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十期--小心自欺欺人的授權效應
2016/10/15 21:23:25瀏覽382|回應0|推薦0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所邱文彬教授的研究除了常上頂尖期刊之外,也常廣為國內外媒體大幅報導。他分享自己的心得在於要從生活與研究找到受人關注的題目,然後再設計嚴謹的方法去測試自己的假說。

怎麼算是受人關注的題目呢?舉例來說,邱文彬注意到許多人喜歡吃保健食品,美國人每年花在保健食品的費用高達1000億元,連小小的臺灣也有800億元,這樣大家應該越來越健康吧!然而光就臺灣的情況配合健保資料來看,就會發現隨著保健食品的消費增加,健保的支出也隨著增加,顯然大家並未因此而更加健康。為什麼會如此呢?

邱文彬注意到自己的父親認為已經服用了增強骨骼的保健產品,因此就會較少到老人活動中心運動。周圍也有其他人常常以「早上吃過維他命」為藉口,外食時就會選擇口感較好但較不健康的食物;或者也有抽菸的人在服用一般公認可以排毒的維他命C之後,不僅沒有戒菸的想法,反而越抽越兇;還有人吃了減肥藥之後,反而認為繼續吃大餐、少運動也沒關係。

因此他獲得靈感,認為健康應該是多方面因素造成,但人們可能會自認已經採用一種方式(例如服用保健食品)維持健康,就放縱其他面向的行為將就一下,不用太合乎標準?

該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這個想法呢?

這種主題你如果讓人家來填問卷,那恐怕大家都會寫「標準答案」回來,無法問出真實的情況。例如有人曾經問卷調查:你上過廁所之後會洗手嗎?接近百分之百的人都說會。但實際上去觀察,則會發現比例實際上沒有那麼高。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邱文彬認為該觀察受測者自然的行為才準,他設計了兩個實驗,都把受測者分為兩組,第一個先讓他們以為自己吃的是保健食品或者大餐,然後再讓他們閱讀一篇鼓吹走路有益健康的文章,然後請他們到另一棟大樓,藉此觀察他們是否會選擇走路。結果恰好應證了他的假說,就算知道了步行有益健康,但是如果是保健食品那組,則會選擇步行的人少於大餐組。另一個實驗則是觀察到先給予保健食品服用的受測者,在之後會傾向於選擇去吃大餐,而非是有機健康餐。

這都應證了他原先猜想的心理授權效應,以為自己已經採取了一種有益健康的方式,就在其他方面解放。他的研究明確看到的是受測者以為吃了保健食品,你再跟他說走路有益健康,他也不會想走路,而且也不會想吃有機健康餐,只想放縱口腹之慾吃大餐。

邱文彬特別提醒大家,健康是多面向的,當你對健康做了某方面的努力之後,千萬不要產生錯覺,以為自己離目標更近,而做出其他不利健康的事情,反而讓保健食品成為自己選擇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藉口,這樣花了大錢卻達不到效果,就得不償失了!

這篇研究登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除了在學術上受到肯定,也為華盛頓郵報、ABC NewsBBC Mundo等國內外媒體的注意而有許多專欄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有位主管還寫信來表達:未來可能考慮要求保健食品的包裝或販售地點要提醒消費者「心理授權效應」的警語或提醒。

然而也有廠商對此研究不感認同,寫信來表達反對的立場。但邱文彬表示,自己的研究並不是在說保健食品沒有效,而是消費者錯誤的心理作用,在其他方面做出了不利健康的行為,導致傷害了自身健康。

這種授權心理可能還會出現在不同地方:當一個人花了時間去當了志工,你想再請他捐錢,可能就不容易。有些人做了壞事之後,認為去懺悔,或者做了一些好事之後就可以繼續做壞事。甚至美國人選了歐巴馬當總統,黑白種族衝突反而更激烈也是這種授權心理的作用,因為有的白人會覺得:「我們社會對黑人已經夠好了,連總統都給黑人當」,因此再看某些黑人的行為會特別不耐。

邱文彬提醒大家要保持警覺,一個事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要因為在某方面有了些努力,就以為自己距離目標更加接近,因而有藉口放縱在其他方面的行為,這樣只會事與願違!

邱文彬也很喜歡跟人分享他選擇題目的後設想法,鼓勵大家從生活中去找研究主題,設計研酒的方法,而研究結果也能給社會啟發,他認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研究才是重要的研究。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7788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