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3 21:16:51瀏覽136|回應0|推薦0 | |
原文刊登於科學月刊2013年9月號 科學研究為的是什麼呢? 許多人認為是為了知識本身,是為了求知而求知,知識本身就有種吸引力,每位科學家都是在為增加科學知識拼圖的某一塊而努力。有人解決了一些關鍵問題,拼出比較大塊的部分,有人解決一些後續繁瑣的問題,拼出比較小的部分,這些都是為科學家圓夢,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不過如果科學研究的結果只是這樣,那可能難免會遇到其他非科學領域的人來質疑,政府花了那麼多的科研經費,就是為了滿足這些科學家的好奇心、讓他們追尋自己的夢嗎?科學研究對社會的貢獻在哪裡? 雖然單純的追求知識固然有其價值,但面對社會上現實的問題,各位科學家還是應該深入去想,自己的科學研究,可以對其他人有什麼用處呢? 「技術商品化」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方向。 有沒有可能因為科學研究,而讓大家生活更便利、過得更健康、環境也更好呢?相信在大家的研究論文最後都多少會勾勒這樣的美景,認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改善某種材料特性、提升什麼效能、減少哪種污染、降低能量消耗……。不過現實是,這部分如果技術發明者不去持續推展,在現實產業中沒有人會採用這項技術達到這些情況的,因為多數業界的人會滿足現狀,不見得會有人注意到這項新發現可以帶來的好處。此外你覺得自己的技術很好,但外面還有很多競爭技術可以選擇,在產業界所採用的往往不見得是最好的技術,他們會有很多考量,其中一項是技術發明人的協助。畢竟能夠科學發表的文章,在實驗室當中只要累積幾次成果,相信理論上可以達到,就能為科學社群所接受。但產業上要大量生產,一定要能大量生產同時還有不錯的良率,這就需要花時間去找最佳的流程與各項參數,但這部分不能寫論文又很耗時間,科學家是否願意呢? 技術商品化可以分成兩個方向去思考:一個是把自己的技術移轉給現有廠商,由廠商在技術發明人的協助下去接手後續的研發。另一個是鼓勵懂技術的學生去自己創業,讓老師的技術得以在產業界發揮預期的功能。 說起來後者比較不容易,因為懂技術的人通常不瞭解怎麼經營公司,還有國內的學生向來被照顧的太好,初畢業很難獨當一面,即使學生有熱忱,老師和家長也會不放心。 不過要讓技術發會對社會的影響力,科技創業還是該鼓勵的方向。就看學校教育怎麼提供學生機會,讓懂技術的人可以多吸收點商管的概念,或者有機會和商管的人組成團隊,同時也有機會在求學過程中就去了解業界情況,提出具有說服力的產品或服務,還有好的營運模式可以讓公司賺取合理利潤,這就有機會吸引到創投注意,願意出錢投資。其實現在學生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大環境中缺乏機會給他們表現、磨練。說起來該檢討的是學校,教育不該是把他們保護太好,而是要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自己的未來。 另外這邊提醒的是,科技創業不同於一般小生意,風險很高、難度很大,但一旦成功,能為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解決失業問題,而科學技術也可因為有良好的出海口,因此獲得經費回饋,甚至有助於找到更有意義的研究主題,這絕對是值得一試的。 現在各人由於工作關係,發現國科會、教育部都開始重視這個問題,開始徵求一些與過去科學研究方向不同的計畫;許多學校也開設創業課程,鼓勵學生拿實際的例子來練習;還有許多創業競賽邀請海外有經驗的創投回來評審。現在缺的是手上有良好技術的老師,你們願意鼓勵學生一試嗎? 或許大家在埋首實驗室工作之餘,偶爾注意看看有什麼相關學習機會,鼓勵學生去修課,或者自己也去申請這些願景跟單純科研不同的計劃,我想大家視野會更廣,不管是個人或技術的發展都有機會更好。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