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四期--悼念一代禪師
2016/04/21 20:51:12瀏覽2618|回應0|推薦0

悼念一代禪師

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於今年四月八日圓寂。

他青年出家受戒,曾於深山苦修十餘年,幸賴信徒捐地供養,故能棲身於萬里,搭個簡易茅棚專心向道。直到民國70年代,山區產業道路開闢後登山遊客日增,許多過路人與之談話,才發現此人見解不凡,因而有更殷切的請法需求。

佛法有許多型態,念佛、參禪、修密各有重點,最重要的是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來對治自己的煩惱,使內心清淨。惟覺法師以修禪為重點,說法直指人心,令許多為雜事煩心的現代人感到豁然開朗。逐漸有越來越多人希望能在工作之餘能對禪法有更深入的體會,惟覺法師遂開始應眾要求舉辦精進禪七,讓參與者不斷往內心探索,撥開重重迷障,期待能見到一念不生、萬善圓彰的自性。

由於其法能契機契理,令許多人受用,因此名聲很快傳播出去,靈泉寺早已不敷使用,於是他便於南投埔里另購地創建中台禪寺以及相關的文教單位,其中包括小學、中學、博物館、佛教學院等設施,以保留佛教文物,培養佛教人才。此外還於全省各地廣建精舍,令信徒就近薰習,於平日即有靜心滌慮之處。

我二十幾年前就曾去打禪七,到精舍學習,淺嚐法味,覺得能有這樣的機會讓人禪坐很不錯。不過靜坐雖好,但我不習慣人多,看著禪七的規模一次比一次大,很易讓我起煩惱。然而一轉念,想到老和尚帶著弟子挑石運瓦在緊迫的時間下自己蓋禪堂,就為了容納更多有心的人前來學習;我們來此,吃住都被照顧得好好的,只要顧好自己的心念即可,實在不該埋怨,這倒讓我發現自己心量太小,得慢慢練習去擴大心量,多跟大家結緣。

我還有個冰雪聰明的同學後來也去親近精舍,沒想到才上山參加個活動就出家了!當時他家人都不能接受,跑去山上懇求見面,要求放人,我也覺得他過於衝動,不大理解為何如此。然而我那位同學精進修持,幾年過後身心都安頓地很好,我想他如果在家縱然有好成就也不見得會活得那麼充實、有見地,他家人也就逐漸釋懷了。不過我也有另外朋友出家後又很快還俗。在那些不同例子中自己的意願最重要,山上不會有什麼強迫。多年後我再思考,覺得有的事情因緣很難說,眼前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或許拉長時間來看不見得不好,然而當年那次事件也導致山上後來對於在家眾想出家建立起嚴謹的評估流程,讓人可以多適應了解出家生活,也跟家人做充分溝通。

現代人五、六十歲退休,然而惟覺法師的法緣是五、六十歲才開始。他順應人心,積極度眾,雖然樹大招風,但他還是掌握機緣,建立起中台世界。真所謂「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今老和尚圓寂,然而他所規劃的精舍、學校、寺院,若能秉持他的理念運作,則是他法身長在。

也奉勸對他有興趣的人,不該從世俗算計中去計量他留有多少寺產、多少徒眾,或許從住家或工作附近的精舍親近學習,才會對自己產生真實的受用。

禪法要靜心才能體會,若不能得契,說再多也枉然。然而惟覺法師還是把微妙高深的禪法,化為可具體實踐的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相信任何人若能力行實踐,都能餐得一代禪師所遺留的真實妙用,對自己的事業與人際關係有極大助益。

本文出自繫心活第四期

***** 閱讀其他文章 *****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5396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