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26 18:26:10瀏覽728|回應0|推薦0 | |
過去一個月,除了過年期間外(親人出院到護理之家,年假一完一大早出狀況換家醫院再入院)都往醫院跑,對台灣住院醫療的狀況有了一些了解,還好台灣新冠肺炎傳染病沒有散播開,不然真的是雪上加霜。到兩家醫院看到的情況正如標題所說,好多是60、70歲的人要看顧 80、90歲的病人,相當令人心酸的。道理很簡單,器官用了80、90年難免要出狀況了,而他們那個時代比較早婚,兒女也到了60、70歲,而孫輩要讀書、要工作。台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到醫院看去,都是蒼髮老人如潮水般的進出,而隨行的也多是有白髮正步入老年的子女或是已白髮的老伴或者是外勞。 經歷了兩次急診入院,才知道一些事不是想像的那麼單純,不要以為帶了錢、叫救護車往醫院急診就可住醫院接受治療了,沒有這麼簡單的。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還是影響到了親人的醫治,由於疫情所以病人及家屬都想等到疫情減緩之後再到大醫院醫治(另外的原因是雙腳不良於行,去醫院看診要大費周章。),畢竟醫院是高風險區,不舒服就盡量在附近的診所拿藥,但沒想到這次的疫情竟然拖了這麼久,當親人狀況很差無法再延後時,才送醫院,所以到醫院時抽血檢查,發現病情不輕,需要入院醫治。 高齡病人有一點與一般的病人不同,就是多少有點失智了,所以,無法表達自己的病情,甚至無法說出長句、無法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這也是家屬無所知悉病人的身體狀況惡化的原因之一,當然,這就會成為醫師研判病人病情的重大挑戰,當病人經由急診要轉往住院治療的時候,有一重要決定就值得家屬注意了,就是高齡老人很多器官都有問題,那這位病人要送去哪一科主治,就很關鍵了,還有誰要擔任主治醫生? 畢竟這位病人並不是經過掛號某位醫生看診後入院的。後來住院的情況是那位醫生陸續會診了六科過來看一看。其中之一是整形外科,來看後認為是褥瘡未深入,不須特別處理,但後來進護理之家那裏的護士說傷口還有腐肉,不OK的,第二次入院,那裏的整形外科就把傷口處理,好重新長肉。而且很奇怪,第一次入院出院的診斷書完全沒有提到壓瘡的事。 住院後,有一件事是你有錢也無法解決的事,你可能找不到看護。因為以往的經驗,所以一確定要住院後,第一刻就衝往所住樓層的護理站登記找看護,結果是兩家醫院護理站的回答都是前面還有四、五床在等候,不知何時會找到看護。這點可能與疫情也有點關係,外勞因為疫情進不來。後來偶遇有人幫忙介紹了看護,因為看護的要價比行情價高(醫院合作看護大約是2200元一整天,這是健保病人入院後很大的、主要的開銷。)有些猶豫,沒想到隔壁床的家屬立即截走,把那名看護簽走了,讓我措手不及,長分見識。後來相處,大概了解,他們幾天都沒請到看護,一把年紀幾天陪夜身體都吃不消了,看到機會有如救命稻草。 為何要請看護呢?一入院,護士就來交付家屬工作任務了,首先是要紀錄病人所有吃喝拉撒的重量,重點是大便的重量、小便的重量。接著,因為有壓瘡,所以每兩個鐘頭要翻身一次。這就代表晚上家屬每兩小時要醒來做翻身的動作。此外,三餐進行餵食、藥或灌食、藥(如果有裝鼻胃管),如果有裝導尿管,你要定時排放尿袋,並且定時消毒導尿管。還有,病人可能要抽痰,病人如果有穿尿布,則要經常檢查有無排便,要及時換尿布、清理屁股(就如照顧小嬰兒般)。親人過年住護理之家可能沒有經常及時換尿布,所以整個包尿布區域通紅。看護還要擦澡、換衣服、擦乳液、洗臉、刷牙、剪指甲等等身體保養的工作,對長期臥床的病人 還有拍背、洗澡。另外,要觀察病人的病症狀況,並做醫治方與家屬的聯繫管道。病人入院後,有各式各樣的檢查,看護要陪同推病床前往。看護還要注意護士、院方有沒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應做而未做的事(主治醫師、住院醫師、每日三班護士,不知一人負責幾床病人。)。 還有一點我注意到,專業的看護知道護理需要哪些東西,譬如說,消毒濕巾,無菌丟棄式手套、小可愛,大小尿布,布墊、洗牙海綿等等,這些都是病患家屬所不知的。失智老人沒能力表達看護做得好不好,而醫院在疫情期間管制陪病人數,也讓家屬比較難去觀察。 找到看護幫忙後,家屬還是有很多事要做,首先,不時,就有同意書要簽,自費項目(打白蛋白...),照電腦斷層、照核磁共振、不實施侵入式急救、.....等等都要家屬簽同意書。很多都是即時的,沒有預告的要家屬來簽,你會不簽嗎?你不趕過去簽,事情就擱在那裏不執行。此外,病人出院的安排也要花心思去安排,現在好的護理之家是一床難求,而且在疫情下,參觀了解也不易。還有一點,就是醫生來巡房,家屬最好在現場,聽聽醫生怎麼說,失智老人自己無法轉達醫生的話,這也是與一般病人不同的地方。 我說:歷經了這兩個月,想到未來步入80、90歲的景況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我說:想到10年後越南經濟起飛了,15年後印尼經濟起飛了,台灣老人要怎麼辦呢?要未雨綢繆啊。現在,菲傭已經不常看到了就是明證。日、韓、港、新都在搶人。 我說:感謝所有幫助的 醫生、護士、看護(本國籍、外國籍)、醫院工作人員、社工、119工作人員、輪椅病人運送人員,醫院義工、熱心鄰居、熱心幫忙的人、護理中心工作人員。我感受到了社會醫療網的重要性。 *************************************************** 21/2/28 在近日上映的《詐欺女王》(I Care a Lot)裡,由派克所飾演的瑪拉・格雷森,格雷森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法」進行——她熟悉體制、依靠公義法槌「合法」剝削老人。存活在食人社會的體制下,她作為掠食的母獅子,以最泯滅良心的方式過著精緻美好的生活。主題圍繞在美國的「法定監護人」制度,在法定監護人制度下,被認定為無行為能力的老年人、遊民等都會被州政府安排一個法定監護人。2018年的調查紀錄片《監護人》(The Guardians)便曾揭露私人監護企業所操弄的惡行,同時也指稱這是「法定綁架」。這些專門接手監護的企業,透過控制老人及剝削他們的財產獲利,直到老死。《詐欺女王》中的格雷森也用同樣的手法剝削老人。 (.:這樣的老人社會問題將也在台灣出現。之前,老榮民也發生過類似的狀況。) 21/3/11 台灣 今年2月出生數為1萬1497人,死亡為1萬4856人。2月底人口數為2353萬9588人,與上月比較則減少9045人。就縣市別言,與上年同月比較,人口增加率最高者為連江縣1.81%,其次為新竹縣1.14%,再其次為桃園市0.76%;至於台北市反而減少1.75%,其次為屏東縣減少0.80%,再其次為嘉義縣減少0.77%。 去年2月時,台灣人口還守住2360萬大關,但僅隔1年,就到達2353萬關卡,現在是3月,到年底前人口將持續減少,每個月約減少5000人,年底前恐保不住2350萬人大關。去年12月底人口數為2356萬1236人,與前年同月比較減少4萬1885人或0.18%。 21/1/26 褥瘡形成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皮膚因身體重量壓迫太久,造成壓迫的部份因缺血而壞死。除了身體重量之外,褥瘡產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時間。壓迫的時間要夠久才會造成皮膚缺血而壞死,這樣的時間大約是2小時。正常人躺臥睡覺時間比2小時多很多,但是正常人不會產生褥瘡,因為當皮膚組織快要缺血時,局部神經便會接收到訊息而促使身體反射性地、無意識地翻身改變姿勢。但在腦或神經有病變的人,因為神經感覺不良或是肢體控制障礙而不知或不能翻身,便會產生褥瘡。褥瘡產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重量,壓迫的重量要夠重才會造成皮膚缺血壞死。所以在身體躺臥時受力較大的幾個部位比較常發生,像是臀部、肩甲部和腳後跟等部位。 (.:褥瘡是外相,人有褥瘡一般來說,這人身體器官一定是有問題了。) 褥瘡產生的其他因素還有 一、皮膚浸溼,皮膚如果長時間泡在汗水或尿液中比較容易潰爛。 二、營養狀態,營養不好皮膚當然容易潰爛。此外營養不好,身體太瘦,皮下脂肪太少時,皮下肌肉受壓迫壞死的程度也較厲害,褥瘡也會較嚴重。 褥瘡是指骨頭突出、脂肪較少的皮膚處,由於長期壓迫導致血流阻礙,而造成的潰瘍或壞死。當長輩久臥、久坐或是行動不便時,很容易產生褥瘡,常見的危險因子如下: ■ 行動不便 通常是因為營養不良、脊椎受傷或中風等因素造成的。 ■ 神經感覺缺乏或遲鈍 神經感覺缺乏或遲鈍 脊椎損傷、神經元受損、長期糖尿病或其他因素導致感覺喪失。當身體喪失這些感覺時,就無法因為感受到痛覺、壓覺等不舒服感而改變姿勢。 ■ 營養不良或缺水 補充足夠的水分、熱量、蛋白質、維他命等等是需要的,良好的營養補充可以維持皮膚良好的保護,也可以避免組織的損傷。 ■ 因為其他疾病影響血液流動 當若長輩本身有糖尿病或血管性疾病,會造成血液流動不順暢,增加組織受損的機率。 褥瘡(bedsore)的形成跟壓力拖不了關係,因此會發生褥瘡的位置通常是在身體突出的部位,像是屁股、手腳關節等地方,一但褥瘡發生後,可以依照其發生的外觀與嚴重程度分級,每一種等級有它不同的照顧方式,但減輕壓力來源還是最重要的一環。 要預防長輩發生褥瘡,除了要更積極幫長輩翻身拍背,促進血液循環外,還可以利用一些枕頭、軟墊來幫忙,像是長輩如果側躺的時候,可以在雙腿之間夾個枕頭,腰部的地方也可以用枕頭頂著,都可以減少發生褥瘡的機率喔! 褥瘡的併發症包含以下幾種: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骨頭與關節的感染、癌症。 等級一褥瘡 去觸摸受影響的位置時,會發現跟周圍的皮膚不太一樣,像是比較冷、比較熱或是摸起來比較硬等等情況。 等級二褥瘡 皮膚出現破皮、傷口或是類似膿泡的泡狀物。褥瘡的區域會呈現凹陷、洪、熱、痛的症狀,並且出現澄清的液體或是膿滲出。 等級三褥瘡 褥瘡外表看起來像彈坑一樣,並且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如果褥瘡受到感染,就會有紅、熱、化膿等情形,接著當褥瘡周圍的組織發生壞死的時候,就會呈現黑色。 等級四褥瘡 褥瘡傷口會變得非常大而且深,並且組織都顏色都變得暗沉且有感染的情形。並且由於傷害擴大,甚至可以直接看到骨頭和韌帶。 (.:因為之前有幾次癱倒,最早以為是摔倒時碰撞的黑青。這導致判斷錯誤,浪費時間在檢查有無腦震盪、骨頭摔裂等等。) 21/3/11 什麼是腸阻塞? 食物在人體的旅程是這樣的:經過口腔後進入食道,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由各種酵素分解,再進到小腸。小腸的前端仍舊具有消化功用,後端則多負責吸收食物養分,沒被吸收掉的水分及食物殘渣會進到大腸,最後形成糞便由肛門排出。假使我們吃下肚的食物及水分在這段食物旅程中的任何關卡受到阻礙,就會產生腸胃道阻塞的大問題。 小腸阻塞指的是食物及水分無法通過小腸進到大腸,食物水分因而鬱積於小腸,導致小腸脹大。 小腸管徑脹的太大後,就影響其血液循環,小腸逐漸因缺血而潰爛壞死,若沒及時接受處理,會因腹膜炎、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安全。 各類腸阻塞在臨床上最易出現四大症狀 1. 腹痛(abdominal pain ) 大多數會合併腹鳴症狀出現,這種症狀大都因小腸阻塞而造成。典型的腸阻塞造成的腹痛為間歇性絞痛(intermittent cramping pain)。 2. 腹脹(abdominal distension) 越往下位的阻塞,尤其是結腸部位的阻塞,腹脹更趨明顯。 3. 嘔吐(vomiting) 若為上段小腸阻塞,通常會在早期即出現墨綠色的嘔吐物。越上段的小腸阻塞,嘔吐越明顯,而且很快會有虛脫現象。 若為下段小腸或結腸阻塞,則會在幾天後才出現上段現象,之後則會慢慢轉變為黃褐色的嘔吐物。若阻塞部位在迴腸末端,則嘔吐較不明顯,虛脫現像較遲緩。大腸的阻塞甚至不會產生嘔吐,而主要是以腹脹表現。 4. 停止排便排氣 腸道受阻,內含物沒法到達肛門,因此典型的完全阻塞的病人,不只沒有排便,也不會排氣。 腸阻塞的成因 1、機械性阻塞:一般的腸阻塞,可能的原因是 ① 手術後沾黏② 膽石阻塞③ 疝氣④ 腸扭結、腸套疊⑤ 腹腔內有腫瘤壓迫或腫瘤阻塞腸道 2、麻痺性阻塞:並非真正阻塞,是腸子不蠕動,失去推進食物的能力。 ① 腹部手術後、腹膜炎、麻痺性結腸阻塞 ② 脊椎損傷 ③ 局部結腸炎ㄩ④ 電解質不平衡,特別是低血鉀症 ⑤ 尿毒症ㄩ⑥ 使用麻痺性止痛劑、副交感神經抑制劑使刺激腸胃道臑動減少 大多數的腸阻塞為部分阻塞,幾乎都能夠自行恢復。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進一步治療,治療的方式包含注入液體或氣體(Enemas,又稱灌腸),或者使用支架使腸道不再阻塞。若您的腸阻塞是由其他健康問題引起的,如憩室炎,若不接受治療則會容易復發。 (.:第一次入院,第五天左右發現有 腸阻塞。 灌腸後拉出近兩公斤的黑便。) 21/3/11 使用了某些藥物可能會造成消化道潰瘍,形成上消化道或是下消化道出血而造成血便。例如高血壓病患為了預防中風而使用水楊酸製劑、心房顫抖病患為了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等而使用抗凝血藥物、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患為了急速控制病情而使用類固醇等,都可能造成消化道潰瘍而有血便發生。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十二指腸乳頭癌等,這一類的消化性潰瘍發生血便是極常見的。由於不當的飲食習慣、飲酒過量、使用止痛藥物或水楊酸等,都有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而產生血便。 醫師根據病患的描述和詢問病史後,會安排一些適當的檢查,來釐清血便的原因與位置。最準確、快速的是使用內視鏡檢查(包括胃鏡、大腸鏡等)。 (.:第二次入院,是因為血便。) 21/3/11 人的體重的50%~60%是水分,一部分在血管裡面循環全身,其餘大部分是存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空隙,稱為「組織液」,負責補給氧氣與營養給細胞,並且把廢物帶走。當組織液異常增多的時候,就會造成水腫。而影響組織液增加最大的關鍵就是「白蛋白」過少。 白蛋白是一種由肝臟製造,跟著血液循環全身的蛋白質,是非常好的挑夫,可以與鈣、鋅、脂肪酸、酵素、賀爾蒙等分子結合,正確地將他們運送到需要的部位。除了搬運的功能之外,更是體液滲透壓平衡的調節器,幫助人體不會水腫也不致於脫水乾燥。簡單來說,血液中的白蛋白可以抓住水分子,留在血管裡面,水分就不會過多地滲透管壁進入組織,造成組織液過多。一旦白蛋白的量不足,抓水功能減弱,水分子翻牆進入組織滯留,身體的某些部位就會出現明顯的腫脹。 在營養不足的病人身上,因為肝臟製造蛋白質的原料不夠,血清中的白蛋白就會降低。如果是治療因白蛋白過低,而造成的水腫或水份散失,這樣白蛋白就有它的治療效果在。白蛋白是一種血漿製品,也就是從別人的血中粹取出來蛋白質,和輸血一樣,都同樣有引起嚴重過敏性休克的風險。 以人體血漿為原料經純化製成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劑」,通常用於低蛋白血症患者,可避免患者因血漿中缺乏蛋白,導致滲透壓異常或水腫等併發症。低蛋白血症是指人體血漿總蛋白質低於6g/L,主要表現於營養不良,症狀可能有消瘦、食慾差、無力、貧血、記憶力衰退等,加上因血管內的蛋白減少,與血管外的濃度落差大,體液因此進入組織間造成水腫。 (.:第二次入院,發現雙手水腫嚴重,同意施打白蛋白三劑,分三天打,一劑2000元,健保不給付,自付。打完後,手水腫很明顯減緩。) 21/3/11 長期臥床老人感染肺炎,會有發燒、呼吸急促等症狀。老人本身抵抗力就差再加上咳痰能力受限,清痰不易,更是容易引發呼吸衰竭之現象。更是要密切注意。另外,這類老人常會有吞嚥困難、嗆食的情況,經常導致吸入性肺炎。鼻胃管的置放有時是必要的措施。 老人感染肺炎後該如何治療?如果是細菌感染引發的肺炎,醫師會以抗生素治療,如果是病毒引發的肺炎,沒有較好的療法,通常是針對症狀做支持性療法,例如嚴重呼吸衰竭就必須使用呼吸器來維持呼吸。 (.:第二次入院後五天後,檢查出有肺炎的狀況。入院時沒有,也不知為何出現肺炎。) 21/3/11 什麼是抗藥性細菌? 「細菌」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臨床上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在使用抗生素過程中,若劑量不足、用藥不當、服藥期程不足、隨意停藥或不遵守醫師叮嚀等因素,易造成細菌基因構造突變產生頑強的變種,進而對抗生素產生抵抗力,即稱為「抗藥性細菌」。 如何防止抗藥性細菌的傳播? 抗藥性細菌會經由污染的手、衣物、醫療器材或環境來散播,因此您可以這麼做: 1. 接觸病人前、後請確實洗手(或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搓揉)。 2. 接觸病人後未經徹底洗手,請勿碰觸口、鼻、眼等處黏膜。 3. 探訪者欲親近病友時,需依照護理人員指示執行接觸隔離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隔離衣及戴手套。 4. 注意衛生習慣,勤洗手、洗澡、每日更換衣物,病友和家屬間勿共用貼身物品(如:毛巾、衣物等),整理病人的被單或衣物時,動作宜輕柔,盡量不要抖動。 (:再過五天,檢查發現抗藥性細菌,接觸病人的人要加強防護。看護嚇到,說不幹了,只好加錢解決。) 21/3/11 什麼是磁共振造影? 磁共振影像掃描,簡稱為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這個名稱大多數的人很陌生;簡單說,就是一個大磁場(magnetic)、共振(resonance)與影像(imaging)所組成。 1.大磁場:就是得到信號的能源。 2.共振:為所激發偵測的原理。 3.影像:是信號轉為影像的方式。 使用的顯影劑為含釓(Gadolinium)的化合物。此顯影劑在身體組織中非常穩定,而且安全性非常高。據統計 其不良反應及過敏率非常低(1.14﹪至3%)。這些反應大部份都是極為輕微的,如注射後口中感到怪味、注射處局部溫熱感或微痛、噁心、頭痛及眩暈等;其他較嚴重的反應如身體局部抽搐、蕁麻疹、臉潮紅、咽喉炎、心跳加速及心律不整等,則較少發生(發生率約0.01﹪至0.07%)。嚴重過敏反應如休克致死極為罕見。 (.:再過一星期,去照腦部核磁共振,在同意書上,在有無顯影劑勾選處,工作人員那個勾出格了,幾乎跨越有無,所以我乍看之下認為沒有打顯影劑,所以,根本沒有想到有過敏的可能,三個小時之後,親人身上長滿紅疹,想了好久最終才想到是過敏反應吧,這時再看同意書,才發現那個勾主要是有打顯影劑。) 21/3/12 為什麼用了抗生素會拉肚子? 抗生素在殺死壞細菌的同時也會把好菌殺死,反應在身體上就是,感染的部分好轉,腸胃變得不好。,可能出現大便過軟或者太稀,甚至成為水狀。這期間只能減少進食,減少上廁所的次數。 1. 避開引起腹脹、腹瀉的食物 需避免可能加重拉肚子或者引起腸胃不適的食物,如:乳製品(優格除外),乳糖會加重拉肚子;引起脹氣的食物,如:豆類,包括:豆漿、豆腐、地瓜等;偏涼的水果,如:水梨、西瓜等;偏油或刺激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胡椒等。 2. 補充益生菌 市售益生菌的品牌繁多,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品質良莠不齊。在選擇時,最好有標明每包或每份包含有多少好菌。我從眾多益生菌中,只找到一罐添加了益生菌的纖維粉中看到菌群的數量。至於每日到底補充多少,我請教過醫生,醫生建議,單位應該是億起算。 3. 把好菌留住 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減少進食次數,遵循下面的補充原則,灌食每次不超過200cc。隨著使用抗生素接近尾聲,拉肚子的症狀緩解,可以慢慢增加進食,停止抗生素的7至14天是腸道修復的黃金時期,這期間的營養照顧非常關鍵,多攝取益生菌的同時,也要攝取益生菌的食物,讓好菌停留在腸道中,發揮它們的作用。 4. 注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由於腸胃還在恢復中,不可以一下子恢復到病前的進食量,所以,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此期間,需留意蛋白質的攝取量。一般人,每日需攝取的蛋白質量為體重*1.2~1.5,也就是一個5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吃60克的蛋白質,一顆蛋的蛋白質含量約是7克,由於腸道恢復期間,仍然不建議吃乳製品及豆製品,蛋白質的補充就變得比較困難,這時可以使用蛋白粉,一份三多奶蛋白是5勺,含有13.3克,一份健力體的蛋白質含量是10.6克,100克優格的蛋白質是3.1克,一包初乳的蛋白質是15.5克,給Tom的營養,就是利用這幾種食物與營養補充品進行組合搭配,每天至少為80到100克。 5. 其他補充原則 食用富含膠質的天然食物,對腸道粘膜有修護作用,如:黑白木耳(燉湯)、木瓜(加水打成汁)、蒸蘋果泥(熟)、火龍果、山藥、南瓜、秋葵、山藥等;攝取含有好菌的食物:如:優格(選用純度高,不要,為改善口感增加過多的添加物,蛋白質含量高);增強免疫力的食物:菌菇類(富含多糖體)、四神湯(健脾、利濕)、啤酒酵母等;攝取水溶性高單位維生素,包括:B群、C等。 抗生素治療後造成的腹瀉,可能是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不一定是抗生素本身的毒性。 困難梭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桿菌,在人體外常常形成『孢子』,呈現休眠狀態。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若是病人在吃東西前,沒有好好洗手,可能會將困難梭狀桿菌的孢子吃進去。孢子進入腸胃道後,會經由胃、小腸到達大腸,在大腸中生長起來。當腸胃道中有益生菌,也就是電視廣告常說的『好菌』時,可以抑制困難梭狀桿菌這樣的『壞菌』生長,所以正常情況下並不會造成疾病。可是當病人不幸住院後,需要以抗生素治療感染,抗生素會影響到益生菌的菌叢,使得原本被益生菌抑制的困難梭狀桿菌大量增生。困難梭狀桿菌大量增生後,會造成腸胃道的發炎,造成腹瀉的現象,所以困難梭狀桿菌感染造成的感染也稱為『抗生素相關腹瀉』;最嚴重情況會造成大腸化膿的現象,在大腸鏡下看起來是白白的ㄧ層膜,稱為偽膜性腸炎,甚至可能造成腸穿孔甚至死亡。過度的止瀉藥可能讓困難梭狀感染更嚴重,所以止瀉藥的使用上要非常小心。 (.:在打抗生素後,親人就不斷地排便,看護一直在清理,一開始以為是開始灌牛奶不適應的原因,後來才知道這是與施打抗生素有關。) 21/3/13 膽結石常常是沒有症狀的,但是膽結石一旦卡住膽道,阻礙了膽汁排出的時候,叫會造成急性的腹痛,這個現象就叫做膽絞痛。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地方,當腸道需要膽汁來協助消化脂肪時,就會經由膽道將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而遠端的膽道其實和胰臟與十二指腸的開口很接近,所以遠端的膽道結石,也可能影響到胰臟。 膽結石可能是由膽汁裡面的各種成分,包含膽固醇、鈣質、蛋白質…等固體成分,慢慢沉積、結晶產生的。如果膽結石只停留在膽囊裡面,那就不會有症狀,一旦掉入膽道就可能有症狀,如果掉入膽道但很快就被排出,那只會痛一陣子,最麻煩的是卡住後一系列可能的併發症,如果膽汁持續沒辦法順利排出,可能會引發膽囊發炎,卡在膽道時也可能引起膽管炎,如果結石卡住的地方塞住離膽囊比較遠的膽道時,甚至可能引起胰臟炎。 統計上女性的膽結石發生率大約是男生的2-3倍。整體統計起來,隨著年齡增長,膽結石越可能發生。 膽結石的內科療法的目標在於減少併發症和清除結石。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偏好、結石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是否有其他解剖和生理的異常來做選擇。 膽結石的手術治療,基本上就是要切除膽囊。手術的方式有傳統的開腹手術,以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兩者都必須在全身麻醉下執行,在台灣的醫療品質下,目前都算是相當安全的手術。傳統的開腹手術作法,會將傷口開在肚子的右上方,直接看到膽囊以後,將其摘除。近年逐漸變成主流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則是在肚子上打三到四個小洞,讓腹腔鏡的鏡頭和其他器械從這幾個小洞進出來取出膽囊,技術純熟的外科醫師可在1-2小時內結束手術。膽囊切除後,身體會比較難以消化油膩的食物,也可能造成生活上的麻煩。 (.:第一次入院,醫生提及九十多歲的人,進行全身麻醉可能就會一去不返、掰掰了。所以,是否80歲前務必去檢查有沒有膽結石?如有,還可以及早清除。) 21/3/17 每人的體質各異,但平均來看,幾個主要器官老化的時間,分別是:20歲時肺功能和肺活量會開始下降,35歲時骨質不會再增加且可能逐步流失。40歲後心臟和腦部功能開始老化,不僅相關疾病發生率增加,記憶力也漸漸不如年輕時。 到了50歲,腎功能逐漸降低,加上攝護腺肥大問題,造成晚上起床上廁所次數增加。55歲之後腸道消化可能變差,尤其是營養攝取偏差者易有便祕等腸胃道問題。到了70歲,即使是最能對抗時間的肝臟也會漸漸退化,但如果好好保養,不菸不酒且避免肝炎等,肝臟很有可能與你共老。 (.:也就是說,人到了90歲,各個器官都接近臨界值了,如果一個出問題後,很可能會很快有連鎖反應,造成不少器官接續出問題。) 21/3/25 印尼政府原宣布今年1月15日實施移工「零付費」政策,改由雇主負擔移工訓練費、往返機票、證件費用等11項費用,台印雙方第一次視訊協商會議於去年12月底展開,第二次會議遭印方放鴿子後,印尼臨時宣布政策將延至7月15日上路,而原本預定3月29日雙方再度開會,勞動部今又接獲延期消息。 (.:最近看了不少醫院、護理安養中心,對移工的數量與倚重有比較清晰的概念。) 21/3/27 柯文哲表示,2009年健保局曾公布,台大醫院急診病患在走廊待了超過3天,還無法住進病房的人數,高居全台第1。 經過研究,在急診就醫超過3天,卻無法收治住院的,包含已簽署dnr的癌末病人,因為快死了,有沒有醫都會死,所以醫院不收,第二種則是疾病種類太多,台灣醫生分科太細,各科醫生都有專業,沒有醫生可以看太多不同分科,第三種則是巴氏量表太低也不能住院,因為會讓護理師還得把屎把尿。 柯文哲說,所以後來他設了病房,病人送到台大醫院急診室後,各科就把病人撿上去,撿到最後大家都不收的,按照在急診室暫留的時間,從最長的開始,就去住柯文哲的病房,「所以我設了一個病房,收了全台大醫院最爛的病人,差不多就是全台灣最爛的病人,因為大家不要就送台大,大家都不收的就送去柯文哲的病房,那個病房台大叫7D病房,但我離開後就被取消了」。 (.:這兩次進醫院,就發現台灣醫生分科太細,比較不能以宏觀的角度來治療病人。醫師專精的部分治療結束,他就希望病人出院,但很可能病人的整個身體狀況實際上並不好,還有不少問題。) (.:出現了一個以前從來沒有想到會出現的狀況,以前病人住院,天天盼望醫生說可以出院了,聽到這話很欣喜可以回家了。但這兩次,當聽到醫生說可以出院時,可說是"訝異",問醫師"病人的身體狀況真的可以出院嗎?"回答是"穩定了,或者是比進來時改善太多了",只能拜託醫生再多住幾天。) 21/3/28 台灣健保給付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衛福部長陳時中規畫兩大類全新給付改革:首先,健保給付不再局限於現行醫療院所,長照、安養機構等領域也能獲得給付;再者,健保往前延伸,擴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領域。 目前安寧療護給付規定嚴格,病人必須住院,如在長照養護機構,就不予給付,「這個觀念一定要改變。」未來給付要以「人」為主,而非限定在「場所」,這將有利於減少健保支出。 21/4/14 新加坡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照顧年邁父母的重擔常落在女性身上,尤其是沒有結婚的女性,她們必須犧牲工作並拿出退休金,而膝下無人的她們老了之後,卻沒有人照顧。新加坡的非正式長照者有60%為女性,其中35%沒有結婚。 (.:台灣也是如此。) 21/4/23 [彭金隆] 長壽風險真的來了! 為什麼長壽會是個風險?人生如果分成上下場,前半場會是一個「加法人生」,人們從出生開始的「一無所有」逐漸到達人生頂峰的「什麼都有」,在這段時間人們堅信明天會更好,時間代表的是希望。 但是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變成「減法人生」,人們將從「什麼都有」慢慢走向「一無所有」,明天可能不會比今天好,沒有妥善準備導致沒有品質的老年生活,時間代表的是失望,長壽自然變成一個重大的風險。 人生後半場會有財務安全、醫療照護安全、心理等三大需求,心理安全需求的滿足是老年生活的目標,而財務、生理醫療照護需求的滿足則是基礎,以上任何一個需求無法滿足都是風險,要解決這些問題,靠的是「集體制度」與「個人努力」。 21/4/26 [陳翰堂、官安妮] 下一個長照十年,如何重建與跨國移工的關係? 社福產業的外籍勞動人口,也就是俗稱的「外籍看護工」,更是從去年1月的262,887人減少至今年2月底的249,449人。在此之前,外籍看護工人數每年增長數千人,反映出台灣長照體系與家庭相當依賴外籍人力的一面。 疫情導致移工引進速度大幅趨緩,無論是產業或社福均產生人力缺口,仍留在台灣的70萬名移工也因母國國境封鎖,無法輕易返國。國內外籍看護工長年來薪資調幅不大,且相關保障不足,因此在薪資福利的誘因下,普遍低薪的外籍看護工被部分中間人(仲介、仲介翻譯、同鄉親友)勸說,轉換到工廠工作的情況頻傳。 受照顧者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在這裡,「好的照顧」意味著穩定的照顧人力,外籍看護工需要跟著受照顧者的一日作息安排時間,協助三餐、翻身、陪同身障者外出、避免意外發生。至於看護能否休假,則端視有沒有辦法找到替代的照顧人力。 一名雇主因為母親緊急開刀、需要術後復原,從加護病房到護理之家輾轉波折。媽媽倒下時,幾個兄弟姐妹手忙腳亂,加入各種長照資訊、看護資訊的社團都加入,試圖從混亂訊息中找到與媽媽類似情況的處理方案。 對他們而言,「好的照顧」不僅是陪伴,更需要有專業支持,讓媽媽重拾生活能力。受照顧者每天身體情況的變化,如體溫、血壓、化痰拍痰、服藥,都需要認真記錄,但看護卻發生多天沒記錄血壓、直到看醫生前才一次補上,或者化痰完之後不固定拍痰等看似小事、卻可能嚴重影響受照顧者健康的狀況。雇主無奈的說,自己每天盯著看,好像家中多了一個小孩要照顧一樣,彼此溝通無效,但若換掉該名看護工,可能又要面對兩、三個月的等待期,只能不斷與仲介、翻譯、外籍看護來回溝通。 印尼移工「零付費」政策,在去年年底掀起國內雇主間的軒然大波,原先移工負擔的仲介費、訓練費、往返機票和證件等相關行政訓練費用,未來將轉由雇主負擔。 21/5/3-5 [.] 因為親人尿液混濁,所以到醫院去洗膀胱,膀胱鏡檢查發現結石與腫瘤,入院手術刮除。 (注:膀胱灌洗:由導尿管輸注清洗液或藥劑,清除膀胱內的沈澱物及治療,以維持尿路系統的通暢及達治療目的。 膀胱鏡是將一根內視鏡伸進病人的膀胱裡面,幫助仔細查看旁觀內的構造是否有異常。) 21/5/7 [曾世懷] 外籍看護工逃跑中? 依據勞動部的統計資料,109年3月底的外籍家庭看護工人數為245,957人,但110年3月底的外籍家庭看護工人數則銳減至229,961人,共減少了15,996人,減幅達6.5%以上。這個數字除了說明少了很多家庭看護,背後更代表有接近1萬6千個家庭面臨了家人長期照護的問題! 這半年多來,有口碑的長照住宿式機構,包括護理之家及俗稱的安養中心等等,幾乎都是一位難求,因為長照服務的缺口就只能往這裡填補。同樣依據勞動部的統計,養護機構外籍看護工的人數在109年3月底是15,211人,而110年3月底是15,822人,一年間增加了611人。 109年3月的失聯看護移工總人數為27,244人,110年3月底的失聯看護移工人數為28,689人,一年間增加了1,445人,特別是從去年7月起大幅增加。其中,印尼籍的女性看護工(家庭看護主力)失聯人數從19,034人增加到20,413人,增加了1,379人,佔新增失聯移工人數的95.4%。 因為工作太累:長期照顧失智或失能的個案累積的生理、心理疲乏無法有效舒解,再也無法承受照顧的壓力,所以要跑。 目前家庭看護仍未適用《勞基法》,導致她們薪資偏低、假期偏少,相對於享有完善勞動法規保障的產業移工弱勢許多,感覺工作條件不公平,所以要跑。 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外籍家庭看護工的服務模式轉型也必然要發生,否則將難以應付超高速的老化速度。 21/5/10 [吳秀麗] 移工、病患 權益同等重要 一位醫師因脊椎問題,長期行動不便,想要申請一張巴氏量表,卻發現求而不得。長照系不能為他解決巴氏量表問題,他轉向醫療系統求助。但幾番折騰,他求助的醫師除了要他掛號門診次數到符合規定之後,最後卻仍告訴他「巴氏量表,開而無用」,因為「負責審核的又不是醫療系統」。申請不到量表即代表不能申請外籍看護。 (.:親人兩次入院,超過90高齡,無法行走,一身是病,兩位醫生都不願開巴氏量表,第一位說要去神經外科掛號,看六個月才可能,第二位說六個月後再說。) 另一位自頸椎以下身體失能,但頭腦清楚的患者,則碰上連三位外籍移工以照顧他「太累」求去。病患只能靠本籍看護一2700元的照顧,試問有多少病患負擔得起?這些真正有需求的病患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都得燒他們自己的錢來解決,都得燒光這些病患家屬疲於奔命的精力,甚至還可能摻有這些外籍移工的血淚在其中。 外籍移工又因勞權問題,讓病患常遭被突然「丟包」狀況。病患及家屬面對自己既沒有虐待、也沒任何衝突的情況下,看護動輒求去的困擾,其實都只能接受勞權的現實,接受「移工可挑肥揀瘦」,以致經常處於患得患失、乃至生不如死,備受折磨的狀態。 (.:本來打算請個外籍看護,但是考慮到有這些問題而作罷。正如所言,會經常處於患得患失、乃至生不如死,備受折磨的狀態。在醫院,看護忽然說不幹了,就是這種感覺。) 21/5/18 確診個案2095為80多歲男性住院病人,有慢性病史,於5月16日進行接觸者檢驗檢出陽性,Ct值約25。5月17日因病情惡化,經急救後仍不幸死亡。該名阿公原本要住院做氣切手術,做完預計這2天就會出院,怎知卻被院內感染波及,住在8D 16之2的阿公,隔壁15之2就是確診者,亞東醫院在幾天前就封鎖8D整區,但卻沒跟家屬告知有人染疫。 (.:這就是住院時選病房要思考的,健保房住房費全由健保負擔,但是一房超過3人,互相感染的機率增加,病房也比較吵雜。年紀大的病人是很脆弱的,對病毒的抵抗力很差。) 21/8/2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0年的報告分析稱,如果人均國內生産總值(GDP)超過2000美元,移民到新興國家的人數就會減少,人均GDP到7000美元左右時,移民到已開發國家的人數開始減少。 越南取代中國成了最大的赴日實習生輸出國,2020年該國的人均GDP為2785美元。如果保持過去10年7%的年均增速,2030年代初越南的人均GDP將達到7000美元。再過10年左右,想要去日本的越南技能實習生將會減少。 21/10/12 疫情趨緩,指揮中心鬆綁兩大醫院防疫措施,一為即日起,慢性病房也可探病,再者,雙北從「中高風險」調降為「低風險」,跟全國其他縣市一致,不管住院病人或陪病家屬,入院均可免費一次PCR篩檢,陪病者不用再定期篩檢。 在探病陪病規定上,即日起,慢性病房也開放探病,限每天固定一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最多兩名訪客,訪客需出示探視日前三天內自費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或持接種兩劑疫苗滿十四日的黃卡。 (.:自費快篩 要全程錄影 以確認,我的天啊,那至少要錄15分鐘,而且要標明日期。) 之前,以台大為例,住院病人及一名陪病家屬,入院前三日內要做公費PCR檢測,之後每周一次免費快篩,病人住院第三周後可不用再篩,但陪病者則持續每周一篩。如更換陪病者,就需自費4500元做一次PCR,之後每周一次免費快篩;對此,不少病患及家屬抱怨,必須額外支付一筆篩檢費用,為了省錢,陪病者必須從頭守到最後,相當辛苦。很多家屬無法陪病、探病,而陪病者大都為聘僱的看護人員,以致醫療決策上出現很多問題;最近社區感染風險明顯降低,且連續多天加零,專家討論後,同意適度開放。 (.:這次疫情,對要住院的、住在長照機構的人影響很大。真的是雪上加霜。) 21/10/12 不少家有年邁失能者,需長年倚賴外籍看護工照顧,近兩年疫情關係,台灣引進移工陷於停頓,國內移工大缺工,外籍看護工又搶著「洗工」為廠工,外籍看護工坐地起價,甚至逃逸成黑工,亂象頻傳,雇主花大錢又請不到穩定照護人力,成疫情下最大受害者。 今年一月到六月間,已有二千多名家庭看護工轉到工廠,等於讓二千多名有長照需求的家庭,頓時失去照護人力,即使勞動部最近祭出移工跨業轉換限制新規,仍無法遏止外籍看護人力持續流失。 21/12/17 陳松勇自虧是獨居老人,獨居的他靠印尼看護Yule照顧,「她很善良,照顧我就像照顧自己爸爸」,讓對方喊他「阿爸」,還說過:「阿爸以後死掉,我要給妳一些錢。」打算死後要分給她200萬元台幣,讓她回鄉買地做生意。他還坦言不想活太久,只要超過80歲就好,笑說:「80歲就是享壽,獨居老人像我這樣很幸福了啦。」 (.:人老了,行動不便了,就會體會,能照顧你的人就是你的貴人。) 22/3/17 5年前父親診斷出失智後,陳靜儀連續請了3個外籍看護。但如今,等待承接時間愈來愈長,費用更節節上漲。這並不是個案,而是缺工風暴下,愈來愈多中產家庭的痛。 前年10月,家中的看護逃跑,還在過程中跌倒受傷,送回印尼後,她就面臨有錢也找不到好看護的困境。受疫情影響,當時在台的社福移工已比前年1月疫前的人數減少9592人,「外籍看護待價而沽,每個來應徵的,條件都喊得很高,」陳靜儀猶記,至少要每月實領2.5萬才肯做,比疫前每月實領1.7萬高出8千元。 而且仲介還要收取「就業服務法」明文禁止的買工費(雇主承接新移工的費用),「最高喊到6萬元,是半年前的2.5倍,」外籍看護的薪資水漲船高已是必然,但現在是有錢也請不到。「每個來應徵的移工都在挑工作,不提重物、不能抱阿公(指陳靜儀父親),」陳靜儀描述面臨的困境。 即使台灣自去11月初重啟外籍移工入境,是否能滿足迫在眉睫的看護缺口,尚未可知。但印尼、越南已喊出「移工零付費」政策,「顯示移工市場已從過去的買方市場,演變成現在的賣方市場,未來雇主必然得支付更多費用,」 22/4/5-4/19 親人因喘送醫急診,判定肺炎住院。這次因為疫情,入院過程更是複雜。請看護更是不容易(要價更高了),而且請了看護,親人也都不能到病房探視。陪親人入院的家屬要做PCR是公費,當請到看護,看護要先做PCR由家屬付費,而且看護從到院做PCR開始計費,等了兩個小時結果出來,看護才能進入病房。 22/5/17 《老后破产》:日本大量老人穷困潦倒,贫穷如何让长寿成为了噩梦 22/10/5-27 親人清晨量體溫到38.6,而且呼吸混濁,安養中心建議送去醫院急診看看,中心先快篩是陰性。 到了急診室,先到發熱病人觀察室抽血檢驗。兩小時之後檢驗結果出來,醫生發出病危通知單,說是泌尿道感染併休克,要送加護病房,但是加護病房與普通病房都沒有床位,真的是讓人震驚,有這麼嚴重嗎?怎麼會是休克呢,醫生說因為血壓過低。此外,檢查出白血球達到18000。之後,整個過程又開始了等床位、找看護的過程,直到晚上9 點多才離開醫院。 (注:15歲以上的白血球正常值為4000~10000個。白血球量增加有兩種原因:1.對身體有害的細菌侵入體內時 2.骨髓因白血病而異常增生時。) (.:去年初,在另一醫院,入院沒多久就收到病危通知單,把人嚇死了,都開始思考後事事宜。沒想到,兩個禮拜多,更嚇人的事情發生了,醫生通知可以出院了。就插著鼻胃管、裝著尿袋出院。) 22/10/6 哪些病人需「留置鼻胃管」?中風、臥床、吞嚥困難及胃腸道阻塞等病人,往往無法自己進食,但為避免營養攝取不足,而須放置鼻胃管。健保署統計,去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一般來說,胃的容量約為1200至1600毫升,平時胃難免都會產氣,此時可以把鼻胃管開口打開,讓胃部氣體排出。 22/12/15 香港將於明年第二季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畫」,取代現有透過「補充勞工計畫」請「內勞」,總名額上限為7000人,首階段目標輸入約3000人,並放寬本地雇員與輸入外勞的比例至一比一或二比一。審批時間由平均5個月減至2個月,並適用於私營院舍及津助院舍。目前全港有約4000名輸入護理員,另有約1萬1700名本地護理員。 23/2/1 一名女網友分享,爺爺癌末,目前由奶奶一肩扛起照顧的責任,但短短3個月過去,奶奶就直言身心快崩潰,想送養護機構卻發現每月至少要6萬,請看護的價格也差不多,看著老年照護的驚悚價格,讓年僅26歲的原PO突然很焦慮,完全不能想像自己老了要怎麼辦? (.:經過這幾年下來,是很悲觀的,完全被嚇到。養護機構要基本費外,一項一項的都要加錢,而且有狀況就送醫院急診室,老人就在養護機構與醫院間輪流住,住醫院期間,還要給養護機構佔床費。如果口袋不夠深,真的會破產。可以預見的,外勞會越來越貴,機構人力越來越貴,所以收費也會越來越貴。前景讓人不寒而慄。) 23/2/13 勞動部統計,去年11月在台移工數約72.5萬人,其中家庭看護工約20.1萬人,約八成都是印尼籍。移工由勞動部主管,但長照是衛福部負責,可能因此難串聯;移工進入家庭若連最基本的語言溝通都不行,如果家屬又未能積極介入,照顧品質可想而知,「大家都很痛苦」。 (.:中文、漢字 對他們來講是太難了。台灣家庭使用的語言又很分歧,國語、閩南語、客家話,很可能學的國語對被看護人沒用。) 23/3/17-4/14 親人右小腿腫起,以為是水腫,晚上送去急診,照X-光發現兩根骨頭斷掉,由於年紀已高,不能開刀,也不知如何是好。 (注:30而立之年,一般到了这个年龄段,达到了骨量的巅峰,成骨细胞活性急剧衰退,我们的骨量不再积累,反而,破骨细胞的活力却依旧旺盛,所以我们的骨松质在这一年龄段之后,就开始逐渐的减少了。到了50岁,骨量开始急剧滑坡。尤其是绝经期的妇女,雌激素水平骤减,成骨细胞几乎失去了活力,而破骨细胞的活力却与日俱增,它的拆骨速度越来越快。) 23/7/9-29 親人連幾天量體溫到38度,而且呼吸混濁,安養中心建議送去醫院急診看看, 到了醫院急診室,兩小時之後檢驗結果出來,白血球指數很高,要住院,但是沒病床,就在急診室兩天等待病床。在急診室是不供餐的,而我們沒有急診室經驗還有照顧經驗,以為如以前是打葡萄糖,直到第二天請到看護,看護下午問我們有灌食嗎?親人已經餓了24小時以上,又沒有帶灌食針筒。令人心酸、愧疚。這次又打兩輪抗生素,說是檢驗出綠膿桿菌,這與前兩次住院的狀況一樣。醫院公定的看護費也調整了,一天2800元。如果要住二人房,每天要自付2200元,也調高了。 23/7/26 綠膿桿菌是一種常見的人類伺機性致病菌,它可以在多種環境中生存,並分泌多種色素和毒素。它可以感染肺部、泌尿道、傷口、眼睛等部位,並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抵抗力。綠膿桿菌的名稱來自於它所產生的青色色素,叫做綠膿菌素,它可以抑制細胞的氧化應激反應,造成細胞死亡。 常躺在床上的老人可能會因為缺乏運動、免疫力下降、衛生條件不佳等原因,而容易感染一些桿菌,例如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等。這些桿菌可能會引起肺部、泌尿道、傷口、眼睛等部位的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或其他併發症,嚴重影響老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因此,對於常躺在床上的老人,除了要注意個人衛生和定期更換包尿布或導尿管等外,也要盡量減少臥床的時間,多做一些適當的活動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強度。另外,也可以補充一些有益的桿菌,例如乳酸桿菌,來增加腸道內的好菌數量,抵抗壞菌的入侵,並改善消化和免疫功能。 23/8/16-9/16 親人近午夜 呼吸很喘 而且全身流汗(但沒有高燒) 送去急診,抽血檢查,醫生開出病危通知單,第二天下午送加護病房,住了兩天,轉健保房,似乎檢查出抗藥性細菌,打抗生素打了30 天出院。從鬼月開門子時到鬼門關。 23/10/15-12/29 親人清晨被發現 喘、血氧濃度下降,有 coffee ground 流出,送急診室,檢驗又發現白血球指數飆高,發病危通知單,送加護病房。醫生說是肺部還有尿液感染,再加上胃潰瘍。護士看肚子皮膚有紅疹,會診皮膚科,又判定有疥蟲,要穿防護衣照護。之前住院幾次有類似狀況,護理之家都不認同,所以這一次就要求醫院取樣,結果都是negative。問題來了,negative 不代表 沒有,判定為疑似疥瘡,要全身擦藥14天,這又變成羅生門。但是對家屬來說,損失很大,因為正規的看護 要加錢每天500元,而且醫護+看護對病人都是避之猶恐不及,甚至家屬去探望都膽戰心驚。轉入普通病房,又通知檢驗出 抗藥性病菌 要轉到特別病房。請的看護來了一天就不幹了,另外換一位,也不知道能撐幾天。要穿防護衣,要戴一次性手套,怎不嚇人,除非是老練的看護。這兩次住院,都發現貧血要輸血。 (.:住院的天數 又破紀錄,為了完全治療好,也沒辦法,否則一直 兩院來回住,也受不了。) 23/11/22 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約8-10年,假使未來生活無法自理,以每月5萬計、每年長照需支出60萬元以上,按照不健康餘命8年來計算,約有480萬元缺口須補足,此時就得靠長照險來幫忙。 (.:當你年老不健康的時候,開始會常跑醫院,這時的開支就巨幅膨脹,超出你的預想。請看護會是大筆錢,不請看護就是下例的下場。) 24/1/4 病人飽受病痛折磨,照顧者何嘗不是身心煎熬。網上早前流傳1段影片,可見1名身穿維修人員制服的男子,含淚向躺在床上的年老女子下跪,據了解,母親癱瘓在床10多年,由兒子一直照顧,每日數次擦洗母親身體和更換尿片,每隔3小時協助翻身拍背,颳風下雨又要起身檢查母親情況,10多年來未能好好睡覺,而且為了治病買藥,原本富裕家境都變得清貧。影片中兒子忍不住含淚下跪向母親低聲說,「給媽媽下跪磕頭,從今以後簡單照顧,不求百年,只希望媽媽早登淨土不受折磨」。據悉,影片拍攝在廣西。 (.:如果不3個小時翻身一次,就會出現壓瘡。長久躺在床上,如果沒有按摩就會關節僵硬。而且長久躺床上,肌肉沒有運用,肌肉很快萎縮。這些都代表要請人就須請全天照顧型,這個費用很高,而且越來越貴。由於長久躺床,所以身體虛弱,很容易感染,經常送醫院。常打抗生素,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常,對各式病菌、病毒、微生物的抵抗力變差,各種病相繼來到。腸胃都開始不大蠕動。) 24/1/4 「鬼故事大師」、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病逝。司馬中原前幾天散步摔倒送醫,送至醫院評估裝設鋼釘,轉送至普通病房後卻發生感染、導致肺炎,爆發急性肺炎,前幾天也忽然心跳停止。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等,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常寄居在人的鼻咽部,一般不會發病,但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感冒、勞累、長期吸菸等,肺炎球菌就有可能入侵。而肺炎依發病時間可分:院內感染型肺炎、社區感染型肺炎,二者感染的菌種不同,一般以院內型的菌種抗藥性較高,致死率也較高。老年醫學專家表示,長者因跌倒住院的比率每年約5%,因住院期間缺乏活動,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建議長者住院期間,若病情許可應多活動才能保命。 24/4/13- 5/1 [.] 好不容易平安度過三個半月,昨天出現了血尿的狀況。今早送去急診又送進病房。檢查出膀胱有結石,我也想不通,主要灌牛奶、補體素,怎麼會結石呢?而且,照顧的人如何判斷有結石要去看醫生? 結石的徵兆是什麼? 進入病房後開始洗膀胱,到15日晚,血尿停止,尿呈透明狀,但仍繼續洗膀胱。17日 進開刀房照膀胱鏡,我以為是要清結石、血塊,結果醫生說,檢查結果什麼都沒有,沒有結石、沒有血塊。至於為何出現血尿,我沒聽出來答案。期間出現 右腳水腫,還有左眼紅眼。 主治醫生說檢驗結果發現病菌,要打抗生素,打了兩輪抗生素,第二輪出現拉肚子現象,又換一種抗生素來打。幾年下來,已經不易找到可打針之處,出院的時候四肢到處是瘀青一塊塊,相當可憐。 24/4/22 荷兰一名72岁男子创下了新冠感染时间最长的记录,他持续患病613天,病毒在他体内累积了50多个突变。该患者于2022年2月被确诊为奥密克戎变体感染。由于他之前已经患有血液病,尽管多次接种疫苗,其免疫系统仍未能产生足够的白细胞或抗体来对抗新冠病毒。医疗团队尽管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但他的身体对治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毒。由于免疫系统衰弱和血液病复发,该患者于2023年秋季在医院离世。健康人感染新冠病毒后通常可在几天到几周内清除病毒,但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能会持续感染,病毒复制和进化时间延长。 24/5/27-6/8 [.] 昨天下午喘起來,抽痰後有好轉,半夜有點燒,到中午血氧濃度下降,體溫上升到38,就又送急診。檢驗出來 尿道炎還有肺炎,送入病房。 24/5/31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困境,現在的年輕人假如碰上家人生病,就很可能落入「一人住院、全家倒」的深淵。一名網友在爆廢公社發文表示,朋友的家人突然倒下,需要請看護照顧,根據現在看護的行情「一天的價格落在2800~3000元」,一個月大概就是10萬,這筆錢是大部分的家庭都拿不出來嗎? (.:關鍵是這一次調的太高了(公定價從2300調到2800),對長時間住院、經常會住院的老人真的是很重的負擔。) 24/6/4 加拿大移民新試行計畫,前來加拿大照顧兒童、老人和殘疾者的外國看護人員,抵加後即可獲永久居留權。外國看護人員需獲得「全職家庭看護工作」的邀請,滿足英語4級水平要求,持有相當於加拿大高中文憑學歷,並擁有近期的相關工作經驗。原本海外看護人員赴加工作須通過5級英語測驗,並須工作2年及接受1年高等教育等標準將放寬。 24/7/20 新冠肺炎後,其實有一場隱形風暴在產生,就是抗藥性的全球危機,被稱為沉默疫情,台灣感染管制人才缺乏,既有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又缺乏新型抗生素。種種困境就會讓住院病人很難救命,而以病毒感染來講,可能改變我們身體的免疫力。當細菌感染的機會增加,會需要用抗生素治療,但遇到抗藥性,卻沒有感染科醫師的即時診斷和用藥,那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提升。醫院的感染科醫師相當重要,他們除了醫治病人,還得24小時處理全院各科會診,要忙疫情感控,還得監測院內抗藥菌、管理抗生素使用,但卻沒有相應的健保給付。 在疫情期間,因為管理這個抗藥性問題的,這些專業人員,包括感染科醫師感染管制師,都很大力地在做防疫的工作,所以相對的,抗藥性菌株的管理,跟以往來相比較,沒有那麼多的人力可以去管理,所以在各個層級的醫院,抗藥性的問題都是在上升,而且上升的這個速度是加快的,如果我們缺乏這樣子的,感染科醫師的時候,那未來這些抗藥性菌株,會造成就醫民眾不必要的傷害,甚至於是死亡。 24/8/8 衛福部推動「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計畫」,由醫院統籌安排照護輔佐人力照顧住院患者,費用再由健保與病人分攤,去年服務量已達36萬人日,健保署進一步宣布,本月起新增核定25家醫院加入,適用範圍擴大至109家醫院、5287床,可望有更多民眾受益。每日由健保支付750點(1點約1元)護佐人力費用給提供服務的醫院,民眾自行負擔範圍則由醫院視護佐人力成本收取,但收取金額最高限1050元。 醫院護佐人員應具備領有照顧服務員訓練結業證明書、領有照顧服務員職類技術士證(照顧服務員丙級技術士證)、高中(職)以上學校護理相關科(組)畢業但尚未取得護理證照、高中(職)以上學校照顧相關科(組)畢業、領有經衛福部核定的醫院照護輔佐人員訓練結業證明等其中一項資格。 24/9/1 [.] 早上送急診,到院前死亡。前幾天 上身出現紅疹,醫師研判為體癬,擦藥處理。昨晚 開始 痰量大增,有點喘,經過抽痰,情況回傳穩定,體溫36度左右,沒有發燒,給予吸氧後,血氧濃度96-97,身上沒有冒汗,有按時吃醫生開的藥。早上7 點多反應,夜間痰很多,有在喘,建議送醫。趕去後,送往醫院急診,到院時,接收護士說已量不到脈搏,開始進行搶救,醫師判到院前死亡。96歲高壽亡,此時,幾年下來,身體狀態為 無法言語,無法自行進食(靠鼻胃管),無法走動,無法自行控制四肢,四肢攣縮、僵硬,重聽,需塞利便劑以便排便,右肩膀會不斷擺動。親人也可算是解脫,只是早上過去的時候,以為是帶親人去醫院看感冒,實在太過突然。 親人到院前心跳停止,並且急救無效,醫院不開立死亡證明。由所在地衛生所檢驗屍體,發給死亡證明書。 行政相驗時,派出所派遣警員到場,協助會同相驗進行。 (.:回想,這裡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親人無法言語。因為無法言語,就無法表達身體的狀況或者是想要的服務或者抱怨。這種狀況下,最好就是 1:1的照顧,照顧的人可以觀察到 被照顧者的身體變化。這在安養中心是不可能的,安養中心的照顧是 n : N (n : n 不可能),要有一個人特別注意到特定一名住民 都不可能。 當初,沒有在家照顧的考慮原因是,當時 親人的狀況很差,要吸氧、要抽痰,每個月要換鼻胃管、導尿管,需要護士能力的人來照顧。去安養中心(護理之家)後,運氣很差,又碰到 Covid-19 疫情,安養中心一團亂,醫院也一團亂。連探望都終止了很長時間,不會講話又長時間無法探視,結果可想而知。簡單來說,過去四年,對我親人來說,就是一場磨難,在醫院要在身體上找到能打針之處都很難,每次出院四肢佈滿黑青。這期間,親人就在安養中心與醫院輪流住。) (.:n:N 照料的問題,就是沒有人負責,也沒有人對這被照料人特別了解,另外,護士也是輪三班,也不會時時盯著。比較理想的安排是 4 個人 兩班 專責照顧 8 個人,共同廚房另計,專業護士另計。逢年過節 家屬要給紅包也知道要給誰。) ********************************************* 22/8/21 [《自然·医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Dina Katabi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模型,通过读取一个人的呼吸模式,就能检测出帕金森病(PD)。帕金森病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并涉及脑部控制呼吸的部位,从而影响呼吸道对呼吸肌的调控,并影响睡眠时候的呼吸异常。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