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NASA 太空展
2016/08/17 10:28:43瀏覽308|回應0|推薦0

臺北市士林區的科教館最近正在舉辦太空科技展(到918日),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有300件出過太空任務的物品,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最近來到臺灣,以真實的物件來跟大家訴說太空科技的故事。

這個展覽布置起點透過穿越火箭發射架的場景,讓我們進入到正式展覽當中,一開始是夢想,很多科幻小說家用夢想幫大家鋪路,然後才進入到太空競賽的氛圍當中。展覽布置得很有技巧,用顏色區分出兩個陣營,一邊藍色,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美國之發展;另一邊則紅色,則是蘇聯的進展。這邊的競賽兩國其實所差無幾,先是人造衛星,然後搭載動物上去,然後是太空人、女太空人……不過俄國都是略勝一籌。

然而這階段的競爭其實都是遵照二戰之前德國人的規劃來做,德國的科技實在高,但納粹的暴行讓那些科學家看在眼裡,恐懼在心裡,於是放慢了研究的腳步,讓戰勝的果實由敵國拿去。美俄這兩個戰爭時同盟的國家,戰後卻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而敵對。不過二戰太過殘酷,因此大家都不願意輕言再次發動戰爭,而是希望另闢戰場,太空科技正是新的競技場。雙方都根據自己從德國得到的資料(主要由俄國取得)、人才(主要由美國挖掘),重新複製德國的成果,然後再按照計畫繼續向前,希望能比對手先達到目標,那就代表自己略勝一籌。

有組人物對照:先注意馮‧布朗,他原本是德國科學家,戰後被網羅到美國繼續發展;而謝爾蓋‧科羅料夫,他自始至終都是俄國人,但是有陣子被整肅下放勞改,這延緩了俄國的太空進展,一直到1957年史達林過世後,他身上的所有指控才被撤銷。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在他領軍下的俄國一直都領先美國。

美國在幾次落後下,想要另闢蹊徑,當時甘迺迪總統於1961年提出美國人要在十年內登陸月球的願景,許多人初聽很難以置信,然而美國人擅長工作分析,一步步分析下來要達成目標之前需要先有什麼前置作業、累積什麼樣的能力,因此他們還有之前兩個載人航天計畫水星計畫與雙子星計畫,確認太空技術的各項細節,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克服種種問題後,再往下邁一步,最後太陽神計畫則真的在1969年七月順利登陸月球,在月球上放探測儀,也帶月球岩石回來研究。

相對照下,那位科羅料夫勞改時種下了病因,導致他於1966年病死,從那之後太空科技就幾乎是美國獨霸!然而太空科技要花許多經費,當冷戰氣氛緩和,大家慢慢不會再從競爭的角度去思考,而是想該怎麼讓大家合作,共同分擔經費呢?國際太空站就是一個國際合作的體現,然而從成員名單中分析,還是可以了解要全世界一起合作的理想並不是那麼容易,有些國家至今即使有能力也是被排除在外的。

展覽的方式很高明,用藍紅顏色對照的方式讓人看到太空競賽的政治背景,但也讓人看到有些人的認真做事、嚴謹思考,這是有可能超越國界的。

在這個展示場當中,會讓人看到這個階段的許多相關人物、物品,可以讓人觸發許多印象。例如電影阿波羅十三的登月任務中,服務艙的氧氣灌爆炸,導致太空船嚴重毀損,失去大量氧氣和電力,在這個展場就會見到那樣的一個設備,還有方形與圓形的過濾空氣設備,在電影裡面他們還得手忙腳亂地去把這些不同標案規格的東西接在一起,才能讓空氣中維持足夠的氧氣。然而他們並不孤單,地面有團隊會跟他們一起解決問題,指導他們怎麼做。建議大家去看之前,可以先找電影阿波羅十三來看個幾遍,如此來到科教館展場才會有親切感。

有個展區上頭布置了像是馬戲團的帳篷,但那可不是馬戲團,這是登月計畫太陽神十六任務返回時的降落傘,如此大的降落傘有三個,在降落時撐開,減緩降落速度。旁邊還有一個裝人的籃子,常看太空影片的人應該會覺得很熟悉。

不過影片中看起來不大的降落傘,原來尺寸非常大,這裡還可看到邊緣燒焦的痕跡,想必當時速度很快、溫度很高,非常驚險。

展覽最後則是國內的太空中心介紹臺灣的衛星計畫,或許有人會覺得看完那麼刺激的太空競賽與太空任務,臺灣怎麼只是發射幾顆人造衛星。不過這個重點是在太空領域我們沒有缺席,而且找到自己的定位。

太空任務都非常花錢,同時也受制於一些大國的規範,不是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臺灣發射的屬於科學、遙測、氣象等方面的衛星,對國際上的科學研究、國土保護、防災救難、氣象預測等,都很有幫助。而且經過十多年的技術累積,目前自製比例越來越高,這是值得肯定之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7082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