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由的真諦與信仰的力量
2008/11/12 11:45:59瀏覽1086|回應0|推薦0

書名:海上教堂La Catedral del Mar

作者:伊德方索法康尼斯(Ildefonso Falcones

譯者:范湲

出版:圓神   頁面 

太棒了!繼雨果的悲慘世界後,另一篇引人反思的歷史文學巨作。

大文豪雨果花了三十五年構思、蒐集資料、寫作,完成了後人難以超越的磅礡史詩:悲慘世界。每每想到故事裡的人物,總讓我忍不住嘆息。

法康尼斯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海上教堂的初稿,儘管篇幅沒有悲慘世界宏偉,卻也精緻縝密,深入淺出的說著令人難忘的故事,很難想像這是律師作家的第一本小說,因為對我而言,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佳作。

與悲慘世界有著相似的架構,海上教堂則是以十四世紀的巴塞隆納為背景,深刻的描繪出當時的歷史,教堂建築,法律,宗教信仰,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影響著男主角亞諾的一生,揭露了社會下層在法律和習俗造成的壓迫下所受的苦難,突顯了亂世中人性的道德光輝是多麼難能可貴,還有親情、友情、愛情的種類與本質。

讀這本厚實的小說,情緒很難不與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糾結在一起:無奈,社會底層在混亂的大環境下吶喊,卻無人理會。無奈,當權者偏執的思想引發血腥戰亂,卻執迷不悟。感動,小人物追求自由的勇氣,只要活著,一切都變得可能。感動,小人物為信仰奉獻的心意,只要謙誠,力量將無窮大。

亞諾的生命可說是從頻死邊緣撿回來的,這個農奴的兒子,理應世世代代都是受封主控制毫無自由可言的奴隸。亞諾的父親這麼跟他說:「我帶著你放棄了艾斯坦優家族幾個世紀以來世代傳承的豐鐃土地和祖產,就是希望你不必再像我以及我的父親、祖父那樣受人奴役,就是為了讓你可以自由過一輩子。」然而,當他們來到巴塞隆納,用勞力掙活,卻又因為農奴背景受到貴族歧視,再加上戰亂飢荒,生活又陷入困境。

何謂自由?充滿不公的階級制度,伴隨戰爭而來的傳染病和飢荒,在肚子都吃不飽的情況下談自由,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奢求,亞諾的父親為了自由抗爭,付出了最昂貴的代價:生命,望著父親的屍體,亞諾問:「有了自由就不會挨餓。你已經不再挨餓了,父親,那麼,你自由了嗎?」

海上教堂,是巴塞隆納小市民的心靈原鄉,裡頭恭奉的聖母瑪利亞,更成了從小缺乏母愛的亞諾心中的母親。在父親過世後,十四歲的他為了生存,加入了大力士公會,搬運建設海上教堂需要用到的大石塊,瘦小的他以堅強的意志,扛起連一般大人都扛不動的石塊,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教堂,儘管石塊重重的壓迫他的五臟六腑,他的臉上卻始終帶著笑容,因為他正在為聖母奉獻。

看著基督徒因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例如傳播瘟疫等)殺害猶太人時,亞諾問著他最敬愛的聖母:「聖母啊!這真的是您的旨意嗎?」他憑著人類的善良天性,救了基督徒仇視的猶太孩童,因而得到猶太商人的幫助,不但讓他脫離貧窮,更成為巴塞隆納有頭有臉的人物;卻也因為與猶太人的關係而遭受昔日貴族仇人的迫害,以異教徒之名被關入宗教法庭的大牢,他能再次擺脫不公,重獲正義嗎?

翻開歐洲歷史,有多少以宗教之名開啟的戰爭和慘絕人寰的流血事件,耶穌、聖母也好,耶和華、穆罕默德也罷,不都是教人行善的使者,怎麼追隨良善先知的人們卻為了信奉的神不同而彼此仇殺?怎能不叫人搖頭歎息呢?

還記得三年前,在巴塞隆納,我像個朝聖者,一一尋訪鬼才建築師高第的作品。當我走出地鐵站,視線與聖家堂接觸的那個當下,一股震撼我心的力道,扎實的難忘,即便我不是基督徒,也對高第肅然起敬,他懷著為信仰奉獻的心意,將後半生都投注在聖家堂的建造上,用行動告訴我,這才是信仰的正面力量。

這本書讀起來很過癮,讓我一路暢讀到底的原因,除了緊密又豐富的內容外,譯者范的流暢文筆功不可沒。讀翻譯書籍最怕文句讀起來不順,這會影響閱讀的情緒,甚至可能錯過故事本身的精髓,而讀小姐的譯作,常讓我忘記自己讀的是譯本,仿佛這本書原本就是用中文寫成的。

喔!我的心啊!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已悄然飛到巴塞隆納,漫步於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然後南下到熱情洋溢的安達魯西亞,再北上至馬德里。現在故事讀完了,我的心卻還不想回來,真是自作孽啊!再一次把自己推向思念西班牙的深淵。哈!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anchu&aid=237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