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13期--2016註定是歐洲分崩離析的元年
2017/01/12 13:21:16瀏覽166|回應0|推薦0

作者:郎煒先生(駐尼加拉瓜技術服務團團長任內退休)

歐洲在普通人看來是個心曠神怡的地方,其藝術、印刷品、音樂、哲學,乃至它的科學,仿佛就是一根定海神針,閃爍著無窮的光芒,吸引著全世界人的目光,只要一談起歐洲,無不眉飛色舞。

歷史的轉折點

步入2016年,歐洲好像變了樣,令人不安的景象怵目驚心,西歐地區是歐洲最重要的地區,它的任何變化都是全球的頭條消息。偏偏西歐在2016年發生了令人目不暇給的變化,有英國脫歐公投成功,有奧地利險些選出一個極右翼總統,義大利年輕總理拋出的修憲公投遭到挫敗,法國總統法蘭索瓦‧歐蘭德民調奇低,宣布不尋求蟬聯總統寶座。德國鐵娘子總理梅克爾因接納80萬中東穆斯林難民而備受批評,仍然不失鐵娘子本色,宣布尋求連任,雖然她已做了三個任期共十二年。

歐洲地稠人廣,英國與法國在全球擁有眾多殖民地,而崛起的德國因尋求所謂生存空間,在20世紀共悍然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上千萬無辜民眾喪生,及數千萬人無家可歸,但終因戰爭性質的不正義而遭致失敗,慘被分裂成東西德,西德由美英法治理,東德則由蘇俄納為衛星國。

美國則餉以「馬歇爾計畫」聯合歐洲諸國組成同盟,對抗以蘇俄為首的共產集團。

疲憊的法國再也無法忍受數以百年計的戰爭,尤其二戰的極沉痛教訓,終使好面子的法國外長舒曼率先提出了包括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煤鋼聯營計畫,由一個統一管理機構對六國間的煤鋼取消關稅管制,生產、流通與分配亦受到嚴格干預。這個六國組成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成為歐盟的試點。19556月,六國外長會議,決定將歐洲煤鋼條約進一步擴大為歐洲共同市場。愛爾蘭、英國、丹麥、希臘、葡萄牙及西班牙相繼加入。19906月擴容後的歐洲共同體成員進一步達成「申根條約」,各成員國之間消除邊界,至此,經濟逐步整合向政治整合邁進,共同貨幣歐元亦在2002年元月一日粉墨登場,經過多次擴容,今天的歐盟共有28個會員國。

與此同時,反歐洲一體化、反歐元的運動在歐洲一直蠢蠢欲動,因歐洲由50個主權國家組成,貧富不均,歐盟的新成員泰半為中、東歐國家,它們欠發達的經濟,使其亟欲參與歐盟,而西歐各國中除德法兩國外,多多少少有著脫歐的漣漪。

英國開啟脫歐序幕

英國首先舉行了脫歐的公投,脫歐派以微弱多數勝出,但是脫歐的成功亦必將使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諸多方面受到衝擊。

英國是一個沒有資本管制的國家,有巨額海外赤字需要填補,持有英國資產者會因英國脫歐面臨極高風險,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從2016623日以來,已下跌了15%之多。

歐盟又是英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脫歐後的英國產品欲進入歐盟勢必面臨嚴苛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金融服務進入歐盟亦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英國的上市金融機構及以英國為活動中心的外國金融機構在歐盟的業務會受到無情的打擊。脫歐後的英國政壇也會使各政黨的領導層換血不止,加劇政黨內部的矛盾,英國的脫歐成功基本上由低收入階層推波助瀾,因為大批移民的湧入擠占了本應屬於他們的醫療、教育資源及就業機會,而反主流媒體的煽風點火更助長了低下層英國民眾脫離歐洲、自立門戶的堅定決心。

奧地利選舉驚險萬分

極右翼的奧地利總統候選人霍佛差一點贏得了奧地利的總統大選,雖然奧地利實行的是內閣制,總統只扮演一個行禮如儀的名義上元首,可是反外來移民、反歐洲一體化、反歐元的訴求,與英國的脫歐訴求基本一致。二戰後的奧地利在國際舞台上無足輕重,可是2016年的總統大選被視為一個風向標,有著吹皺一江春水的力道,能發揮捲起整個歐洲反移民、反歐元、反歐洲一體化的作用。

義大利修憲公投碰壁

義大利做為歐盟的第三大國,它的修憲公投意義深遠,比英國脫歐公投成功對歐洲更具殺傷力。義大利的憲法使只有6000萬人口的義大利有了一個擁有315名參議員及630名眾議員的畸形國會,其原始提案的初衷是因二戰期間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使義大利受到了無盡折磨,這部1947年訂立的新憲法達到了反獨裁的目的,可是政治紛擾竟使戰後的71年間換了60多屆內閣,雖然在50~70年代,每年享有4%的經濟成長,GDP一度超過英國,可是浪漫的拉丁特性與偏中小的經濟結構,以及毫無節制的消費,讓五日京兆的政府束手無策,使得義大利債台高築,國家頻臨破產,又由於義大利北部與南部全然不同,北部是個高度工業化的地方,而南部卻是個農業社會,致北部義大利一直尋求獨立,不願將稅收補貼南部義大利。為利於推動政策,41歲的年輕總理倫齊試圖將參議員人數由315名減至100人,可是124日的修憲公投竟以失敗告終,倫齊黯然提出辭呈,義大利從歐洲煤鋼聯盟到歐洲共同市場,再到歐盟,均為創始國。義大利修憲公投失敗,極有可能導致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及希臘萌生退出歐盟的想法,也必將使反主流、反歐洲一體化、反歐元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

以牙還牙的法國成恐襲標的

至於法國,近年來高調介入由美國主導的干預中東事務的戰爭,頻頻出兵武裝打擊中東國家利比亞、敘利亞及伊斯蘭國,使得法國成為極端組織和恐怖分子發動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法國原來為眾多穆斯林國家的宗主國,在法國的伊斯蘭民眾不下500萬人,佔法國人口的10%,這些伊斯蘭法國人長期受歧視,失業率甚至高達50%,眾多絕望的穆斯林法國人雖然生於斯、長於斯,卻毅然前往中東地區從事聖戰運動,據估計奉恐怖組織之命返回法國的穆斯林高達數千人。因此,法國、英國、西班牙、比利時、德國、土耳其和俄羅斯被國際有關組織判定為恐襲對象的榜首。

法國的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因恐怖襲擊而迅速蔓延,社會嚴重撕裂,極右翼勢力空前膨脹,法國主流社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化、工業空洞化、貧富懸殊,及中東穆斯林移民的不易同化,已經徹底動搖了法國選民對傳統政治生態的信任,他們的思想被激化,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打著反移民的大旗迅速竄起,成為除保守黨和社會黨之外的第三大黨。1117日的總統初選的辯論會上,國民陣線的女黨魁勒‧鵬表現不俗,這與法國民眾人心思變不無關聯。他們不認為國民陣線獲得執政權會有什麼災難,國民陣線的競選政綱為「一旦當選將退出歐元區及退出歐盟共同農業政策」。長期以來,法國奉行「共和模式」的移民政策,用來同化外來族群和消弭族群的多元性,但是這個政策對中東、北非的移民族群毫無用處,反而在語言、宗教和文化差異上受到了嚴峻抵制。

寬容的德國自身難保

德國是西歐最重要的國家,對二戰時期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深感遺憾,而隨著戰後初期工業的超高速發展,德國曾引進數百萬土耳其勞工。土耳其為世俗的穆斯林國家,雖然宗教的差異亦使土耳其勞工在德國飽受歧視,但看在錢的份上,土耳其勞工均能忍氣吞聲,對歧視的眼光視若無睹,故在德國鮮少發生土耳其人有什麼恐襲活動發生。

2001911,以本‧拉登發動的對美國恐怖襲擊,小布希政府果斷發動了二場中東戰爭,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又叫唆英國與法國及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發動了利比亞戰爭和敘利亞內戰,201012月突尼西亞引起的連綿阿拉伯之春,造成了數百萬無辜平民的喪生和數以千萬計難民的流離失所,離中東地區最近的歐洲成了中東難民的避風天堂,德國為中東難民安身立命的首選,2016年,德國接納了80萬中東難民,默克爾總理並聲稱對難民的人數不設任何上限,難民中必然雜著數以千計的恐怖份子,2016年德國各地恐襲事件不絕於耳,性侵事件更時有所聞,德國民眾對默克爾總理的移民政策嘖有煩言,要求政府限制移民人數。德國確實也容不下多少中東移民,中東移民文化程度低、素質低下,極難勝任德國的高端工業,過多中東難民的引入必將導致德國社會的摩擦,基督教文明的德國與伊斯蘭有著與生俱來的矛盾,要想融為一體,不啻緣木求魚,不管默克爾總理能否連任,中東移民政策終將是德國政府揮之不去的陰霾。

欲回歸歐洲的中東歐仍在努力

中、東歐國家泛指前蘇聯衛星國家,至今政局巨變已25個年頭,這四分之一個世紀對中、東歐國家是極其複雜,極不平靜的時光,中、東歐國家在政治、經濟與外交等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中、東歐國家的多重轉型受到歐盟提出的「哥本哈根入盟條件」的強烈約束,從1997年起,歐盟每年對中、東歐國家的轉型進程進行評估,督促其對弱項限時整改,這在相當大程度上又決定了中、東歐國家的轉型速度。正是這種來自中、東歐國家內部的要求和與歐盟提出條件的裡應外合,中、東歐國家在闊別「歐洲」近半個世紀之後重新又「回歸歐洲」。

從歐洲化的視角來看,2016年的中、東歐國家:

1.          歐洲化仍在繼續,「歐洲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          差距仍存在,中、東歐國家雖然在「歐洲化」道路上走了25年,但其在政經體制的成熟度、經濟發展水平、融入歐洲的程度上與西歐國家仍存在差距。

3.          已顯現的差距不僅體現在中、東歐國家「歐洲化」的不同進展上,而且體現在歐盟內部中、東歐國家與西歐國家在接納中東穆斯林難民等特定問題,具有迥然不同的立場。

亟欲轉型的俄國靠核武睥睨

俄國亦是歐洲的一個大國,但是自從20143月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後,俄羅斯的戰略環境趨於惡化。美國將俄羅斯重新列入打壓名單上。經濟上,俄羅斯寄望於借助歐洲的力量推進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改變經濟過度依賴能源資源的希望亦成了泡影,美國領導下的北約加速推進對俄的遏制戰略,羅馬尼亞的導彈防禦體系已投入使用,波蘭的反導體系亦將於2018年投入使用,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已由蘇聯解體時的全球性大國變為地區大國或二流國家,所以奉行雙頭鷹政策的俄羅斯亟欲與中國抱團取暖,但是長期來看,看不出俄羅斯有任何翻身的機會,因其全國GDP只等於中國廣東省的GDP,端賴核武器無法使其得到世人的尊重,只有恐懼。

話說天下大勢

總的來說,從歷史上看,歐洲的分是常態,合是二戰以後這幾十年的事,時間並不長,基礎也不穩固,由50個主權國家組成的歐洲,種族、語言、宗教、文化均不足使歐洲成為一個團結的歐洲,這是一個現實,亦必然是長期的事實。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8838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