問,惠能認為有沒有「心」?

在禪宗裡,最高的法旨便是「明心見性」。詩偈裡指的「心」是人的意識,或已經有染的阿賴耶識(第八識);法旨裡的「心」指的已是完完全全無染的阿賴耶識(第八識),它可以是心,是識,是如來藏,是如如不動的境界。

所以般若與禪宗所指的「空」,是「緣起性空」的空,而非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他們承認有一個「不可言說」的「心」或其他同義異名的東西。

說這個,是因為很多人誤解「空」的義諦。我必須先聲明「心」才是後來大乘佛教的法要,包括空宗般若,譬如心經說「心無掛礙」或金剛經說的「無所著而生其心」。

因為很多人對「空」的誤解,以為什麼都沒有,所以便以為什麼都不用修,修了反而執有,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終究還有個心,所以禪宗不修「戒定慧」三學嗎?當然修!只是修法不一樣。

試述禪宗戒定慧三學:

戒:禪宗依然要受戒具足,甚至佛門的「百丈清規」、「佛門日誦」等功課,還是禪宗制訂的。六祖在逃難時,一樣堅持不殺生、不吃肉等戒律,從未破戒。

定:禪宗依然要坐禪,甚至非常非常重視禪定。早期達摩傳的「如來禪」甚至視「坐禪」為修行的最重要功課。後來六祖開的「祖師禪」雖然不再強調「坐」這個動作,而強調「如如不動」,但都是定的修行。

慧:應該是禪宗與其他教派最大差異的地方,他們主張「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所以不以埋首經典為修慧的方式,但他們還是要修慧,只是方式不一樣,譬如參話頭、悟公案,透過從世俗重重的名相虛有,層層悟破,直到見到明明白白,沒有分別的心。

經典載,菩薩神力自在,遊戲人間,這裡指的自在與遊戲並非不修行,哈拉哈拉過日子,不受天地律法與因果之約束,而是菩薩已經戒定慧具足,擺脫了俗世的牽絆與分別,所以能心無掛礙,自由自在。猶如有人視戒律為一種枷鎖,可是對無礙的人而言,帝力與我何有哉?

如心經所說「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度一切困厄」,這裡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是修行的方法,「照見五蘊」至修行的因行,「度一切困厄」是果。

世上哪有不修波羅密,而能度一切困厄呢?所以最高的境界是「無所著相而修行,而度無量眾生」,而非不必修,不必度。

禪宗主張的是「頓悟」而非「不用修」,「楞伽經」:「事需漸修,理需頓悟」,即此理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bud&aid=151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