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一期--再‧見老林
2016/01/24 18:14:59瀏覽396|回應0|推薦0

繫新聞

 

再‧見老林

國內科普前輩、保釣大將林孝信於去年1220日因肝癌辭世,今年110日在臺南殯儀館舉辦告別式,許多人從各地前來參加,臺北甚至有人包車一大早5就出發,還有人從離島、海外趕來,一起送他最後一程。

告別式除了傳統的家祭、公祭之外,還有一段「再見老林」的活動,讓他過去的戰友、學生、以及曾受惠於他的人上臺致詞,表達懷念與哀思。

 

自選戰場的英雄

林孝信出生於戰後,但用「戰友」一詞也並不奇怪,因為這位英雄自選戰場,跟無知作戰、跟不合理的權力作戰。他的人生目標是解放知識,改造社會。整體而言,他主張知識不再是隸屬少數菁英成為其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而是能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成就公民社會。

科普以及其它

他年輕時欣羨國外的教育環境良好,但國人則非常缺乏科學知識,因此便召集同學一起出版刊物,大學時與報紙結合發行《中學生科學週刊》,研究所的時候則出版《科學月刊》單冊專刊。前者雖然只有數年時光,但後者則在許多人的支持之下,已走過45個年頭,迄今仍是國內重要的科普刊物。

民國99年舉辦科月40活動的時候,許多人對那段辛苦的日子做了些回顧與展望,原本我也以為這就是他的全部。但告別式當天,代表科普領域的僅有他大學同學劉源俊(科學月刊發起人之一,曾任東吳大學校長)上臺致詞,另有許多人分別從政治受難者、保釣、社運、工運、社區大學、教育等領域來懷念他。

他在這些領域不是以參加活動為主,強調上幾次街頭;而是從思想出發,希望「解放知識,改造社會」。拿保護釣魚臺來說,他正在籌畫「釣魚臺教育」,盼能藉由教育讓年輕人了解釣魚臺事件的始末、釣魚臺跟臺灣的關係,也認識國際現實與民眾可以著力之處。然而這還沒來得及完成就先離開,他的戰友雖然哀悼,但也無畏向前。

素不相識卻出手救人

印象深刻的是致詞當中有位老先生,微微顫顫地由人攙扶著到前面先坐好才以顫抖的聲音開始說話。他是治喪委員會的主委陳明忠先生,當年他在監獄當中受盡煎熬已準備領受死刑,但過了預期的時間卻還沒動靜。原來是林孝信等人在海外刊登廣告要求政府不要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陷人於罪,因此政府有所顧忌而停止執行死刑。當年陳明忠並不認識林孝信,但林孝信卻只顧一個「理」字從海外聲援,他們在多年之後才得見面,讓陳明忠當面表達感謝。

上臺說話的,每個都有長長的故事,或藉歌曲、詩詞來表達。活動中還播放林孝信剛從黑名單解除回國,友人去機場歡迎他的錄影帶,許多人感動傷懷,但也深受鼓舞。

鐘鼎山林 同表哀悼

最特別的是,雖然林孝信參與的活動事物和政府立場不一樣,但他本人跟現任的許多政府官員關係良好,就連馬英九也是他保釣的戰友,後來他擔任總統在保釣方面也是盡力貫徹他年輕時的理想。在這場告別式上他也親臨現場,頒贈林孝信的褒揚令給遺孀陳美霞。陳美霞懷念丈夫時,感嘆說他這個人把一天當三天用,自己很少休息,讓她擔心。這樣算起來七十一歲的他也算活了兩百多歲,總算可以休息,不用她再為他擔心。哀戚之情,令人不捨。

公祭時司儀一一唱名各團體讓人上前鞠躬致意,真讓人佩服林孝信對社會改造投入之廣。或許有人會想去把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歸類,左派還是右派?藍或是綠?

用理念消弭對立

但這樣的想法就太小看林孝信了。他有深厚的思想理念,希望藉由知識啟發群眾朝向一個更公平更正義的社會邁進。他也積極採取行動去號召相同理念的人,在不同領域去發揮他的影響。這種人不會被社會的分類所框限,一切就看一個「理」字。

他一生沒有一個正式的頭銜,但這就像尚未分化的細胞,要做什麼都可以,他也的確做得轟轟烈烈。因此吸引了許多不同立場,甚至看似衝突的人共冶一爐來悼念他。

然而衝突的是表象,林孝信是有深刻的知識素養去包容這些,他也積極地散播思想希望更多人能有這樣的素養。當天參與的人在回顧與悼念中都深受感動,除了無限懷念之外,也獲得許多啟發。

治喪工作小組預計將於312日、13日在臺北舉辦追思會,盼能傳播他的思想與熱情,號召更多人像他一樣真誠地追求理性、熱愛社會,為將來的好日月投入心力,過豐富的人生。

 

民國99「理想啟蒙奉獻——《科學月刊》在台灣」研討會在交大舉行,林孝信(第一排左四)與參與者合影。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4465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