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2℃》談起
2015/08/02 11:53:36瀏覽110|回應0|推薦0

從《±2》談起

科學月刊 SCIENCE MONTHLY 484 2010.4月號
評論

范賢娟

日前媒體人陳文茜拍攝一部《±2》的影片,在科學界引起不同的評價,甚至負面評價還更多些。針對全球暖化這件事情,在科學上本身就有正反兩種見解,但是就環境保護立場而言,似乎容不得等科學家把各項變因影響都搞清楚,才來採取行動。因此對於這樣的一部環保影片,或許該表達支持,不過此片製作也突顯出一些問題,在此提出一些意見:

一、製作小組不能光顧著渲染悲情、增進危機意識,卻忽略科學界對此問題的岐異態度,而過分吹捧所引文章數據與訪問學者的權威性,那會引起反效果。畢竟各類科學研究有其基本假設、探討範圍,目前誰也沒把握自己的理論能把所有地球系統中的因素都掌握清楚,態度與用詞多一份嚴謹與保留比較好。

二、製作小組還應加強基本科學的常識與科學結果的解讀。例如片中一開始提到「地球孕育人類幾千年」,這數字後面再加兩、三個零也不為過。片中常常提到「地球升溫幾度」,就會有什麼災難;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地球的『平均』溫度升溫幾度」,少了平均二字,已經讓筆者發現有人觀賞後得到錯誤的理解。另外,台灣地質脆弱的詮釋方式有點離譜!其他還有幾處問題,都該盡早修正。

三、片名《±2》,但從頭到尾只講升溫,沒有提到降溫。這或許回應到現在全球暖化的現象,但片中若稍微帶到:「如果地球降溫達到2又會如何」,比較能呼應片名,或者乾脆把片名改成諸如「暖化關鍵2」之類名稱。

四、光是資料的蒐集與詮釋煞費苦心,但整體的邏輯一致性更要顧及。片中提到海水上升的高度,有人說「未來24世紀,海平面上升25公尺」;但也有人說本世紀中格陵蘭冰融之後,就會上升7公尺;最後又說:「台灣海拔100公尺以下的地方都無法居住」。這些可能會讓用心觀賞的學生覺得很困惑,反而覺得片中所述言過其實,製作小組應有更好的整合或說明方式。

五、片中喜歡賦予某個時間點或地點一個特殊的意義,這或許是一種表達手法,但是全球暖化的過程是漸進的,這樣的強調有點奇怪。

以上的問題,反映了媒體人的科學素養還須加強,但這並非責備就可以成事,筆者還是很佩服陳文茜的用心,但也建議她可以邀請不同專長的人組成團隊更密切地合作。不只製作時要多請教相關領域的專家,製作好之後也要先請相關背景的科學家參加試映會,鼓勵專家提出意見再加以修正,等到片子真正推出的時候,這些爭議就可以降到最低。

不過筆者覺得這部片子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強調出觀眾可以採取什麼樣的積極行動!

片尾佛里曼也認為在這議題上不能依靠政治人物或全業大亨,而是公民。 那為什麼最後是呼籲大家寫信給總統?

片中略提到應該開發新能源產業,這方向是沒有錯,不過這跟訴諸公民的立場而言,還是有段差距。或許可以參考IPCC建議各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三個主軸:第一為技術減量,主要 著重於各種排放部門之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及推廣再生能源。其次為建立經濟制度,包括建立市場機制、減少市場供需失靈、增加財稅誘因制度等,最後,即是改變社會體制,例如改變個人消費行為、生活型態、社會結構和體制之改變等。這就相當完整地考量到政府、企業與一般消費大眾。

這架構還會讓人發現,地球生病的問題恐怕在於當前人類消費型態出了問題。過去所採取的商業模式,都是考量市場需要與技術的可能性,發展出一套大量生產的作業模式,商業管理的重點會分析產品與金錢,最近提倡服務的概念還會加入顧客的需求,但大家從未質疑這樣的基本模式是否會帶來其他的問題。

在自動化、全球化的發展之後,許多過去被忽略的事發生積沙成塔的效應,以往看作理所當然的地方反而出現瓶頸。因為地球的資源有限,不可能無限制地滿足全人類的需求,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竟然可以累積出改變全球氣候環境的實力,現在已經看到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機會增加,極寒、酷熱、暴雨、乾旱,各地都有,一年勝過一年。

這些正提醒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忽略環境問題,重視顧客需求的同時也要關心地球的需求。從訴諸公民的角度而言,我們該培養出聰明有心的消費者與使用者,不再以追求產品與服務的美適稱心為最高原則,不會把電器功能發揮到最大視為個人成就,而是關心在生產過程、運送過程、使用過程以及最後廢棄物處理的過程,是不是會傷害地球?

可以怎麼做呢?一般團體已經有很多呼籲了,媒體人可以再稍加創新,提出一些挑戰大家習償的問題來測試,例如:你覺得燙頭髮是必要的嗎?學生宿或飯店裡面24小時供應洗澡熱水有沒有可能調整?

或許很多人認為如何裝扮自己是個人的事情,多元的生活型態大家有不同的作息,很難要求統一。但不管答案是什麼,這都只是衡量每個人在考量愛護地球與表現自己的時候,哪個權重多一些。究竟樸素、簡單、固定作息的生活是新境界,還是回頭路?

沒有標準答案,卻該採取行動!或許我們就從自己能夠接受的地方開始,每天自我要求多做一點,逐漸調適。

這是個從沒出現過的問題,大家都有自己的解讀角度,建議大家對不同意見多一點寬容,給勇於拍攝這部影片的人多一點掌聲。而他們表現不夠好的地方,說是其他人該出面發揮之處,提醒大眾還有那些改進的空間。

最後建議大家,解決這個問題要靠的是真正紮實的技術背景來解決,切莫病急亂投醫地讓環保蟑螂趁虛而入。他們往往打著新能源產業的名號販賣產品、推動服務,但這些是否真的能帶來預期的效益?這就需要具備基礎知識、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員來做評估了。

范賢娟:任職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科學月刊 第四十一卷第四期 244245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2700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