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6 11:21:12瀏覽578|回應0|推薦2 | |
讀完《帶一本書去巴黎》好一段時間了,卻一直不敢讀林達的最新著作《西班牙像一本書》。就怕看了會直想往那兒奔去,就像讀著巴黎心也跟著飛了過去一樣,而且西班牙還是讓我有著酸甜記憶的地方。對!就是這股酸酸甜甜的感覺,只要聽到跟西班牙有關的事物,甚至提到西班牙所屬的歐洲,心裡就會漾起一股酸甜、一股惆悵。那個週末的強颱,補習班放颱風假,沒課上的我站在書架前瀏覽著尚未讀過的書,眼光來回掃了兩遍,還是不由自主的取下了這本《西班牙像一本書》。 將書本像數鈔票似的散開,讓一張張的頁緣輕輕滑過拇指,從細縫裡瞄著熟悉的照片和作者的手繪圖像,淡淡地惆悵隨著新書的味道飄散出來。 西班牙,這個世界排名第二的旅遊國度,從北到南隨著地形變換和歷史背景,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風情,吸引旅客的到來。邊讀這本書,心裡的遺憾也跟著越滾越大。林達說有遺憾是好事,這份遺憾讓他們一離開西班牙就很想再回去。這也是我的心聲:好想好想再回去。這篇文章很長,還請各位耐著性子讀,一定值得的。 :P 林達這兩個同年的夫妻作家真是低調的可以,不僅書本裡的作者簡介部分只有幾句話輕輕帶過,在網路上搜尋也只能看到片段,如同他們在90年代初期離開中國大陸移居美國後的生活一樣:住在南方農村裡的一間老屋,半年勞作掙錢,半年閱讀、畫畫、旅行、寫作,生活平淡,心靈卻豐富。專業背景是藝術,帶讀者從建築學的角度與他們一起仰視這些建築藝術,書本裡的幾幅畫作可以看到畫家的感性,平實的文字流露作家思想的紋路和深厚的歷史文學底子,在感嘆歷史的哀傷時,筆勁一收像剛斷了弦的吉他,撕裂的餘音盪漾在長廊上也盪漾在讀者的心中。 旅程一開始,跟著林達來到位於馬德里北端的塞哥維亞,這裡有著羅馬人留下的石築輸水道。這個城鎮我之前沒去。跟法國一樣,歷史源頭的遠古時期是零散的,直到羅馬帝國進駐,整個歷史脈絡才開始清楚。綜觀各國歷史似乎都差不多,當一個明確的組織成立後,國家的雛型才跟著清楚。文明似乎是跟著帝國的建立才開始產生,或者文明早已存在但須藉由強大的帝國來發揚。第一個統治西班牙的外來帝國—羅馬,在西班牙各地留下了一些建築,這些在一連串的戰火後倖存的建築不僅有他的功用在更是一個個藝術品。就像工程浩大的輸水道及鬥獸場。 鬥牛「藝術」是西班牙的特色之一。看了這本書我才將鬥牛跟源自於羅馬的鬥獸場兜了起來,除了義大利羅馬市那座古羅馬時期最大的鬥獸場—羅馬競技場,今天在法國南方的尼姆也有一個鬥獸場,現在是個劇場了。我曾經站在塞維爾的鬥牛場裡,問自己:有多少鬥牛士和鬥牛死在這個「戰場」?有人說這是一項殘忍的暴行,有人說這是一項藝術。林達讓我知道這只是潛藏在深處的人性,而西班牙選擇讓他毫無保留的呈現在人們面前,提醒著世人當這部份的人性浮出檯面時是何等的兇殘。 接著西哥德人踏上了這塊土地,帶來了哥德式建築。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半島介於歐洲和非洲之間,不僅是歐洲帝國覬覦的目標,連源於中東的阿拉伯帝國也開始將虎爪從摩洛哥伸了上來。這一停留就在南部的安達魯西亞待了將近五百年,在格拉納達(Granada)這個城市更待了將近八百年;這兒有座阿爾罕布拉宮(Palacio de 實在很佩服林達說故事的方式:把讀者帶到那個國度,一邊遊覽的同時,一邊娓娓道出相關的歷史背景,再提出對歷史的反思,讓讀者跟著一起思考。讀完這本厚達五百頁的書,不僅走了一趟西班牙,也像是完成了一趟歷史回顧之旅,更是一趟思考之旅。 在西班牙旅遊時,很難不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熱情,儘管互不相識,儘管只是問路,儘管語言不通,照樣嘰哩瓜拉的同你說個不停。一句句「HOLA!」溫暖著旅人的心。從他們外放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飾的熱情,很難想像這整個國家在三十年前曾被禁錮在佛朗哥政府的專制統治下長達40年之久。三十年後,成功轉型為自由度及人權尊重度都極高的民主國家。怎麼辦到的?這是兩年前讀完西班牙簡史後的疑問,今天在林達的書裡找到了答案,這部份的歷史也成為我個人最愛的一段西班牙歷史。 極權佛朗哥之前是三年混亂恐怖的西班牙內戰。內戰顧名思義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在西班牙卻不是這麼簡單,內戰的發生點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加上伊比利半島的特殊地位,原本只是軍人起義的佛朗哥右翼軍團對西班牙左翼共和政府,卻演變成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對蘇俄共產黨及國際縱隊。世界大戰的預演就此展開了。一個戰場上有西班牙人互打,各國來支援的戰士不僅來這裡打西班牙人也在這裡打著跟自己同國籍的人,只因為支持的理論不同。大大增加了這場戰爭的複雜混亂。接著戰爭中一定會出現的猜疑、恐懼讓上一秒還是同一陣線的人下一秒便成了敵人,誰都有可能因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關被殺,三年內戰死亡人數加上右翼勝利後所處決的人數就是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死在斷頭台下人數的十倍。西班牙著民評論家拉臘(Mariano Jose de Larra)曾為自己的國家寫下墓誌銘:這裡埋葬著半個西班牙,她死在另外那半個西班牙手裏。為這場慘烈的戰爭下了最好的註解。 內戰時,左右兩翼勢不兩立。佛朗哥的專制只是加深隔閡,要讓兩翼人士彼此接受也是邁向民主道路上一個極大的難題。說西班牙花了三十年的時間轉型成現代西班牙,其實是小看了她。早在佛朗哥逝世後的五年內,民主政體就已成型並且持續平和發展。有兩個重要人物造就了今日的西班牙:佛朗哥親自任命的接班人—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和國王上任後任命的首相—蘇亞雷茲(Adolfo Suares)。這兩個當時才40出頭的年輕人用智慧突破了一關又一關。當然,左、右翼開始反思歷史教訓,沒人願意再重蹈那段黑暗、恐怖的內戰時期,也不想退回佛朗哥專制的停滯期。大家開始放下堅持,「求同政治」只為了一個目標:讓西班牙更好。 讀巴黎,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讀西班牙,則是愉悅的,特別是這關鍵的五年,一邊為國王和首相的才智和大氣所折服,一邊為各政黨間破除對彼此的不信任轉而支持民主改革而感動。雖然今天在北方巴斯克的ETA恐怖組織仍是西班牙的潛在問題,但我相信只要人民的心團結在一起便能克服困難,他們不是已經證明給世人看了嗎?相較之下,台灣自身的問題是多麼的渺小,而我們何時才能團結一心讓台灣更好? 西班牙啊西班牙,也許正是歷史賦予了她如此迷人的特質,讓我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一次又一次。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