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孟憲實筆下的唐太宗(26):》王道與霸道之爭的玄武門事變(上)廬江王李瑗的夫人和鄭仁基的女兒(11)如果你是腦殘,三條魚也不知怎樣解釋了!
2011/08/17 18:26:41瀏覽442|回應0|推薦0

【廬江王李瑗的事件】《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P.215--6:貞觀初年,有一次太宗請客,黃門侍郎王圭在座,當時,太宗身邊,有一美人在側,這個美人是廬江王李瑗的夫人。
前面說過,玄武門事變之後,身為幽州都督的李瑗,被自己的部下王君廓所騙,準備起兵造反,結果被王君廓殺掉。王君廓當了幽州都督,李瑗的家室被籍沒入宮。....
於是王珪引用古代齊桓公的例子,說:『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

【三條魚簡評】參見三條魚城邦文章http://blog.udn.com/fishfishfish1967/3181535

《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P.216:唐太宗可以辯護,畢竟他沒有殺人奪妻。按照法律規定,罪人的家屬沒入掖庭,唐太宗把他留在自己身邊,這當然比在掖庭勞動好多了。
可是太宗沒有自我辯護,而是「稱為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 就這樣,他把這個美人送回家去了。
...........
【三條魚簡評】王珪,何許人也?前太子東宮的幕僚,他和魏徵共同建議太子李建成主動請兵、進行『割稻尾戰役』。
這樣的人,大喇喇說唐太宗李世民“奪人妻子”,嘿嘿,不知道當下的李世民有沒有想到『武德二年的劉文靜』。

>>>>>>>>>

【鄭仁基的女兒的選妃事件】《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P.216--7貞觀八年,唐太宗要取一位新的妃子,是鄭仁基的女兒。鄭氏大約十六、七歲,容貌出眾,無人能比。
長孫皇后長期身體不好,而皇帝的後宮還有一個空缺。於是,在長孫皇后的積極努力下,太宗與鄭家準備結婚。
詔書已出,策使未發。策使就是奉皇帝命令到鄭家正式宣布婚禮的使節,一般都要由宰相充任。皇宮也已整潔如新,一派喜氣洋洋。
正在此時,魏徵聽到傳聞,說鄭氏女早已經許配給陸爽,趕快向皇帝報告。
魏徵說:「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鄭氏之女,久以許人,陛下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民父母之道乎?」

太宗聞聽,大吃一驚,立刻下令停止,策使也不派發了,令鄭女還舊夫。
皇帝結婚這樣的大事,哪能說停就停呢?於是眾位大臣紛紛出面表示反對。左僕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都說:「鄭氏女嫁給陸氏的事情,並不確定,皇帝的結婚大禮已經進行,不可以中止。」
那個陸爽也上表說:「父親在世的時候,確實與鄭家有往來,也有贈送資財的事情,沒有涉及婚姻的事,外人不知,所以亂說。」有了當事人陸爽的強證,大臣們於是紛紛勸進。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太宗貞觀八年》:(十二月辛丑項下之後)帝聘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為充華,詔已行、策使將發。魏徵聞其嘗許嫁世人陸爽,遽上表奏。
帝聞之,大驚,手詔深自克責,命停策使。
房玄齡等奏稱:「許嫁陸氏,無顯狀,大禮既行,不可中止。」爽亦表言初無婚姻之議。

《貞觀政要‧納諫第五‧直諫篇‧貞觀二年》:貞觀二年,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絕姝,當時莫及。
文德皇后訪求得之,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詔書已出,策使未發。
魏徵聞其已許嫁陸氏,方遽進而言曰上表奏:「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處臺榭,則欲民有棟宇之安;食膏粱,則欲民無飢寒之患;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
今鄭氏之女,久以許人,陛下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民父母之道乎?臣傳聞雖或未的,然恐虧損聖德,情不敢隱。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
太宗聞之大驚,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策使,乃令女還舊夫。
左僕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云:「女適陸氏,無顯然之狀,大禮既行,不可中止。」
又陸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與鄭家往還,時相贈遺資財,初無婚姻交涉親戚。」並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說。」大臣又勸進。

【三條魚簡評】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婚禮的使節都已經派出去了,一堆大臣全都認為該納入為妃,只有魏徵反對,你認為光是『魏徵一個人』就能扭轉唐太宗的意願、或是『魏徵提的原因』恰好打動唐太宗?
三條魚當然認為是後者,『魏徵提的原因』恰好打動唐太宗,話裡的關鍵應該有兩個:「(1)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
(2)今鄭氏之女,久以許人,陛下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民父母之道乎?」

背後暗藏的關鍵當然是唐高祖李淵:『我的作法不會和他一樣吧?』

《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P.217:太宗現在疑惑了,問魏徵:「群臣可能順旨,陸氏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魏徵說:「我猜想,他把陛下等同於太上皇了。」
太宗問:「怎麼講?」
魏徵說:「太上皇平定京城後,得到辛處儉的女人,很是寵幸。
處儉當時是太子舍人,太上皇不大高興,將他貶官,辛處儉每每心懷恐懼,擔心自己性命不保。
陸爽可能認為陛下現在雖然可以容他,恐怕日後暗中譴謫,所以反覆表明心跡,這倒不奇怪。」
太宗明白了,於是下敕:「今聞鄭氏之女,先已受人禮聘,前出文書之日,事不詳審,此乃朕之不是,亦為有司之過。授充華者宜停。」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太宗貞觀八年》:(十二月辛丑項下之後).......帝謂徵曰:「群臣或容希合,爽亦自陳,何也?」
對曰:「彼以為陛下外雖捨之,或陰加罪譴,顧不得不然。」
帝笑曰:「外人意或當如是,朕之言未能使人必信如此邪!」

《貞觀政要‧納諫第五‧直諫篇‧貞觀二年》:太宗於是頗以為疑,問徵曰:「群臣或順旨,陸氏何為過爾分疏?」
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識,將以陛下同於太上皇。」
太宗曰:「何也?」
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處儉婦,稍蒙寵遇。
處儉時為太子舍人,太上皇聞之不悅,遂令出東宮為萬年縣,每懷戰懼,常恐不全首領。
陸爽以為陛下今雖容之,恐後陰加譴讁,所以反覆自陳,意在於此,不足為怪。」
太宗笑曰:「外人意見,或當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
乃出敕曰:「今聞鄭氏之女,先已受人禮聘,前出文書之日,事不詳審,此乃朕之不是,亦為有司之過。授充華者宜停。」
時莫不稱歎!

【三條魚簡評】應該算是魏徵很狡獪吧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識,將以陛下同於太上皇。」
太宗曰:「何也?」
背後暗藏的關鍵當然是唐高祖李淵,只要牽連到李世民的老爸,應該都知道李世民就被說服了。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fishfish1967&aid=555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