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遙想巴黎
2007/09/25 12:53:34瀏覽504|回應0|推薦3

巴黎:香味四溢的法國麵包,高檔的佳餚美酒,香榭大道上奢華的時尚,左岸的露天咖啡館,羅浮宮裡神秘微笑著的蒙娜麗莎,浪漫卻有點傲慢的法國人。總是牽引著無數女人的心,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在其中的浪漫花都。這些是一個月前我對巴黎的印象。

再早一點,剛踏入社會的我,總不懂周圍女性友人的憧憬,大老遠飛到那只爲了品嚐「浪漫」?!那時候有著輝煌歷史的日不落國才是我的首選。 

現在,忍不住想調侃一下當年那個無知的我:少了巴黎,法國便不再是法國;少了歷史,歐洲便不再是歐洲。而在歐洲的法國,在法國的巴黎必定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才能賦予境內的一磚一瓦或抽象的「巴黎」這個名詞永垂不朽的生命力。

這要從「帶一本書去巴黎」這本中國學者「林達」的著作說起。經歷過中國「文革」後,這兩位在1952年出生於上海的作家,在書本裡帶著讀者走了一趟同樣有著革命背景的巴黎,少有的城市歷史文學寫法,讓我得以在瀏覽這個美麗城市的同時,讀到她背後的歷史。細節豐富的文學、歷史知識,遠遠超過我腦袋裡那些久遠的記憶。巴黎背負的歷史包袱,也沉重的壓在我心上,遠遠蓋過她的代名詞:浪漫。

「羅馬人的皇帝」查理大帝死後不久,帝國分裂,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查理二世分到的西部成為法蘭西。歷經兩個王朝,當法王腓力六世(Philip VI)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孫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爭奪法王王位而引起的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告一段落,一千年漫長的歐洲黑暗時期(中世紀)也接近尾聲。這場打了一百年的戰爭,用民眾的血換回了正統的王位。之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到了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更是採取一系列專制措施,達到了「郑即國家」。一百三十一年後,當路易十六試圖採取漸進式的改革方案時,巴黎民眾已經等不及了,攻進巴士底獄,敲響了法國大革命(1789-1799)

代表舊制度的巴士底獄被憤怒的民眾拆的片瓦不留,舊制度的當家路易十六和奢華的瑪莉皇后先後上了斷頭台,被千年的舊制度壓迫了一代又一代的底層民眾還不肯罷手。在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1793),至少有一萬八千人死於斷頭台下,從原本誅殺皇宮貴族到反革命份子,甚至到今天才將所謂的「罪人」送上斷頭台的人,明天自己也將屍首異處。

高高站在權力中心位置的當權者,大多會迷失,恐懼手上的權力終將消失。被怨氣積壓已久的底層民眾也不例外。一旦擁有殺人的權利便停不下來。這讓我聯想到二次大戰時東西方著名的兩場大屠殺,一樣的殘暴血腥,不同的是,法國人民屠殺的是自己的同胞。原本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早已變質。

1804年,拿破崙宣佈歷時十年的法國大革命結束了,但這並不是和平的開始更不是法國唯一的一次革命。第六次反法同盟聯軍逼退了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首次復辟的波旁王朝又被拿破崙奪回王權(1815),百日之後被第七次反法同盟聯軍再次擊敗(1815),第二次復辟的波旁王朝又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1830),隨後的奧爾良王朝又在二月革命中崩潰(1848),建立才四年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又被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1852) 1870,年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被俘,國內再度爆發革命,帝國被推翻。這時法國第一個長久而穩定的共和國第三共和國成立(1870-1940)。之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德國入侵法國,由二戰期間領導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對抗德國的戴高樂將軍,於1944年年底光復法國。1959年,第五共和國成立,「革命」這兩個字才慢慢淡去,隱入每個法國人記憶的深處。

讀著讀著,我那每逢讀歷史便嘆氣的毛病又開始發作了;就像一想到悲慘世界裡那些悲慘的命運總會讓我的心又揪著痛了起來一樣。朋友笑說:關你什麼事啊?!我嘆息,為那些喪失活的權利的無辜生命。我嘆息,爲這些一再重複的殘忍暴行。我嘆息,爲人類在無數的歷史教訓後仍然選擇鬥爭的無知。雨果曾在悲慘世界的開頁裡寫著「只要世間仍存在著愚昧無知和悲慘不幸,這樣的故事就有存在的必要。」兩百年前這位大文豪便已道出這部份的人性將無止盡的循環,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

闔上書本,我遙想著:當我抵達巴黎的那天,當我漫步於巴黎的每個角落時,向我迎來的會是何種感受?閉上雙眼,一幕幕的歷史劇情在我腦海裡重播,背景是奢華的皇宮城堡和氣派的建築藝術,下方搭配著思想家和文學家磅礡動人的字句,彷彿都在呼喚著我前去體會。

後記:

此篇文章的歷史紀錄部分,為彙整書本內容及歷史資料的概述,如有不正確之處歡迎指教。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anchu&aid=125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