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3愛詩網03]臺灣古典詩--駱子珊〈試新茶〉:進入品茗的高雅境界
2013/08/28 07:33:12瀏覽1110|回應1|推薦7



原詩面貌:


駱子珊〈試新茶〉

品茗多從活火煎,春芽酒後論霳前。

味清適口分優劣,氣馥沾唇細究研。

休羨盧仝傾七椀,須看陵羽著三篇。

頭番我已嘗來慣,鯤島烏龍勝水仙。

翻譯解碼:

 

品茶大多都從有燄的炭火開始煮起,能製作茶的只有茶樹春季發出的嫩芽最好,在酒後乘興在窗前品評茶葉優劣,並品嘗好茶。以味道清朗、合於口味來分優劣高低,並先聞茶香,再沾唇來細細的辨別茶味。不必傾羨盧㒰一口氣喝了七碗茶的豪飲,而應該要讀陸羽所寫茶經中茶之原、茶之法、茶之具的奧義。第一泡茶最有茶味及茶香,我經常品味,臺灣的烏龍茶可說勝過福建武夷山所產的水仙茶。

◎詩藝賞析:

 

駱子珊〈試新茶〉從煮茶要講究從活火煎,才能煮出一壺好茶開始,說明品茶之首要步驟是非常重視火侯的,雖是細節卻不容忽視,而且品茶要喝最好的春茶,且要酒後開始品評,這些精緻的生活品味,足見這是文人雅士間的高尚情趣及對茶葉精挑細選的細膩程度。

接著品茶講究的是茶湯的茶色、茶香及茶味,作者要以茶湯是否清爽來分辨好茶,於是先聞其濃郁的香味,再沾唇細細品嚐味道,動作細膩優雅,不求急躁;這也道出品茶的層次是先從外觀觀其色、聞其香,然後再深入感受茶的精緻味道,每個層次都是重要的,不宜躁進。


於是提到像盧仝一口氣喝了七碗是不可取的,如此是喝不出茶的真正本色,所以要讀過陸羽茶經說的喝茶的由來、品茶的方法和泡茶的器具等相關知識,再次強調品茶層次的重要性與優雅細膩,為品茶不容忽略的藝術。


最後作者提到自己最愛喝茶的第一泡,因為最能保留茶的色香味,透露著作者對何謂最佳的品茶時間有相當深入的體驗與了解,另外,提到臺灣烏龍茶的韻味遠遠勝過福建武夷的水仙,也可看到當時臺灣茶與大陸茶互相流通的情形,描繪出作者所推崇的茶品是臺灣烏龍茶,足見作者對茶有其獨特的個人見解。 

 

延伸連結:

俗語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一直是平民百姓常喝的飲品,但駱子珊〈試新茶〉中提到的歷程,顯然是文人間高雅的應酬交流活動,講究品茶所需的水、炭、器具,並提出品茶要品的色香味為首要之事,都有其獨到的眼光及品味,這首詩也讓讀者初步了解品茶的所需要注意的細節與步驟。最後,臺灣烏龍茶種雖來自大陸武夷,然而在地生根的凍頂烏龍,已轉化成特殊高雅、濃郁芬芳的獨特韻味,說明臺灣烏龍茶勝過大陸水仙,更是臺灣的驕傲。

但駱子珊〈試新茶〉要講不僅僅是茶葉,而是品茗這件事能到達多高多遠的境界。作者先指出煮茶需有活火,乃有炭有燄的火,而要烹煮的茶是最好的春茶,為此揭開品茗的序幕,接著詳細描繪品茗的藝術,煮好茶後先觀色聞香,再就口沾唇,細細品嚐,作者要提暢的莫非是勿學習唐代詩人盧㒰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契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一次喝七碗茶般的牛飲,縱使能肌骨清、通仙靈,這都不是茶藝的精神所在,而應該要學習的對象是陸羽,他所寫的茶經,是歷來愛茶人所奉臬的典範,怎可不遵守,且要詳加閱讀審視才可。作者崇尚的乃是仿古的茶藝之道。

但無論是盧㒰,或是陸羽,兩者對品茗藝術的貢獻,其實各有所取。先看盧㒰這位愛茶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中貧窮,但盧仝很喜歡讀書,不願入仕為官。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他先提到收到孟諫議派人送來的用白絹密封並加三道印泥的新茶,在滿心歡喜之餘,又感歎新茶採摘與焙制的辛苦,以及新茶首先供應王公貴族,平常百姓得之極為不易。盧㒰從庶民的角度思考,於是不難看出他的〈七碗茶歌〉,雖然誇張的寫盡喝茶後的奇妙感受,卻引起後世文人的注意,如北宋‧蘇軾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而楊萬里則寫道:「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向盧㒰致敬,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不衰,歷代文人茶客品茗詠茶時,仍屢屢吟及。

再說陸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對茶有很深的造詣,晚年隱居苕溪以後,懷著他獨特的茶藝,一面烹茶自娛,一面撰寫他的茶經,他生性淡泊名利,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都是唐代的官職,朝廷要他出來擔任此職務,他不肯就任,如果不是他的茶藝聞於當世,以及「茶經」流傳於後世,他一定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常人。茶經》一書全書共七千多字,共分三卷十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有關採製茶葉的用具;「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六之飲」,講飲茶風俗;「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後代文人寫「擬古風」的茶詩,莫不引用陸羽所著《茶經》。

兩人皆淡薄名利,且愛茶如癡。後世要崇尚他們的不只是茶藝之道,還有效法他們出世隱逸的意味在裡面。

駱子珊〈試新茶〉詩末也是詩題的重點所在,他試的新茶應指臺灣凍頂烏龍茶,當時從清末至日治時期,臺灣烏龍茶大量出口,成為重要經濟產物,也是臺人日常生活的飲品,而武夷水仙岩茶後而由永春仙溪鄉人鄭世報父子從閩北引進並改良,閩南安溪人發明烏龍茶製程作法,之後才傳入臺灣,但臺灣烏龍茶在地生根,有著琥珀般明亮的茶色,溫和的味道及如花般的清香與水仙茶湯色橙黃,深而鮮豔,滋味濃厚而醇,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徵,兩者韻味大異其趣,但臺灣凍頂烏龍茶帶有熟果香及蜜香,茶味甘醇,並帶有焙火的「喉韻」,以及武夷水仙具有蘭花香及果香,厚滑甘醇,並帶有幽長的「岩韻」,其實兩者,我都愛。

品茶講究細膩的步驟與不疾不徐的節奏,細節不容忽視,過程不許躁進,如此精挑細琢的,漸漸理悟出精華迷人之處。所以,看待人生應是如此,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過程,提升自我的生活品質與獨特性,活出自我的光彩與愉悅,如同品茶一樣,品味自己的人生。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tofish&aid=8187192

 回應文章

chiehyu
2013/10/17 19:14

品茗,品的是茶種中絕頂好茶的精華。
品牌,品的是物質中絕佳風範的氛圍。
品嚐,品的是食物中沉浸味蕾的氣味。

在"品"的過程中,若能了解其中最細緻的、最藝術的、最高雅的部分,
相信ㄧ定能提升更多層次的人生品味。

牧之(黃宏輝)(fishtofish) 於 2013-10-17 21:46 回覆:
品有三口:
第一口與第二口,能品出差異之處;
第二口與第三口,能品出相同之處;
第一口與第三口,能品出他人不能品之處;
方能說是真正的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