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孝易順難
2016/02/22 20:51:07瀏覽778|回應0|推薦0

孝易順難

文:何健民(旅美退休物理講座教授)

一個月左右前,在美國加州出版的世界日報,有一則首頁新聞,報導一份匯集許多專家研究的結果,主要是針對在美國的華裔發現:孝順爸媽壓力大……,父母失望……,兩代認知差距,引發很多心理或更嚴重的問題。我並未看過這「春暉報告」的全文,不過唐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立即浮現腦際。從接受父母教養開始,到自己成家立業,有了女兒,更晉升為外公,一路走來,並不限於國內、國外,聽的、見的,加上本身經驗,對「孝順」這兩個字不無感觸。

小時候,在教科書裡唸到許多含有「孝」字的寓言、故事、名詞:廿四孝、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孝子、孝道等等。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孝」被「孝順」取代。粗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我覺得從這新的字眼,可以看出至少是問題的部分癥結。

我是從事物理研究的,三句不離本行,依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當兩個人有相對運動時,讓他們分別測量同一段空間的距離,會有不同長短的結果。當然,被測量的距離,根本是一樣的,不同的結果,只是出於不同的觀點。重點在測量,因為人類對自然界的瞭解,包括空間的距離,必需經由觀察、實驗,總脫不開測量。假如把這番道理移植到社會、人文領域:當兩個人有相對的地位(政治中的朝野、職場中的主從、生意中的買賣、戰爭中的敵我),研判同一事件,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重點在看法,因為我們對人對事,總脫不開看法。

不同的看法也許就是認知差距,而父母、子女間有不可否認的代溝。年輕一代受了社會、科技變遷影響,獨立的意識,不比從前;相對之下,在多數長輩心目中做人的基本道理,仍然脫不開根深蒂固的中華文化,而「小孩聽話」是起碼的要求。為了子女教育,父母可以傾其所有、為了成長環境,效法孟母三遷。儘管長成離家是自然界所有物種進化必然的過程,但對父母而言,總不是滋味,尤其在有少子趨勢的今天和未來。這種不安全感,摻合潛意識中因而引發的控制慾,產生的後果,使得孝順變得相當複雜。

既然提到了教育,就以教育為例:當子女要進大學的時候,有幾種可能的情況。最順利的是兩代人有共識,依子女性趣選校、選系。但也難免有些父母,雖然對社會的現況早已脫節,仍是堅持己見。或是認為小孩們還不懂事、或是為了滿足自已的願望,依然全權策劃該進的學校、該唸的科系。他們的心境是可以瞭解的,但如此堅持的想法終歸無奈。有些子女雖然不願,但經濟上也無法違背父母的心意,只好勉強照章行事,彆扭留在心裡。但也有些子女悍然拒絕接受父母的決定,讓兩代間產生了不愉快的下場,外人聽來都會心酸。類似的情形,可以發生在子女的婚姻,工作,甚至孫輩的教養。

「忠」、「孝」是八德之首。專制年代,昏君不少,愚忠也不乏被批判。但到了父母、子女,天生的親情,我們怎能忍心說有人是愚孝呢?

再說,當父母年歲增高、身體日漸虛弱,希望子女在旁噓寒問暖,聽從自已的意見,那又怎能說是過分要求呢?

從我有限的觀察:絕大部分年輕人,在家庭、經濟、工作壓力下,仍然會在可能範圍內,做自認盡孝的舉動,不過要完全滿足父母,包括一些客觀上不理性的期待,難免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有些父母就會抱怨:子女不孝順。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順從我的意見。回過頭來,子女也就抱怨,已經對父母這麼盡孝,為何他們仍不開心?

看來把「孝」、「順」這兩個字湊成一對,產生了有些混淆的錯覺。是否「孝」是從子女的觀點,自發的行為;而「順」是父母觀點中的要求?免不了有時兩者之間缺乏交接。假如做父母的,能體諒現代年輕人沉重的生活負擔,對他們的盡孝表示歡欣,並且諒解他們不能絕對的順從;同時,做子女的,也設法多照顧父母、儘可能多順從父母的願望,新世代的天倫之樂,雖不中,亦不遠矣。 

 

-----閱讀完之後,歡迎回到《繫心活》第二期閱讀其他-----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4765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