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19 07:40:07瀏覽1193|回應0|推薦0 | |
蟠龍紋盤 (台北故宮博物院),商代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 龍 & 甲骨文。商代引入了青銅 & 馬車(馬) 進入中原,開啟了中國大地上中原文明的主宰 近一個多月,對遠古的中華文明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對遠古中華大地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對遠古考古與文物的很多疑問找到了答案。百家之說中找到了可能的正確解釋,在雲霧中看到了曙光。在龍年即將開展之際,發現了中國歷史長河之源,心中感覺豁然開朗。 以更高的距離來看,以全球視野來看,甲骨文是讓東亞文明在世界屹立不搖的關鍵。也是中國發展出獨特文明的關鍵,否則東亞將有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的下場。中國文明的獨特性讓其在全球文明中獨樹一格,旗幟鮮明,其主體性讓其堅韌挺拔與地球同在。 主體性是很重要的,有主體才能談吸收,否則就是被吸收。文化的擴張是無形的,比侵略擴張的影響更大,有主體性就能吸收其他文明的優點而壯大自己的文明,因為文明也要滋長、要進步,才會有競爭力,如果沒有主體性就會被其他文化吞噬,而其他文化如果是有其主體性的,慢慢就會被其主體吸收。當然,落後文明會被吞噬,美洲的幾個文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漫漫長草說明一切,文明是永遠在與其他文明競爭,文明要保持競爭力與主體性才能長久,也就是說,要保持主體是不斷成長的吸收體。 東亞大地在商代創建了甲骨文,東亞大地開始有了文字,到周朝,此文字開始廣泛使用,開始書寫在簡牘上流通,思想在中原大地開始大量交流,加速了東亞文明的進程,東亞文明的獨特性開始塑造。為何商代創建了甲骨文,原因很可能是其期間夠久、管控區域很大,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活動量跳升到更高的層級,讓文字在高司人群腦袋中開始萌芽。由商轉換到周,從宏觀來看,統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周是分封親族或重臣,所以周朝初期形成各國有連結又有競爭的局面,有如在一個主幹上各自分枝發展,有一個共主 周天子。而周不是夷系,應該是仰韶系,對問卜興致不大,文字的使用就由主用於卜辭轉向他用,最快的當然是銘記大事,歌功頌德、謝主隆恩之類。這是大環境的變化之一,另外的變化就是各國的全面發展與競爭,就如變形蟲世界一樣,大的吞噬小的,小的拼命想辦法長大,這時候,青銅、馬、文字 三樣是 國家成長的利器,文字的活用成為國家強壯的動力來源之一。中國獨特文明開始蓬勃發展。 龍 = 蛇虎,張個大口 就是虎,有個勾身是蛇,頂著 商 的王徽角,角頂太陽紋 (6/10:鼻樑、額頭、背脊 突出的勾狀物,代表羽。所以是 虎蛇鳥 綜合體。在甲骨文上羽被省略了。) 1/26 :我腦中忽然想起一首歌 :龍的傳人 24/6/17 [.] 這個龍舟競賽很有特色,那個龍頭的龍角引起我的注意。河道不長也不直,但偏偏就是用長龍舟,非凡也。 ************************ P S **************************** 24/2/2 [陳光宇] 從甲骨文推測漢字起源與發展的模式 漢字由甲骨文、金文、篆、隸、一脈相傳,被連續使用已達三千年以上。與其他的起源文字比較,漢字有如下特徵: 1) 是人類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 2) 是唯一存活由遠古進入現代的起源文字; 3) 是唯一不需解謎的起源文字; 4)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非拼音文字; 5) 是目前世界唯一含形音意三要素的文字; 6) 是世界上從古至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24/2/2 [文字文明契约论。18/1/7] 重释甲骨文“史”,货币、道义、文字、史学、宗教等历史的溯源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由象数文字向语言文字转变的初始状态,与语言的同步性还非常的差,导致甲骨文仅有简短语句,并无成篇文章,且艰涩难懂。而且,在使用目的上,甲骨文也并非用来服务于实际生活。 而周代金文,在使用目的和与语言的同步性上都取得了跃进性突破。在使用目的上,金文已经不是单纯地用于卜記,也是为了给人看。事实上,金文是汉字在使用目的上由卜記到完全世俗化的一个过渡。在与语言同步性上的跃进,表现在成篇的文章开始出现。最目前出土的最长的金文文献长达500字,就是著名的《毛公鼎》铭文。《易经》、《尚书》、《春秋》、《诗经》经文与西周金文文献风格非常接近,尤其是前三者,这意味着这四经的经文的文字化属于金文跃进运动的一部分。尽管与语言的同步性较甲骨文提升了一步,但是,同步性依然交差,依然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而《诗经》的文体高度标准化、整齐化,甚至格律化了,因此它的出现一定是最晚的。 第三次汉字大跃进,是从春秋孔子时代开始直至西汉结束的《传》的文字化,“春秋文”的出现。 第四次汉字大跃进,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的出现,至此,汉字彻底与语言同步,成为完全的语言化文字。 中文文字的源头只可以上溯至商代的甲骨文,中文文章的出现则是西周以后的事,而文章的普及则是在春秋战国,乃至西汉的事。事实上,中国的《五经》都是晚至西汉才文字化和定型的。 24/3/30 [.] 中國的文字 由甲骨文一脈相傳,表意非表音,相對全球大多數的文字為表音,有一個原因是,中國大地各地有其方言,如果要表音要表哪個地方的音,直覺想當然是皇室之音,但是皇室因歷史原因已經使用甲骨文一脈的文字。要統治這麼大塊的國土,使用的文字已經能達到傳達政令、互通訊息、文書紀錄的目的,而且使用者是讀書人群體,沒有改變成表音的動力,只有想脫離中華帝國的(或者不想被納入的)政權想到改變成表音,例如西夏、越南、朝鮮。簡言之,是由上而下的文字系統。如果是要推廣到普羅大眾的(譬如做生意人使用,腓尼基文字)文字就必然會往表音方向轉變(學習快、書寫快)。 但是來到今日資訊時代,出現了變化,人們文字書寫(古代的手寫)已改為電腦(手機)輸入,現在已經可以語音輸入,所以表音系統的書寫相對比較快的優勢沒有了。而表意字的人腦辨識快的優點反而凸顯。而表音字學習快的優點也沒有這麼凸出,因為不要寫出字,所以認識這個字的樣子(圖像)就學到這字了。這個時代是視覺的時代,表意字的劣勢在消逝,何其幸哉! 24/4/10 新中式服裝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帶火了從面料到成衣的產業鏈各個環節。在柯橋輕紡城、杭州服裝批發市場,許多布商、服裝檔口(攤位)將新中式視為流量。檔口老闆娘譚寧介紹,自己檔口主要經營外套,以傳統的棉麻材質融合盤扣、刺繡等中國風元素,實用百搭,每一款返單率都很高。她相信,國風會長期流行下去。 新中式服裝的興起,也帶動國風飾品的熱銷,為消費品市場添了一把火。在義烏小商品城,融入了龍鳳、錦鯉、戲曲臉譜等中國元素的項鍊、耳環、戒指、手鐲迎來熱銷,甚至還有不少外貿訂單。 24/4/27 老街有品质。绍兴的仓桥直街不仅保持街随河走、粉墙黛瓦的水乡风貌和建筑特色,还留下800多户原住民;扬州的仁丰里是古代“里坊制”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如今依然延续古城小巷的生活氛围。当地城市更新坚持慢工细活,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更新,留住古建筑和原住民,就是留住活态历史,也让居民的幸福感、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不断加深。老街有活力。非遗传承人乐于在此沉浸式创作,文创店、咖啡馆生意兴隆,每位经营者都尽可能地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创新,游客在这里买文创、逛夜市、品美食,流连忘返。 (.:人、物、景 要讓人感覺舒服&溫暖,訪客才會流連。公廁要花點心思,環境一定不要髒亂,破破爛爛要處理,噪音吵雜要壓制,乞丐流浪漢精神異常要請走,詐欺小偷要嚴打。) 24/6/17 近年,新中式的热度逐步走高,新中式概念也风靡餐饮业,新中式汉堡、新中式茶饮、新中式咖饮、新中式茶馆、新中式烘焙等多个细分赛道涌现。随着新中式与餐饮行业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多个新中式细分赛道也孕育出了一批实力品牌。新中式餐饮 指的是在传统中式(西式)餐饮的基础上,通过对食材、烹饪方法、设计风格等元素进行创新,或者通过对西式餐饮进行中式改良的方式,重塑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餐饮品类。 截至2024年6月,全国新中式汉堡的门店数从2023年1月份的3533家上升到了1.8万家,同比上涨了410%,全国新中式茶饮门店超过2万家。为了凸显品牌特色,新中式茶饮品牌推出的产品通常会延展品牌理念,比如把健康理念融入饮品,从养生的角度贴合消费者需求。 近一年来,新中式茶馆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在微信、抖音以及小红书等平台上受到了较多关注,也吸引了诸多的入局者。随着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消费场景也不断地细化,新中式茶馆的形态、门店体验和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新中式茶馆逐步从1.0向2.0迭代。相较1.0模式,2.0模式在运营模式、消费场景、产品情况均有进行迭代。近年来,新中式咖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不断进化迭代,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在1.0阶段,咖饮品牌主要在咖啡中加入中式元素,如牛奶、水果等。之后,咖啡中的中式元素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本土化。 ********************************************************* 今朝誰出浪潮,引風騷,見真招,看,弄潮人是我。 中華文明的濫觴 (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明强调:礼制,以及礼制最主要的器藏,应当是我们中国古代文明最关键的特征。那么这些最关键的特征可以追溯到哪里呢?我觉得良渚就是一个最大的代表。这么有系统、又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与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聚落形态能够这样密切结合起来的(礼制及其器藏),现在只有良渚文明。所以我认为,良渚文明是中国文明本质的代表。) (23/12/1: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商朝,約公元前1600-1046 年。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當時中國文化鼎盛的地方不是在黃河流域,而是在山東全境、皖北、蘇北所組成的海岱地區,這是東夷族聚居的地區。八千年前,長江三角洲河姆渡人(越人祖先)已經懂得種植稻米,懂得打魚,懂得造船,懂得打磨玉器,且有天圓地方的概念(注:北緯 30度)。東夷族創造了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 (.24/1/22:天地 就是 皇天后土,而后土是與農耕文明有關的,草原民族少提地多提天,蒼天、老天。) (23/12/3 :[黃銘崇] 陶寺遺址共出土了4件銅器 ,分別為鈴形器(含鉛紅銅)、齒輪形器(砷銅)、環(紅銅器)和口沿殘片(砷銅)。時代與陶寺約略相同的的石峁遺址,也出土過相同的齒輪形銅環,與玉凸邊璧共同形成手腕上的裝飾,石峁位於鄂爾多斯高原邊緣,與草原文化更接近。這些屬於農耕文化最早的成型銅器,與草原文化間的關係應該可以從陶寺與石峁的銅器看出。真正開始有系統地、有規模地使用銅器,並且轉化草原雙合範技術為塊範法的是二里頭文化。商系政權是基於旱作農耕,使用鬲,而二里頭政權是基於稻作或多元穀類的農耕,使用鼎。) (24/1/5 : [.] 現在回頭看這段話,知其所言。二里頭 政權 是屈家嶺人 往上 的 據點之一,陶寺也是。為何出現多元穀類呢?這很容易回答,因為原在此生活的仰韶人不是吃米的,種植的是粟,而且此地可能稻也不好生長,但是北上的屈家嶺人是吃慣大米的(以前不知道米為何要叫大米,現在知道了,相對小米而言,稻米真的很大。),所以,考古發掘出現多元穀類的現象。但是這些人還是習慣用鼎。就有如中國人喜歡用炒菜鍋,移民美國還是帶個炒菜鍋。西方人是使用平底鍋。) (12/4:瘋狂的「石頭」—— 陝西石峁遺址考古新發現及解讀 這麼完整的介紹,太精彩了。我的問題:饕餮紋 西北方向最遠到哪裡,有超過石卯嗎? 有這麼多的玉品,很明顯,那附近一定有大產玉的礦山,那是哪裡。牆中置玉很明顯是賦予城牆神力,希望神祖讓敵人攻不破。) (12/15:突然想到一點,饕餮獸面圖像石頭是在牆底 有些不對勁,這麼尊貴的象徵怎會放在下方,有沒有可能實際是戰利品 或者 摧毀後的可利用石材,用來築牆?甚至那些玉器也是戰利品,如果真是如此,石卯 就是 騎馬掠奪集團 的據點。) (12/17:石峁 有馬嗎? 會騎馬嗎? 有馬車嗎? 有馬戰車嗎?) 看起來 跪的是 馬人,控制人要射馬人,自己應該不是馬人 (24/1/19 :可能這是當時已有騎馬人的重要證物。注意這圖中沒有車。) (24/1/24:"夷" 甲骨文的形 就是 射箭的人。這位馬人似乎被反綁是俘虜,可見騎馬人為患。) (24/1/19 :這圖代表什麼意思?很可能是 馬(人) 臣服 於我。中間何者?是牛角嗎?我認為不是,這讓我想起 很多 龍蛇虎圖案 上方為錯認為牛角,所以有可能是蛇龍虎。如果能看到更清晰的拓印 或原始照片就更好判斷了。 看起來,像是牛頭。這是何意?可能的解釋是,刻的人不懂其含意,就刻了他能了解的類似牛的形象。 蛇龍虎 在 後母戊鼎 铜镈 新干大洋洲遗址 (24/1/24:這幾天在揣摩中間那個圓是什麼?看來是太陽。仔細看,發現左右有蛇身,而且,另有耳朵,所以不是耳朵,這兩個角尾部沒有捲曲,還真的可能是水牛角。忽然想到一件事,牛魔王的牛鼻孔。 [郭静云:拜日信仰演变、神权庙法兴衰与政治变革 ———以扶桑十日、羿射日和十日丧礼神话为线索] 盘龙城文化晚期带明纹的礼器 1.上海博物馆收藏盘龙城文化铜斝菌状柱顶上的明纹;2.盘龙城五期李家嘴三号墓出土铜斝(M3:1);3.盘龙城六期王家嘴一号墓出土铜鬲形斝(M1:1);4.偃师城五号墓出土铜斝(M1:5)。 (24/1/24 :我對這個圖案是有印象的,沒錯就是 C-T 文化,當時看天文解釋看得我頭都發脹。所以,印象深刻。 Cucuteni Plate Design) ) 石峁 石雕 頭上的"角",比例失衡。向外勾,就是蛇身了。) (12/18: 大中型墓葬结构相似,墓主位于墓室中央,仰身直肢,棺外有殉人1至2人不等,墓室北壁均设壁龛,用于放置陶器等随葬品。呼家洼2012F3出土的鬲、斝、甗、豆、尊、喇叭口折肩瓶(罐)等是石峁遗址系统考古工作以来最为丰富的一组陶器组合。 (.:注意 墓中 沒有玉器,尊貴的人不認同 玉 文化。也沒有馬 陪葬。目前已發掘的墓葬尚未發現玉器,但石築城牆的石頭縫隙之間竟然發現有特意放置的玉器。) 郭物认为石峁遗址中发现的石雕人像与南西伯利亚奥库涅夫文化及新疆的切木尔切克文化的石雕人像有着相似之处。李旻认为:“石峁发现的人头石雕、坐像、岩画、货贝、绿松石珠、鸵鸟蛋壳、铜齿环以及大量散布的打制石器揭示了高地社会与北亚、中亚互动网络之间的联系。邓淑苹认为石峁遗址征集的玉器部分属于舶来品,并指出其中牙璧可能来自辽东或山东,而侧面人头像、虎头与鹰纹笄则属于湖北的石家河文化遗物,均属于东夷系玉器。戴向明总结了石峁玉器的特点,认为石峁玉器种类繁多,玉料庞杂,兼具南北多元元素,但体型扁薄的端刃器和较高的玉器改制和再利用率显示出其自身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制玉工艺,石峁集团应亦有自己的玉器加工和分配体系,只是自创的玉器种类少、而仿制外来品居多。郭静云认为牙璋的雏形为玉刀,起源地为鄂西、川东及石家河,而石峁玉器与石家河文化玉器具有一定相似性,进而推断石峁遗址的玉器并非本地生产,而是西北族群从江河地区掠夺而来的窖藏珍宝。 (24/1/5:可能不需要到江河地區掠奪,陶寺就是石家河人北上的,掠奪陶寺人的可能性很大。) (24/1/5 :石峁 石雕 仔細看這石雕,浮出一個問題,這件應該是在當地雕刻出來了,因為是草原風石雕,那為何要刻 這 獸面紋? 斜吊眼睛來看應該是長江中游的蛇龍虎。不知這石雕是擺在城中何處。 (24/1/22 :我的研判,這應該原是神廟 入口的立石,是 石卯人的戰利品。) (1/5:神面纹圆型石立柱,直径约50厘米,高度近1米。这个石柱并不是在石墙上发现的,而是在登台基的一个走廊里发现的。从出土和保存状况来看,应该4000年来一直保存在原地,旁边还有一个用来加固的石圈。石峁遗址还发现了大量陶片,装了三四千箱。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已拼出了20多个陶鹰。这些陶鹰大小不一。还发现了史前彩色壁画,这些壁画的颜色有红色、咖啡色等,图案主要是几何纹饰。(.: 仰韶文化圖案)) (.1/5:這些陶鷹才是本地產物。草原民族 敬 鷹。可見這裡的人與草原有大關係。) (24/1/24 :此話又被推翻了。 [郭静云 郭立新||生命本源与再生:从石家河到盘龙城丧葬礼仪中的祖先牌位、明器与陶缸] 石家河、盘龙城都发现有陶鹰头像和玉立鹰像。笔者注意到一些规律:在目前所见资料中,未发现石家河文化的陶立鹰像,而盘龙城文化陶立鹰像特别多。如鄂东南地区阳新大路铺遗址出土很多件,其形状与玉立鹰象相同:一端有勾形嘴;在一些保存较好的器物上,还可以在嘴端两侧看到小眼睛;另一端做成似榫头的形状。据此可以推断,在鄂东南地区,并不仅仅只有最高级的贵族才用立鹰形状的礼器,这是一种能够代表该地区精神文化的礼器。) 嘴下面的你認為是鬍子嗎?看看 下面江西新干大洋洲的大刀 還有 銅戈上 的。難道這是屈家嶺人最北方的據點? 草原化的據點? 新干大洋洲青銅刀,仔細看它(甲骨文 它 就是 蛇。蛇的本字。)的紋,11條神蛇龍,神刀也。那可不什麼蟬紋,你可不希望被你刀砍死的人重生來找你報仇,武器上的紋路,都是凶猛之神獸。 石峁遺址 皇城台 大台基南護牆出土 石雕,這不就是二里頭 綠松石 蛇龍。看起來,是戰利品,把別人神廟的雕石搬回來當作築城材料,從石料堆積方式可看出。 這就是證明,注意看,這塊石刻的圖案應該是左右延續,但看畫紅圈的接續石塊,竟然是沒有關聯的兩塊石頭,甚至其中一塊有獨立的圖案。另外一證明是牆面竟然有塊玉鉞。從此可知,附近一定有一大古國,其有神殿或宮殿 以石頭建成,有很多石頭雕刻。這古國被石峁消滅了,神廟的大石頭就運回來建城牆。這國很可能是 陶寺,因為陶寺的規模很大。現在就是要看看陶寺有沒有石刻,或許石峁曾進貢(送禮)石刻給陶寺。陶寺的觀象臺的柱子可能不是土柱,土柱無骨怎麼站高,會不會是石柱。 原來右邊兩塊下面有圖案那塊還上下放反了。 這就更明顯了,亂劈一通,將原來的石樑摧毀,也可能是垮掉後斷成這樣,把這一塊運回來。這石頭的圖案你看出來了嗎? 看看下面的石家河文化 人面形玉饰。可以想像原來的神廟多壯觀。皇城台大台基南護牆處發現70余件精美石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 (24/1/5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上面射馬人的石塊是在何處出現?我在想,會不會也是戰利品。石峁人看著這圖 笑。) (24/1/5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分类 所以,射馬人石塊也是在南護牆上。另外,石柱是兩面的。立柱型 共2件。以加工规整的柱形石块为基体,在柱体两面上直接雕刻人头部形象,包括30号和47号。所以,可能看到兩個立柱圖像,但其實是一個的兩面。 有人說:大台基南护墙墙面上石雕的原始位置,依然存在较大的讨论空间。我们尚不能完全排除这些石雕本是皇城台大台基之上高等级建筑或宗庙的物件,在建筑本体遭到毁弃之后,被重新砌筑于大台基石砌护墙墙面上的可能。) (.24/1/5:在這篇文章中,已有人看到我看到的。並提出了另一個可能,就是本地的神殿毀了,後來的人用這些石塊去砌護牆。我想機會不大吧,神殿都毀了,還要神廟護牆做啥?) (.24/1/5 :原來考古人員 已經發現了 可能 石卯人毀了陶寺。 依据考古发掘的结果,陶寺都邑在晚期遭遇了城墙被毁,宫殿被拆,王陵被挖,并伴有恐怖的暴力行为。从考古发掘来看,陶寺大墓虽然被人恶意捣毁过,但是墓葬内的陪葬品并没有被掠夺。 (.24/1/6 :如何考古 看出宮殿被拆?難到發現 毀壞的石塊嗎?)
一件陶器說明歷史事件,有趣。這片子說明兩城之戰,說得不錯,不過,收尾時 卻說錯了。是長江中游文明 影響了 中華大地,而不是石卯,石卯沒有什麼東西影響了中原文明。很有趣,我才提到炒菜鍋的例子,這位小夥子竟然也提到。)
Bronze Age Chariot Warriors: The Sintashta Culture。在烏拉爾山採銅礦。馬車 比 騎馬 要先。 就好比有牛車但少有人騎牛。Aryan 翻譯為 雅利安人,讀音是 /ˈe.ri.ən/ ,音譯 是 A理安 不是雅利安 (12/27 :Petroglyphs岩石畫 with images of the chariots: Altai (A), Tuva (B) and in Kazakhstan (In)。阿爾泰、圖瓦、阿薩克 的 馬車 岩石畫。 甲骨文 車。 專指馬車嗎?最早出現車這字是什麼時候? 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甲骨文是象形字,所以有如岩壁畫,畫了不少當時的物。黃帝因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兩字都是車部,但是甲骨文沒有這兩字。
甲骨文中的動物,有兩個其字 比較特別,抽象程度比較高,就是 牛 羊。Why? 我的判斷是 這兩個符號是造字之前就廣為使用的符號。 石人在欧亚草原西部源远流长,石峁遗址考古发现不少于20件骨制口弦琴,其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均為骨質,方形薄片,由牛的肋骨磨制成形,由簧框、簧舌、穿孔等組成,長8—9厘米、寬1厘米、厚0.1厘米。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弦乐器。作为历史悠久的欧亚冶金网络的东端,北亚渔猎社会在公元前三千纪早期就出现冶金活动。当地工匠掌握包含陨铁在内的多金属冶金知识,并在三千纪末发展出造型简单但技术成熟的合范青铜铸造技术。郭静云教授认为,我们不宜采用农耕文明的古城概念来讨论石峁城址的历史意义,而需要从时代和地理脉络的背景来进行思考。因石峁城址所在的位置属于亚洲南草原通道,所以,对该遗址的研究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更加是世界古代史的重要问题。) (18/1/12 :An ancient mouth harp discovered in Russia. The instrument was one of five mouth harps discovered at two sites, Chultukov Log 9 and Cheremshanka, in the mountainous Altai Republic region of south-central Russia.The instruments were likely made by craftsmen from the splintered ribs of cows or horses, and they are thought to date back 1700 years to the period when the Huns and their descendants controlled much of central Asia. The mouth harp that Borodovsky played is about 4.3 inches long and 3.3 inches wide.) (23/12/6 :在陇东的黄土高原,位於甘肅省西峰市的南佐遗址的核心区发现了迄今中國考古所發現的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5000年前宮殿建築,也是同一時期室內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遺址核心區由9座大型夯土台圍合,面積約30萬平方米,緊鄰夯土台外側發現2道環壕,核心區東、南、北三面約1000米處還發現外環壕遺蹟。遺址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年代距今約5100-4700年。南佐遺址發現了大量極為珍貴的文物,有陶片、石鏃和骨鏃,還有大量的炭化水稻遺存。) the extent of the Cucuteni-Trypilian culture 這紋路有點像指紋。NO,是生命到另一個生命,代表著生生不息。 距今 5100 年至 4700 年的南佐遗址 陶塑人像 (.:中國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2700年) 是與 C-T 文化(c. 5500 to 2750 BC) 有密切關係,太極圖也是來自 C-T 文化。C-T農耕文明也毀於 騎馬掠奪集團 或者 是 地球氣候改變 這條農耕帶比較脆弱。) (12/14:今早在看 2022年考古大發現的YouTube,看到這人像,讓我聯想到 之前的文章 "遠古野說 2" 中的 C-T 陶塑人像,又增加了一個證物。其實,這就解釋為何先周時期中國大地上有這麼多的西亞影子,因為C-T文明是源於地中海文明,中國間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西亞的概念,但是還是獨立發展出自己特色的文明。) (12/25 :會不會是仰韶影響C-T 呢?應該不是,因為 首先 C-T人來自地中海文明,而當時地中海文明 領先 中國文明,其次,彩陶 在中國是由西往東傳遞。大約距今五千年左右小麥進入中國。在河西走廊、關中平原、黃海海濱幾乎「同時」出現了小麥。中國的粟傳到了歐洲(不利小麥生長的地方,畢竟小麥來於西南亞的氣候)。簡單來看,當時就是北方的種麥的仰韶文明 與 南方的 種稻長江文明在拉鋸,最後被更北方的會用馬與青銅兵器的草原民族統一。) (12/25 :Cucteni-Tripilia 文化早期(公元前 5800 年–5000 年)種植小麥、黑麥和豌豆。穀物在磨石上磨成麵粉(Ground stones and grinding slabs)。地上粘土住宅的地板和壁爐是用粘土製成的,牆壁是用木頭或蘆葦塗上粘土製成的。屋頂上鋪著稻草或蘆葦。) (12/25: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可信度最高的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出土于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距今4500年),这个遗址恰恰位于整个带状地带的最东端-山东半岛上。小麦传入中国的途径之一是欧亚草原通道。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小麦被分布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所接受,并迅速由西向东传播,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缘的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区所接收,然后通过多条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直达黄河中下游地区。) (12/28 :原來,100 多年前 安德生就發現了
此片的說法是點問題,仰韶文化是不是西來 與 中華文明是不是西來 是兩回事,仰韶文明就算是西來也不代表中華文明源自西土,中華文明的大發展是東周,秦漢鞏固,之前是發芽期(甲骨文 -> 竹簡 -> 紙),在大中原這片沃土,中華文明開花成長成大樹。片中講了半天只能說安德生有些地方錯了,但是沒有提出能讓我信服的本土發展出來的彩陶圖案說法。現在的問題是 C-T 絕對與 仰韶有關,那麼到底是 C-T 影響仰韶(C-T 陶器上的紋路已經是到匪夷所思的地步),還是仰韶影響 C-T。我注意到安德生提到的是 T (沒提到 C)。還有一點,當時,中國人還不知小麥、黃牛西來(或者不接受這樣的事),還有歐亞大草原帶 的知識。老實說,就算是西來這有什麼問題,我們遠祖都是從西邊非洲過來的。) (.12/30:仰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首先,可能是語言。其次,就是讓中國北方 粟(麥)文明有機會 在早期能與南方 稻文明抗衡。並讓中原崛起。) (12/26 :
杨官寨遗址人群的组成父系亲缘关系Y染色体主要是O系,占据杨官寨先民约一半,其余是N系、C系和Q系。Q系在距今6000年前仰韶文化早期就已出现,(参考河南灵宝晓坞遗址)主体集中在山西、陕西北部地区。Q系人种应该是欧罗巴种地中海型,在中亚的一支Q系人群迁徙到黄河流域。O系人群总体上是从南方向北方迁移,史上所说的三苗人群基本上都是O系。东北地区的古DNA的显著特点是N系C系占据大多数,在距今6600年前仰韶文化早期出现,N系从东北地区直到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都占据着多数,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人群都是以N系和C系为主。杨官寨遗址的偏洞室墓,我认为这可能与Q系和N系人群有关,尤其是Q系人群。他们的生业应是畜牧经济,他们迁徙路线应从中亚北部的欧亚草原通过萨颜岭沿蒙古草原南部进入到晋、陕北部地区,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到欧亚草原上的洞室墓文化。在欧亚草原西部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就已流行洞室墓的葬式,史前人们在不借助马匹的情况下,人群的迁徒是缓慢的,一站又一站经年累月的移动,途中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很正常。杨官寨遗址家养动物出现的黄牛说明了是Q系人群从西边带来的,因为黄牛是从西亚地区经欧亚草原传来。所以Q系的一支与N系、C系继续南下和O系人群在杨官寨形成聚落,或许侵占了O系人的聚落,最终发展出新的墓葬形制-偏洞室墓。也可以说,偏洞室墓的起源地就是杨官寨遗址。欧亚草原-洞室墓文化与仰韶文化墓葬形式坚穴土坑仰身直肢相结合,发展出一种新的墓葬形制。) (.: C-T 人 是源於西亞,沿黑海西岸往北走 到達 烏克蘭第聶伯河一帶 。有一個重點就是 C-T 社會是比較沒有階級分化的,而且沒有文字,仰韶文化也是如此。也就是說 C-T 人 是在 西亞、東地中海區域還沒有文字之前 往北遷移。) (12/26 :為何中國的長江文明 長期被北方 黃河文明 壓制,原因很簡單,就是歐亞大草原,可以不斷的 吸收 西亞 、 歐洲 的"先進" 知識 和 技術。馬車、冶金、騎馬、游牧...。) (24/1/17:此外,也與狼性有關係,北方的生活環境艱苦,越北越艱苦,在這環境中生存,必然要有狼性,所以,中國北方不斷的有狼性的族群往南擴張,打退一批又新生一批。直到科技戰勝了原始狼性,讓北方的生活不那麼艱苦,狼性受到收斂。) (23/12/6 在仰韶文化衰落末期,发生了大汶口西进与屈家岭北上,屈家岭占领郑洛地区,甚至通过武关道打进过关中地区。在此之后,郑洛地区的文化由原来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变为继承长江流域的文化。郑洛地区突然出现成熟的屈家岭式建筑,并继承发扬。周人继承了西北地区传承的仰韶文化,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华主脉。古国时期的特点就是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心。甘肃地区是陇山古国,而关中东部和三门峡等地是崤山古国,中原地区则是河洛古国。南方则也存在着良渚古国等。) (12/9:沒有夏代(不知道有沒有夏國)的道理很簡單,就是這麼多古國,如何才能一統天下呢?答案是 青銅武器 還有 馬、馬車,而他們是在商代的中期出現,這就證明沒有夏代。) (12/25:中國先秦的歷史 被 周人 誤導了,周人 先貶低了商,又貶低了東夷 (大汶口文化,日後發展出齊魯文化),又貶低了楚(長江流域文化),兩千多年下來,讓中國人洗腦後,完全篤信周的史前觀,所以 當考古開始蓬勃發展(或者是中國開始建設,意外出土)後,大為驚奇,甚至無法解釋,一些被洗腦強化的文人開始引經據典 牽強解釋,讓事情越講越歪,但是 事實勝於雄辯,胡說終是兜不起來。證據越來越多。文明的起源,來自發達的農業,主糧的成功決定了能夠養活眾人聚居,眾人聚居就發展出城市,還有領導階層、職業分工。而在中國大地上,大米絕對是最優良的主糧,所以,中國的文明興起由長江流域起頭,是最自然的事。另一方面,另一主糧麥在西亞擴散,慢慢地傳到中國北方。) (12/25:中國人一定要堅持以事實、科學來寫歷史,而不是由勝利者來決定歷史怎麼寫。這樣才能清楚的看到歷史的大原則(教訓),好來規劃自己的大未來。) (12/6:剛寫完前一段話,在YouTube 推出此片,正如所言,殷墟出土大量的兵器 還有馬車。長江中游早就有大規模古國。合理,北緯 30 度。至於已入青銅時代,我就保留,因為如果知道使用青銅,應該就會製造兵器,那麼就不會聽命於商。看此片,看到一驚奇,我之前說沒有文字那牌位上寫什麼,片中竟然看到長江中游的牌位。其所說商周是兄弟關係也讓我驚訝。) (24/1/4 :修正,大洋洲就製造了大量的精良兵器,至於虎方是否亡於商則查無資料。) (12/10:整個情況越來越清晰,做個比擬,就有如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入侵美洲,統治著土著原住民。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都來自歐洲,但是他們是死敵。中國之前的歷史述說,就類似50年前美國歷史教科書,完全抹去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歷史,搞了一套殖民地人的歷史系統。美洲的原住民印地安人沒有文字,所以後代也搞不清楚遠古的祖先是怎麼回事。中國史前述說也大概就是如此。 馬車作為陪葬,其作用應該不是搞運輸這麼簡單,應該是王、將領的座車、作戰的指揮車。如果看商控制的區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是 平原區,這就有如 歐亞大草原,是 馬、車的天下。人、物資 可以快速移動。戰爭的成敗 是與 質量及速度 有關的。用馬來偵查、傳令。) (12/13:就好比 女真、蒙古相繼由北方侵入中原,但是他倆互為仇敵。原來宋朝的狀況在先秦就發生過,只是那時沒有文字,所以沒有記錄到。真的是,歷史總是重複。) (23/12/7 山西陶寺古观象台 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塔爾山日出方位,確定季節、節氣,安排農耕。比英国这个世界最早的巨石阵古观象台还早500年,距今已经4000多年,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我判斷,一排巨石其間有縫的巨石陣就是觀象臺,這是唯一可以解釋的用途。這就解開了世界各地都發現巨石陣之謎。這是古人要長期觀測太陽運行的最佳解決方式。 植物生長主要受太陽影響,能量的轉換,能量的來源。所以,農業生產要依時進行,不然播下的種不發芽,或者還沒長成碰到了霜害,尤其是有寒冬的北方,其一年可種植的時間不長,所以 節氣相當重要,巨石陣都是為了觀測太陽,陶寺人用夯土代替巨石做成觀象臺,實在是很傑出。可見陶寺遺址的文化內容比南佐豐富的多。) (Q: 先秦 還有發現其他的觀象臺嗎? 殷墟有沒有? 二里頭有沒有? 周朝時有沒有?長江流域古國有沒有?) (24/1/12 良渚文化的祭坛已发现多座,如杭州余杭瑶山、汇观山、反山,海宁大坟墩,奉化名山后,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赵陵山等,几乎遍及整个环太湖地区,其中瑶山、汇观山祭坛最有代表性,同时也兼具观象功能。瑶山祭坛修筑于瑶山山顶,顶部平整,平面呈方形,有里外三重土色。最里面的一重土偏于东部,是一座“红土台”。第二重土为灰色土,围绕在“红土台”四周,平面呈“回”字形。灰土围沟的西、北、南三面是黄褐色斑土筑成的土台。冬至日时看到的日出方向与祭坛东南角所指方位一致,约为 135°,日落方向与西南角所指方位一致,约为 225° ;夏至日,日出方向与祭坛的东北角所指方位一致,约为 45°,日落方向与西北角所指方位一致,约为 305° ;春分、秋分的太阳则恰好从祭坛的正东方向升起,祭坛的正西方向落下。) (12/7 :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至5300年)有人工巨石堆,凌家滩的“巨石阵”原本有好几处,很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炸碎了。这些巨石原来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达八九米。但经钻探发现,凌家滩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还埋藏着许多巨石。) (12/21:陶寺 的大發展,應該是與運城 的鹽田 有關。屈家嶺的人 先奪了 產 玉的南山,然後繼續北上 奪了 運城的鹽田。之後,石卯人毀了陶寺,再之後,商人佔有鹽田(商人有另外一個理由,就是中條山的銅礦),又南下,搶了 南山,繼續南下去搶南方的銅礦。) (24/1/22:中條山中有大量的古代銅礦井。此外,山中還有豐富的鉛、錫資源。鑄造青銅器必用的錫礦在山西分布得也很多,如陽城、平陸、交城、夏縣等地。山西境內發現的商時期的東下馮遺址和兩座商城—東下馮商城、垣曲商城,都屬於這一範圍之內。) (12/8 :《探索·发现》陶寺——地中之国 第5集 绵延荣光 這片的標題過於聳動。之前,出土盤子上的圖案認為那是一隻蚯蚓,因為蚯蚓大利於農,聽這片解說,看來要再研究研,如果說是龍的原形,那就要提出演化成現在龍形的過程。 (.1/29 :也許 這就是 商人 痛恨羌人的原因,要殺羌人來祭祖,告慰祖先。) 看了老半天,覺得身軀很奇怪,是兩條身嗎?google後 得知 : (1/29 :現在可能知道 此蛇龍的頭上凸起的是什麼,頭角也,類似石卯石刻上的那兩個角。) 二里头遗址出土 一首雙身龍(蛇)紋,是蛇還是鼻子呢? 注意 蛇的額頭上有一菱形。 三星堆遺址方形玉琮 一首雙身蛇紋 (.:陶寺 -> 二里頭。 蛇 => 南方。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神灵崇拜相关遗物来看,崇拜的神灵主要是身披鳞甲的水下神灵,具体可能主要有“鼋鼍鱼鳖”几类。以揚子鱷作為蒙皮的「鼉鼓」年代最早可追溯至陶寺遺址。) 觀象臺、圭尺与立表、還有 樂器的出現,是最值得重視的,這代表其統治的區域夠大才能養活這些不事生產的人,才能孕育出這樣的高等級社會發展。Q: 這些樂器,在其他的考古有發現嗎?放在全球史,又是怎樣的程度? 陶寺的出土代表給"夏"的空間不多了,夏應該是周自己的史觀建立的一環,自塑的源始(24/7/25 :史官要寫出帝王、朝廷可以接受的淵源史,現在的問題是 為何想到 "夏"這個虛擬朝代。)。任何政權都有一課題"如何寫史",我們是怎麼來的(古時,他們不知他們的祖先是非洲來的,是黑猩猩演化來的),所以,不要奇怪,商人自稱商但是周人硬是貶低稱為殷(這點 你要看殷的甲骨文 才看得出來),司馬遷史記就是這樣寫殷本紀而不商本紀。我的解讀 商 這字 應該是 大火星上的神。中國的歷史是周這一脈把持著。周有一優勢就是繼承了商創的甲骨文,控制了中國史前的話語權。直到科學考古(還有網路世界百花齊放)的出現,才慢慢揭開中國歷史的全貌。) (Q:圭尺与立表 可以不可以 代替 觀象臺? 建個觀象臺太費事了。) (12/9:二里頭發現長55.5厘米、高28.5厘米、厚4.8厘米的石磬。在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商代乐器中,磬是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 (12/18 :盤龍城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 (12/19 : 了解了石昴的墓,就想看看陶寺大墓的狀況,早上Youtube 又來推薦了,此片中很詳盡的介紹了王者之墓的實況,非常推薦。可以看到"仁"的精神,這也是我在推斷天干時看到的,看到這個墓的擺放,所代表的精神境界,不凡啊。當然,最重要的是看到了有擺放玉器,尤其是玉鉞。這代表不是草原文化的領袖。還有一點,是提到 那條蛇 嘴裡 吐出的 不是蛇信子,他認為是麻黃。不過他沒提到雙身的事。他也稍微提到了南方的蛇,紅黑環節蛇,他提到北方也有。我所理解他的看法是 這圖案代表 我是一條蛇,但是我吐出橄欖枝,能打不好鬥,友誼相處。這個解釋,我有點能接受。因為這個墓的擺置確實呈現這樣的訊息。看完後,做了聯想,是否之後北方諸玉國,都遭受了相同命運,先是石卯人來了,後盤庚 來了。此外,難道這個觀象臺是先商期的孤例,我感覺不大可能。) (.12/22:昨晚 想到 一個 字 "和"。 如果確是如此,則那隻蛇吐的不是什麼麻黃,就是 禾。) (.12/28 :這是不是佐證 發明 甲骨文 的人 來自南方?和 與 禾同音 不是巧合。) (.12/28 :不見得。禾,指可结穗的谷类作物的总称。甲骨文 粟 與 稻 另有其字。) 注意看,也是雙身軀,如同陶寺的陶盤,但沒有了蛇信,另外,很重要的是 頭上多了兩個角 ,足爪也出現了, 龍的形狀出來了。 (12/19:如果不是蛇舌,而是麻黃,就很好解釋了,就是沒必要遞出橄欖枝,我就是毒蛇。) (24/1/5 :想通了,為何要崇拜蛇呢?很可能這不是一般的蛇,"肥遺"相傳是可以 蛇吞象的, 象都可以吃了,此蛇當然是最凶狠的、最有力量的,比響尾蛇厲害太多了。舉之好讓他人嚇破膽。) (24/1/20 : 兩個角冠,其實是 正規 蛇龍額頭上之冠。 24/1/4:[.] 仔細看,也看懂了這個冠,下方是牛鼻孔,上方是外張的牛角,兩個牛角間是 鳥羽。) 做一個聯想,就是三星堆的權杖,上面有鳥 還有魚。那麼夔龍代表什麼呢?似乎就很明顯,鳥是天上飛的,魚是水下游的,可推知 夔龍是地上走的。 (24/1/8 :會不會搞錯了,上面盤邊的夔龍紋實際上是大老虎(有耳朵,大口),現在已確認蛇龍就是龍的原形,那就不必還有一夔龍。難道 每一身都是蛇背、蛇腹兩條嗎?注意看那兩個角冠,實際是兩個辛。而 商字 有出現上頭兩個辛的字形。 春秋晚期 蟠虺纹壶 兽耳虎足方壶 (台北故宮),颈两侧附一对壮硕的龙形耳,龙回首卷尾呈蹲立状,双龙耳上铸有细缕孔。腹饰界栏状凸棱,上区饰蟠虺纹,下区光素无纹。圈足饰蟠虺纹和云纹,足下卧二虎。 耳上與足下之獸長相類似,一個稱龍(有冠、身軀教瘦長),一個稱虎。拿這圖是說明,老虎的身體與尾巴可以是連續的、不縮小的,就如上面的夔龍。) (24/1/8 :想通了,"夔龍紋" 實際上 是 將一首雙身蛇龍 劈開一半。所以 才會一眼、一足、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天同一器物之上。 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夔纹铜禁 ,是一种周代礼器,是用于承放卣(yǒu)等酒器的器具。 沒有錯,在長條型空間,無法放下蛇龍大臉,就中間劈開,變成分開了兩條蛇龍,臉正面變成側面,本質上,還是要表現蛇龍。 (24/1/9 :山西 聞喜 酒務頭 遺址 商代晚期 扁足盆型鼎 三個扁足是夔龍 三星堆 銅鼎 這個鼎與上面那個鼎非常類似。只是鼻樑立起。 (24/1/28 :江西新干大洋洲 虎形双耳伏虎扁足圆鼎 這張圖 特別清楚。可看到 大洋洲也是鼻樑立起(二裏頭蛇龍也是如此)。聞喜腳夔龍背部只有2凸,其他是3 凸。而且很明顯,這一件比較精細華麗。) 24/1/9 :龙纹盘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這盤,人家蛇身逆時鐘捲,他向順時鐘捲,上面那盤比較有威儀,可能是王室吧,婦好出土的銅器可以感覺到帶有王者之氣。) (.12/15 :今天到台北故宮參觀,看到這個晚商銅盤(與陶寺一樣,也是盤子,只是用青銅製),標示是 蟠龍紋。如果真的是龍,那麼商代就有龍 了。此外 還有 夔龍 圖案。看到此圖案,讓我有一個想法,是不是 龍與鳳 實際上是 饕餮與鳥的 變形。也就是龍 是 獸面紋 的變形。 (.12/31:龍是蛇變出來的,龍在 商武丁時 已成形。所以 商 對 中國的影響,至少有兩個 ,甲骨文、龍。) 主要是參觀 商周銅器 還有 先秦 玉器 還有 先秦兵器。台北故宮的 玉器展示相當齊全,讓我驚訝,竟然有良渚文化、紅山文化... 的玉器,我在想民國38 年遷來,怎麼還會有這些精品,經詢問 才知 收藏是陸續有人捐贈。回家回想,總覺得少了什麼,原來是陶器,沒有先秦陶器的展出。這時意識到 故宮 這兩字,皇家收藏自然是精品,陶器可能看不上眼,所以,故宮博物館 與 歷史博物館、考古博物館 還是不同的。 紅山文化,小小玉雕人。其特點就是眼睛上斜,看了先秦眾多神像都有這現象 紅山文化人 面像, 小玉雕像應該是隨身吧,所以應該是親人(不會是抓來的奴隸或者是神像),尋尋覓覓紅山時期人的長相竟然在台北故宮看到,遼西人當時的長相。 發現一件事,戈 是中國特色的武器,西方沒有此等武器(剛好有一位西方人在參觀,我問他西方有這樣的武器嗎?他說沒有吧。)。可惜,特展沒有展示如何使用 戈。啄擊。還有就是 當時步兵使用的戈 到底多長?二里頭文化第一次出現青銅戈。玉戈為盤龍城遺址出土的最大玉器器型,最高等級墓葬多出土多件玉戈。) (.:到Youtube 找到這片,完全回答我的問題,看完我給它一個讚。今天 參觀 "祀與戎",觀後感覺如果 在展場 能放這一片,可能更完美。戈 是 中國古代 特色武器。其實,祀與戎 這也暗示了商周的草原文明的根由,殺伐與戰爭是最需要保佑的,很容易就被殺死。所以北方政權 就把 青銅使用 在兵器與禮器。 ) 戈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段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29號墓出土的兩件角礫岩磨製石器,年代距今約5600至5300年。這兩件石器形制相似,皆呈灰黃色帶紅色斑紋,其中一件援長15.5、內長3.4公分,厚約2公分,上有一圓穿孔用於繩索綑紮,刃部呈銳角三角形,鋒部尖銳但刃部平緩。 (12/17 :妇好墓出土的铜蟠龙盘(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奇怪,同樣是婦好墓出土的盤,竟然有兩種造型,這隻應該還是雙身,是不是描畫的人搞錯了,不知的人以為是立體造型,特點是 此時 身上沒有足爪,但已頭上長角,額頭有菱形,臉龐左右下角 兩個勾 是什麼?) (24/1/17:故宮那件不是婦好出土,因為婦好墓是由考古學家鄭振香、陳志達等,於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西北,殷墟宗廟宮殿區附近發掘出土。那故宮那一件何處來的?) (24/1/3:仔細看此蛇的身體,可以看到菱形的圖案,這與下面的鴞尊上的蛇身是一樣的,這又聯想到二里頭那條蛇身體的一塊塊綠松石。) (24/1/15 :剛剛再瞄一眼,突然開竅了,描畫人沒有描錯,確實是單身,蛇身添加了兩個側面。仔細再看蛇嘴下方像螃蟹的圖形,就解開雙身在哪裡? 沒錯,那個就是雙身,左右各一半就是一蛇身,有尾勾且有足爪。所以,二里頭龍蛇尾部的一排綠松石很可能就是此雙蛇身。) (24/1/29 :這盤 與故宮那盤 比較明顯的差異 除了雙身之外,就是蛇頭特別明顯。) (12/25 :“妇好”青铜鸮(ㄒㄧㄠ)尊 猜猜看 那個漩渦是什麼 一首雙身蛇(龍),本來是要找另一隻尊(直接用拉長蛇身的蛇龍),但是網路上主要出現這一隻(婦好的),直覺沒有蛇,直到看到一篇報導有放大的照片,原來就是捲曲的雙身蛇。蛇就蟠蜷于翅膀处、尾部再拖曳到翅尖,可谓匠心独具。兩條蛇身的紋不一樣。 (24/1/31:對照另一鳥尊,可能不是雙蛇身,就是一條蛇。) (24/1/7:是鳥、耳朵應是雙蛇身、有蛇龍翅膀。 傑作。比 美國博物館那隻有威儀。 “妇好”鸮尊 尾部圖案,看到羽毛+圓圓的眼睛,你想到什麼?沒錯,良渚神徽,尤其是下方的兩個鳥爪。 傑作啊。) (24/1/31:鳥尊 盤蛇紋 中研院史言所 殷墟西北岡遺址 1885號墓 這鳥尊的翅膀 就是很單純的 一條蛇。蛇紋飾雙菱形。史研所 3D 考古文物櫥窗可以看到很細節。3D考古文物櫥窗 (sinica.edu.tw) 民國38年前考古文物都遷到台灣(除了拿個最大方鼎),在中研院史言所。) (12/20 : 二里頭 龍蛇 & 銅鈴 鼻樑突起,沒有龍的 四肢與爪。) (12/19 :在二里頭 發現的 綠松石龍的下方 有一橫排綠松石,不知為何物,是否就是 上圖 銅盤 龍口 下方之物?) (12/18 :注意看 盤龍城 出土 鉞 上方的 紋,我之前乍看會認為是饕餮紋。 (24/1/2 有闌曲內虎首銅戈 江西新干大洋洲 這當然不是蠶紋,這是龍蛇紋。) (24/1/3 :三星堆 神樹腳的神獸 對比上面的虎首銅戈,這應該是飛鳥老虎,尾巴下 往上延伸的是老虎尾巴,老虎是保護神樹的,但是為了一貫性,也要有鳥的特質,賦予神性。) (.12/22 : 比三星堆早六百年 石家河文化 人面形玉饰,二里頭那條蛇龍身軀的脊梁是拱起的,有如這人的頭頂 (12/27:很明顯,這是一鳥人頭,鼻子是鳥喙,耳上一對羽。) 三星堆 青銅面具,看了石家河 你還會對三星堆有違和感嗎?很明顯,石家河 是與饕餮有關,而三星堆則是對石家河作了突出重點--凸眼,傳承了大耳(這是最引起我注意的),注意看耳朵也有耳洞,只是石家河比較大,斜吊的眼睛(上面的銅鉞上的紋 眼睛也是斜吊),大鼻、長口。由長江下游一直傳往上游,不斷 transform。) (24/1/30 :特別要注意,眉毛 的不成比例。) (12/23:可能 認為 神有獠牙 太恐怖(神是要庇佑人、不是要吃人),就把獠牙去掉,問題來了,這時張個大口也不對勁,就把嘴閉上成為一條型,這樣又不夠神威,就突出眼睛,突出到底就凸成縱目了。此外,還有一點就是這鼻的形狀,類似上面 一首雙身蛇的 蛇頭,也可能是 模擬 上圖的鳥喙。) 三星堆 青銅器 (12/27:對三星文化感到特異的緣由,現在回想,主要是對長江文明的一無所知導致,也就是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洗腦的結果。) (12/27:日本學者成家徹郎認為在商武丁時期,巴國勢力已經進入最強勢時代,擴大到今天南陽地帶,因此被感到有威脅的武丁所攻打。同時成家徹郎還認為,巴國的圖騰是:漢水流域以魚(讀音ba)(. 巴 ?) 為圖騰;四川境內以虎為圖騰;長江以南以蛇為圖騰。) (12/27 :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仰韶文化 看此缸,表面畫有 鳥與魚,三星堆的權杖上就有鳥與魚(是不是往東走,權杖換成了鉞來代表權威,當時,中華大地有一個權杖使用的地理外環(西北環),環以內就是用鉞)。此外 斧 是首領的象徵。 此缸 是 首領的 葬,台灣也有缸葬。) (12/27 :拾骨葬,俗稱撿骨,是一種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廣泛見於東亞各區域,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琉球、東南亞部份地區等地,現時閩海人(閩南人、閩東人)、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仍使用這種特殊的葬禮方式。鄂溫克族中也有這種葬俗。臺灣漢人,普遍實行撿骨的二次葬。) (12/19 :乍看會認為是饕餮紋。這是西周的鼎,所以 紋路有了變化。 這是龍嗎?上方二卷 是 二蛇身 ?仔細看,與故宮的龍盤都可以看到額頭菱形,但是上面的冠不同。到了周,饕餮紋就開始謝幕了。) (24/1/7 :以二卷的形狀,是老虎耳朵。你看 "朵" 字 的上頭,一樣的形狀。蛇身去了哪裡? 旁邊似乎有兩條 "夔龍" 表之。) (24/1/8 :孟簋 ( ㄍㄨㄟˇ ,用來盛放穀物飯食 ) 西周穆王时器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窖藏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周 銅器面紋 開始變形,饕餮紋 開始謝幕。不過你可以 對比 三星堆面具 額上高出之物。實際上,這是蛇龍紋的鳥形變身。 簋内底有铭文5行42字,含重文符2个。铭文大义为孟的父亲跟随毛公、遣仲去打仗,立了军功,但孟称他的父亲为“文考”,说明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他代替父亲接受赏赐,因此铸造这件器物以此记录这件事情,同时也可能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 (.:很明顯,這是鳥國(三星堆是鳥國)的圖案,是不是去滅了古蜀國。) (24/1/9 :實際上,鳥頭上小的捲是鳥冠,長的捲是蛇身。還有一外垂是 蛇龍的冠。) 三星堆 小型纵目兽面具 高31.5、宽77.4、通高82.5厘米。此物竟然是蛇身。) (24/1/9:不只謝幕,而且還被 羞辱。不過你要看的懂。 对于鸟蛇相斗纹饰,刘敦愿先生有过系统研究,指出“在战国艺术品中,对于鸟蛇斗争的处理,都是鸟类大而蛇类小;鸟类意气风发,直前奋击,而蛇类则始终居于被动地位,蜷缩挣扎,鸟类的形象无不着力刻划,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蛇类则寥寥数笔,简单示意而已,创作的意图在于鸟胜蛇败。) 23/1/2 :江西新干大洋洲 青铜兽面 薄体面具 這兩個可不是羊角吧。可以對照上面的銅鼎) (.1/4:那兩個像羊角的 應該 是 雙蛇身。有節、彎曲,有尾巴,額頭有菱形。) (. 12/27 :不對,一直搞錯了,商 用的 是 蛇龍虎紋,不是饕餮紋,沒有大口。難道 商人 會來自 南方?) (. 12/27 :學者衛聚賢在《吳越民族叢論》中提出,商族可能源自中國南方,後進入中原,吳越族為其後裔。在日本學界,狹玄鬼曾主張殷民族就是吳越民族,白川靜認同殷族與吳越族關係很深,但殷人與吳越族屬同一民族。) (.:可惜,看不到他們 這樣說的理由。看了晚商的銅器,還是蛇龍紋,這就代表這些不會是掠奪來的銅器,也就是說商人確實認同 蛇龍紋。蛇龍紋是具有信仰力量的符號,必然,信仰這符號代表的力量才會用。) (.12/28 :南方說 與 東北說 可能並不矛盾,之前說過,淩家灘文化 與 紅山文化有密切關係。) (12/27 :西周早期 作冊大方鼎 這鼎就直接鑄上 一首雙身蛇。商鼎沒有這麼直接的,為何西周早期這鼎要如此?是不是娶了商人婦? 断代为西周早期前段康王室的青铜器,康王,即姬钊。周朝第三任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周成王姬诵的儿子。公元前996年,在镐京去世。作册大方鼎,1929年出土于洛阳马坡西周墓葬,现存世四件,分别藏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1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件,美国诺福克赫美地基金会1件。另外,西周早期 王方鼎 造型一樣。) (24/1/7:昨晚看了美國博物館青銅器館藏影片,大概想通了,周人不喜歡商人故弄玄虛之紋,喜歡動物之像(寫實派,不喜歡抽象派,說得不好聽就是比較原始的人),既然此圖本來就是一首雙身蛇,就恢復其原形,動物我喜歡。所以,周初出現了此紋,可謂 返璞為真。) (12/27 :《山海经》中有载:“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之蛇。”,這句話讓我聯想到 合肥。有聲韻學專家認為「肥遺」跟「巴蛇」其實是同一種妖蛇。据《山海经》记载,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苗蛮集团的人们崇拜大蛇。) (24/1/2 :巴蛇,巴 又出現了,而且與蛇一起出現。而且是在洞庭湖一帶,來看看 巴 的甲骨文 : 巴,甲骨文像一个人长着不成比例的、又大又长的手(上面七個字例有五個不是如此,似乎有什麼東西滴下來),表示手大手长、善于攀爬的人。五千年前到三千年前,大蜀地区生活着瘦高的长臂人,他们在深山的丛林崖壁间终身攀爬的习惯,使他们进化出夸张的长臂。春秋时期史籍称这种外形罕见的长臂人为"巴人"。 古代漁陽稱大豬為豝。 有學者認為甲骨文的“巴”字像一條巨蛇的形象(這當然是錯的)。古代傳説,有一種巨大的蛇,名為巴蛇。因為蛇是緊挨着地面爬行,所以“巴”字有挨着、緊貼、靠近的意思。引申出粘結、粘住的意思來。如,鍋巴、泥巴、鹽巴等。乾巴巴、緊巴巴,是説粘結住的東西很乾、很緊。 (.1/4 :會不會是對的,確實是蛇。甲骨文 的人 是 站著 彎點腰,不是跪著。女的甲骨文才屈膝。甲骨文中的巴字,表现为大蛇昂首而起所欲吞之形(其實,這是篆書,甲骨文不像。)。《说文解字》中记载:“巴,虫也。) (1/20 甲骨文 巴 感覺是 跪著施法術的人。) (.1/2:巴 甲骨文 沒有 蛇的樣子,但之後演繹出來的意思,都與蛇有關。真正的原因可能與"商"、"辛"一樣(帝辛,周人稱他為紂王),商 變成了 做生意之人,辛成了苦辣),貶抑之。但從之可知,巴 是崇 蛇 之方國,下一個問題,巴 是否包含了 洞庭湖一帶?) (12/24 :商時 饕餮纹青铜胄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你認為 是 饕餮紋嗎? 現在看起來 不是。有大口 獠牙才能吃人,才是正宗饕餮紋。 (1/28 :這是很明顯的 一首雙身蛇。) (24/1/2 :江西 大洋洲 青銅虎 天啊,無意看到虎頭這張特寫,才發現 虎頭是 蛇龍紋,蛇龍加持,神虎也。注意看額頭的菱形。還有一點,下面的影片中 有提到這隻老虎有兩個尾巴,暗示雙身吧。另外,注意,鼻樑是中間突起,這可能說明二里頭蛇龍身中間突起的來由。 (1/28 :頸子側面 是 堆疊的鳥紋。) 背上還有一隻鳥。虎、鳥、蛇 到齊了,傑作啊。還有一點,今天一直在問的 臉龐兩個勾是什麼,竟然在這張圖看出來了,是老虎牙齒。 這其實是上面神虎的 人臉變形,有老虎的獠牙大口,頭上兩長勾就是 老虎的兩個尾巴(兩蛇身,蛇的尾巴是卷的),鼻子就是蛇頭。 (24/1/9 :三星堆遗址 3号“祭祀坑”青铜器局部 像不像,頭上兩長勾。兩個眼睛中間似乎是菱形。正面那個蛇頭上方延伸是有脊突起,可解釋二里頭的蛇身中間突起。二里头、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同款”文物主要有三种:牙璋、陶盉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頭是屈家嶺人北上的據點,而三星文化是長江上游文化,與長江中游有往來,自然文物與二里頭同宗。 商晚期 犧首獸面紋圓口方尊 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也有一個類似的,但是故宮的文物都沒有標明來源,所以,不知道在何處出土,難道都是宮廷收藏?兩者整體造型是一致的,但是蛇冠不一樣,台北故宮的應該是王室的所以有商王冠,此外,三星堆在轉角的頭角比較像大洋洲,可判斷型為長江中游風格。 (1/28 :可看到三星堆在主題外是素面,而 故宮這件 是填滿迴旋紋,而迴旋紋是仰韶文化特點。鳥是三星堆特點。)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执行领队冉宏林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圆口方尊是传世品,它原本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星堆这件圆口方尊,它的肩部有立鸟,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一件没有。 那麼,北京故宮的青銅器是哪裡來的?這是最近在想的事?實際上,金文與甲骨文是一樣的,只是一個寫在甲骨上,一個寫在青銅器上,既然有典藏商周青銅器,就應該有人看過甲骨文,難道沒有古人提到這件事?) (24/1/9:剛剛看到家人養的貓,注意到貓的眼形是外吊的。 華南虎,老虎的眼形 是外吊的。注意看他的額頭花紋) (24/1/7 :虎食人卣 (ㄧㄡˇ) 相传都是在湖南安化县与宁乡县接界处的沩山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二卣出土后时局混乱,两只虎卣不久就流向海外。现存的两件虎卣均一件为日本收藏家于1903年所购,通高35.7厘米,现藏于日本京都鹿之谷泉屋博古馆内。另一件由法国巴黎赛奴奇博物馆于1920年购得,通高35.2厘米。 這就是饕餮,吃人的老虎。有人說是 意 通天。看這青銅器的精緻,讓人會想一想中國青銅器的故鄉在哪裡?吚,側身有牛角嗎? 原來不是牛角,這個有點難解釋,應該是一首雙身蛇,一身有麟,一身光滑。這可能也解釋了我一直在納悶的,為何幾件捲曲蛇龍,兩身不同,乍看以為是立體造型,看了這才知是刻意為之,下一個問題,Why? 曾國良老師表示,以虎食人卣的器型來看,目前有三個博物館珍藏,分別是日本泉屋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及中國湖南炭河里青銅博物館,這三個器型通高35.7公分,而他所珍藏的則為33.5公分,重達4.4公斤。人朝虎胸踞抱,狀至親密,人頭躲至八支虎牙之下,虎的下巴並未現出,赤腳四趾一雙踏於虎之後爪,雙手伸向虎肩,虎雙肩附提樑,提樑兩端為獸首,提樑中間為接合,兩端個有二條細長小龍,而以雷紋做底襯,卣蓋上有立羊(鹿),蓋面左右各有向上捲尾之夔龍紋。 (. 看到這報導文章,看到傻眼,他竟然有三個。這三個都不是仿的嗎?這個入虎口的人表情安詳,完全沒有驚懼之樣,感覺像是母親抱著孩子。虎的背部當然不是什麼象,那就是老虎尾巴。額頭上有菱形的就是蛇龍。) 這是底部,蛇龍,頭上有角了,身上有腳及爪,不過不是雙身,但是看原物,可看到旁邊 有一夔龍,是不是單身的表示就會在旁邊加一夔龍,另一身也。) (24/1/21 巴厘岛(Balinese,印尼)和玛雅(Mayan)建筑的相似程度是惊人的 [Richard Cassaro,12/5/14] Suppressed By Scholars: Twin Ancient Culture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Pacific 這是不是走入虎口?馬雅的很明顯,峇里的應該被改變過。直觀解釋是入天門,虎鎮天門,(門神也),入此門進神界。這也許就解釋上面在虎口的人面貌如此安詳。而虎口也代表死亡,也就是亡者入天堂。 看到這圖,我又暈倒了。英文 是用 Serpent The serpent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widespread mythological symbols; it represents fertility or the creative life force. As snakes shed their skin through moulting, they are symbols of rebirth, transformation, immortality, and healing. The ouroboros(銜尾蛇) is a symbol of eternity and continual renewal of life. 這樣看來,甘肅彩陶瓶上的圖案 有銜尾蛇的意涵。峇里島外貌後來被印度教大幅度轉變。) (24/1/2 :很明顯,就是虎方,從青銅器紋路來看,與商不同,老虎顯著。從上面的頭盔來看,虎方是信 一首雙身蛇的。 此片借用的影片片段,有很大的錯誤,商代沒有騎兵攻擊。以這樣眾多精良的兵器,最後虎方敗給商嗎?從武丁不斷問卜,可知虎方軍力強大。虎方出土了二百多件青銅容器,唯獨缺少觚和爵兩種中原殷商民族不可或缺的酒器。赣中地区的盐矿成为本地经济兴盛之基础。赣中地区盐矿的开采条件便利。看了下集,知道 那裏也有 懸棺。下集的錯誤解讀不少。) (24/1/2 [黃銘崇] 從商代的「C形馬銜」與「尖錐策飾」看商代的「騎兵」問題 小屯M164是一座相當特殊的墓葬,此墓中埋葬了一人、一馬、二犬。馬頭上有相當豪華的玉質裝飾。人的身上則有一件戈,一件馬策。石璋如指出侯家莊大墓區有一些小墓是純粹的馬坑,與車完全不相干,其中有好幾個羈飾、轡飾齊全,並未包含車飾,特別是HPKM1911是最明顯地,顯然是馬直接作為騎乘用與馬車無關。因此,他認為商代已經有「騎兵」。楊泓根據M164的材料認為商代有「武裝騎士」,但不認為商代有騎兵,他認為M164的武裝騎士有可能只是隸屬步兵的武裝騎馬值勤人員。 王宇信指出甲骨文中的「馬」有指稱動物的馬本身,也有指稱騎馬的兵,與指稱車時用「車馬」連稱,三者不同,但可以清楚地區分。馬隊平常分屬於各族氏,到了戰爭時要「登馬」,就是徵集馬隊,或「氏(致)馬」,由族氏提供馬隊,或「肇馬」,啟動馬隊。在一個編制單位的馬隊通常是以三百人為數,分左、中、右三隊,每隊一百人。馬隊的人數少,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常為先遣或斥候。 巡省地方,參與防衛工作,與敵人交戰,追御敵方。擒執敵人等。 任務比較多元。由甲骨文以及考古的證據,說明商代有「騎兵」是證據相當充分的。且「騎兵」的主要兵器之一是弓箭,騎與射是相關的。在商代以前,已經發掘的考古遺址相當多,出土馬骨的遺址卻少得可憐,但是卻在商代晚期的安陽突然出現數量較多的馴養馬,說明在商代的馴養馬的技術可能是外來的。 在車馬坑殉葬的御者,也許如Linduff所說的,是來自草原善於造車、駕車的俘虜。他們以善於造車、駕車、服馬,在被俘虜後為商貴族服務,當貴族死後,車駕與御者並陪葬。) (25/1/8 :犧首獸面紋圓口方尊 商代晚期 這個蛇頭就很明顯,沒有菱形,冠很明顯,對比下面的甲骨文 龍 ,可知 這個冠 就是 辛,兩橫一豎。 可看到 額頭有個菱形。饕餮紋是否來自 蛇紋?饕餮 應該是吃人的虎(你看下圖,兩隻老虎大口 有一個人頭)。婦好的兩個鉞,一把是 饕餮,一把是 蛇龍。蛇龍左右下角 兩個勾 是什麼?菱形上面是頭冠嗎?這讓我想到一個字。上方兩圈是兩蛇身有麟帶爪,左右下方兩個勾 是虎獠牙。 想到的就是龍這個字,你看 頭上有個冠。嘴巴張好大。甲骨文有龍這字,又確定了商代 龍 在中國就出現了。這龍頭上頂著 就是 "辛"。甲骨文、金文中的龍字的頭部,為巨口有牙,頭上方有“辛”字,下方有彎曲之身, 尾部上捲。它後來演變成繁體的龍,"辛"字變為"立",巨口有牙變成為月,龍身成為右偏傍。 商 字 甲骨文。 (1/20 :“辛”,商人“王族标记”。“辛”表王者。而“王之本义,斧也……盖古之王者皆以威力征服天下,遂骄然自大,以为在诸侯之上而称“王”,以“王”之本义为斧故。(王)字本形为斧,而 (辛)为锋刃上向之斧,则 (辛)亦有 (王)义,而 (辛)字即 (王)字倒书也。而此类字倒书在甲骨文以致早期金文中与正书无别。是则所谓 (龙)、 (凤)头上之“冠”不是他物,而是“王者之冠”也。(龙)乃虫形之 与“王者标记” (辛)之合文,喻“虫中之王”。) (.:辛 是否為 商先王 的意思,如果是,則是否就可確認 甲骨文是商人發展出來的。) (1/20 :"它"与"虫"、"也"同源,都是"蛇"的本字,后分化。虫,甲骨文像头尖身长的爬行动物。造字本义:蛇。 有的甲骨文将蛇头写成"箭号"。金文将蛇身写得修长而卷曲。"虫"的"蛇"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它"另造"蛇"代替。 甲骨文 的 "蜀" 就是 有大眼睛(應該是縱目) 的蛇。為何蜀與蛇有關?) 盤龍城 蛇龍紋,兩橫沒有一豎。這個真是冠,什麼冠? 24/2/4 : 應該是鳥羽。) (24/1/24 :玉虎面飾 這個額頭有兩橫。 24/2/4 :很明顯 上方就是 牛,這牛形的最上緣及整個都形同"牛" ,內容是 牛 + 羽冠。) (24/1/19 :剛剛上網查資料,無意中看到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差點讓我暈倒,因為 之前看到長江中游出土的蛇龍圖的冠,類似上面的冠但沒有三橫,與商的冠不同,不知所以,但竟然在此陶瓶上的圖案上出現。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距今5500多年。注意,其身紋是菱形網狀,還有其額頭及頸部的紋路。有足&足爪。 (1/26:surprise! 埃及王。) (1/29 :這圖 隱喻 了 循環,生生不息。) 厚趠方鼎 西周昭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上海博物馆 内壁有铭文五行34字。注意其冠。額頭的菱形特別彰顯。 找到了,這就是我之前看到的,當時感覺很特別。這是盤龍城 铜提梁卣 蛇龍紋。很明顯沒有商 的冠。這可能證明 盤龍城 不是 商城。上面西周的鼎上圖案是拿掉商的冠,回到原始的圖案。注意到 冠與 上面陶瓶額頭也是6片。 盘龙城遗址王家嘴1号墓青铜尊。很奇怪,在盤龍城博物館網站上,只有這一件銅器與其他的不同,有商冠。這一墓可能要特別研究,有沒有狗腰坑,殉狗。 24/1/23 :遺址中規模最大的墓葬位於李家嘴、楊家灣一帶。這些墓葬均為豎穴(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葬坑,然後將棺木置入坑內)土坑墓,面積在10平方公尺左右,超過鄭州、輝縣等地發現的商代早期墓葬。墓葬內有夯土二層台,有棺槨痕跡。墓葬底部有腰坑,內有殉狗和玉戈。李家嘴2號墓棺下中偏東有腰坑,內有狗骨架。) (24/1/22 :獸面乳釘紋方鼎 郑州商城 說是商早期,額頭沒有菱形,沒有王徽。這時還沒甲骨文。新干大洋洲出土方鼎6件,其中的卧虎大方鼎,除了在鼎耳上有立虎等外,其他方面如造型、纹饰等细节,都与郑州所出非常相似。甚至两地所出方鼎的铸造工艺也都相同,都采用全分铸再铸接成形的技术。 主流意见认为,二里岗和殷墟是同一人类群团。那么就很奇怪,因为两者差异很大,殷墟出现了很多二里岗时期完全没有的东西,比如精心制造的马车,比如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为什么? 从绝对年代上看,二里岗遗址出现最早,距今3620年左右,其次是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衰落之际出现小双桥遗址,最后才是安阳殷墟。 郑州和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圆腹鼎、扁足鼎、鬲、三足提梁卣等,也非常相似。二里冈上层出土一种带扉棱且有立雕或高浮雕牛首的圆尊类似风格的尊在三星堆亦有发现。二里冈上层所见铜罍的器形与纹饰,与盘龙城同类器非常相似。二里冈上层铜器群包含有盘龙城、三星堆和吴城三种类型,其中以盘龙城类型数量最多,占最大比例。而从碳十四数据着手梳理上述四地青铜文化的发展脉络,则可以发现以二里冈上层铜器窖藏的年代相对较晚,二里冈上层不可能是其他三地青铜文化的源头。盘龙城早年制造的珍贵青铜器物会最终流落到郑州,被当地贵族收藏和埋葬。吴城遗址开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中期前后,吴城一、二期大约为公元前1550~前1400年,相当于盘龙城四期偏后段至五期;吴城三期大约落在公元前1400~前1100年之间。其中公元前1400年前后的吴城二期末是吴城文化势力最鼎盛的时候,吴城大方鼎大约制造于此时。这时正处于盘龙城五期末六期初,或刚进入二里冈上层之际。据此可知,吴城大方鼎的年代,早于郑州铜器窖藏的年代。如果说郑州铜器窖藏所出部分器物与吴城完全相同,因此而可以认定它们有着共同来源的话,那么,这个来源只可能是吴城,而不是郑州。三星堆青铜器铸造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十五世纪中期前后,衰落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在三星堆大量铸器之际,也正好处于二里冈上层初兴之时,所以,三星堆青铜器制造的年代,显然要早于郑州铜器窖藏上百年。郑州二里冈青铜器群的大部分,包括铜器窖藏中出土的大部分青铜器如爵、斝、觚、簋、提梁卣等礼器,是从盘龙城流传而来的;少部分亦得自吴城和三星堆,如大方鼎应是来自吴城,浮雕牛首尊、罍则是在三星堆制造的器物。盘龙城七期,器物组合为之一变,兵器大增,表明有一股新的势力控制了盘龙城。) (12/28:“妇好”雙鉞 這把鉞 可能 指明 饕餮紋 是 大老虎。所以 是 一虎一蛇,龍虎榜。可知,當時的人害怕的猛獸 是 老虎 & 蛇。看了 大洋洲的鉞 得知 右邊鉞上的一排三角形應該是 老虎的牙齒。) (24/1/5 :現在可以知道,分別代表兩隻神獸,一隻是大老虎衍生的會吃人的饕餮,另一隻是 蛇衍生的 會吃大象 的 肥遺。) (24/1/6 :後母戊鼎 ,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重832.84公斤,可能為祖庚(武丁之子)或祖甲(祖庚之兄)為祭祀母親而鑄造。 這個鼎是蛇龍、虎、魚大成之鼎(沒有鳥?)。鼎面、鼎腳 佈滿一首雙身蛇龍,鼎耳外面是 雙虎嗜人,鼎耳側面 是好幾條魚。要看細節可以到國家博物館網頁 放大來欣賞。網頁注文有誤 這不是饕餮紋(其有大口),蛇龍紋比較妥當,可以看到中央一個頭,左右雙身。 這時候 蛇身已經長腳了,更像龍了,在往龍的方向轉變。如果不知道雙身,就會看不懂,以為是羽毛。問題來了,有雙身的話,那頭上那兩朵是什麼?難道是老虎的大耳朵?虎蛇的合體?老虎的耳朵、老虎的獠牙。從鼻樑脊的突起(可參考上面大洋洲老虎),也可推出三星堆眼睛突起成縱目,一樣道理。注意,額頭是有菱形的。 (24/1/8 :有沒有感覺,一半 就是所謂 夔龍"。) 就是因為看了此圖,老虎特別強調了大耳朵,所以感覺上一圖蛇龍上是大耳朵。兩個圖案的構圖是一樣的。竟然是耳朵,真的是很難看出。不過要注意老虎的背脊有粗條,是不是蛇身? 感覺還是 大洋洲的那隻老虎。) (24/1/29 :雖然這是鼎的耳,但是局部觀之,可視其為一個門,與馬雅&巴里 的門 思維一致。) 妇好墓出土短辫玉人 胸前 也有 蛇龍紋,因為有蛇龍文,代表他不是奴隸或戰俘。在北京、東北 可以看到這樣長相的人。) (24/1/7 : 婦好墓出土 跪坐玉人,高7厘米 右腿飾S形蛇紋,玉人腰後的玉柄,難道是 蛇龍的雙蛇身。注意看所謂"玉柄"上的紋,上身有麟、下身光滑。我認為是婦好的機率很大,因為整體相當高貴,髮型、衣服、飾紋。可惜,網路上找不到右腿蛇紋,這個左腿飾紋也看不清楚。此玉應該是在婦好過世後打造陪葬,神化他了。有一點值得注意,婦好墓考古未見其身。) (24/1/23:两股外侧亦各饰蛇纹一条,其中一条顺宽柄延展,构成重要装饰。) (24/1/24 :找到了側蛇紋,河南博物館 網頁。妇好墓出土的蛇纹玉人(小屯M5:372)、T形腰饰玉人(小屯M5:371) 原來兩玉人 都有蛇紋。而且 男的還是兩條,一條從手臂到後背,而且男的蛇身 有很多菱形,難道這一位是武丁。女的手臂上是鳥嗎?男的是蛇,女的是 蛇龍,蛇造型不同。) (24/1/26:可以判斷 一位升天,一位未升天。另外一位沒有紋身,應該是僕人,隨伺之。) (24/1/9 :三星堆 人首鸟身青铜像 這裡也有所謂的 "玉炳"。讓人感覺是尾翅,但不是的。) (12/24 : 有沒有看出 這條陶缸組成 為何? 湖北天门石家河印信台遗址 祭祀场 一脈下來,看來有可能破解了,一首雙身蛇(龍) 的蛇身。前方就是他的頭,其實他的頭有兩個眼睛,可能是那扣碗、倒扣缸。可惜考古人看不懂,不知有無原始整體相片,尤其是上方頭部,還有如何收尾(9m,32節,尾部轉彎)。竟然把缸取出個別收藏,無語。陶寺那蛇就是一節一節的。) (12/25:看到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二里頭那條蛇為何沒有雙身?答案是,你仔細看那部影片,片中考古人發現很特別的是 綠松石組成的蛇身,其脊部分是特意拱起來的,不知所以然,現在知道了吧,其實是雙蛇身,以脊凸出示意。第二,很明顯二里頭是來自石家河文明(至少領導人),那麼為何婦好要用這個長江中游的特色符號,商為何要用蛇龍紋?) (12/25:很多很多学者有专著。兽面纹(最早是象牙)最早起源于南岭,现在最早发现的是湖南怀化高庙文化7800年前,后来流传到洞庭平原彭头山城头山古城,然后流传到屈家岭石家河玉器上,然后流传到蜀陕西中原良渚石器玉器上,最后商周青铜器上。但是良渚的形态有异,当时怀化高庙与南岭南是同一体系(新石器和农业开端于此),不排除是南岭南边起源,兽面北传到了高庙,另一部分直接走海路去了良渚,所以形态不同。也不排除良渚兽面是从洞庭彭头山或屈家岭文化流出的变形。夏商的兽面青铜形态与屈家岭石家河三星堆的形态细节更一致,但也不排除良渚兽面流传到建立山东两城文明并西进建商兽面。) (24/2/23 :聯想到 牙璋的 分布。南方沿海也有牙璋。) (12/25 :二里頭綠松石銅牌 這當然不是 饕餮紋,這是 蛇龍紋) (12/27 :三星堆博物館,蛙形金飾片。蛙形飾長6.96厘米,寬6厘米,厚0.04厘米。 很有可能是 蛇龍紋的變體。應該不是青蛙之類。沒看出蛇龍紋是不會想到,蛇頭是在下方,所以下方是有頂尖的。 三星堆 牙璋。) (12/21 :白草坡西周墓 周天子的墓葬採用了「不封不樹」的形式,所以後世很難發現。在洛陽已經發現了東周八位天子的墓,1928年,位於河南洛陽漢魏故城附近一夜大雨的侵襲後露出了一個洞,發現了很多寶物。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帶著士兵來到了金村挖了整整6年,挖掘了八座古墓,出土了千件文物,這些文物後來幾乎全被運到了國外並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和古玩市場上。直到1946年才被確定是東周的周天子墓。至於西周天子的陵墓還尚未發現。) (.12/22 : 日本 也搜去了不少。盜墓賊 盜走的 國寶 就 賣給收藏家,所以 流落國外的國寶眾多。三菱、住友這些在明治維新時新興的實業,在百年前便以傲人的收藏名震一時,這些社會新貴所收藏的中國古代銅器品質一流。住友家的銅器更是揚名海外,住友友純從189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銅器,二十年間壯大成為最大收藏家。《泉屋清賞》與增訂本便以傳世古的熟坑(處理掉土、銅鏽,生坑是保持挖出時的面貌)銅器居多。1916年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自視為清遺民的羅振玉(1866-1940)在京都出版《殷墟古器物圖錄》一書,向世界介紹殷墟發現的器物。在此之前,殷墟的出版主要集中在有字甲骨,此書可說是第一部介紹字骨之外的銅、石、骨器之作。1920年代,河南新鄭、洛陽金村、山西渾源古墓被盜掘,一批批新穎的青銅器和玉器湧入市場,讓人大開眼界。大量湧現的出土器吸引收藏家投入,包括根津嘉一郎(1860–1940)、嘉納治兵衛(鶴翁,1862-1951)以及藤井善助(1873–1943)都在此時展開他們的青銅器收藏。在神戶地區的嘉納治兵衛擁有日本第二大的中國古代青銅器收藏,他是白鶴酒造第七代負責人,他在1931年成立了白鶴美術館,1934年對外開放。開館圖錄《白鶴金吉集》由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擔任監修,京都大學教授梅原末治(1893–1983)撰寫圖版解說,郭沫若(1892–1978)協助銘文釋讀。) (24/1/7 :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艺术博物馆中国馆以及青铜收藏介绍 東西真多,那件鴞造型確實可愛,經過講解更知其妙,看起來牠的翅膀是與婦好出土一致,提到南方與北方製銅器的差異,更是對我很有價值。看到這博物館把青銅器擺在一堆,對比台北故宮一個個當寶物一排展示,令人百感交集。至於很多青銅器堆在打包場準備打包送出展覽的場面,感觸良多。 美国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美国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由佛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组成,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 安阳殷商青铜展。此片 拍得很仔細,可以看到很多細節。不過,感覺有仿品,調調不對。因為中國有商墓出土的真品,對照下,可以看出真偽,因為要討好西方收藏家的口味,賣出一個好價錢,海外的中國風骨董要特別小心判別。比如說,片中出現的人臉蓋,大致的造型是沒問題的,但是大個嘴就很奇怪。可以推斷 造這蓋的人應該是看過原蓋,或者殘缺的原蓋上半部,這蓋重從新打造以求全,但嘴部不對了。
泉屋博古館東京,如果以代(商、西周、東周)介紹,可能不會感覺很紛雜。也好看出其風格的差異。) (23/1/8 :故宫博物院有180万件文物藏品,其中青铜器有16万件。) (.12/22:既然看了商之大墓,自然想看看周高層的來歷,最主要是看其貼身是如何擺放,就可知端倪。可惜 沒有。不過 不封不樹 讓人想到 => 成吉思汗,所以 周人 有草原氣息是有些端倪。現在,就是要探索,為何 漢語是 主詞+動詞+受詞(英語也是如此),而周遭的語言(至少 通古斯人系)是 主詞+受詞+動詞。) (.12/23:語言上,可能不單是周人的原因,真正是仰韶人,這就解釋了 中文 與 英語文法類似的原因,也就是 Y-T 文明 可能遍佈是整個 歐亞北方農耕帶(在歐亞大草原的南緣),看山東大汶口的巨漢,源自大平原的機會很大,龍山文化 可能是 Y-T 文化融合原來 通古斯文化的結果。至於殷墟找到類似南太平洋基因的人,很可能是有人往南去了台灣,走了南島路徑去了南太平洋,由於島嶼的關係,留下了比較單純(混種少)的基因,去了島嶼一切都凍結了,沒有互動、衝擊。 海岱地区的彩陶始见于距今7000-6000年之间的北辛文化,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之内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前后经历了2000余年的发展。北辛文化彩陶数量甚少、色彩单一、纹样简单。 彩陶蓋瓮 紅山文化 巴音布鲁克草原 那热德太阳祭坛 距今3000年前,中心土堆十分庞大,是个规规矩矩的圆形。外围还有一圈用石头填成的花样圈,平铺在地面。再向外,又是一个同心圆土堆,再向外,仍然是一个同心圆。同心圆外,还有一圈用石头单独围个小圆圈的一组更大的同心圆。红山文化牛河梁祭坛就是由3个同心圆组成的。 紅山 石雕。) (12/24:凌家灘 與紅山文化 有很強的關聯性,是不是 紅山人往南沖斷了仰韶文化帶?讓 山東成了仰韶文化最東邊的孤例?之後,孤立獨立發展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又往西,穿越之前紅山文化向下縱切,又回往影響仰韶人。凌家灘 在 長江北岸,紅山人沒有度過長江天險,良渚在長江以南。) (12/25: 和大汶口人一樣,台灣高山原住民當中,在古代都有所謂的鑿齒之習俗,那就是不論男女,都得把上頜位於門牙和犬齒之間的左右兩顆副門牙,以外力強行拔除。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西拉雅族、鄒族等有類似習俗,一般是作為成人禮的一部分。日本的繩文人也有此習慣。) (.:高山族的朋友,你們知道嗎,你們與 山東大汶口人是同源的,你們是台灣相當早一批來台灣的人。大汶口人以粟,白菜,芥菜为主,與你們一樣吃小米。照理說,南方很早就吃米了,但是你們是吃小米。) (12/25 :大汶口 這片中 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就是他們的房子,之前看的南陽黃山那部片子,提到 仰韶人的築房方式,大汶口人也是一樣,大汶口早期彩陶比較多,中期是黑陶,這些都成為我之前所說的佐證。另外,片中提到的貝塚、還有捕獲海岸外的魚,這兩點又與台灣原住民有可能的關聯。對了,還有一點 是 五六千年的溫暖氣候,這點也與 C-T文明有關,這也就是為何歐亞大草原南緣在當時有一條農業帶。還有,當時這裡產 揚子鱷,也就是說陶寺發現的鼓皮,不一定來自長江。) (12/26 :仰韶文化“木骨整塑”(木骨陶墙),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黄河流域比较普及和流行的一项建房技术,在沿黄的山西、陕西,乃至山东、甘肃等地均有发现。“木骨整塑”盖房过程共分“七步走”—— 第一步,堆土。就是垫高地势,让房子高于地面,以免雨水淤积倒灌。第二步,整地基。远古先民懂得用砂浆、礓石、粘土、干草秸秆,粉碎搅拌成泥,然后浇灌进基坑,凝固以后,其硬度跟现在的水泥不差上下。第三步,立柱子。围绕地基依次竖起“顶梁柱”,再横着捆绑木桩,形成网状,然后在缝隙处填上枝枝杈杈或干草,使其相对整实紧密,从而形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栅栏”。第四步,糊泥巴。泥巴是粘土、沙子、干草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将柱子桩子糊满,稍加平整,就成了四面泥墙。第五步,修整室内地坪,这个用料参考夯筑地基时的泥,铺上去夯实刮平。第六步,将干草柴火一类的可燃物扎成捆,沿着围墙屋里屋外都堆满,再放上一把火,任火借风势熊熊燃烧,让新房在烈火中永生。大火过后,墙壁坚硬如陶,质地如砖。墙壁中间的木桩、木柱或碳化或中空,形成夹层,隔热效果绝佳,冬暖夏凉,连空调都省了。第七步,上房梁。稻草一铺,泥巴一糊,封顶大吉。“泥皮草筋木为骨,点上大火烤成屋”。经过烈火锻炼的房子,外观呈现出特有的砖红色。) (12/22 :[郭静云] 赵尺子先生曾指出,甲骨文所表达的语言有阿尔泰语系的特点,故应源自东北草原地带。如此一来,甲骨文若属殷商王族本身的语文,则应是当时北蒙和松、辽河流域及燕北、南族群的语言之一。殷墟甲骨文基本上是王族所用的文字,据此,我们同样可以推论,甲骨文记载的是王族(或许是古代通古斯人)所用的外来语言。殷商统治者的语言,因其族群源自东北,即先通古斯的发祥地,导致语言研究者发现:甲骨文所表达的语言中,含有阿尔泰语系的特点。只是后经过周王族千余年的统治,可能因其政治中心靠近西北,受到羌、藏族的影响,汉语才深受西北语言的影响,进而形成了汉藏语系的语言族属。殷商贵族掌握政权后,依照南方构字的规律,另行造字,使其文字更加丰富、系统化,以便符合能表达不同的语言,因此,汉字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跨语言的纪录工具。 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二十余个符号,但二里头陶文符号并未构成文句,除了这些符号可能与甲骨文有关外,二里头部分与杨家湾的符号之间,亦有相似之处。东北地区也参与殷商文字的形成,但东北地区文化的贡献应该是采用族徽的习俗。当我们观察殷商早期的先文字时,已有许多迹象显示,长江中游极可能就是文字的发祥地,但此观察及推论,却又缺乏确切的证据。毕竟我们目前只能看到大溪、屈家岭的文字,并没有发现石家河及盘龙城的文字。在殷商以前的青铜器中,只有少数几件刻有符号,其中一些可能源自于盘龙城文化,但其年代与出处尚存有许多问题。 在宜昌縣楊家灣遺址,發現中國最早之象形文字,起源推算到六千年前,比商朝殷墟出土之甲骨文還早了兩千年。楊家灣是長江三峽地區之重要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五萬平方公尺。按出土文物類型分析,其遺址時代應屬大溪文化中期,距今約六千年左右。考古人士從出土之陶器表面,發現一百七十餘種刻劃出來之符號。) 周貴族使用的輕呂劍,是從草原族群的工具刀劍變化的,有木柄,常有裝飾精美的鏤空紋飾之劍鞘。「輕呂」就是匈奴人使用的「徑路」。周文化具有「戎狄性」。劍鞘上是一條蛇。 看看 西周時 西界 是 哪樣的人(應該不是東方人)。刺锋呈人头形,人头颈部为一椭圆形銎 (ㄑㄩㄥ · 斧上裝柄的部分),人像浓眉深目、披发蜷须、高耳巨鼻、吻部突出、腮部有线条粗深的唇形纹饰。人头像剌刃,颔部有椭圆形銎,长胡三穿,援斜出如钩,有脊棱。 半环形钺的形制变化,就钺身装饰而言,西周早期流行饰虎纹,而中晚期则为龙纹。周方在克商戰役中,以姜子牙為師,他在兩軍接觸的一刻,採取以三百輛戰車衝殺,跟隨著三千名專業戰士-執干(盾牌)戈的虎賁,再跟隨大量的執矛的士兵清理戰場的系統戰術) 马家窑彩陶 实际上甲骨文中「周」从「田」形,中间一般带有小点(极少数不带)。到了金文才添增口形。「周」甲骨文均不带「口」,加了「口」的字形要到西周金文才出现。 周之族徽 Great Goddess figurine with a "chair", Trypillian Civilization 5,508 - 2,750 BC (12/31 :周 打敗 商,非常類似 清 打敗 明,之後是少數統治多數,所以,需要周商同宗的述說以利統治。周與商是不同系統,周是 仰韶系統,而 商是夷人系統。他們的唯一聯繫是 他們都是非洲智人演化而來。所以,黃帝等等都是周的記憶,都是很小的群體,因為比周的先祖還早,而周的先祖算是很艱苦的小群體。) (12/18 :盤龍城 重點 :青銅器 生活用具&工具 比禮器多。 陶器 => 青銅器,眾多青銅器的原型 是 陶器,所以看歷史脈絡 要看陶器。比如具有中國特色的 戈 應該是 石釜 演變過來的,當要加長斧頭時(攻擊距離加長),就會發現 頭部過重,就改為尖形。這與體型也有關,維京人就用戰斧+盾牌,也用長斧,因為他們身材巨大、孔武有力。由 戈 這武器,還有用鱷魚皮做的鼓,還有 玉文化....,都暗示著 中華文明 的核心 源自 長江流域。) 維京人 使用長斧。维京盾牌上有背带,在使用双手武器比如长斧、长矛的时候,可以将盾牌背着,既不影响身体动作,又能提供一层防护。两兵交锋近身肉搏之前,先丢一波长矛。长矛主要用于投掷,也可以用来近战。 (12/19 : 5000多年前屈家嶺先民成了河南南陽黄山新的主人 這片子 除了述說了 玉從何處來,如何製玉器。還 指出 屈家嶺 人 北上了,這是重要考古發現,這也佐證 仰韶人 打不過 長江中游國的人,這就指出 他們有能力繼續北上 到了二里頭。 還有一點是 建築風格,仰韶人的房子 是 燒土牆(大概意思),不是 長江中游國的木結構土牆,那麼 二里頭的建築是哪種樣式呢。總之,此片對我而言,很有價值,給個讚。) (12/19 頭戴象徵王冠的象牙梳、享受着肥美猪肉 能征善戰的他還手持兩把玉鉞、胸前懸挂玉璜 剛看完 陶寺 王者之墓 的介紹,就看到 南陽 王者之墓,就證明了 陶寺領導 是 屈家嶺 人 北上的。他們 的 棺有共同點,就是一棵巨木挖出來,想來是船型,坐船去天上,這都代表來於 水的生活環境。還有豬下頜骨 陪葬。毫無疑問,陶寺 來自 長江中游文明。雖然,下層也許有仰韶人。) (.12/19 :看了這兩片子知道了獨山玉,也解決了我的疑惑,就是去台北故宮參觀時,有看到一幅全球產玉的地圖,看到中原一片空白,我在想 難道玉是從那麼遠的地方運來嗎?原來不是如此,看來 故宮需要 修正這張圖了。) (12/19 :南陽玉產於河南南陽市北8公里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獨山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它與只有一種礦物元素組成的硬玉、軟玉不同,是以硅酸鈣鋁為主的含有多種礦物元素的“蝕變斜長巖”。南陽玉的硬度為6---6.5,比重為3.29,其硬度幾乎可與翡翠媲美。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這七件玉器的質料全是南陽玉。四大名玉指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阳“独山玉”、辽宁岫岩“岫岩玉”,以及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当然,还有的说法是和田玉、岫玉、独山玉、和陕西西安的“蓝田玉”。) (12/25:上世纪80年代,在江苏溧阳与安徽广德庙西交界处的宜溧山地,首次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因为玉矿具体位于溧阳梅岭村,故将该玉命名为梅岭玉。所开采出的梅岭玉质地细腻,具一定的透明度,颜色呈白至灰白色,或呈白至青绿色,主要以青玉为主。良渚文化玉材出自江蘇溧陽天目山餘脈小梅嶺) (12/25:凌家灘的「巨石陣」原本有好幾處,很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炸碎了。這些巨石原來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達八九米。 附近的廬江就有專門產明礬石的礬山鎮,在距其不遠的肥東一帶,具備生產透閃石和蛇紋石的地質條件。5300多年前的古人,很可能就近取料,凌家灘玉石很可能就出自廬江和肥東。) (.24/1/1 :當時,看到他們的棺,就想到三峽的懸棺,但是想,可能聯想太豐富了,就沒當一回事,但是之後,看到 巴國的資料,然後是大溪文化,感覺到可能真的有聯繫,就查閱資料,結果是確實有關係。) (24/1/1 懸棺,在三峽一帶,因為地域不同,有的又叫做船棺、岩棺。瞿塘峽的棺木峽、風箱峽,大寧河巴霧峽、滴翠峽,大寧河上游巫溪縣境內的荊竹壩,西陵峽中的兵書寶劍峽,九畹溪等地都有懸棺。“船棺葬”是巴族的獨特風俗。1979年,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向先生從大寧河上游的荊竹壩岩壁懸棺群中取下一具懸棺,據考證是我國古代巴國時候的木懸棺,距今已兩千多年,仍未腐爛。棺木長2.1米,由一段木質細膩、防水性強、不易腐爛的楠木製作而成:把楠木剖成兩半,將中間挖空,棺蓋呈半月形,棺蓋和棺底結合處為子母扣套,未用釘鉚,扣套嚴合,渾為一體。懸棺洞穴選在日照短(每天約一個時辰——2小時)的峽江絕壁之上,岩穴傾斜度為20度,不積水,通風、避雨、乾燥,人跡罕至,古保存至今,完好無損。) (.24/1/1 : 現在,可以知道,如我所說,懸棺習俗 就是 願死者坐船升天。可以看看 之前兩位的棺 是不是楠木。) (12/20 :安陽花園莊東地商代大墓 有點心得,要看民族性質,可以觀察其頭目的墓葬方式,所以,昨晚就找了此片,以了解商人為何類人,首先,看有沒有玉器貼身?有的,所以,可以斷定是東方崇玉民族,而且有玉龍豬,非常可能是來自蒙古東部。與陶寺不同,沒有豬下頜骨,不是用豬,而是用人殅,非常殘忍原始(從婦好可領軍打仗也可以看出,女人都如此兇悍),也沒有銅鈴,可能來自當時的東北森林。另外一個差異,就是殉葬狗,記得看過一篇文章,狗是東北部族打獵的夥伴,家狗的起源是中國東北。二里頭 用 綠松石 而不是玉,而且是用蛇龍形,鄂西北的鄖縣、竹山、鄖西等地產綠松石(長江流域安徽省馬鞍山、銅陵也產綠松石),二里頭來自長江中游機率大。陶寺有蛇龍紋盆有銅鈴(盤龍城墓有發現銅鈴),可見二里頭與其是一脈。二里頭沒有城牆很奇怪,應該如南陽黃山有壕溝,這更證明其與南陽黃山是一脈,依水城市,有如龍盤山等南方大邑。依此推測,鬼方就很有可能是草原文化,也許就是石昴那幫人。) (12/23:秦景公 的墓 也有殉狗 在棺室。其墓也被盜墓一空。) (.: 看了婦好墓介紹影片, 出土的文物就足以開 一博物館了。我越來越覺得 中國的歷史 低估了 商朝,尤其是武丁之後,絕對是中國最早的帝國,比西周還要強盛,所以 甲骨文 在此誕生不是偶然,要有這樣規模的帝國才能孕育出文字。婦好墓有沒有殉狗呢?有的,殉狗骨架6条。) (12/26:道理很簡單,就是周滅了商之後,分封諸侯,再加上周自己本來也是商下的一個方國,你看看 商領有範圍有多大。) (.12/30 :商人為何以殺羌人來祭祖,可推測是世仇,之前,祖先被羌人狠殺,商人殺羌人以告祖先被殺(或被羞辱)之恨。由此來判斷,商人應該來自東北(遼),早與羌人有摩擦。) (12/26:[郭靜云] 殷墟考古資料顯示了當時文明的多元性,殷墟所發現的器物來源頗廣,南跨長江,北跨草原森林地帶,西跨四川、甘肅,東到海洋。殷商時代是許多中國傳統的源頭,也有最早的漢字文明。殷商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集權大國,其跨越了族群文化的範圍,涵蓋了不同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語言的地域。殷商政權囊括了原有的許多城邦與國家,形成規模龐大的多元文明,是故,可以被稱為「上古帝國」。同時,殷商王族所用的新兵器、馬車等標誌物,都指出殷商統治者的文化背景並非本土的,而來自北方草原的成分很明顯。語言學的研究亦顯示,殷商語言乃是源於阿爾泰語系的母音。中華文明之形成與北方草原族群有看莫大的密切關係,殷商帝國的統治者,對於黃河南岸、江河平原的先民來說,便是屬於狄戎之類的族群。) (12/26 :阿爾泰語系(Altaic)主要將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劃為一個語系,有時朝鮮語、琉球語、日語與阿伊努語也會被歸類在其中。) (12/23 :2008年6月,在获知香港文物市场上有这样一批重要竹简后,清华的效率很高,立刻启动调研和收购行动。清华简上的文字是楚文字,很可能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清华简最大的亮点之一,莫过于发现了《尚书》相关文献。在我们印象中,楚国是一个文化比中原落后的国家。但从近年来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楚地文化其实高度发达。嬴姓主要分布在山东,那为什么秦始皇这一支跑到了西边?秦人有两个有名的祖先,飞廉和儿子恶来,都是商纣王的得力干将,“助纣为虐”的代表人物。武王伐商,牧野之战,恶来被杀。飞廉因之前被纣王派到北边出使,逃过一劫。飞廉是躲到了嬴姓的聚居地东方,不忘旧主,不断活动,鼓动大家反周。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然后继续往东,把参与叛乱的东方部落也平定了,飞廉就在此过程中被杀。周公平定东方之后,把参与叛乱的嬴姓人、和飞廉关系紧密的族人,强制从山东迁到甘肃(今甘谷县一带)。周朝给他们的任务是驻守边疆,防御西北的戎人。) (12/31:秦王的始祖很可能是商人,但是其國人是西北人,國風是西北國風。) (12/21:“朱彦民. 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 商务印书馆, 2007” 提出了商族源于燕山以南地区,后沿太行山麓东南下,进入华北平原”。 這張圖 可做參考。 [王明辉 吉林大学] 通过人骨考古学的初步分析,殷商的上层、甚或本身可能与王族成员有关的人群,他们的体质形态更多的呈现出北亚蒙古人种为主、混有东亚蒙古人种因素的特征,这与西辽河流域和东北的西部地区的古代人群有关,这可能暗示了商族的早期起源可能与该地域的古代人群和文化有关。据此推测,商族可能最早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与其他北亚蒙古人种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本身的人类学特征。他具有某些东亚人种的因素应该是由于商族迁徙到东亚蒙古人种为主的中原地区后发生的混血现象,形成了在北亚蒙古人种典型特征下又略带东亚蒙古人种成分的体质形态。 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青铜冶炼,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冶炼较为发达。从辽西矿产资源分布看,铜、锡主要分布在辽西走廊沿线。“种种迹象显示,锡矿当是青铜时代辽西强盛的资源要素之一,很可能又是青铜时代早期联系中原与辽西的物质纽带。 在大興安嶺南端赤峰一帶分布著大小200多處錫礦。在遼西找到了5處錫多金屬原生礦開採遺址。這些遺址的規模都比較大,有成百上千的採礦石器留在了當地,年代相當於中原的商代晚期。 商人建立了洹北商城,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变故,外来的车马在安阳出来了,甲骨文出来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巨大的王陵出现了,大规模的人牲人殉也出来了,大量的北方文化因素出来了。) (12/20:世界上最早的铃源于中国,中国最早的铃,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铃。河南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枚;湖北易家山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了一枚;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二枚。时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至六千年前。古老的响器幻化成了法器、神器。) (12/20:良渚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玉器文化。這些玉器不但類型豐富、制作精美,還用來明確尊卑、劃分等級。當時的國王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玉璧,象征王權、軍權的玉鉞。良渚古城位於浙江余杭,但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並不局限於良渚古城,以錢塘江、太湖流域為中心,北抵魯南蘇北,西到安徽的江淮地區。考古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在江淮和黃淮地帶,與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大汶口人展開了持久對抗。 (.12/23:再往北走就無法種稻了。屈家嶺人往北走也碰到了仰韶人。) 1990年,牟永杭、吴汝祚根据苏秉琦先生的提示,以80年代红山、良渚的发现为主,兼顾凌家滩新发现,提出了中国“玉器时代”的观点。于是,在中华文明中从未被记载的这颗史前明珠逐渐被大众认识。凌家滩的玉、石制作,晚期沿长江向东、西两个方向大规模辐射。良渚文化早期、薛家岗文化晚期分别承袭其理念。 1979年,湖南澧县发现了城头山古城,1991年经试掘得以确认,这应该是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城址,一直延续使用到屈家岭文化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又在湖北天门发现并确定石家河古城,这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城址。至今,长江中游已发现约20座史前古城,广泛分布在江汉平原、澧阳平原及南襄盆地的南缘。这个时期的长江中游有空前膨胀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数量众多的大型公共建筑,统一的宗教信仰,复杂的社会分层与分化,更有强大的公共权力,屈家岭文化及后续的石家河文化分别是在吸收融合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文化因素后形成的,承袭了大汶口文化若干特征。石家河城面积达120公顷,其所在聚落面积达8平方公里以上。 比其晚一千余年的二里头城面积仅12公顷,所在聚落面积约3平方公里。) (23/12/6 :雙槐樹遺址: 北斗九星) (.24/1/1:最近在看一本很棒的 介紹 頤和園的書,發現 中國園林造園也是全球首屈一指。不過看到此書中有兩個錯誤:當介紹十七孔橋時,說道中國以龍作為圖騰,九字由龍形演化而成。這個要修正,看了雙槐樹遺址,可確定九這字的來源是 北斗九星。沒看到這遺址,就無法確認來自北斗(感覺是北斗,但是是七顆星啊),因為之外兩顆中的一顆現在已經暗掉了。其次,在介紹東堤銅牛時說道,傳說大禹治水時,每竣工一處,就鑄造一只鐵牛沉入水底,這個傳說太離譜了,中國到商朝才有青銅技術,要說鐵就更後面了,大禹看不到鐵的,以他擁有的工具要做個石牛都不大容易。) (24/1/1 :在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冶炼铁器,是2009年在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两块铁条,经检测,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也就是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商朝早期。大约公元前14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挮帝国已经掌握了铁的冶炼技术,赫挮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胆寒。他们还改进了古埃及人的战车,使战车更为轻便。在战场上,赫挮人挥舞着铁制兵器,驾驶着铁甲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在我国,开始使用矿石冶铁的时间大致在春秋中期,1956年,甘肃省灵台县出土一把春秋时期的铜柄铁剑,剑柄是青铜的,剑叶是铁的。春秋晚期的铁器已经发现过好些件,其中江苏六合、湖南长沙都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铁制兵器。但铁器代替青铜器在生活中普遍使用,应该是战国时期。在长沙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把战国时期用中碳钢制成的剑。) (. 24/1/1 :當對中國遠古全境的歷史有正確認識後,再來看中國歷史會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楚國、吳國、齊國。此外,有一個歷史課本很少提到的 巴國、巴方,值得多了解。巴加入周一起亡了商,代表商並沒有征服巴,那麼如何南下去建盤龍城?不是有人說 盤龍城是商的據點。) (1/4 有人說:武丁時曾南征虎方,某年十一月派大將望乘協同率軍攻虎方。大軍經曾(今湖北隨州、京山之間)抵長江,再沿江而上經歸(今湖北秭歸)進擊虎方。虎方降服,歸順商朝。) (1/29 :文献中记载的西周昭王(西周第四代天子)两次伐荆楚(商代虎方),最后一次伐楚兵败身亡。傳說為所坐船為膠船,行至水中膠解,溺死於漢水之中。) 良渚介紹的很周詳,片中石家河 那段接陶缸模擬劇 有點搞笑。 (12/25:中華文明 五千歷史 已經 脈絡清晰(甚至 從 新石器時代以來 的完整歷史)。良渚文化 是中華文明的濫觴 。) (24/1/7 :中華文明的核心 就是 稻作文明(玉文化、筷子文化),是稻作文明的巔峰。) (24/1/19 :北方人可能不以為然,那我舉一個例子,西方是麥文化為核心,也就是麵,但是在西方你很少看到 湯麵,而在中國,湯麵是最自然不過的,為什麼?因為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有人說這是野蠻,這樣的說法是錯的,文明自有其道理,中國人用筷子是因為中國的稻作文明的結果,吃米飯要配菜,夾菜用筷子。中國人用筷子之後,就讓使用刀叉的空間消失,這樣之後,料理也要配合筷子的使用來展開,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料理成為中國的招牌之一。) (1/19 :[真實誠現] 大概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古埃及貴族就開始拿叉子來吃東西。不過,一直到200年前餐叉使用法才普及到所有家庭中,在這之前人們習慣用的餐具是刀、湯匙,還有自己的手指。) (1/19 :[台灣記憶] >原住民的主食以小米、稻米(陸稻,不是水道)為主,另有芋頭、蕃薯等。炊具則是使用陶器或與漢人交易來的鐵鍋,架於支柱上,然後將捣舂過的粟米、野菜放入。吃飯時,一家人圍著鍋子,用手或木匙取食,原住民用餐時並不使用筷子、刀叉,而是蹲在鍋子旁邊,用手從鍋子抓取食物,或是用匙舀取。匙的材質有三種,達悟族使用椰子殼製匙,泰雅族使用竹匙,木匙則見於台灣南部的原住民族群。) (.:一百多年前的台灣原住民 有如 中國遠古人 在台灣島 時間凍結般的存在,定格在這裡。) 23/12/28 2023 年 考古 大發現,好多都與中國有關 片中有出現 在地中海海底有類似海昏侯墓出土的 雁魚燭燈?愛琴海古文明、多瑙河古文明,都與 C-T 文明有關。C-T文明 可能就是從小亞細亞 走 愛琴海、黑海西岸(多瑙河下游)再往北走。 23/12/28 這也可能與中國新石器時期及之前有關 24/1/3 No agriculture is no culture. 這句話說得一針見血。此片拍得很好,很有深度,好片。 所以,之前 我們已經知道現在很多食物是源自美洲,但是沒更深入的注意到一點,這些食物不是天生就這麼美好供人食用,他們是經過人"馴化"的(選種的),這就代表 美洲的文明有其歷史、有其內涵。北美平原區的主食是 玉米,南美山區是 馬鈴薯(現在地球可以養活80億人,這倆的貢獻很大,另外還有地瓜(番薯)馴化於中美洲或是南美洲。)。中國的南方是稻米 (衍生了筷子文化,炒菜文化),北方是粟(之後是麥)為主食,東邊養豬+水牛,西邊養羊+黃牛。北美沒有動物可馴養,就獵野牛、鹿,台灣原住民就獵鹿、野豬。片中 對比 同時期的歐洲的狀況,很有深度。中國人也可以想想 同時 中國的狀況是怎麼樣,當然,接下來就是西方人要來中國了,不要忘記,哥倫布往西航行本來就是打算開闢新航道來中國的,誤打誤撞到了美洲。 片中也提到歐洲小麥的生長,這也是我最近才注意到的事,小麥竟然是秋末冬初播種次年春夏間收穫,對生長在吃米南方的人來說,有點不可思議,直覺想,北方冬天不是很冷嗎,植物怎麼生長。冬小麥 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底~6月中下旬成熟。秋末冬初播種,翌年春夏間收穫的小麥。冬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過冬,在春天來臨時,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長大,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黑龍江、新疆、甘肅和內蒙古),以南則為冬小麥。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片中 mesoamerica 是 中美洲文明的意思。meso 是 中間、中央的意思。還記得 美索不達米亞嗎,其英文 是 Mesopotamia,也是 meso 開頭,potamia 為古希臘文 河的複詞,所以其意為兩河( the Euphrates and the Tigris)之間,中文翻成 兩河文明。 這部片子,讓我想到 Jared Diamond 所著的 "Guns, Germs, and Steel"。片子中提到引入的豬逃跑後成為野豬,影響了印第安人的糧食生產,這件事是第一次聽到。 (24/1/25 :農耕社會的形成,促成 陶器的大量使用。) 24/1/11 [.] 第一次看到 石器 是怎麼做出來的,首先要選對石料,要對的石頭,所以做銅器要有銅礦,同樣的做石器也要有石礦。片中也可看到做石器也用到鹿角。 河姆渡文化出土木槳共8件,採用整塊木料加工製作而成,柄部為圓形,槳葉呈柳葉形。有槳必有船,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划槳行舟,用於捕撈和鄰近氏族之間的交通往來。河姆渡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2013年在三七市鎮發現距今7800—8300年的井頭山遺址,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前推了1000多年,也是浙江和長三角地區的首個史前沿海貝丘遺址,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海洋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的祖源。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中,在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大面積的稻穀、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穀堆積層。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説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骨器,器形有鏃、錐、鰾、鑿、針、匙、珠、笄等 河姆渡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基本上是由自己製作的,石器的原料大多就近取材,運用打製、磨製、線切割、鑽孔、刻劃技術製作成型。河姆渡先民卻大量地使用骨、木器,石器所佔比例甚少。生產工具有斧、錛、鑿三種,器形較小,磨製不精,尚留有不少打擊和琢制的痕跡。大多屬於砍伐樹木和加工木構件的工具,有的可作為農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使用功能分為骨耜、骨箭頭、骨鑿、骨錐、骨針、骨哨、骨鐮、骨魚鏢、管狀針等,以骨耜最具特色。1978年,考古學家在河姆渡遺址中,發掘出玦、管、珠、璜、餅、丸、墜等20件玉器,是迄今為止在長三角地區發現最早的玉器。 (.:這一帶 沒有好的石料。) 石磨盘和石磨棒,石斧,石鏟,石刀,石錛,石鑿,石鏃,環狀砍砸器,石網墬,陶紡輪 台州仙居下汤遗址,距今10000多年,现存文化层厚度约1—1.5米。下汤遗址比河姆渡早3000年,比红山文化早4000年,是浙江南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 下汤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古人类收获了谷物之后,将其放在石磨盘上,手持石磨棒在磨盘上来回研磨,使谷粒脱去外壳成为大米。 24/1/12 [.] 昨天才看到 石鏢,今天早上 YouTube 就推這一片,有默契。 河姆渡 石鏃(石矛?),很明顯,上面影片的綑綁比這圖中的綑綁要牢靠。 24/1/20 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中外合作團隊對山西朔州峙峪(Shiyu site)現代人遺址最新研究又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主要包括將峙峪遺址年代從原來的3.5萬年左右向前推進近1萬年精確厘定爲距今4.5萬年、確認峙峪遺址石器組合兼具東西方特色等。對于現代人在與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古人類的競爭中,爲何能脫穎而出並以“環境適應能手”的姿態擴散至全球,學界普遍認爲,高度發展的技術與認知能力及其創造出的豐富多樣的物質文化,是現代人得以成功的關鍵。 歐亞大陸西側以勒瓦婁哇和石葉技術爲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初段(IUP)石器工業,以及遠距離的資源流通、顔料的使用、個人裝飾品的發展等,被視爲早期現代人擴散的重要文化表征。本次研究的峙峪遺址位于被譽爲“東方人類故鄉”的廣義泥河灣盆地(大同盆地)西南緣,發現于1963年,由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奠基人之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賈蘭坡主持發掘並進行初步研究。峙峪遺址處在河流階地上,堆積物自下而上分爲四層,其中文化層(第二層)爲0.9-1.5米厚的河漫灘相粉砂,測年結果和沈積學分析表明該層經快速堆積形成,同時也指示當時人類生活在河道旁的平坦階地上,植被以草原景觀爲主。此次研究工作確認其具有目前中國北方乃至東亞地區年代最早的IUP技術因素,以及骨器加工、個人飾物和遠距離運輸黑曜岩等一系列現代性行爲。 峙峪遺址存在著經典的IUP技術因素,如勒瓦婁哇尖狀器、石葉等。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大量修铤工具,其加工概念罕見于歐亞大陸西側的IUP和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組合中,但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廣泛流行。總體上,峙峪人作爲娴熟的獵人,制作並使用複合工具以獵捕奔跑速度較快的馬科動物,高強度開發食用肉和骨髓,並利用獸皮等副産品,體現出極強的狩獵能力與資源開發能力。除上述兼具東西方特色的石器組合外,裝飾品、打制骨器與遠距離輸入的黑曜岩等都具有重要的現代人行爲指示意義。對遺址中4件黑曜岩石器開展微量元素示蹤分析表明,這些黑曜岩可能源自距離遺址800-1000公裏的長白山或俄羅斯遠東地區。 結合研究團隊2022年于《自然》發表的泥河灣盆地下馬碑遺址距今4萬年前現代人加工、使用顔料和複合工具的系列考古證據,峙峪遺址這次的最新研究發現,進一步支持東亞地區存在複雜的現代人群交流和演化曆史。 24/1/22 [.] 有人認為盤龍城是夏,這個機率是很低很低的。因為 周是不認同蛇龍虎的,這代表他是完全不同的系統,饕餮紋在周之後沒多久就消失了。自然,周不是蛇龍虎系統的,周的商前史不會去找 蛇龍虎文化的盤龍城 當作 夏。 24/1/23 東亞人群和民族起源 我注意到很像這片子是對韓國人播出。弘益大学是韩国的私立综合大学 24/1/23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也是迄今中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距今約6000年,在遺址還發現了世界迄今最早的水稻田遺跡。 真正的城邦,出現在曲家嶺文化時期的江漢平原和澧陽平原,並且明顯呈現出兩大城邦對立的局面。這個對立的局面,到石家河文化早期,以城頭山古城池被廢棄為標誌,兩湖地區統一於石家河文化。 距今9000年的彭頭山文化時期。彭頭山文化的八十壋遺址為「類城池」,因為這個遺址規模大,有環壕,居住區有明顯的城市功能區劃分,但是沒有「城垣」。距今6800年到6300年的湖南湯家崗遺址,有環壕,有環繞土垣,居住區也明顯的有城市功能區劃分,但是「土垣」是堆築,不是夯築,離「城垣」還差一步,可稱作「雛城池」。距今6300年到4800年的城頭山遺址,其城垣就是夯築城垣了,是「真城池」。城垣是城防設施。以後用石頭或磚做城垣,城垣就是城牆了。 良渚古城開始於距今5000多年以前,廢棄於距今4300年左右,它如同是長江文明的一個支流。而城頭山古城池開始於距今6300年,她的城池文明之花一開放,就在大溪文化時期和曲家嶺文化時期引發了兩湖地區的遍地開花般的城池建設,引領兩湖地區進入史前的城市國家文明階段。 在城頭山遺址東門豁口角城內,存在一個用黃色純淨土築造的建築基址,這就是城頭山古城的祭壇。黃土祭壇長徑25米,短徑已露出的部分為10米,總面積達250平方米,已測知最大高度達1米;祭壇略呈橢圓形,是在平地堆築夯打而成。祭壇台面中間高,由中心向四邊沿傾斜。 城頭山考古發現了10座大型陶窯,這說明城頭山的陶器製作,已經專業化。城頭山遺址內出土的玉器不多,共計10件玉器:玉璜2件、玉玦4件、玉簪1件、玉墜1件、綠松石墜和綠松石粒各1件,都屬於大溪文化時期(距今約6400年-5300年)的玉器。城頭山發掘出的玉器與東北的興隆窪玉器及浙江的河姆渡玉器比較,形狀都大同小異,甚至玉的材質有的也相似。這也可以證明,距今6000年前的東北地區、東南地區與兩湖地區是同一個文化體系,他們之間是一直保持聯繫的。 (.:這就說通了 為何 商 要用 蛇龍虎 紋。夷人體系。這就是 造字人造 "夷" 這個字,給了一個"人",因為自己是夷人。可以猜測,紅山人是在滿中國大地找錫礦。剛剛要注音輸入 "夷",赫然發現一個字 "蛇",也有讀ㄧˊ的時候,《詩經.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意為淺薄、自大誇張。我猜,如果不知道 商 的符號是蛇龍虎,就看不懂為何 蛇會讀夷呢。) 24/1/23 大溪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因1959年發掘的四川省巫山縣(今屬重慶市)大溪遺址而得名,大溪也是大溪文化的西線。主要分布在峽江地區和兩湖平原,長江中游鄂西、渝東山地丘陵地區,洞庭湖周圍和江漢平原的一部分。 死者多數實行單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以及很特殊的仰身跪屈葬、仰身蹲屈葬;隨葬品除了陶器和石器外,還放置了魚和龜,有的把整條魚放在死者身上、嘴邊或臂下,這一罕見習俗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原始信仰有關。 24/1/23 《稻穀記》 賈湖遺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位於中國淮河上游支流沙河南岸一個美麗的小湖旁(在漯(ㄌㄨㄛˋ)河市和平頂山市中間)。這裡發現的房址、墓葬、埋狗坑等遺跡數以千計,還有大量的陶器、骨器、石玉器以及鹿、豬、牛、野雞等動物遺骸。大量的炭化稻米、稻殼及石磨盤、石鏟、石鐮等農具的發現表明,賈湖是粳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出土了現在仍可吹奏的五聲至七音階骨笛、具有早期文字性質的甲骨契刻符號、粟及稻栽培遺跡、中國最早的家豬、人工釀酒遺蹟等,發現了大量炭化稻米。遺址文化層C14測年樹輪校正值為 8942~7868 aBP, 這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炭化稻米。 24/1/24 [.] 西方研究學者 搞錯了,中國仰韶遺址的考古,給了正確答案。 [23/8/24 JSTOR DAILY] “Burned House” Mystery: Why Did This Ancient Culture Torch Its Own Homes Every 60 Years? The Burned House Horizon The Cucuteni-Trypillia are not the only prehistoric culture whose record is written in fire. Houses seem to have burned down so often in neolithic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at there’s an academic name for the phenomenon: the “burned house horizon.” Coined by the British-American archeologist Ruth Tringham, it denotes an area that—in addition to Romania, Moldova, and Ukraine—covers parts of present-day Serbia, Croatia, Bulgaria, and Hungary, home of the Criș, Starčevo, Dudești, and Vinča peoples, to name a few. Evgeniy Yuryevich Krichevski, a Russian archaeologist, took a more pragmatic approach. He suggested the prehistoric peoples of Eastern Europe weren’t destroying their structures so much as they were reinforcing them. According to him, the heat of the flames would have hardened the clay walls into a ceramic surface, while the smoke would have fumigated the living space. (.:這位學者的答案是對的。) (.:這又證明 仰韶文化是與 C-T 是一體的。這個發現要感謝介紹仰韶住屋的影片。) 24/1/24 [.] 可能也找到 三星堆 生命樹的 本土 源由。應該是 桑樹,升天樹也。 三星堆 生命樹。現在知道不是生命樹,是升天樹。亡靈由此由神鳥引領去天堂。 [郭静云:拜日信仰演变、神权庙法兴衰与政治变革 ———以扶桑十日、羿射日和十日丧礼神话为线索] 喪 甲骨文。我的野說,這三個口,代表同一個人(亡者,靈魂),沿著樹往上爬升,升天去了。三星堆 也如這字 都是 三分叉 (.:腦中突然想到,"靈" 這個字 中間有三個口。巫師念念不停地祈禱下雨。) 除在从神话中有桑树形象外,古文字也表明,甲骨文“桑”字既用于表达桑田,亦用作动词表达丧亡、丧失、丧灭的事情。“喪”字从“桑”的情况表明,在创造该字的文化中认为,亡者如日,亡靈依随轮值的十日之一出桑而升天,只是当值日球会再西落于地下,而亡者乘日升天之后,不再下地而永生于天界。由此可见,扶桑神话从创造伊始就与丧礼直接相关。古人从对桑树以及在桑树上生活的蚕蛾幼虫的观察与了解中,既形成了十日从扶桑轮流升天的信仰,亦形成蚕母多生且备于羽化的形象,还表达高阶层死者的靈魂乘日升天的信仰。从空间关系分析,这一套形象的发祥地应该就是在长江流域之楚地。 (.:現在知道,蟬會蛻變,蛇會脫皮,都是生生不息,借其望亡者再生。鳥是看的到可以升天的動物(會高飛)。) 扶桑樹,山東東漢晚期武氏祠畫像磚 扶桑樹是由大桑樹組成。太陽女神羲和大神為她的兒子金烏(三足烏鴉,太陽之靈)從此處駕車升起。扶桑是一棵樹,為太陽(金烏鳥)的棲息之地。) [賀南] 日本近代的扶桑傳說研究評述 近年,長沙馬王堆帛畫,四川三星堆青銅神樹,以及漢代畫像石等考古學資料也進一步印證了扶桑太陽樹信仰的存在。而在有關桑樹的傳說中鈴木將和桑樹有關的傳說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榑桑與若木,即與十日傳說以及后羿射日有關的太陽神樹。並提出榑桑與若木應視為同一樹木的看法。第二是從《山海經》中的帝女之桑談到《搜神記》中的「太古蠶馬記」和「園客養蠶」,將此種說話歸類為一類。第三類是《呂氏春秋》中顓頊,伊尹的空桑誕生譚。第四是湯王祈雨的傳說,以及桑樹作為社樹的功能。 好久好久以前,遙遠的東海有一個叫湯谷的地方。湯谷裡有一棵神樹名為扶桑。扶桑有幾千丈高,天帝「帝俊」的十個太陽兒子就住在樹上,太陽神后羿他是太陽家族中的一員,而他射日,就是一次奪權,射殺他的九個兄弟,而留下的那一個,就是他自己。為什麼是十個太陽,在殷商時期的神話中,天上有十個太陽,他們輪流升起。在東海有一仙山,上有一棵仙樹,名為扶桑樹。扶桑樹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看到上圖中,怎麼有一個人拿著弓箭,這是啥意思?google 一下,查到這些訊息。此外,發現日本人研究中國,比中國人還認真,真的是當局者迷。郭教授也是如此清醒吧。) (. 1/26 :原來 生命樹 是翻譯 自 埃及 [mandalashop,01/19/2022] The Tree of Life in ancient Egypt Tree of Life, Papyrus with birds In the Tree of Life, the birds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 life: infancy, childhood, youth, adulthood and maturity. In ancient Egypt, the direction of the east was considered the direction of life, because the sun rose in the east. The west was considered the direction of death, of entering the underworld, because the sun set in the west. They believed that during the night the sun traveled through the underworld to return to the east so that it could rise in the east again the next day.) 24/1/24 [.] 看到這圖,對照 看到的 郭教授的文章,我又要暈倒了。 [Damien AtHope 19/7/4] 7,500-4,750 years old Ritualistic Cucuteni-Trypillian culture of Moldova, Romania, and Ukraine Cucuteni-Trypillian culture 安阳后岗殷商贵族3号墓出土了几件特殊的玉器,一般称为“柄形器”,在其上皆留下了朱书,写着“祖庚”、“祖甲”、“祖丙”、“父辛”、“父癸”等祖先庙名。其意义是作为祖先的“石主”,也就是宗庙里的牌位。所谓“柄形器”的形状,符合甲骨文所见字形,便是表达被祭祀的祖先牌位形象。其实,这些所谓的“柄形器”,最早见于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后来在盘龙城、二里头、二里岗等处经常作为随葬品出现,洹北城、殷墟和两周时代的墓也通见。 這張照片引起我注意的是兩邊入口上方的 V 牛角,當時看此物時,沒看出"祖"器,以為是木柱,看了上面的描圖,才發現是"祖"器。注意看其背部的條紋,是不是 與 甘肅那件陶壺上的動物頭後紋路相同。 (.:注意看,C-T 文化 的 "墓柱" 就是柄形器。也可以看到太極的起源。還有牛角,注意看牛角的造型,中間有突起。在遠古小亞細亞是崇拜公牛的。) 甲骨文裡 有兩個動物的造字方式與其他動物不同,就是 牛 & 羊。而牛很特別 ,兩角中間 有一突起。有如 C-T 上面的 牛。) (2/10 :Vinca 在祭壇上 公牛 & 公羊: 牛與羊。) (24/1/25:難道 一首雙身龍蛇 是 C-T 公牛頭的變形,實際上,雙身是 牛的兩個頭角? (1/26 :這個造型,實際上 是 牛頭女私 合併 注意 人偶的鼻子,從頭頂下來,青銅面圖也有這個現象。下一個問題就是 蛇頭到底是陰還是陽的隱喻? 這是實物,說是女神。 石卯這蛇頭臉的造型,仔細看就如上面女偶,中間從上到下。) bone bull head found in Verteba cave near Bilche-Zolote village, Ukraine (1/26:可能的原因是當時中國大地,沒有這樣的大公牛,南方只有水牛,沒看過這樣的牛角。)) 24/1/24 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 spindle whorl 太極圖,總覺得在哪裡看過這些圖案 四分纹的意思就是四季纹。四季与相关的四方概念是在农耕文化中产生的,这是对二分二至太阳历的形像化表达。通过观测日影和太阳位置以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历法属于太阳历。四分”或者“四方”就是週年四时,二分二至是将太阳公转一週的时间划分为四,这是太阳历最基本的週年划分方法,故也可从意义层面将四分纹(或二分、八分等倍数)称为“日历纹”。 (1/26 :马家窑期的彩陶 瓶口緣這個鋸齒 不是蛇紋。) 屈家嶺文化分布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平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發堀而得名。該文化源自油子嶺文化,影響範圍東到湖北東部的黃岡、鄂州,西至三峽地區,北到河南南陽,南至洞庭湖濱,西北延伸至陝西南部的丹江流域。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約2200年前。 彩陶紡輪是新石器時代最普遍的紡線用具,中間有圓孔,使用時,在孔上插入一支細竹棒,組合成紡錘,然後將野生麻、葛剝出的一層層纖維添續到正在轉動的紡輪上,一根根紗條便產生了。紡輪的出現表明先民們的衣著發生了重大變化,紡織物取代了獸皮樹皮,這是文明曙光出現的標誌之一。 (24/1/25 :Neolithic Spindle Whorls and Spinning Like its 6099 BCE 發明此物 真不簡單 (1/26 :三星堆遗址中发现最多的就是陶器 紅圈的是什麼?我的判斷是 spindle whorl,spindle whorl 不一定是disk。很多地方 就是這個形。藍圈的陶器有三個腳,想通了,就是可以站得很穩,下面可有火加溫,如果你到野外生火煮食,你就知道要找個平面放鍋不容易。黃圈的尖底瓶,其源由,可能與運輸有關,人背、動物馱便利,遠古沒有塑膠袋、編織袋,只有陶器容器,山區、遠程用牛驢騾運輸。用竹編? 裝水。) 酉 甲骨文。這就是 尖底瓶。我說過 地支 就是人間的12個月。可推想,這個月要釀酒了。 在仰韶文化遺址里往往發現一些小口尖底瓶的外壁多系下半部塗有草泥土痕跡,說明人們釀酒時候蒸過的穀物裝在此種器內,在固定於一個地方使其發酵經過一定日期,待瓶內穀物發酵後便可加入清水泡成水酒。 酒 甲骨文 24/1/25 [ Damien AtHope | Jul 4, 2019 ] 7500-4750 years old Ritualistic Cucuteni-Trypillian culture of Moldova, Romania, and Ukraine Trypillian agriculture reached a peak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becoming a civilization complete with cities, a writing system and a state, but ultimately failed to develop these aspects. Huge settlements (Maidanetske, Talianky, Dobrovody, etc.) with up to 3,000 inhabitants and the area of 200-400 hectares did not have urban structure. In other words, these were large rural-type settlements, not cities. A Trypillian state and a Trypillian writing system are topics that have not been raised even by the boldest researchers.” Proto-cities and an elaborate system of signs suggest that the Trypillian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 proto-civilization that was emerging concurrently with the earliest states in the Near East. However, the Trypillians ultimately failed to cross this threshold because of deficiencies in their economy and natural calamities that befell them in the late 4th minimum BC. The Trypillians were able to complete agricultural colonization of the forest-steppe zone in Right-Bank Ukraine stretching from the Prut to the Dniester owing to a warm humid climate in the 6th to the 5th minimum BC . The extensive system of hoe agriculture caused black-soil depletion in Right-Bank Ukraine, and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e region was exhausted. The increasingly dry climate and the advancing steppe delivered the final blow to the Trypillian agricultural economy, causing it to disintegrate around 3,000 BC .” The temple in Nebelivka was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ions. One third was occupied by the inner courtyard, and in two thirds sanctuaries with altars were located. Its scheme is also similar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Karnak Temple in Egypt. Although the building in Nebelivka has no granite columns and its size is smaller than the Egyptian counterpart, both have common features: the courtyard, the front entrance and the central altar, which are located on the same axis, pointing to the place where the sun rises on a special day of the solar calendar.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Karnak Temple is oriented toward the sun rising on the day of the winter solstice.” “Only that day the sun beam entered the chamber where the altar was loc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gates, openings and passages and filled it with light. This phenomenon was called the “solar miracle.” Nebelivka temple is oriented toward the east, and thus to the point of equinox. On the equinox day, the sunlight passed through the main gate, through the entrance to the temple and lit the central altar. In the dark temple, the altar, covered with red clay, shone in the rays of the sun. In the spring equinox in most ancient civilizations, a new year, a new turn of the spiral of time began. This is a day of cosmic harmony. When the world is balanced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day and night is the same. (.:現在 就是要去找仰韶文化區 是否有 廟 了。我判斷應該有。有大門、有院、有 祭屋, 門與祭屋在同一軸線,對準春分或秋分日。C-T 文明沒有文字,就如美洲那些文明 煙消雲散了。) 我認為 這應該 是一隻公牛,人由口進入,這個不是temple造型,這是天堂造型。人進入升天了。"祖"器,還有 太極圖樣(永生) 都代表 去見祖先了。要證實此點,可以問這些東西在何處發現。西方人受基督教影響,所以對遠古也是認識不清。與中國類似的狀況。歐亞大陸的北方在遠古是一體的。 (下標 英文 應該用 sanctuary,聖堂。比較精準。但這不是 sanctuary。) 側面的太極很清楚,背面是封的牆,開了圓孔透光 才搞清楚乳丁,回頭看此圖,發現正面之緣也有乳丁,另外前後面都有波浪紋 (1/27 :Cucuteni Vase 注意看,內口緣也有波浪,正面有 W。) (1/26 :马家窑文化 多层垂弧锯齿纹彩陶罐 這就是波浪紋,那麼這是何意呢?有些陶罐抽象化成為鋸齒。 马家窑文化 肢爪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藏 這就是其意。 沒人想到,C-T 文化考古要到中國找到答案。有人想知道這又是什麼意思嗎? 那你就沒有看 "遠古野說 2"。 马家窑文化彩绘陶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你看這形像什麼,沒錯,就是 W or M。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馬家窯文化有崇拜豐饒女神的現象,整個面貌與C-T 文明一致。) (.1/27:當時看到這陶屋([18/9/22 甲骨文 的起源 (2)]),聯想到 甲骨文 "庚",但對中間一槓不解,早上床上賴床時腦光一閃。 牛也。庚這字 就是牛 加一個半圓罩子,就是 C-T 文化的這個 "天堂"。 所以 唐 就是對 天 說(祈禱),就如 靈 是 祈雨。那個樣子的口,就是對著他說。 (1/29:商代青铜器中的族徽 這 跪的人 手拿著 庚。干 顶可以二岔也可以三岔,都是bull。 康 甲骨文。所以 庚 就是 老天爺。老天下雨了 就是康。)) 24/1/25 [.]大家都搞不清楚,C-T 文化中 這些人偶為何物 剛剛做了聯想,想到的"柄狀物"祖器,為何長得不大一樣,我就想到 C-T文化可能是母系社會,崇拜"豐腴女神",所以 這應該是"祖"器,但是是母系的祖,母親真偉大。 24/1/25 [.] 前幾天看到不少青銅器 上有一排排的乳丁紋,在想其意,剛剛看到此陶器,可能解開了疑惑,確是乳房,代表豐饒。 Ancient ceramic vessel, Trypillian culture, about 6,000 years old 乳钉纹红陶鼎,红陶质炊煮器,裴李岗文化,八千年前 (.1/26:Are You Sure?裴李崗文化(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在仰韶文化之前。我感覺中國之前(10幾年之前吧)的定年不大靠譜。這樣的乳丁紋,需要很深的信仰思維才會如此表現與企求。) 台灣 排灣族 公壺 母壺。蛇的圖案 就是 甲骨文 的蛇。還有一點,上面說 菱形是百步蛇的變形紋。另外看到一論文,鋸齒也是蛇變形,這就讓我想到婦好的一把鉞的圖案。 (.1/26:這些陶器的歷史有多久?有幾百年前出土的嗎?) 排灣族 幾何形蛇紋飾 [排灣族百步蛇紋飾之研究 吳松芳 胡澤民] (24/1/26:獸面紋單鋬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鋸齒排列是蛇紋嗎?雖然個別三角形是一首雙身蛇龍無誤。) 24/1/25 [郭伟民] 一体化,还是多样性?——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进程反思 长江中游地区实际上存在以二元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结构。以汉水为界,北、东地区是边畈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江汉平原汉水以西和洞庭湖地区,是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 彭头山文化的发生,或许是在本土旧石器文化末期的基础上,受到南岭地区文化的影响;或是南岭中心带的甑皮岩·玉蟾岩一类遗存文化因素向北辐射,导致澧阳平原出现了彭头山文化 。 淮河上游属于广义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对长江中游的作用,在贾湖文化时期表现得较为明显,但是在这之后似乎减弱。恰在此时,另外一个区域对长江中游产生了影响,这个区域是长江下游。甚至,彭头山文化的解体,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过渡和转变都可能与长江下游有关。总之,大约是在距今7600年前后,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乃是因为外文化因素对这里产生了影响。长江下游文化因素对长江中游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导致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距今10000多年来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变迁,从此,圈足盘成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重要因素。 彭头山文化的源头可能与广西东北部以甑皮岩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有关联,高庙文化中这种文化因素的关联再一次体现,意味着南岭地区文化对长江中游产生影响的过程,从彭头山文化一直延续到了高庙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阶段。高庙文化的分布范围,正处在南岭地区向两湖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同时表明长江中游距今7600~7000年之间确实存在二元结构的文化体系,这种二元结构就是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南方体系和以城背溪·皂市下层文化为代表的北方体系。 距今6300年以后,长江中游的文化格局又迎来了一次新的重组。长江中游的西南片区(南方系统),原来汤家岗文化和柳林溪文化的分布范围里,产生了大溪文化。长江中游的东北片区(北方系统)则是在稍晚出现了另外的考古学文化——红陶系油子岭文化。与此同时,东南片区的湘江流域则出现了不同于大溪文化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堆子岭文化。汉水中游是仰韶文化(西阴文化)分布区。 這個圖 可能把 仰韶文化區域畫小了 长江中游距今5700年左右的多支考古学文化中,汉东地区的油子岭文化表现得最为活跃。油子岭文化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元的,它产生以后不久,自身发生了明显的特征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由红陶系变为黑陶系,意味着陶器的生产与制作——新石器时代的工业技术体系发生了变化。距今5500年前后,越过汉水向西扩张,越过长江向南扩张,遂使原来大溪文化的地方,悉为油子岭文化所占领。汉水下游和鄂东地区也在此时也尽显油子岭文化之风。因此,包括江汉平原、鄂东大部、鄂西峡江、洞庭湖周边这些区域——狭义上的两湖地区,出现了清一色的油子岭文化,意味着单一的文化共同体首次在长江中游出现,油子岭文化第一次实现了长江中游的一体化。经过油子岭文化整合之后,长江中游迎来了屈家岭时代。屈家岭文化是在油子岭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体继承了油子岭文化的因素。在多个重要遗址如城头山、划城岗、车轱山、石家河、屈家岭等明显可以看到油子岭文化为屈家岭文化所继承,各小区域还自带本区域的特征。虽有这些地方特征的存在,虽然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外围一些文化,如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的某些影响,但屈家岭文化的整体风格却是高度一致。 到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完成了从多样到一体的转变。屈家岭文化的分布地域范围比油子岭文化有明显扩大。向西,进入三峡峡区抵达渝东,向南,溯沅水而上进入沅水中游地区,向东越过大别山进入豫南,向北则直抵黄河沿岸。屈家岭文化另一个特点是它的扩张性,在其发达和强盛时期挥师北上,占据了黄河以南、淮河中上游地区的大片区域,它的因素甚至影响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势力范围。屈家岭时代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城,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20座。 石家河文化是屈家岭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全面继承了屈家岭文化的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石家河文化的分布范围在维持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域的基础上有所扩大。石家河文化在湖南的分布还越过了洞庭湖南岸,达到湘江中游的湘潭、株洲地区。在湖北,则分布到鄂东南而形成尧家林类型,鄂东北越过大别山到达驻马店一带 。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体,良渚古城成了名副其实的王之都邑所在地,其它各良渚文化分布区域次级聚落中心与良渚古城的关系类似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长江下游不同的是,长江中游不同于良渚文化以玉琮、玉钺来定卑尊,或是以某种特殊形态的人工遗存来表征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关系。 石家河古城繁荣阶段,也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与社会高度发达和鼎盛阶段。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长江中游,在史前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覆盖的范围和区域辽阔,它所创造的文化先进,很多的文化因素都为后世所继承。 (.:不要忘記 陶寺,應該說北抵 山西南部。此外,新幹大洋洲不算長江中游?還有一點,商 應該是與 長江中游文化有密切關係。王室圖騰是 蛇 就很明顯了。) 24/1/26 [.] 我真的要暈倒了,看到不可思議的。 [Damien AtHope, Feb 1, 2019] First Human-Male God was Created in the Balkans around or after 7,000 years ago following Harsher climate, Emerging social hierarchy, and Fear of violence 這不是 石卯 石刻上的 蛇龍。這時候,我深深感覺,知之為不知也 The Balkans, where I think the first male god originates is the site of a few major Neolithic cultures, including Butmir, Vinča, Varna, Karanovo, Hamangia. And the threat of violence that accompanied the Copper Age “Kurganization” of the eastern Balkans (and the Cucuteni-Trypillian culture) is associated with an early expansion of the Proto-Indo-European people of a Kurgan culture north of the Black Sea from which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spread out throughout Europe, Eurasia and parts of Asia. In Serbia, a 7,500 years ago copper axe was found at Prokuplje. The European Corded Ware culture 4,900-4,350 years ago used stone axes modeled on copper axes, imitating “mold marks” carved in the stone. 24/1/26 [.] 昨天才說 歐亞北方在遠古是一體的,今天就看到這圖 [Damien AtHope | Dec 17 2020] Aurignacian Period female ‘Venus’ carvings start at 35,000 years ago, then Transfer on to Other Cultures? 24/1/26 [.] 看到 藍色框起來的符號 又嚇了我一跳,一直在找其意,竟然在此出現。何意 ? 去埃及找。 蘇美人的 tokens。Tokens were clay symbols of multiple shapes used to count, store and communicate economic data in oral preliterate cultures. ingot :鑄錠是一塊相對純淨的金屬。這個token的用途知道了,但是為何這個token 要如此畫,還是未知。 PHARAOH TUTANKHAMUN 甘肅 陶罐 的 圖像 額頭與頸背 與此 型態 類似。 24/1/27 [.] 千年不知,竟然被我解掉了。 干 就是 公牛。所以 天干 也。 在周之前,文化上世界是一家的,西亞為主要內涵。為何在周之後中國有了獨特的發展,很可能是中國是稻作文明,而西亞是麥作文明,導致的根本差異。同樣是農耕文明,中國在吸收西亞文化後,展開了本土的特色發展,在長江、黃河組構的超大平原(沖激平原)沃土,展開了獨特的文明。 24/1/27 [.] 在了解 蛇是 商 王室 的 靈獸(fylgjur)後,回頭看 [18/9/22 甲骨文 的起源 (2)] 現在也可以確定 "乙" 是 蛇。 (23/11/8 : [《歷史也瘋狂》:甲骨文起源與埃及文化] 古埃及字母表中「j」 懷疑轉音為「y」,這個轉音是常見的。「蛇」這個字在古代可以讀「yi」,比如「委蛇」這個詞組中即如此。甲骨文中的「乙」 很可能是由這個字轉變而來的。甲骨文中的「甲」來自「太陽」,甚至可以直接寫為「十」,說明了「甲乙」這個排序是與信仰系統有關的,假如頭號是「太陽」的話,那麼「乙」的位序是「蛇」最恰當不過了。蛇本身在古埃及的信仰體系中占據了極高的位置。中國道教中的最高首腦「太乙真人「實際上有可能就是「主持太陽與蛇崇拜系統的大祭祀」的意思。 (24/2/5 :當然,乙不是蛇,因為這造形沒有蛇頭,應該說 蛇是乙的動物象徵。而乙還是與神靈有關。)) 24/1/27 [.] 崇拜公牛 是小亞細亞古文明 然後經過愛情海 黑海西岸 往上傳到了烏克蘭第聶伯河河口一帶(古代農具落後,必須要在軟土耕種,所以古文明都發生在河口、大湖泊。而採集捕獵人群要居住在有獵物、有植披的山水之際。),一段時間後形成 C-T 文化,由於人口的成長,農耕文明就需要分出人去拓展新的土地(農耕文明有搶地的內涵,看台灣的漢人就很明顯),無可避免的,又往東擴散,來到了中國大地,形成仰韶文化(由於兩地中間有很大的範圍是無法耕種區(沒有大沖積平原),所以西方就把其範圍東邊框在烏克蘭)。證據之一就是華人的臉 與 純夷人的臉形 不同,尤其是 鼻子,比較高挺。這個西來的文化精神 進入了甲骨文,周朝推翻商朝,周朝對商朝全面否定,中國文明開始了大異變,後面的人就看不出來了。除了在文字外,還有在語言上留下了痕跡。 24/1/27 [.] 甲骨文 源頭自 Vinca 的機率 很高。所以 在 大溪文化(看來是 巴) 出現了些字符。甲骨文中 筆劃很少、其意有玄 很可能出自 更遠早文明。 The Vinča symbols, sometimes known as the Danube script, Vinča signs, Vinča script, Vinča–Turdaș script, Old European script, etc., are a set of symbols found upon Neolithic era (6th to 5th millennia BC) artifacts from the Vinča culture of Central Europe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要注意到,這些地方 都是仰韶區,也證明是 C-T 區 Cucuteni–Trypillian & Vinca Culture/Old Europe The Danubian cultures established themselves in the 7th millennium BCE, and they underwent various changes down to the 4th millennium BCE - different cultures like Cucuteni-Tripolye, Starcevo-Cris, Vinca, Hamangia and Gumelnita-Karanovo are local variations, but also temporal ones. They share a lot of common features, and we know that there was a lot of contact among them, hence the umbrella term "Danubian cultures". The Vinča culture is a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Southeast Europe, dated to the period 5400–4500 BC. The Vinča culture occupied a region of Southeastern Europe (i.e. the Balkans)corresponding mainly to modern-day Serbia and Kosovo, but also parts of Southernmost Hungary, Western-Central Romania (Oltenia, Transylvania), Western Bulgaria, Eastern Croatia, Eastern Bosnia, Northern Montenegro and North Macedonia. Vinca symbols developing further into a full-blown script (if they werent already) would be aided by stratification /hierarchisation, with the mega-villages turning into City states. That would not be a "surviving Cucuteni-Tripolye" but it could be a Danubian Script TL. (.1/29:古 多瑙河文明。) (.1/29﹕可能有人說,那太好了,只要去查 Vinca Symbols 的 意思,就可知甲骨文了。當初我也這麼想,結果不是想得美。最後的結果,可能剛好相反,要由甲骨文 去 找出 Vinca Symbol 的意涵。因為 Vinca Symbol 是符號,而且這些文明在雅利安人擴張後就沒了,西方也沒人知(至多也是猜),而甲骨文已成文字,而且這些符號又成為組字元件,組出來的字的意思大多是明確的,就可反推 組字元件的意思。不過,還不完全。舉一個例子,就是凡,很明顯 Vinca symbols 中有這一個字。但是就不知其意。 凡 甲骨文 這是庸的甲骨文,上面是 庚,下面是 凡。這是何意?我們從庸的意思,可以猜凡就是非神的一般人,凡人,庸就是老天下的平庸的人物。 幾個人把凡人抬起來,這凡人 就 "興" 了。 Vinca symbols主要與 計數 和 精神信仰 有關,甲骨文引用了其 精神信仰 有關的符號。畢竟巫師是甲骨文主要的使用者。) 24/1/27 [.] 重新檢視 此青銅器 面紋。 铜镈 新干大洋洲遗址。牛角 很凸顯。頂個太陽是焦點。鎛(ㄅㄛˊ) ·是一種形制接近於鐘的樂器,不像鐘口呈弧狀,為平口。鎛體型比鐘大,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 Bull Apis [Australian Museum in Sydney] The cult of Apis was hugely popular throughout Egyptian history. In the complexity of Egyptian beliefs, Apis w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principal gods – some believing that Apis was an embodiment of Ptah when alive and Osiris when dead. 這公牛太陽前 有什麼東西? 眼鏡蛇,又是蛇。上面铜镈的蛇在哪裡?旁邊不是有兩條蛇身嘛。 (1/28 : 再找其他跡象。網路上 已經有人注意到,看到的是刀,因為其有獨特性 : https://www.sohu.com/a/243165299_370364 江西发现埃及古墓,距今3000年,陪葬品超千件! 江西新干大洋洲 弯刀 埃及弯刀或镰剑) 24/1/27 其實 在看 一首雙身蛇虎時,有一點很疑惑,就是為何其鼻孔很凸顯,蛇沒有什麼鼻孔啊,老虎也沒有啊。現在知道了,真的是牛鼻孔。現在腦中有聯想到一件事,就是西遊記的牛魔王。為何不是馬魔王、熊魔王、虎魔王,而是牛魔王。可見有古人已知一二。這時也可理解老子為何要騎青牛西出函谷关。周穆王相會西王母的故事。 老子、周族 很可能 都是 仰韶人的後代。山海經確實有可能涵蓋的地理很廣。道德經這麼深邃的思想來自哪裡?我現在想到的就是 C-T 文明,其陶器上深邃的圖形可以匹配。不怪乎太極圖出現在 C-T 文明。C-T文明沒有文字,在歷史上消失了,但他們的後代子孫 老子 把他們的思想 以 "道德經" 放出光芒。 Cucuteni-Typillia ceramic vessel (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Ukraine) 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老子被尊為道家與道教始祖。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德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24/2/6 :墓葬方向。仰韶文化數以千計的墓葬,死者的頭向都以西向或略偏西北向為主。渭河地區的前仰韶文化,多數墓葬的方向也為西方。中原地區發現的商代和東周時代的墓葬,差不多90-95%的死者都是頭向北方,西方的秦人一般是頭向西方。) 24/1/27 [.] 越來越感覺,中國當時的狀況非常像 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來了傳教士。 24/1/27 [.] 有必要 重新檢視 甲骨文 辛 。 辛 就是牛頭 上 加一橫。天神? 所以 帝 就是 辛 有 壬(天干之一)? 壬 與 癸 巫 這幾個字 來自 仰韶文化(C-T),也是字形簡單難解。巫 的甲骨文 就是 直橫各一壬 成十字型。癸 呈 X 形。 馬家窯彩陶 甘肅馬家窯彩陶文化博物館。好多 巫 字。 瓶口緣 則是 X。 (1/29 :看了 Vinca 符號表,知道 巫 與 X 各有其意,之前,以為是草寫。不過,也有可能Vinca 就是草寫。) 24/1/28 勾連雷紋青銅鐃,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Cucuteni culture ancient handmade ceramic 24/1/28 [.] 全面重新檢視 江西新干大洋洲,發現網路上有深度的介紹,而且其圖很清晰 长江中游的先秦上古文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前世今生https://www.163.com/dy/article/GBSS4HLD05527HB7.html 與石家河的 來比,很特別的 多了 下巴的 鼻孔 還有頭上羽冠。為何? 很可能 其實是牛鼻孔 & 兩個頭角。 可見有繼承 也有改變。別忘了 上面的铜镈上有牛角,下巴左右有牛鼻孔。網上發現 也有石家河的下巴有 兩上勾。 (1/29 :這個眉心的菱形似乎是十字路口的圓環,可能非有特意。下巴有兩上勾,這應該是虎牙。) 吴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原清江县)西南35公里的三前乡吴城村,中心区是一座土城,平面近似圆角方形,城垣在现在地面上尚存一定高度,城垣周边有城壕,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城内有居住区,祭祀遗迹群,铸铜区,制陶区,因此可以断定吴城遗址是方国都邑。吴城遗址可分为1,2,3期,分别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殷墟期和商周之际,期间经历了大约四五百年的发展过程。吴城遗址南约20公里处,即为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从年代上来说,属于吴城二期。吴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含量非常之少,只有少量零星的出土,但古城遗址遗迹保存却比较完整,清晰,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数量之庞大,规格之高世所罕见! (.:如果單一墓 有如此多物品似無道理,有沒有如三星堆依樣 是掩埋坑。) 24/1/2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May 2023] The flow of ideas: shared symbolism during the Neolithic emergence in Southwest Asia: WF16 and Göbekli Tepe Finds from the Pre-Pottery Neolithic site of WF16 in southern Jordan resonate with those from Göbekli Tepe and other sites hundreds of kilometres to the north. Snakes are a pervasive theme in the imagery from the Northern Levant and Upper Tigris . They are depicted on stone plaques, shaft-straighteners, monoliths and stone vessels, and are incised, carved in bas-relief and occasionally sculpted in the round,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realism or abstraction (e.g. Figure 5a–d). While open to numerous interpretations, including links to phallocentrism , shamanism and evolved phobias , snakes are recognised as central to Early Neolithic ideology from north-western Syria to south-eastern Anatolia. (.:Göbekli Tepe在 土耳其,一萬年前。也是 C-T 人的出發地。沒有會想到 幾千年後,這蛇出現在中國西北。) 竟然在後腦袋上。 The Vedic religion developed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during the early Vedic period (1500–1100 BCE), but has roots in the Eurasian Steppe Sintashta culture (2200–1800 BCE), the subsequent Central Asian Andronovo culture (2000–900 BCE),and the 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 Shikha (hairstyle)。According to the Vedic culture, when a person undergoes the cuda-karana-samskara (hair-cutting ceremony) and upanayana (Vedic initiation), he must shave his head, leaving a tuft of hair called a sikha. (.:頭髮只留一小撮。) (24/1/31 :青銅人面 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岡1400號大墓,這個人面出自武丁的大墓,原本屬於寢小室,即王寢的浴室。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眼型、眉毛,頭頂 青銅人面 繪圖。額頭上 紅圈 是 有什麼?難道是蛇。) 蛇頭 Göbekli Tepe. T-shaped stone pillar with representations of snakes Goblekli Tepe 柱子上更多的蛇 石卯 24/1/28 [20. MARCH 2019 / JENS NOTROFF] A rather odd figure: The so-called Kilisik Sculpture from Adıyaman, Turkey https://www.dainst.blog/the-tepe-telegrams/tag/nevali-cori/ 紅圈的應該是蛇。藍圈的是抱個小號的(人?) ,這個情景很像 老虎大口抱人 銅器 The Kilisik Sculpture combining a larger figure grabbing a smaller one by its head below again is reminiscent of another peculiar find of a large composite sculpture from Göbekli Tepe – featuring a larger animal (?) with human-like arms grabbing for another individual’s head, and yet another, smaller, figure underneath. A similar, also composite sculpture was furthermore discovered almost 20 years earlier at Nevalı Çori too (Schmidt 2012, 73-76). 24/1/29 Göbekli Tepe Located in the Germuş mountains of south-eastern Anatolia, this property presents monumental round-oval and rectangular megalithic structures erected by hunter-gatherers in the Pre-Pottery Neolithic age between 9,600 and 8,200 BCE. 這讓我想到 凌家灘 被毀的 巨石陣,會不會類似呢? 24/1/29 [.] 端詳 江西新干大洋洲 三角圓鼎 的描紋圖,腦中出現一個念頭 這個圖案 充滿了 仰韶(C-T)彩陶的 迴旋。我們看 一些仰韶的陶器充滿了迴旋。這是同一個思維 運用到 青銅禮器 上,也就是仰韶的迴旋思維 套在 夷人 的 虎 蛇 鳥 魚 等動物圖騰上。 Chalcolithic(銅器,石器併用的時代石器併用的時代,在新石器時期 與 青銅時期 中間。) ceramic vessels at the Moldavia National Museum Complex 24/1/29 [.] 我不暈不行了。Bull head as decorative element of pottery Trypillian culture https://www.trypillia.com/museum/sacred.shtml 竟然找到 中國青銅器 突出頭 的 原形 24/1/30 [.] 如果 C-T 農耕畜牧人往東擴散,應該在里海北岸 有屯墾區才對。 紅區與藍區 緯度是一樣的,從里海再往東走,就到 鹹海,繼續到巴爾喀什湖(Lake Balkhash),之後就沒有什麼河流了,直到 黃河上游。 裏海(Caspian Sea)的主要淡水入流來源是歐洲最長的河流-窩瓦河,從北端流入。還有烏拉河從東北方向流入。 鹹海(Aral Sea),阿姆河(Amu Darya)從南邊流入。錫爾河(Syr Darya)從東北邊流入。 (2/4 :[YouTube] How a culture you never heard of influenced the Indo Aryan Migrations and the entirety of history雅利安人擴張後,Y-K 文明就消失了。這兩件事都有可能與氣候改變有關。) 24/1/31 [中研院史言所] 牛方鼎 牛是商代常見的祭祀品,考古出土眾多的牛骨,也發掘了牛坑。當時的牛包括水牛和黃牛,商人馴養了黃牛,水牛則是野生的。水牛的特徵在於牛角,其角粗,橫切面呈三角形,和黃牛的圓錐狀角明顯不同。在商代青銅器、玉器等器物上刻劃的牛幾乎都是水牛。 (.:依其所說,這是水牛) (.:水牛 就更證明 來自南方,蛇 + 水牛 都指向 長江流域。) 二里冈立雕牛首圆尊 24/1/31 24/1/31 [黃銘崇] 妲己:一個脈絡式的歷史重建 商貴族不論男女名號中都有日干,也就是甲、乙、丙⋯⋯、壬、癸,大乙、武丁、帝辛、妲己、妣丙等都是例子。在金文中更多,絕大多數作器者會用私名,銘文中的受祭者會用「親屬稱謂+日干」,親屬稱謂顯示他(她)與作器者間的關係。帝辛依照夏含夷的分析,在位長達41年。而且具有「帝」的區別字,如果沒有死於戰爭,原本應有兩位法定配偶進入周祭譜,其中之一是后妲己,她可能是兩者中能力較強的,所以名號被流傳下來。帝辛名「受」。「后妲己」,后是頭銜,妲為私名,己為她所屬的世系群。 (.:讀商發現王室之人名字都有日干,原來命名如此。這幾天,有一想法,到底商末發生了什麼事? 以大局來看,我認為,帝辛遇到的局面是與希特勒一樣的,希特勒認為最終要與美國對決,同樣的,帝辛認為最終還是要與周對決。希特勒為此作準備,認為先要確保無後患,決定先打垮蘇聯,但是最後大軍困於俄羅斯,美英就登陸諾曼第,進擊德國。同樣的,帝辛也決定先打東夷以確保無後患,周也知商的盤算,當商的大軍東出的時候,集結大軍就提早對決,讓商措手不及,敗於牧野,亡國。另外,可以看到 帝 的出現,表示 是 眾王之王,統治幾個部落就可稱王,商王是這些王的大王,就稱帝吧。) 帝辛與二后見到戰場狀況知大勢已去,帝辛決定穿著玉衣自焚,二后也上吊自殺。周方部隊又包圍上來,找到了商王與王后屍體,武王親自上前,先射三箭,再以輕呂劍(一種草原風格的短劍)儀式性地刺商王、后的臉部(毀屍),再以大鉞斬首,把三人的頭顱高掛在旗竿上,一路招搖地攻入大邑商,搶奪商王都,挖掘陵墓,取出銅器與玉器,將戰利品分給有功將士。回到關中以後,武王在周廟卸下商王、后頭顱,進行獻祭。被殺殉廟祭的還有不少重要的商貴族。 (.:如果 看了 陶寺 的慘況,就不會驚訝。世仇也。之前,覺得奇怪帝辛去打戰還帶王后去,太輕率了吧,但看了婦好的斧鉞,有了不同的見解。女能武也。) (.:今天還注意到一點,就是中國的國寶在台灣除了在故宮博物院外,還有在中研院史言所。這是以前沒有想到的。這也是 該所 對中國史前文明 研究位處前茅的原因之一,因為民國38年前 中國考古所出土 的重要文物 還有 資料 都在該所。) 24/1/31 [ 付强 2018-05-14] 談談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人面盉(ㄏㄜˊ) 據賈文忠的父親賈玉波回憶,1940年前後,其曾為通古齋修復過上面這件人面盉。“銅盉是從河南彰德府買來的,系殷墟出土遺物。據說,人面盉修復後,由北京“同益恒”古玩店的蕭延卿、陳鑒塘賣給了上海古玩商葉叔重,經盧吳公司遠銷美國。王德山、賈玉波翻制了模具,從多個角度拍攝了照片,以備複製。以該件為原型,民國時期做了一批仿製品,有三件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其中一件尺寸與該件大小相當,另外兩件略小一些。這三件仿製的人面盉,蓋上和器內均有銘文。盉,水器或調酒器。盉一般作碩腹,腹部一側斜生長出一個管狀的流,另一側有鋬,三足或四足,有蓋,蓋多以鏈索與鋬相連。 (注:鋬 ㄆㄢˋ 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 第一次在網路上瞧見此物,直覺 認為是膺品,因為怎會有商人做這模樣之物,但是剛剛看到了細部的照片,才發現不然。這大有學問。 看出來這是什麼人嗎?首先,看紅色圈起來的兩隻夔龍,有想起來嗎?沒錯,就是婦好的鉞上圖案,兩隻老虎張大口,口中的人在哪裡?這就是答案,上面的人臉,就是那個人。藍色的那兩個就是龍角。藍色的是太陽紋,可見所有龍角上面都會是太陽紋。綠色圈的長條當然就是蛇身了。很有趣,蛇上方又畫了兩隻張口的老虎,蛇身菱形鱗(四層)指向人臉,老虎口中的人就是大臉。黃圈的是一隻立體頭的夔龍,帶有很大的後足爪。蛇頭在哪裡?可能就是這個臉(也許是鼻子)吧。 蛇龍也。真的是精心布置。不要忘記,二里頭那個綠松石蛇龍,不是就有一面大臉嘛。) (.:所以,美國這一件是真品,故宮的是仿品。這一件如此精心的布局,我認為是國寶,傑作。不過,這臉的眉毛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般寫實。) (.2/1:不對呃,上面的人臉銅像的眉毛 就是如此。) (注: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是一座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美術館,與亞瑟·M·賽克勒美術館(Arthur M. Sackler Gallery)共同構成了史密森尼學會的東方文化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將真品看作假品,那一次參觀故宮玉區,看到一塊玉瞄一眼就覺得是假的,因為上面有現代漢字。後來,有人在介紹,才知道上面是 清朝皇帝的提字。想到歷代皇帝覺得天下都是他的,他可以隨心所欲,在國寶上刻下自己的話語,完全沒有國家(國寶)觀念,這樣的國家不敗也難。上行下效,無知的老百姓就把國寶賣給外國人。簡單來說,就是 國不國、民不民。) 24/2/1 The Great Serpent Mound is a 1348-feet-long (411 m), three-feet-high prehistoric effigy mound located in Peebles, Ohio. 我認為 紅圈 是 蛇頭,因為 兩個圓 是眼睛,前頭還有蛇頭尖,不知為何要這樣組成蛇頭。 (24/2/21 :Orphic egg The Orphic Egg in the ancient Greek Orphic tradition is the cosmic egg from which hatched the primordial hermaphroditic deity Phanes/Protogonus (variously equated also with Zeus, Pan, Metis, Eros, Erikepaios and Bromius) who in turn created the other gods. The egg is often depicted with a serpent wound around it.) 24/2/1 Snake worship is devotion to serpent deities. The tradition is nearly universal in ancient cultures, particularly in religion and mythology, where snakes were seen as the holders of knowledge, strength, and renewal. Ancient Mesopotamians and Semites believed that snakes were immortal because they could infinitely shed their skin and appear forever youthful, appearing in a fresh guise every time. The Maya believed in the existence of a trinity with knowledge of the three universes composed of the Jaguar (material), the Serpent (mind) and the Bird (spirit). (.:先周的情形,我就想到美洲的古文明可以參考,那裏可能還保有之前中國大地的精神、物質 面貌。這張圖是近代人畫的,但這個構圖 類似 兩虎嗜人圖(從這圖更可看出不是 嗜人)。我覺得意涵上是類似的。這句話提到的三個動物,美洲豹、蛇、鳥 就對應著 中國大地的虎、蛇、鳥。注意看,那兩條蛇 特別畫出 蛇信,而且,出來的種種是從蛇信出來,而不是從口中出來。還有 蛇 是 心(mind),鳥是 精神(spirit)。) 馬雅文明 羽蛇神。看此圖就知我所言非虛,這就證明 龍 蛇 的關係。注意看,更關鍵的是 婦好玉雕的"柄狀物" (紅線圈)竟然從此蛇神口中吐出來(蛇信?)。藍色圈的迴旋紋,紫色圈的獠牙 都很熟悉了。 Feathered Serpent God 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出來,瑪雅神壇金字塔上這蛇 是三種動物 合體,實際上 可以稱為 龍 了。綠圈的是 羽毛 代表 鳥。 眼 是 蛇。大口是 美洲虎。整個概念與 中國 蛇虎 是一致的,只是又加了鳥,不過,大洋洲那隻老虎,背上就有一隻鳥。 瑪雅文字是中美洲從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各個城邦使用達兩千年的文字。雖然以瑪雅文字記述的樹皮書幾乎全部爲西班牙殖民教士燒毁殆盡,瑪雅文字仍可見於遍及中美洲上百廢墟遺址所出土的緑石、玉器、陶器、浮雕石碑、門楣、石階等考古遺存,爲數可觀。 (2/3:Mexico. Totonaca, Veracruz 300 600 AD 怎麼墨西哥也出現 三星堆 神獸 的大口。 墨西哥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古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曾孕育出奥尔梅克文化、托尔特克文化、特奥蒂瓦坎文化、萨波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后者更是成为了前哥伦布时期北美洲最大的国家阿兹特克帝国。) 24/2/2 [.] 考古 發現的 都是 物質上的演變,現在感覺到,人類 精神上、信仰上在先周 已有萬年以上的發展。 24/2/2 [陳光宇] 從甲骨文推測漢字起源與發展的模式 由賈湖龜甲刻符至商代甲骨卜辭,時間相距達 5000 年。如果我們將目光再放回這 5000 年之間器物刻符的演變,我們注意到兩個現象:(1)幾乎沒有例外,出土刻符的文化遺址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均分布在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流域,同時緊鄰于江河湖泊。可以想見在數千年之間,不同文化區之間的水路交通應該相當方便,適宜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激蕩。例如蚌埠的雙墩文化區即可借助淮河許多支流,北連黃河,南通長江。(2)到了公元前 2500─2000 年,有的遺址出現連串刻符。著名的有屬龍山型的丁公村陶文、南蕩文化的高郵龍虯莊陶片、良渚文化的澄湖黑陶貫耳壺四字刻符以及灰黑貫耳壺的九字刻符等。另外山西襄汾陶寺出土一陶扁壺,有毛筆朱書三個符號。這些成串刻符多已脫離象形,俱作方塊字形,相連有似成詞短句。它們是否漢字前身?與甲骨文的關係如何?其中兩個貫耳壺的連串刻符雖不能解讀,其構型與甲骨文字頗為近似。但是龍虯莊與丁公村的陶片刻符與甲骨文字構形相去較遠,很難看出相承關系。丁公陶文至少有 11 個刻符排列成行,似已構成短文,應該是有一定發展水平的某種文字系統。 24/2/2 [.] 這幾天 在看 細細看 三腳鼎的夔龍腿,看到一個問題,夔龍背 是啥? 剛剛想到了昨天說的虎蛇鳥,就想到 鳥。然後想到三星堆,看出了夔龍背上的就是鳥象徵。鳥虎也 就如同 三星堆的額頭 上的東西。鳥象徵以化身。賦予神性。 同理可知,獸面紋 鼻樑立體,實際就是 鳥象徵成化身,如同上面三星堆銅人臉。從此也可反推三星堆銅人頭實際上是獸面紋的變形,就如同大洋洲的那隻雙尾虎。可以注意到,大洋洲和三星堆 有鼻樑突起,但 商 沒有,同樣的狀況,看商 銅盤上的夔龍紋背上沒有。 24/2/3 苏美尔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滚印图案 有蛇,有牛頭 The Sumrian "Seal of Ibni-Sharrum" -2250 BCE。這是 水牛嗎? 才寫完上面的水牛。立刻, Youtube 又來推薦 此片了。 (24/2/4 日本武士盔甲 牛頂個太陽。) 上一片只提出問題,仍然沒有答案。Youtube 又來推薦一片了。這就比較接近一點,但是我的看法,還要往前去找。 24/2/3 [.] 良渚 有沒有牛呢? 京都 出光美術館 良渚玉鳥。兩個牛角 又 加了兩個牛鼻孔 良渚 三叉形器。這不就是 公牛頭。甲骨文 "牛" 目前考古出土的三叉形器多发现于墓主头部,因此这件器物有可能是冠饰。 24/2/3 [.] 紅山 有沒有牛呢? 紅山文化 玉器 24/2/4 [.] 這可能是百年來最大的發現,實際上 中國 宮殿建築的翹角是象徵 bull 的牛角。內涵是 公牛崇拜。這是我剛剛在做下面這面飾解讀時,頓悟的。 很明顯面飾 上方就是 牛,這牛形的最上緣及整個都形同"牛" (甲骨文的牛,土耳其的牛),內容是 牛 + 羽冠。故宮這件最齊全,下方就是婦好出土盤子下方的 蛇雙身。也很可能是二里頭蛇龍 下方散成一堆綠松石的原形。 幾年前,看到西方人在比較 C-T 與中國類似文物時,發現在C-T temple 陶塑建築上有類似的風格,當時不以為意。但在這兩個月的理解到牛的崇拜,腦裡可能積蓄了足夠的知識,所以有此重大發現。看上方故宮的面飾,最能在腦中出現中國宮廟建築的外形。 飛簷。cucuteni 在 現在的羅馬尼亞 [Kantzveldt Oct, 10 2012] 7,000 year old origins of The Supreme Ultimate (太極) https://www.abovetopsecret.com/forum/thread889324/pg1 The cosmological symbolism also translated onto the human form, thus the man was in harmony with the pattern of the Heavens, man wa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bull, the female associate with the sensual curvature of the feline and the myriad complexities of the bee...certainly they had a Divine couple had stood over the triple gateways of the horizon and the sun rose between them in perfect harmony.... (2/5 :三界:天堂(heaven)、人間、地獄(underworld)。可以聯想到三星堆的三界銅器。) 罗马尼亚 双首人形陶 香港 志蓮淨苑、南蓮園池 南禪寺大殿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山西省五台縣 藍圈 沒有翹角(飛簷),紅圈 應是 牛角 大多數的人可能沒注意到,中國宮廟建築(有神精神的建築物)也是中國特色 。 24/2/4 [.] 看看 日本方面 有何關聯 日本 幣舞式土器(常呂川河口遺跡295a号土坑)縄文時代晩期,約2500年前,北見市位於北海道,面向鄂霍次克海 紅圈的部分,應該是 牛角鳥,鳥鼻很有趣,似乎是CT牛頂凸起的一塊。要注意使用了與CT 牛頭牌子上一樣的點刺成形(描邊)。藍色部分應該是蛇,黑圈的部分找遍網路都沒正照,是蛇頭嗎?本來想此物應該是九州出土的吧,沒想到竟然是北海道最北的地方。 24/2/5 [.] 看看 西方知識人的視角 來看 殷商 考古。 他們看到的(注意到的),商的青銅器製造是古往今來首屈一指。他們提出一個問題是,同時期,其他文明王室貴族最喜的是金,為何商卻鍾情青銅?(.:其實,三星堆是有使用金的。主要理由應該是中原不產金,不知當時山東金礦發現否?我想,另外一個原因是 商人發現 青銅做的武器可以令他們所向匹敵,金子沒有辦法達成。青銅比較實在。) 對西方人無可避免的就是去對照埃及文明,所以此片的標題用有 Tutankhamun 埃及王,所以西方考古會以埃及做對照組。從中,可知 殷商晚期 與 埃及 Tutankhamun 處於 差不多的時期,可見 中華文明 的發展不比其他文明晚。還有一點,西方化驗能力很強,會去化驗鉛銅酒器裝酒後的毒性。又做了統計,平均男性壽命 35 歲,女性 30歲,這是不是引用的數據?從此片內容,可以說 西方對商朝研究水平與成果可能不比中國差。商人喜歡飲酒,這點對我來說一點都不奇怪,這是合乎自然的,舉個例,台灣原住民也喜歡喝小米酒,邊喝酒,邊唱歌跳舞,快樂無比。(我注意到,片中是用 米酒(Rice Wine)化驗,我的問題,商人 喝 稻米酒 還是 小米酒 ?) 此片可能有錯誤,就是稱 武丁為 prince,不知道為什麼,應該是 king吧 ? 雖然,如果用 emperor 是有點過頭,不過 ,帝辛 的 帝 就是 英文的 emperor。此外,該片忽然切到周取代商,他們應該知道武丁不是商的最後一個王,武丁後面還傳了幾個王,才傳到最後的帝辛。片中提到婦好墓之外又找到一個大墓,在距離離婦好墓約500米的殷墟花園莊亞長墓(M54),科學檢驗出墓主是 信陽 地方人士。「亞」指帶兵打仗的武官,「長」是墓主人的家族姓氏。有文章說,"亚长这人体型较大,作战勇猛,具有明显的沿海特色,离海洋越近人体内的重氧含量就越高,必定是出自东部沿海,可能是胶东半岛或者淮河下游地区",與影片所說不同。 [知乎]殷墟大墓主「亚长」是东方大将,草原卫兵为他殉葬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3238206 24/2/5 [.] 無可避免的會想到一件事,商統治的區域不小,那麼商是如何統治這個國家呢?我們可以確定,當時並沒有使用文字來幫忙統治,所以,沒有所謂的典章制度。從良渚文明可知,應該是訂好主從關係,順從關係,重地駐兵,有點類似蒙古草原國家的統治結構,hierarchy結構,也就是大統領 對 小統領統治,小統領要服從大統領的命令,否則宰了你。古時交通不發達,往來很困難,大統領如何下命令給 小統領,還是小統領要定時去大統領王都去匯報。 下一個問題,周接手後分封諸侯,這些權貴是如何去接收封地呢?是去取代呢?還是在其上再建一層?周天子如何治理這些諸侯? [維基百科]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大約歷經276年。周朝代商之際,諸侯初分為公、監、侯、伯、子五等,三監之亂後改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 諸侯有封地國,對封國具統治權。周武王和周公總共分封71國,其中姓姬的諸侯佔了53個,可見周初兩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諸侯多數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稱為「天子」,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並帶兵隨天子作戰。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並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西周時各諸侯國的軍隊並不由國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 《尚書》中的《周書》和《逸周書》是經過後人選編而保存下來的西周文獻典籍的一部分。這些篇章是當時的重要歷史文獻,文章結構複雜,文辭簡練,表現了當時嚴謹的文風。 《詩經》收集有西周的詩歌三百餘篇。其中的《周頌》、《大雅》、《小雅》和《國風》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時期的作品。 24/2/5 [.] 來看看 皇 這個字 的新解 :太陽王 紅圈的三根毛,就是羽毛,羽冠也,所以四根也可以。藍圈的是太陽,紫圈的是王(與考古一致,就是斧鉞)。太陽王也。 24/2/5 [.] 三星堆的牛頭 出現了。 紅圈的是牛頭,但非常特別,他把正規的牛臉濃縮了,只留下半部,就是牛鼻孔,還有原來下方的虎獠牙,當然,原來的臉可能就換成了下面的三星堆神臉,總不好把牛鼻孔、虎獠牙放在神臉的下方,太不協調了。很有特色,思慮很周詳,傑作。藍圈的各個就是 太陽紋。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980408194891830 要注意到,三星堆的銅器大部分都是摔壞的,所以現在看到的複雜銅器大多是拼接的,會不會根本拼接錯了呢,觀看的人心裡要有這個底。比如說,這個人是不是應該在這個位子就是一個大問題。這人身後的一片片三角片應該是山,山上有太陽升起到日落圖案,幾片山圍的是人間。太陽紋飾的平台以上是天堂,有四根柱子,柱面上是獸面紋,從此可推論 獸面紋實際是 天神的形象,對人而言,如何塑造看不見的神呢,那就看各家本事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就說無形。 三星堆 牛角又出現了,這次,甚至虎牙都出現了。紅圈的是牛角,藍圈的是羽冠,綠圈的是虎口有獠牙。很明顯,這是大洋洲那隻老虎的變形。牛虎鳥,眼睛、鼻子都放大特效了。 紅圈的是 牛角,一如大洋洲的神人像,藍圈的是羽毛,綠圈的是虎口,但是牙齒拿掉,因為在地底(或者天上)不用牙齒吃東西。 三星堆 可愛的神獸。紅圈的可能是耳,比較特別的是 綠圈的眼睛,原來在臉下的勾跑到眼睛來了,而其造形如同 牛角 + 太陽,所以紅圈就是 耳朵了,牛角在這裡,另外要注意的就是粉紅圈的下巴,這圖案很熟悉。口下的勾在哪裡?在下巴的兩邊,牛鼻孔在哪裡?在大口兩側各有一個太陽紋。 (2/7:三星堆 的 山 神獸 下巴 造型 與 此山 相同。) 紅圈的是牛鼻孔,藍圈的是口下勾(獠牙),綠圈的是鳥尾羽,黃圈的是尾巴。 三星堆物品出土原始狀態 :puzzle 24/2/5 [.] 玉龙 妇好,這個真的是龍,之前其他地方出的是豬 紅圈是龍角,藍圈是龍爪,綠圈是 龍尾,橘圈是 龍背突起,粉紅圈是虎口。身上有菱形圖案,為鱗。 24/2/5 [.] 看看殷墟的青銅全牛。青銅牛尊 殷墟亞長墓 這隻水牛很憨厚,牛角上(紅圈)又加了一對角,藍圈應該是獸面紋。 亚长牛尊于2001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一所墓葬,是商代‘长’姓家族的礼器,也是迄今为止安阳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通高22.5厘米,长40厘米,重7.1千克。在亚长牛尊身上,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牛耳下方鸟纹,牛嘴附近鱼纹,而最突出的是在腹部两侧的两只猛虎。 24/2/6 [张炜晨] 柬埔寨吴哥寺的设计灵感是“曼荼罗”。曼荼罗最早是出自古印度的文化符号。简而言之,它是古印度人对宇宙认识的抽象,大概是人类最早成体系的宇宙模型之一了。去过西藏的朋友们一定看过很多精美的唐卡所表现的一种方圆结合,中心对称的复杂图案,这就是曼荼罗在藏传佛教中的体现。唐卡和沙画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以二维的现实手段表现曼荼罗的抽象概念。而吴哥寺,乃至所有吴哥遗址寺庙,都是用三维的立体方式来展现曼荼罗。吴哥寺最外围是一圈宽阔的护城河,代表了浩瀚的海洋。护城河包围形成了一个矩形陆地,表示我们人类居住的土地。陆地中央有三层逐渐升高的梯台,这是天界内的须弥山。人们越往上走,就越接近神山顶峰。在梯台最上一层有五座耸立的塔殿,代表着须弥山的五座高峰,正中间的塔殿是主峰,亦是诸神之居。这种结构有时也可称为金刚宝座塔。每一层梯台都有回廊包围,象征着围绕须弥山的山脉。从护城河起始到进入须弥山仙境,有长长的参道引导,两边以七头那伽蛇神装饰,这是人类通往天庭的彩虹桥。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3 March 2012] HEAVEN ON EARTH ----- TEMPLES, RITUAL, AND COSMIC SYMBOLISM IN THE ANCIENT WORLD Julia Hegewald also raises questions of access and entrance. For the Jainas(印度宗教), cosm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are present at every level and in every aspect of templ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ith a more recent perspective than the other papers, Hegewald describes the complex cosmography of the Jaina religion, its imagined continents and mountains. Most striking is the necessity of these images for adherents of the religion: above all, these representations are meant to be seen, contemplated, and ultimately understood, in order to achieve enlightenment. From abstract, hourglass-shape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osmos positioned at entrances, to temples containing models, or themselves fashioned or named in the image of cosmic mountains and continents, the recipro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otee and the object of veneration is manifest. (.:這可能解釋了 三星堆的 宇宙模型(神壇)。還有一點三星堆神壇 有山。) (.2/7:宗教(religion) -> 神(god) -> 天堂(heaven) -> 宇宙 (cosmo)-> 美好天堂塑造(model of heaven) -> 寺廟、神壇 (temple) -> 人間天堂(Heaven on Earth)) (.:看 CT 陶器繪圖與天體有關,正在辛苦的(信仰的、天文的 外文看得很辛苦)看 相關 papers。竟然 湊巧來了 這篇報導。古印度是由雅利安人入侵統治,而雅利安人來自 CT 的東北方,歐亞大草原的東歐部分。這就是為何稱 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 PIE)的原因。所以 印度教很可能與 CT 文明是有關係的。) (24/2/6 :The Yamnaya Culture of Eastern Europe are considered the Proto Indo-Europeans. They were a mix of Eastern European hunter - gatherers and people from the Caucasus Mountains. They carried Haplogroup R1B into Western Europe and R1A into Eastern Europe, Middle East and Asia.) 24/2/6 the Vinča Culture Vinča 讀 vincha。這文化也會燒土建屋。很明顯如此多的陶偶大多是祖先(其他就是神了)。一開始的農墾擴張圖就說明我說過的農耕文明特性之一就是擴張,人口一增加就要找新的耕地。另外一點,片中提到,找不到屍骨,我認為可能就是火葬(cremation),原因是山谷地形,農地稀缺(有人說是 安納托利亞 的傳統)。 24/2/7 [.] 三星堆 之 代表徽 修復後,這形象 與 金沙 的太陽鳥 有拚。高水平的構圖與精神意涵。 (.2/24 :感覺有 Ankh 的味道。 The ankh is an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ic symbol that was most commonly used in writing and in art to represent the word for "life" and, by extension, as a symbol of life itself. The sign has a cross shape with an oval loop at top. 埃及人用安卡象征生命,象征着隐藏在一个人身体内的巨大、秘密的力量,并将留下永生、永存的痕迹。Ankh是埃及最古老的神灵之符,只有法老、国王、王后和众神才有资格持有这个具有超凡力量的符号,因为拥有它就拥有了对凡人生杀予夺的大权。) 這個網頁 照得特別清晰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542203-1-1.html 三星堆 的 牛頭。紅圈的是牛角,藍圈的就是羽冠了。這個牛頭再明顯不過。中間一排是乳丁,再下面是獸面紋(擬神臉)。 三星堆 太陽與牛角。紅圈的應該是原形,太陽 和 兩邊的牛角,也可能 往上是牛角,往下是獠牙(虎),藍圈的應該是再抽象化、特徵化,三角形代表兩支牛角機率比較大。 三星堆 持璋小人像。這展示如何持璋拜神。看到這個璋 想到 干,想到牛角。 竟然 是 辛 在上。不過 辛 是來自干。Vinca Symbols 有圓圈中有十 符號,不知其意。不過,有人說 那是日。此外,先秦文獻皆謂「半圭為璋」(.:非也,圭應該是祖宗。璋 應該是 先王。),看上面三星堆 人像,會不會是兩隻手 拿著 辛。 (2/16 :圓圈中有十 符號 ,難道是太陽。) 24/2/7 國立歷史博物館重新揭牌開館。史博早期館藏的兩批華夏文物,各有動人的遷徙流轉故事。第一批來自開封市河南博物館,民國26年抗日戰爭不久,為避免古物遭受日軍掠奪,館員帶著精心挑選68箱古物踏上南遷之路,由開封經鄭州、寶雞、武漢、宜昌、萬縣,最後運送至重慶,藏於中央大學柏溪分校防空洞內。民國38年國共內戰重慶易幟前夕,這批文物由洞內撤出,其中38箱分由兩架運輸機搶運台灣成為史博館藏,其中包括新鄭、安陽、輝縣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玉器、甲骨文以及洛陽、廣武等地出土的唐三彩等,共計四千餘件。第二批係自日本索還之文物,包括北魏九層石塔、清乾隆無量壽佛大藏絹畫等珍寶,共51箱、十三類合計237件。民國35年考古學家李濟奉命到日本交涉歸還事宜,經過重重困難,成功運回這批重要古物。 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多萬件。根据学者估计,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军劫掠出境。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 24/2/8 [.] 我們來看看 大約與 商 同期或早一點 的 西臺(Hittites)這個國家,與商類似,西臺的武力 是用銅器、馬車 組成,騎兵主要是 通訊(傳令) 與 偵查,這與我之前所提 馬在商的可能運用 一致。這部影片 大概讓我們了解 商的 軍事運用。 "Rise of the Hittites - The Legions of Hatusa DOCUMENTARY" 盤庚遷殷時,西亞的狀況。埃及的領域包含了地中海東岸的大部,並且與西檯國(hittite)接壤,雙方還進行了戰爭。 (.2/17:之前(2000年前吧)讀中國歷史,會感覺中國歷史似乎晚的西南亞文明幾百年,甚至千年,但是在越來越了解商代,將商代甚至更早的中國大地的狀況加入中國的歷史,將會發現中國文明的進程與西南亞文明的發展時間差沒那麼多。) 24/2/9 [.] CT文明及Vinca文明 就可以看到有許多人偶,我的判斷是祖先,與中國商周不同,為何是女性呢?我的判斷是 當時 歐亞大陸北方在騎兵出現前(雅利安人前)是母系社會,崇拜大地之母 豐饒女神。為什麼 婦好 可以當個女將軍統帥大軍,之後就鮮有,因為這時候還沒騎兵,使用的是戰車,女性在戰車上指揮是尚可承受。好多年前看過一篇文章,指出騎馬的出現讓母系社會改變成父系社會,我現在是完全認同。騎馬男戰士或者能夠與之對抗的男人成為家族的決策者(力者),斧鉞成為王的象徵。可以注意到,台灣山地原住民的巫師都是女性(智者)。 24/2/9 [.] 對商朝那時的全球狀況有初淺的了解,可以猜測 西南亞的思想、技術可能在 5到 10 年 就可接觸到 中國大地。 24/2/10 [.] 龍年行大運,滿載而歸。 「年」之本義指莊稼的收成;甲骨文、金文上部是「禾」部件,下部是「人」部件,全字象人背負着禾稻的樣子,表示载谷而归。年獸這說法不知是誰講出來的。 24/2/10 “四川人”三星堆面具与“新上海人”大克鼎对话" (.:如果他們真能對話,三星堆面具 會說 "你的主人 怎麼 滅了我們的主人,害我們被丟到坑中掩埋。) 24/2/10 Bucranium (plural bucrania; Latin, referring to the skull of an ox) was a form of carved decoration commonly used in Classical architecture. The nam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originate with the practice of displaying garlanded, sacrificial oxen, whose heads were displayed on the walls of temples, a practice dating back to the sophisticated Neolithic site of Çatalhöyük in eastern Anatolia, where cattle skulls were overlaid with white plaster. Garlanded (花環) bucrania on a frieze from the Samothrace temple complex Çatalhöyük (加泰土丘) is a tell (a mounded accretion due to long-term human settlement) of a very large Neolithic and Chalcolithic proto-city settlement in southern Anatolia, which existed from approximately 7500 BC to 6400 BC, and flourished around 7000 BC. A feature of Çatalhöyük are its female figurines. Mellaart, the original excavator, argued that these carefully made figurines, carved and molded from marble, blue and brown limestone, schist, calcite, basalt, alabaster, and clay, represented a female deity. 24/2/10 《左傳》和《國語》中春秋時人的言論經常提及「簡策」。但現代考古所能發現的竹簡最早只到戰國時期,而且大多是楚國的竹簡,例如郭店楚簡、慈利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 24/2/11 [Julia A. B. Hegewald, University of Bonn] images of the cosmos: sacred and ritual space in Jaina temple architecture in india The sculptural and architectural reproductions translate highly intricate and convoluted textual descriptions of the Jaina universe into a visual and concrete physical shape in order to make them easier to comprehend. Wall and cloth paintings, carved stone panels, three-dimensional sculpted representations, architectural models, and full-scale temples illustrate various aspects or views of the universe. Small replicas are displayed in shrines as educational tools and objects of veneration. Sacred architecture molded on the cosmos enables worshippers, mendicants, and priests to reenact cosmic and mythical happenings. Particularly widespread are temples inspired by the shape of sacred mountains and certain cosmic continents, to which human beings in reality have no access. The temples offer believers the opportunity to enter extraterrestrial space, to participate in cosmic events, and to anticipate their own enlightenment. (注:scepters 權杖,insignia 徽章;权位标志,capitals 柱頭,柱冠,柱頂。) (.:這解釋了 為何 三星堆 及 CT 有 宇宙 模型。天堂、人間、地下。) 24/2/12 [陈祥麟 浙江复兴国学院研究院] 辰耧说 ——释“辰”及从“辰”字 推究播种农器演进史,商代已经普及拖耧,“辰”即为古拖耧象形。甲金文“辰”与耧的器物特征高度一致,从辰字族亦全面反映出其源于耧及耧播。 耧是播种农具,现存可见的多为两脚、三脚,也有少数相对简陋的独脚耧。耧播是在已经翻耕的或本来泥土松软的土地上播种,故畜力不足时,亦可以人力拖。使用播器播种的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手提(点播)器到手推(点播)器的改进,再演为拖拉式(行播)独脚耧的历程,再由独脚发展为两脚、三脚为主的多脚耧。按耧的基本样式,对它作全侧面的轮廓勾勒,再按照甲金文将长形物体竖立的惯例,将它右转90°,就如 甲骨文 的 辰。 释“娠”。甲文既有,当可以会意求之初义。耧内装种子,譬如女身怀种;女身受“播种”亦即怀孕。释“辱” 娠 甲骨文。很有趣,辰 是對著 女人。也許,此字原意是下種之意,而妊是胎兒在媽媽肚子中成長。兩字原意有所差別。 (.: 辰是播種農具,所以,辰月 就是 播種之月。辰是一種農具是確定的,所以 農 這字 下有辰。 這有如 午 就是杵 一樣確定的。) 24/2/13 2024為國曆閏年,2月迎來4年出現1次的29日,共有366天,不過今年農曆甲辰年、龍年卻是平年,全年僅有354天。對應的國曆日期為2024年2月10日至2025年1月28日,一共354天。 甲 甲骨文 & 金文 甲骨文 甲 两种形式,但是在涉及上甲微的名字時始終是用带框的甲字表示的,而其餘的太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等商王名字都是用不帶框的“+”表示的。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是商代王亥之後的四代商王。但是在卜辭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甲骨字的寫法是有區別的。上甲微的“甲”字外边是全封闭的“囗”,中间有一个“十”。 有人說 :甲骨文甲字中的這個“+”就是商氏族首領居住、布政和祭祀的地方。框代表都邑的四面围墙 (.:之前,我認為甲 是 星星,乙 是銀河。) 太陽 也有可能。 三星堆 青銅 太陽輪 24/2/13 [.] 來看看 從 CT 文明到後來 Scythian 之間 有哪些文明。 Corded ware culture(3000-2560 BC)。Yamnaya (3300-2600 BC)。Fatyanovo(2700-2050 BC)。Sintashta(2050-1900 BC)。Srubnaya (1850-1450 BC)。Andronovo(2000-1450 BC)。Afanasievo()。Gandhara(Vedic) (1500-800 BC)。Fedorovo(200-1450 BC)。Alakul (2000-1750 BC)。Slab Grave (1300-300 BC)。Karasuk (1500-800 BC) SCYTHIAN GODS: The Religion of the Steppe Horse Lords Scythian 斯基泰人,按英文讀法(ˈsi-thē-ən) 翻成 斯基泰 是不對的,斯理安 才比較接近。可以看到 也有一路人馬從波斯 上來,來到 哈撒克 與 CT 往東來的 碰到。 While their origin is debated, a general consensus identifies Scythian cultures of the Eurasian Steppes to be mostly comprised of four main groups: 。Pontic Scythians, around the Black Sea All four had a common cultural identity expressed in their warrior nomadism, their form of government, and unique art and dress. (.:剛好與我推測 CT 文明往東擴張的路徑相同。) 公元前7世纪斯基泰人突然发动对高加索、小亚细亚和亚述帝国的大入侵,掀动了一场欧亚草原民族的大迁徙,或许正是这时,他们的足迹浸染到天山南北,最东到达新疆的哈密等地后,就再也没能向东前进一步。于是一条人种的神奇分界线出现了:沿河西走廊直到青海一线,向东是黄色皮肤的人,向西则是白种人。塞人的消失来自于草原的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匈奴人的崛起。匈奴人的到来,推倒了一块草原民族迁徙的多米诺骨牌。他们第一次胜利便是打败了与塞人同宗的月氏人,公元前177年匈奴人冒顿单于之子用月氏王的头盖骨做了饮酒的杯子,月氏人败走西方。 24/2/13 [.] 感覺 這個 "凡"字 與 CT 這陶器有關係。 Double stand with lid. Fired clay, Cucuteni, 4050-2700 BC 西元前3000年在Biltsche-Zolote 村附近的 Trypillja 類型的彩繪陶器 24/2/14 7 Ancient Celtic symbols SURPRISING MEANINGS Celtic 始於 印歐人,注意到 其 對 三界的解釋(天上、人間、地下)(還有一說,生、死、再生),還有 宇宙的構建,一棵大樹。循環不已,無始無終。這可能解釋了三星堆"生命樹" 都是"三" 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石頭上也是漩渦紋。 (.2/17:很明顯,三漩渦是二漩渦的進化,應該源於 CT。) 24/2/14 Ancient History of Ireland 🇮🇪 Newgrange, Celts, Vikings 片中提到 巨石陣,IE 就是 印歐,印歐文化往東去中國,往西最遠去了愛爾蘭。就如商人橫掃中原大地,印歐人橫掃歐亞大地。IE人喜金用金配飾,商人愛玉用玉配飾。 winter solstice 冬至。summer solstice 夏至,春分 spring(vernal 春天的) equinox。秋分 autumnal equinox。一年當中有兩天的日夜時間長短相等,於是訂出春分與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之中白晝最短。 關鍵是 地球自轉軸線與太陽地球平面不是垂直,而是有傾角(23.4°),而這個軸線的方向不會在地球繞太陽時改變(我從來不知道如此,以為這軸線是永遠相對著太陽)。四季來自每日日照時間長短的變化。 這影片首頁的地球角度是否劃錯了(與影片中的角度不同)?為何 冬至&夏至 是在 橢圓軌道離太陽距離最近、最遠點呢?答案很簡單因為 地球在這一點要轉彎了(可以以這軌道是非常長的橢圓軌道來想像,就好理解。)。小時候,老師說是因為距離太陽的遠近,但實際上是剛好相反(對北半球而言),這件事告訴我,在求學時有好的師長那真是福氣(有知識又有耐心,大部分有本事的人不大有耐心,比較笨的人碰到沒耐心的師長也沒用)。 24/2/16 [.] 壬 應該是 神力。 所以 妊、任、帝 都與神力有關。 任 甲骨文,壬在人的後上方 或 左上方 妊 甲骨文,壬在女人的腹部位置 帝 甲骨文,壬 橫過其身,代表擁有? 癸 甲骨文 巫 甲骨文 24/2/17 The Celtic Serpent of Sacred Knowledge, Fertility and Regeneration 24/2/17 The Serpent in Celtic and Indo-European Myth 24/2/18 [.] 最近,對出土的青銅器是否要處理有了一個想法,對歷史博物館的青銅器應該要 熟坑,理由是要重現青銅器的輝煌。只有對投資者或考古工作者需要生坑,理由是要證其真偽。對歷史研究者而言,甚至仿品都無所謂,只要這仿品是百分之百沒有遺漏的再製作,理由是讓觀者能了解當時的生活樣貌、文化樣貌與想法就夠了,能讓歷史研究者可以測量當時社會的演進、人文狀態、精神追求。也就是能讓當時時空的再現,讓現代人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 “熟坑”指的是一些收藏家為了求得青銅器更加美觀和防止被腐蝕的器物再生鏽變質,將“生坑”銅器洗淨,用合理的化學方法除去銅銹,並塗以蠟,其表層光亮耀眼,底層依然可以保持豐富的色澤。 (.:光亮耀眼不能太超過原本的模樣。) 24/2/18 New Light at Newgrange 影片中提到 在winter soltice 陽光 照入石墓內,在黑暗中燃亮十九公尺長的通道,然後照在內側石壁的螺旋壁畫上。隨著太陽上升,金色的陽光範圍也擴大,然後整個石墓內被照亮。此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之日,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隱含 reborn)。這時 我 感覺 用冬至 這兩字容易讓人誤解,稱夜長至或稱日短至 比較合宜。從這天開始,白天就越來越長了。 冬至也稱為「初歲」,《史記‧天官書》記載:「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 臘明日(即新年),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由漢初往上追溯到周代的曆書,都把「冬至」當作新年。 (.:這就對了,長夜走到了盡頭,白天將開始越來越長,冬天將開始轉折。) 商朝的正月是丑月(今黃曆十二月);周朝的正月是子月(今黃曆是十一月)。周代大司徒以「土圭法」測得一年中日影最長的日子在冬至日,最短是在夏至日。日影最長的冬至日就是太陽斜射的角度最大的一日,這一天之後,從地球來觀察,太陽又將逐漸北返,陽氣漸漸增長,天地之氣在冬至日「一元復始」,開始一個新的循環。於是冬至日就被用作曆書中新歲的開始。漢武帝元封之年,所沿用的曆法已經不準了。漢武帝乃詔御史大夫兒寬和太史令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曆,於太初元年頒行。太初曆是以寅月為正月,就是以立春節氣所在的月份作為一年的開始。從此新年和冬至分了家。 (.:月是根據月亮而定,原則上 12月則是一年,一直循環,正月由人訂。而 24節氣則是根據太陽,冬至所在的月 為子月。選用立春應該是 冬至到立春間實際還是很冷的,雪融化時會很冷,所以 之後 是小寒、大寒。以立春為一年之始,比較合宜,所以我們說過春節,春節代表春天真的來了,冬至時只是開始轉變,春天再望。) Newgrange is one of the finest examples, not only in Ireland, but in Western Europe, of the type of tomb known as a passage-grave. Its probable date of erection is about 3000 BC. It belongs to a time when stone, not metal, was the everyday material for tools and weapons. Surrounding the mound but situated from 7 to 17 meters outside it, is a circle of tall, widely spaced standing stones. 24/2/18 [.] 不只漩渦兩個變三個,連神也兩個變三個 也有牛頭,很明顯 Celts 是源於古多瑙河文明 24/2/18 [.] 天啊,璋 可能是蛇信。看這影片,看到 地板上有 璋之形,介紹為蛇信。 Malinalc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ztec sites and was discovered in 1933.The site contains six buildings. The Cuauhcalli or House of the Eagles, which dates from 1501, is the main building,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that it is carved out of the hill itself. The earth-monster, Tlaltecuhtli. is normally depicted with a wide reptilian mouth and viscous fangs. The doorway of the Cuauhcalli (Structure I) is carved to resemble a gaping reptilian mouth, with a bifurcated tongue flopping out as a doorstep, which is most likely to signify that this was a place where Tlaltecuhtli could be fed. 24/2/19 [.] 今天才知蛇信 長這個樣子,舌尖有分岔。 蛇信。蛇用它們的舌頭採集周圍環境中的氣味顆粒。首先它們快速將舌頭伸到空氣中,然後在將它收進嘴中。在嘴中,它們將舌頭的兩個小叉子插入位於口腔壁上的洞穴中,這些洞穴就是雅各布森氏器官,這些器官直接通向大腦。儘管蛇的鼻孔也能嗅到氣味,舌頭和雅各布森氏器官增強了蛇感知氣味的功能。 舌 甲骨文。看了上圖,才知道蛇的舌頭這麼長,蛇信代表舌頭當之無愧。這也解釋了為何 舌 與 蛇 同音。有些自形加個V 是何意 ?答案可能是 這字代表的是舌,不是蛇的舌,指明是那一部分。 言 甲骨文。蛇 上 加一橫 就成了 言。去掉口之後就成了 辛 。上方一橫是否代表舌頭之外,不是蛇頭本身,也就是言了。是否應該是說 說出了 辛 。 辛 甲骨文 干 甲骨文。金文 是 天干的干,這裡的甲骨文 是 干戈的干,意為盾牌,不知為何之後會變成干,怎麼看都不像(這個甲骨文 應該是 盾+戈,戰爭之意)。所以甲骨文中沒有干 是 比較妥當。 甲骨文 沒有信這個字,知道 言這個字實際上是以蛇舌頭表之,就可知為何稱 蛇舌為蛇信。不過,蛇舌不是更乾脆嗎? 這樣看來 干 並不是牛頭帶兩支角,而是蛇信。現在已知 商 統治者 其護身獸 是 蛇。這個脈絡下來,璋是 蛇信子 是 很有可能的。我們來看上面三星堆的舉璋祭拜,很明顯,那跪的人是舉著璋像神祝禱(對著神說話,"神啊,我有話對你說"。),類似我們舉香拜神。言與辛扯上關係,可見 言 本意 不只是說,可能還有更深的意涵,不過 說 沒有甲骨文。來看信這個字,人言為信,人說話怎麼會有信的意涵,可見 言 不是說話而已,而是非常有誠意的說話。從其他組字來看,說在甲骨文就是口,不知道口在甲骨文中是否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名詞? 找到了,一般的說話 甲骨文 就是 曰 這個字,子曰 的 曰。 現在已知道,甲骨文中與 商 統治者有密切關係的字 在 周朝時 ,其意義有重大改變,所以以現今之字意與甲骨文原意有很大差別。比如說 辛、干、子。有可能周人(甚至西漢史官)是知道原委,但是身為奪權者、主宰者刻意隱瞞了。經過三千年,就慢慢無人知曉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甲骨橫空出世,科技考古又發現了真相。 24/2/20 [.] 如何找佐證璋是蛇信子呢?想到一點,如果璋是與蛇有關,則周是不會用的。而且如果不是上圖中三星堆出土的跪舉璋銅人,可能也沒人知道如何使用,只知道璋是禮器。 《周禮·考工記》又載:“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説明玉璋還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邊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禮畢就將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禮畢就將璋投到河裏。 (.2/22:為何祭祀山川要用璋呢?這就讓我聯想到 三星堆的 宇宙模型,其人間的四面就是山,而三星堆文明 的祭拜 就是舉璋祭拜。) 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春秋玉璋的发现不仅比西周的数量要多,而且形状也较为多样,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的玉璋到现在还未见有出土的著录。 (.:周的璋 首端都斜邊,沒有分岔,造型已經改變。就如西周的青銅器面紋做了改變。)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有璧、琮、璜、瑗、玦、環、鐲、鉞、帶鈎、紡輪、匕、勺、“耘田器”(刀)、三叉形器、錐形器、柱形器、半圓形器、月牙形器、圓牌、圓飾、梳背(冠狀器)、鉞冠飾(瑁)、鉞端飾(鐓)、杖端飾、端飾、柄形器、彈形器、條形飾、半瓣形飾、管、珠、墜、串飾、人、蛙、鳥、魚、龜、蟬、鑲嵌片等40餘種,其中以琮、璧、鉞、梳背、錐形器等為主。 凌家灘墓地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器形主要分工具、武器類:主要是缺乏實用功能的斧、鉞、戈,應是禮儀用器。裝飾品類:主要是穿戴身上起裝飾作用鐲、璜、環、塊、璧、雙連璧、管、珠,以及形制較為特剃的寶塔形飾、扣形飾、喇叭形飾、月牙形飾、菌形飾、冠形飾 (.:良渚 沒有璋,凌家灘也沒有璋,這兩個 都是 崇鳥的。從側面佐證,璋 確實是 蛇族的禮器。想必紅山應該也沒有。) 紅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豬龍、C形龍、玉箍形器(或稱馬蹄形器)、勾雲形玉佩、玉璧、玉鐲、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鞲、玉梟、玉龜、玉蟬、玉鳳、玉人、串珠等。 (.:確實沒有。紅山也崇鳥。) 玉璋 分布。石卯 很多,但很可能是來自 陶寺,而陶寺統治 來自 長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及后续的石家河文化分别是在吸收融合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文化因素后形成的,承袭了大汶口文化若干特征。 迄今除四川省外,中国其他地区都没有出土过小型玉牙璋。而三星堆、金沙遗址群都发现过大型与小型的牙璋;越南Xom Ren遗址也有类似的发现,再次说明两地牙璋有其共通性。有趣的是,从越南考古发现了大批玉器,但是三星堆及金沙遗址除了玉器还有发达的青铜器,越南冯原文化在青铜礼器是付之阙如。为何玉器与青铜器两者制作技术,没有同步影响到越南? 义立遗址属越南北部的冯原文化,此文化大约存在於4000—3000年前,三星堆文明距今约4800—3200年前。 (.24/2/23 :有沒有可能 是三星堆人逃到了越南,之後又沿海去了廣東、福建沿海? 或者,是嶺南 反向 傳到 三星堆?) 牙璋這種禮器,最早考古中發現,出現於山東龍山文化的司馬台遺址,盛行於新石器時代,商代晚期逐漸消失,至今在西周墓葬中從未發現過玉璋。三星堆出土的玉牙璋數量就已很多,造型豐富,出土及傳世有40餘件。2001年,在金沙遺址出土了玉器2000餘件,其中出土牙璋就有200餘件,是目前出土牙璋數量最多的地區。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石峁玉器120餘件,其中有牙璋28件。 24/2/21 石家河文化 出现了两只玉璋。璋的兩側的牙 應該是 國或統治者 的 標記。從外型來看,前端是蛇舌,之後 為 口內牙齒,說的也通。不同的牙齒排列代表不同的蛇。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什麼東西可以做玉璽,可能是 牙璋。 24/2/22 [.] 乙 是 形如蛇的彗星 的機率升高。 The serpent was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and religious symbol, revered by the Maya. Maya mythology describes serpents as being the vehicles by which celestial bodies, such as the sun and stars, cross the heavens. The shedding of their skin made them a symbol of rebirth and renewal. The Vision Serpent is thought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Maya serpents. "It was usually bearded and had a rounded snout. It was also often depicted as having two heads or with the spirit of a god or ancestor emerging from its jaws." During Maya bloodletting rituals, participants would experience visions(幻覺) in which they communicated with the ancestors or gods. These visions took the form of a giant serpent "which served as a gateway to the spirit realm." The ancestor or god who was being contacted was depicted as emerging from the serpents mouth. The vision serpent thus came to be the method in which ancestors or gods manifested themselves to the Maya. Thus for them, the Vision Serpent was a direct link between the spirit realm of the gods and the physical world. 24/2/22 台北燈會 龍+蛇 24/2/24 : [.] 稻作在長江流域開始擴散,有了穩定的糧食供給,人口開始增長,聚落開始出現,社會逐漸繁複,部落組織形成,協作範圍擴張(一開始 應該是水利、防洪),部落聯盟形成(道路、水路建設),政治領導出現(定時,農具進步,儲糧,救濟),疆界意識開始強化,集團與集團間發生衝突,集團開始組織武力(交易),統治開始浮現(計畫、協調、分工),信仰重視以強化統治。由於長江流域首先人口增長,對其他區域形成人力優勢,所以首先有條件進行擴張,所以向北擴張,最北到了陶寺,很可能石卯與陶寺的關係,就有如周與商的關係。西北到達甘肅南佐,往東北方向到達日照一帶。其中,陶寺可能是 解開 夏謎團 的關鍵。 24/2/26 [.] 三星堆青銅網格狀器 是 啥? 推測 是 龍背著太陽,太陽為何能行走,遠古人需要一個解釋,一個說法 是鳥揹著太陽行走,是鳥的原因是鳥可以在天上飛,比較說得通,但是鳥如此小,如何能背太陽,有點說不過去,而且火熱的太陽,鳥如何承受的了?如果是兩條神龍背著太陽如何,似乎說得過去。 Dragons of Medea (Drakones Medea) ,美狄亞是希臘神話中的人,是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孫女。THE DRAKONES OF MEDEA were a pair of serpents which drew the flying chariot of the witch Medea. 24/2/26 [.] 這就證明 牙璋 確實 是 蛇信。看三星堆的 龍形器,其嘴刻有許多牙齒狀物是牙璋的形象。 三星堆出土文物 提供了這麼多的 遠古訊息 的關鍵是,其不是墓,而是 神廟的 的 掩埋坑,也就是 當時 神廟內 所有 文物 丟棄 其中的掩埋坑,這是與其他考古出土的最大不同,是明物,而不是陰物。這是 三星堆 出土 對中國歷史 的最大貢獻。 纪录片微观三星堆 微博搜索 (weibo.com) 紅色圈的是?牙? 橘色圈的是 ?牛鼻孔?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985736722579508 24/2/26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展陈文物数量之庞大、类型之齐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河南安阳,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殷墟博物馆新馆占地262.5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 在“长从何来”展厅,觚爵鼎尊、钺刀戈矛等亚长墓出土的文物,让商朝的戎马生活变得完整而立体;在“子何人哉”专题展,110余片精选的刻辞甲骨,让观众了解卜辞中蕴藏的珍贵历史信息……馆内展陈的文物,90%以上都是安阳工作队1950年以来发掘的文物精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等多方面。作为一座考古博物馆,新馆展陈不再是单个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成组器物的全方位呈现。无论是妇好墓的铜爵,还是从亚址墓、马危墓等出土的器物,都是成组地与观众见面,让人更好感受殷商文明的全貌。 (.:1950 年以前的都在台灣吧。) [澎湃] 去殷墟博物馆新馆探寻商代“王子日记”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67359 (.:原來 之前 介紹殷墟影片 中提到的 王子,不是武丁,是指 武丁的兒子。當時 看那支影片 不知為何 用 prince 而不是 king,現在知其所以了。子何人哉 的主題 就是 這些甲骨 上 說的人 是誰啊。武丁在位59年,這個訊息量很大,那個時代,平均年齡就30 多吧,康熙在位 61年,乾隆在位 60 年。) (注:荊楚地區挑起叛亂,武丁親自率軍深入其境,蕩平了叛亂。武丁先後討伐了土方、貢方、基方、苟方、人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總共征服了81個敵國和叛亂不朝的方國。甲骨文中有70%都寫成於武丁時期,殷墟中超過四分之三的人牲都集中在武丁時期,這時開始出現銅、錫、鉛三元合金。從武丁開始,殷商的先王亦可被尊稱為帝,而此前的帝只用於稱呼上帝;甲骨卜辭顯示武丁時期天帝及巫師的神權開始被王權削弱。) 24/2/28 [.] 商的壯大,可比之羅馬帝國的壯大,簡言之,就是當軍事水平高於其他政治組織 一等時,就可以橫掃眾邦。大家都差不多的時候,就是僵持局面,但是其中一個發展出 高於一等 的軍事水平,就會橫掃千軍。商可以組織上千人的軍隊,並且運用 馬力(大規模的武力運用,需要通訊、協調機制的支持),使用 銅製武器。沒有準備好的方國,很難與之抗衡。商王朝曾经挥舞着青铜武器与盾牌,头戴铜盔面具,身着加强青铜泡钉的皮甲,纵横于中华大地。 1976年,在陝西省城固縣寶山鎮蘇村小冢村西北一個深約3.5米、直徑1.3米的深坑中發現了一個封閉的商代銅器窖藏,其中保存有青銅器一共413件。除有兩件銅方罍外,剩下的411件青銅器全是兵器和防具部件。其中青銅兵器有戣(一種形狀為等腰三角形的戈)81件、戈14件;防護部件有青銅面具23件(面具上方有兩個孔洞可用皮、繩綁在頭上固定),面具高16.5厘米、寬17.7厘米,兩眼中距約7厘米。 (注:固縣 在 漢中盆地 中間。有一個問題,商代 不等同商人,是商人軍隊的嗎?) 24/3/2 [.] 這幾天在看 Netflix 亞歷山大,發現 與 周武王 在 牧野 大敗 商紂王 (帝辛)類似的戰役。亞歷山大(4萬) 在 Issus 與波斯 大流士三世 (10萬)大戰(The Battle of Issus),也是以少勝多,而且同樣的 大流士 帶著老婆 奔赴前線,甚至比紂王還愚蠢,把女兒、母親也一起帶來。不過他比紂王幸運,逃出戰場,而老婆與女兒被亞歷山大俘虜。聽到 大流士 三世 稱 馬其頓這些人為野蠻人,何其相似。 (3/4:看完 6 集,感覺 亞歷山大 沒有那麼偉大,基本上,他就是接收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幫他打下了江山,亞歷山大雖然有膽識但也是命好,碰到的對手是 大流士 三世,三場戰役就擊垮了大流士三世,接收了整個波斯帝國。竟然,亞歷山大 沒有遭遇攻城戰,都是兩軍會戰。波斯的縱深如此深,竟然,沒有利用此優勢,消耗掉 亞歷山大的隊伍,再進行決戰。很明顯,大流士三世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磨練,不是軍事將領,才會讓波斯大軍一敗塗地。亞歷山大最正確的決定應該是先取埃及再攻向波斯帝國核心。此片最有趣的是,亞歷山大母親告知他是宙斯的兒子還有亞歷山大獲得埃及法老稱號。可見遠古領導人神格很重要。) 公元前333年大流士三世親自率軍去對抗亞歷山大。大流士三世為了尋求自身安全,逃亡的動作之匆促,以至於一路上捨棄他的戰車、盾、弓、斗篷和其他物件。波斯軍的大營也被馬其頓軍占領,並俘虜營中大流士三世的家眷,其中包含他的王后、女兒、母親等等。 利用波斯帝國的金錢 馬其頓人繼續擴編軍隊。亞歷山大亞歷山進攻巴比倫、蘇薩等這幾個波斯大都市,沿途他也禁止士兵掠奪這些城市。但到了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時,他忽然改變心意,同意士兵劫掠。士兵的蠻橫行為像發瘋似的持續了一整晚,他們到處翻箱倒櫃,把皇宮的寶物全都挖出來,相互爭搶甚至不惜敲碎、分奪碎片。就在掠奪行為持續數個月後的某個晚上,亞歷山大舉辦了一場豪華盛宴。亞歷山大舉起火炬,帶領一行人開始在宮殿內沿路扔火把,將整座皇宮燒得一乾二淨。曾經繁華一時的波斯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只留下一片廢墟供後人想像。 (.:這一點 與影集 所描述 相當不同,影集中有一段還特別演出亞歷山大扶起倒下的侵略希臘的波斯王石雕。為何到了波斯波利斯改變了,原因很簡單,打到巴比倫時,還沒有攻克全波斯,大流士還在東部,所以要收攬民心,此外士兵掠奪後,就會無心繼續打仗,只想帶著戰利品回家。)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占领波斯波里斯,获12万塔兰特巨资,并焚烧在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宫以示报复,波斯帝国至此灭亡。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仅10天时间。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争夺王权的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与儿女都被反对党杀死。将领们纷纷拥兵自立为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分裂为四个希腊化的国家:马其顿、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埃及与叙利亚。亚历山大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可看出 亞歷山大帝國 與 秦帝國 一樣短命。打仗可以,但是當國土越來越大時,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亞歷山大32歲亡,倒楣的大流士三士碰到了一位不要命的傢伙(領導),可能亞歷山大信了他媽媽的話,他是神的兒子,不會死。) (.:很明顯,亞歷山大對陣波斯大軍的戰術 就是擒賊先擒王,大流士在第二次對陣時就應該想到此點,他就是亞歷山大的目標,保守的對策是加強保護,積極的對策應該是以自己為餌,布置陷阱讓亞歷山大成為波斯軍的主要目標。大流士的下場是可以預期的,看到這樣的領導,周遭的將領知道沒有未來。) 公元前333年,此時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秦惠文王任命犀首(即公孫衍)為大良造,魏國人張儀到了秦國,制定了分化六國的“連橫親秦”的策略。楚威王滅越,築城石頭山(今清涼山)。在石頭山設金陵邑,南京自此始稱金陵。 24/3/29 [.] 最近,商紂王(帝辛)似乎與我常見,看Netflix "三體"又出現商紂王的畫面。中國歷代皇帝這麼多,為何選上 商紂王 與 周文王? (注: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三部曲雖然內容廣泛,但主要集中在中國人物身上,並帶有特定的中國歷史和政治色彩。貝尼奧夫、韋斯和伍將故事全球化,將大部分情節轉移到了倫敦,並加入了多族裔的演員。每個戴上頭戴設備的角色都會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古代王國的異世界版本——程瑾在古中國,傑克在英格蘭——他們面臨的挑戰是拯救這個王國,使其免於因存在三個太陽而導致的大災難(這也是劇名的來歷)。由Netflix斥資製作的《3體》,為公司有史以來投資最高昂的作品之一,劇集每集製作成本高達2000萬美元,依首季八集計算,總成本高達1.6億美元。製作人David Benioff。) (.:看完8 集,判斷這片的製作成本很高,查資料確定如此,下一個問題就是 Netflix 為何要投鉅資拍攝此影集,當然,原著是非常傑出,但是很明顯,此劇必定會高成本製作,所為何來?感覺有中國因素的考慮,本片中地球人歷經的種種苦難的源頭是一位女性中國科學家召喚(邀請)了外星人(三體人),而她為何做此決定,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實際上是毛澤東+江青 鬥倒 劉少奇 )推動的文化大革命,在此運動下她的父親(物理學家)被公審批鬥而死,而她本人則送往勞改營。所以,此片把中共很想隱藏的歷史拉出來宣揚,可能是此片的言外之意吧。比如說,以這劇的主軸來說,沒必要 演出如此浩大的、幾乎是還原現場的文革批鬥大會(為了拍這一幕花了多少錢,可說是不惜血本),沒必要演出 在勞動營碰到 下手狠擊她父親致死的女紅衛兵,沒必要演出出事的她還要飛回北京去天文台憑弔舊地以赴死而且殺手還跟蹤她遠赴此地。要知道,此劇的劇本已大幅改寫。一時沒辦法打你一頓就臭你。此片為何不找好萊塢來拍,要找英國團隊來拍?可能是因為好萊塢影劇公司拍的片子希望賣到中國,而Netflix 是不能在中國播放。) (.:超先進頭戴設備 如何來到地球?) (注:來自台灣的演員曾靖飾演科學家女主角年少版「葉文潔」,劇組在倫敦片場搭建1個巨大的舞台,拍攝第1集的文革重頭戲,那場戲現場至少500名臨演。導演曾國祥是香港導演、演員,曾國祥的母親朱錫珍是曾志偉的第二任妻子。葉文潔由華裔美國演員Rosalind Chao飾演。由紐西蘭華裔女演員潔絲康Jess Hong飾演「程慬」。特殊探員「克雷倫斯」由英國華裔男演員王漢斌飾演(舊名黃凱旋),王漢斌父母早年從香港經由愛爾蘭移民至英國。) (.:正如判斷,導演及主要演員 都不是中國大陸人。是香港人、台灣人,美國華裔人、紐西蘭華裔人。為了吸引最多的人看,除了英國人,加入黑人、印度人、拉丁人。有一點要注意,曾國祥只導演了前兩集,也就是與中國比較有關的兩集。) 《3 體》(英語:3 Body Problem)是一部中美合拍的Netflix原創科幻驚悚電視劇集,由Netflix、三體宇宙及遊族集團共同開發製作,《權力的遊戲》製作人大衛·貝尼奧夫與D·B·威斯擔任編劇與執行製片。 (.:這兩位都是美國猶太人。《權力的遊戲》是 HBO 娛樂製作,不是 Netflix。比較好奇的是 這兩家大陸公司 參與製作哪些部分,還是只是賣版權,也許是兩個犯傻公司。看這劇看到那位印度帥哥出場時,就感覺這劇不單純。看這部片,讓我想到 也是 Netflix 出品的 紙牌屋。高級黑。其實,現在回顧,紙牌屋 這戲 實際上是 預告 中美關係將急遽惡化。) (4/4:剛剛在 YouTube 上看了兩集騰訊的三體,直覺陰暗與沉悶,沒有 NetFlix 的明亮,對一般的觀眾可能會太沉重。比較兩片北京與倫敦的場景會發現差很多。) (4/9 : 看 Youtube summary好了, 作者想像力還有物理知識確實豐富,原來原著確實有許多葉文潔的經歷描寫,歷史+科幻。騰訊拍的 畫面、人物 都太暗沉,應該是拍攝預算沒有Netflix 多,或許這段歷史太沉重, 一代中國聰明人(除了一些政治聰明人)沒有了機會。未來,看有沒有機會重拍,把 Netflix這部拍攝的優點採納進去。我感覺當初作者在寫此小說,是沒有想到會如此爆紅的。) (4/9:看這張照片,中間主位站的是拉美人,旁邊站著五位英國人(含黑人、印度裔),紐西蘭算大英國協,想了一下,實際上,Netflix 拍此片,大可改劇本成徹頭徹尾改變成西方背景的 三體,反正劇本已經大改了,也就是有一個人(就說蘇格蘭人或北愛爾蘭人吧)對人類世界很不滿,向外太空發射了邀請外星人來地球的訊號。這樣就不需要 拍一部中西夾雜 的三體。這樣做,成本可以降低很多,而且西方人也不會看不大懂片中的一些情節,故事更自然、不違和(比如西方臉孔的東方俠女、中國場景幻影中的西方臉孔小女孩,實際上,真有能力向遠空發射強力訊號而且能接受訊號並譯解的國家在當時可能是美蘇,中國機會不大。就是因為當時中國落後的程度無法想像,才想出搞個文化大革命,翻轉人民的腦袋,讓人民醒一醒,結果是,雖然立意良好,執行上出現偏差,在中國,總有一堆人利用大運動取得自己的利益或達成自己的目標。),導演也更能掌握。下面一個問題就是 Netflix 為何不這麼做呢? ) (.4/19:我們知道,第一季之後的故事就與中國沒有什麼關聯了,而且將進入星際場面,製作成本將急遽拉高,我們來看,Netflix 有動機繼續燒錢來拍嗎?) (5/16 :Netflix為《3體》延續篇「開綠燈」製作第二季劇集。此前,曾有消息指Netflix製作方希望將《三體》拍攝成共四季的劇集,以完整地呈現劉慈欣小說的幻想世界。與這部科幻史詩相關的書籍——《三體》和《寂靜的春天》在影集首播後的幾天內便登上了亞馬遜最暢銷書籍榜,而《三體》則重新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籍榜。) (.6/17:三體 這故事的精彩之處,就是動態的狀態演變,這就是戰略家的思維,三體國在接到地球的發來的訊號時,其科技水平遙遙領先地球,但是在了解地球的科技水平狀態(status)後,推算其星際旅行所需時間(是不是太空船出發後,其船上的科技水平就凍結了,沒辦法享用母國的科技繼續進步?),這期間地球科技的發展,推估地球到時的科技水平,到時可能地球科技水平可能不會落後很多,所以,現在開始就要阻止地球的科技進步。這個故事情節很不一般。) 24/5/27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家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在上山文化的多个遗址联合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出一段长达10万年的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这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为先民利用、驯化水稻提供了条件;约2.4万年前,气候进入寒冷的盛冰期,使得人类探索新的食物来源,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稻;约1.3万年前,人类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栽培野生水稻;约1.1万年前,驯化水稻登上“历史舞台”,东亚稻作农业起源。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11月。上山文化于2006年11月命名。目前,已发现了24处上山文化遗址,均位于浙江省。它们组成了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24/5/29 [.] 最近剛看完 Netflix "高麗契丹戰爭",這片看到一些場面引起我的注意,首先,高麗大軍要出征的時候,國王授予主帥的一支釜鉞。其次,高麗軍使用的劍車其面為獸面文。還有其中劇情也引起我的注意,就是高麗當時是如何統治地方,地方實際是由豪族主導,從此也大概知道中國之前的狀況,另外,劇中有一位地方豪族族長不滿兩個兒子先後被國家徵兵去打仗而亡,認為防止戰爭是國王的責任,發誓要為兒子報仇,就發動陰謀要國王為其無能付出代價,要國王嚐到比死亡還難受的痛苦,這段故事非常罕見。還有,提到高麗的西北方向是契丹人,東北方向面對的是 女真人。劇中都沒有遼國、遼人的用語,都是用契丹相稱。反而我們習慣用遼來稱之(會不會是翻譯的原因?)。劇中 武將與文官的鬥爭、武將帶兵打入宮中逼宮奪權的情節也讓人深思。當聽到契丹王說南方人太狡詐了,腦中一亮。可看到當時的高麗完全是中華文化,用漢字,使用中國典籍,衣著完全是漢服(出現 員外的服裝)。 看完此劇,YouTube 就推來了一片"大辽为什么打不服高丽?",就更有趣了,提到當時各國紛紛規劃自己的文字,當時中原王朝文明遙遙領先周邊的狀況已不再(這也符合歷史,中國在宋朝就開始走下坡了。這從日本現在保有的中國風是唐風也間接證實此點。)。看到 高麗 想到 英文的Korea 應該是這樣來的。 可以確認 韓國是完全沐浴在中華文化中,雖然改用韓字,但改不了其本質。 以前學校的中國歷史是以漢人的眼光來教育(革命黨標榜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現在以中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歷史就別有風貌。其實,契丹人的發源地 正是 紅山文化所在之地,可說有其底蘊。 24/6/14 [.] 文字作為文化、知識、歷史的載體,廢用漢字就是與之前歷史的大切割,幾乎是"自我"的從心重新來過,要重新建立 "我"、"本"。對文化有深耕、文化有深厚積累(文化沉澱)的國家是相當不利的。也就是說,日本以漢字為載體,發展出有自我特色的文化。也就是說,在追求國家實力大發展的時候,不要丟棄了自我。可以注意到,越沒有文化積累的國家,比如草原民族國家(西夏、契丹、蒙古、女真)都很快(沒有什麼反對)捨棄漢字轉換使用新文字(沒有什麼損失)。 這支影片採用的封面非常好(雖然標題有點過頭),這可看出漢字的威力,也就是在名稱上用漢字是簡潔有力,富有意涵。想一想,如果不用漢字用片假文、平假文 來表達 "令和",你可以看出令和要彰顯的涵義嗎?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國名"日本",如果換成 Nippon,就差很多了。很多日本人、中國人都沒有意識到,日本這國名暗示了日本與中國有強烈關係,日本之意為日出之國,旭日東昇之地,但是這是對中國而言,因為日本在中國的東方大海,反思,以美國而言日本是日落之國,是在西方大海上。更重要的,在日本島嶼上的日本人當然知道太陽是在其東方的海上升起。可見日本這國在取名之時,就是以中國為中心來思考的。 24/8/6 山丹马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这里地域广阔、水草丰美,是天然的好牧场。历史上,乌孙、月氏、匈奴等多个游牧民族都曾在这一带放牧。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之战中击败匈奴,占据这片草原开始屯兵养马,让匈奴发出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悲歌。此后,中原王朝多将这里作为繁衍良马的理想牧场,使这里的养马传统延续千年,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山丹马场长期作为军马场直到本世纪初转为企业。 24/10/1 [于薇] 完整的残稿——《被记忆的西周史》译后记 读书时看松井嘉德先生的文章,是《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西周郑(奠)考》(1995年)和《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周的国制》(2008年)两个译篇。后来,对先生的著作《周代国制研究》(2002年)十分敬佩。松井先生采用的“历史语言学”分析方式,是他推重的研究方法,也是他在金文研究中采用的基本手段。他运用语言学工具分析金文,将语句中的词汇切分为最小单元,先列出研究对象词性的各种可能性,再借助关联用词,用排除法确定其词性。在词性的基础上,判断词义。这套严整的论证流程,是探索金文词义有效、稳妥的路径。对西周历史语言的分析,触及了西周贵族政治话语系统,揭示出西周史料研究的一处关键。《巡狩之王》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研究。相比传统上认为周天子长居王都,以王室卿大夫、诸侯为中介行使王权的认识,认为周天子通过在畿内重邑间巡游、以及对诸侯国巡狩来直接行使统治,是一种有冲击力、值得被讨论的新见。在《西周史的分期》中,松井先生给出过一个“初周”(文武成),“盛周”(康昭穆),“中周”(共懿孝夷),“晚周”(厉宣幽)四期划分的观点。《西周史稿》则继承了这一分期观点。《史稿》是吉本先生在整理松井先生电脑文件夹时所得的遗稿,是一本专著的框架,其中按分期列出对西周历史重构的设想,是一次重写西周史的尝试。读这篇文稿时,我常常想起顾颉刚先生遗稿。这两份遗稿,都是开了个头,就止于成康时代。两位先生都没有写完西周史,西周史的认识,在成康之后依旧模糊,依旧刻板,依旧误解重重,实勘恸哭。“被记忆的西周史”,在松井先生笔下,直通天子贵族话语,照映王朝政治历程。 24/10/6 [.] 剛剛在看 "ATP球星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相遇“魔都”"的短片,動畫下的的青銅立人 讓我腦中聯想到 美洲古文明 是與 三星堆文明 是有所關聯的。 24/10/19 河南永城王莊遺址發現一座距今約5000年的大墓,該墓葬出土遺物350餘件,是目前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規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提供全新樣本。王莊遺址並非普通聚落,而是史前淮夷古國的都城所在,2024年度王莊遺址共出土各類器物一千餘件,從器物形制來看,遺址文化面貌複雜,其主體遺存隸屬大汶口文化,又帶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因素。目前,該遺址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24/11/10 意大利返还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器 24/11/12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出陶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展示了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博物馆开馆,设置了“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一眼千年。站在陶寺鼎盛时期城址沙盘前,轻触按钮即可点亮宫城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城址规划有致、功能齐全,具有宫城卫君、郭城卫民的“双城制”规划理念,呈现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墓葬出现鼍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组合、固定数量、固定位置的现象,反映“礼乐制度”初步形成。展馆里,观象台、圭表、铜齿轮形器、沙漏……部分学者推测,陶寺先民们已能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精准管理时间,初步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时”完整计时系统。 (.:作為一個 農耕文化的 "國",知天地(時節、定時)應該是必要能力。) 24/11/14 浙江省政府近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总体上体现在三个方面:1. 在前期确认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11条水坝之后,考古人员采用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近年来又新发现20余条水坝,基本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2. 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首次发现良渚遗址时,调查了13处遗址点。近年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浙江考古工作者对核心区平原地区逐年开展了全覆盖的深度勘探,遗址点已增加到350多处,遗址群的分布框架结构已经比较清晰。3. 进一步揭开了良渚都邑产生与发展的生动历程。在良渚文化早期,聚落产生了明显的等级分化,但是遗址群不存在统一规划,表现出分散的多中心模式。各小型聚落都利用山前地貌进行改造。到中期,先民在遗址群中心位置开始营造一批大型礼仪空间,它们与三面的山脉保持着3公里的统一距离,显示了居中而建的规划理念。到晚期,先民持续营造城墙、外郭,形成了结构完备的良渚古城体系。 24/12/16 在纸张发明之前,竹简、木片是古人最主要的书写载体,其窄者称为“简”,宽者称为“牍”,故合称“简牍”。秦汉简牍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记载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如同一部时代“百科全书”,是秦汉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1906年,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甘肃河西走廊发现了汉简,之后大量的秦汉简牍被发掘而重见天日。最为著名的有1930年在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居延汉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等。 2015年,南昌海昏侯墓5200余枚西汉简牍出土。它们被放置在四个漆笥中,漆笥大部分已腐朽,底部以织物承托,出土时仍可见部分织物与竹编织物的残片。竹简放置在三个漆笥内,最小的存简一组,200余枚,最大的存简三组,4000余枚,其余1000余枚放置于另一漆笥中。竹简各卷之间杂有部分木牍。公文奏牍被单独放在一个漆笥内。海昏简牍数量之多、文字内容之丰富,一度引起全国轰动,被学者视若珍宝。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学者将其分为三大类——典籍(5000余枚)、文书(近60件)、签牌(约110枚)。典籍数量最巨,又可以细分为六艺类(《诗经》1200余枚、《礼记》类约300枚、祠祝礼仪类100余枚、《论语》500余枚、《春秋》200余枚、《孝经》类600余枚)、诸子类(50余枚)、诗赋类(200余枚)、六博(1000余枚)、数术类(约300枚)、方技类(约200枚)。 24/12/20 Similarities between stone circles in Scotland and Stonehenge, located in Wiltshire on the southern edge of England’s Salisbury Plain, add to a growing collection of clues showing there was likely more connectivity between ancient societies in these two distant areas than once though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onstruction on Stonehenge began as early as 3000 BC and occurred over several phases in an area first inhabited as early as 5,000 to 6,000 years ago,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The Altar Stone’s) location within Stonehenge is important as if you stand at the center of the stone circle, the midwinter solstice sun sets over its middle.” (.:正如所說,就是 標定 春分、秋分。這是農業群體 重要的日子。尤其是冬天將要降臨,要做好準備。而春分大地甦醒,寒冬將過,美好又將降臨。外圍的石頭可能是用作兩點決定一條線。用巨石才能經得起英國這島的狂風暴雨、潮濕天氣。因為這件事太重要了,巨石多遠都要想辦法運來。地點的選取,考慮到是用陽光來標定,所以,地形要開闊,沒有遮蔽,而且水平的光投射最長,也就是初升的太陽。) 25/1/6 [youtube] 商王的十八匹馬 **************** 待續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