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28 02:30:23瀏覽3054|回應8|推薦31 | |
首次接觸崑劇,始於一齣黑白電影 — <<遊園驚夢>>。 如詩如畫的佈局,像<<紅樓夢>>一樣的意境神韻,一幕又一幕的生離死別,淒美動人。自此開始迷上傳統戲曲。 是次由江蘇省崑劇院上演的<<1699‧桃花扇>>,集中、日、韓、台四地藝術家的才華,精心打造不一樣的藝術風格。作為崑曲四大名劇之一的<<桃花扇>>,乃出自清初作家孔尚任的筆下; 而是次劇目強調的1699,意指1699年<<桃花扇>>傳奇脫稿,劇本寫成後於近二百多年均未曾以原貌上演。這回是再度展現原劇的傳奇色彩,反映原著「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此外,舞台上更首以全景展現享有南京本土<<清明上河圖>>美譽的明畫 —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可是次並非以足本演出。明、清傳奇一般比較冗贅,是以很早已有選演若干折,不演全劇的情況。洪昇筆下足五十折的<<長生殿>>行世後,洪的朋友吳舒鳧便覺劇本繁長難演,遂把劇本更定為二十八折,兩天演畢。到清朝晚期,演出都以折子戲為主。<<牡丹亭>>及<<長生殿>>均曾於香港以折子戲連續三晚演出,兩次我都只看了首兩場。主要是因為演出場地比較偏遠,看完戲後已很晚,第二天還要上班,實在是有心無力。 看過<<1699‧桃花扇>>,我覺得當中的舞台設計是最精彩的一環。導演田沁鑫巧用靈活亮麗的紅框,於不同的時空分割出不同的空間 — 紅框於換裝後分別成為亭台樓閣、洞房、兵營和宮殿 。與此同時,這個可移動的方型空間與整個古戲台結合一起欣賞時,又變成另一台戲中戲。更叫人驚訝的是,導演把<<南都繁會景物圖卷>>放大,設計成通透的虛實背景 (同時展示圖後的樂隊): 一方面營造山環水抱的傳統戲園外之空間; 另一方面,人物進出皆沿圖而行,又予人回廊曲折之感。 服裝造型方面也不遜色,服飾裝扮上體現出明代的審美眼光,色彩鮮明,格調雅致。不同的人物配上不同的服飾圖案,清楚展現並配合其性格及生活環境。劇中的秦淮歌妓,均穿綉上各種花卉的服飾 (如牡丹、月桂),以顯其嬌艷; 男性人物則穿上帶枝幹的花卉圖案服飾(如梅花、玉蘭),以顯其硬朗。色彩豐富,但亳不誇張; 典雅清淡,沒有大紅大綠的感覺。 開場初段,樂曲演奏顯得有點喧賓奪主,好像跟演員鬥唱一樣,可幸往後成功追隨及配合幕前演出,變得恰到好處。 演員的唱腔,整體而言可以表現得更好。飾演劇中女主角 傳統京劇講究氣勢磅礡、著重「劇場性」,務求為觀眾營造最大的感官刺激; 崑劇演出講究展示內在波折的「戲劇性」,透過一舉手一投足表達細膩豐富的情感。這方面,我亦覺得羅晨雪較施夏明優勝。她的表情與動作均顯細膩,處處露出秦淮名妓的神韻,不僅蘊含豐富的思想感情,且綻放出青春生命的閃爍光彩。施夏明演獨腳戲時,身段表情有時略帶生硬,此乃美中不足之處。 中國傳統戲曲有「四十不成崑」的說法,此新版<<桃花扇>>的演員平均年齡不到20歲,因此演出或許顯得稚嫩。不過,相信多加磨鍊,他日必定掌聲更響。 下圖一: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之局部 下圖二: 簡潔的舞台設計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