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48期--應知故鄉事
2020/02/10 20:59:44瀏覽149|回應0|推薦0

應知故鄉事

在大陸,雖然重視科學教育,幾年前就喊出「科教興國」的口號,但研究領域並沒有「科學教育」這一項。我如果在教育領域的話,許多人看不懂我研究的科學部分,會說些很奇怪的話,因此我得重新定位一下自己。

有個科普領域,我好像適合過去,但那兒的人比較重視活動或者各類媒體,非常精彩,相較之下如果我想做科學本質、科學素養的東西好像還是有點格格不入,我得再另外找地方試試。

暑假時我注意到朋友的臉書上今年十月底在安徽合肥有科學與技術史的研討會,要不要過去看看?

我覺得科學史很有趣,我寫科普文章也常會從科學史料當中尋找素材,不過要自己做研究並不容易,最好得要有一手的材料,那才會有機會研究出獨特的見解。我有什麼題材可以寫呢?

哥白尼到牛頓那一段,我好像很熟,但怎麼會有機會拿到第一手的素材?若不能,也不過是人云亦云,我很難有什麼獨到的發現。

不過這次舉辦地對我有無限的吸引力,因為那是先父的老家所在,他常跟我們說那兒的地名,一人巷、二郎廟、三孝口、四牌樓,還有逍遙津,包公祠、巢湖,合肥名人有包拯、李鴻章、劉銘傳、楊振寧……。當他看到那兒成立了科學技術大學很高興,這回舉辦地點就是這所大學,因此我非常想去看看。

我繼續認真地思考一陣子,將近三十年前記憶深處有段天文學史慢慢浮出來了。報名只要兩百字的摘要,我憑著記憶和粗略的網路資料很快寫好,接下來才仔細找資料來寫論文本體。

哇!這事情過去已經有人回顧過了,資料很多,怎麼辦?難道我只是個中文翻譯嗎?我仔細看資料,還好,過去的回顧就真的只是「事件回顧」,針對一個主題不同意見的雙方,用現在科學證實的答案來一一給予評分,就說雙方平分秋色,我覺得這樣讓人有點意猶未竟。於是我又去找二十年前我念博士班的科學哲學課本出來,選一個哲學理論來做架構分析,談雙方理論的重點與研究發展的策略,這樣我覺得有意思一些,感覺自己也在作腦內的歷史追蹤。

後來去發表,感覺還不錯,不過我又選錯了分類。這回我選天文組,那兒比較多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現在考古有許多新的資料出來,還有天文軟體可以回溯過去,因此有許多細節可談,我聽了很有意思。不過在當中,我這樣一個西洋天文史跑出來,不知道其他人聽了覺得如何?下回可能去參加西洋科學史比較好,但我也很想聽聽中國的部分,怎麼安排還得推敲推敲。

在這研討會上我遇到一個人,我們微笑打打招呼,問起來對方是中醫師。太好了,我趕快問他,聽說中國未來要把陰陽五行納入基礎教育的課程綱要,是不是呢?

對方一下說是,一下又糾正我,不是「未來」,而是即將到來的現在,目前教材都編好了。這真令我驚訝!我有點擔心那第一線的教師如何教呢?還請問當中一些我想不透的地方,對方告訴我五行的相生相剋是一種概念,實際應用要考慮許多狀況,因此不能夠用邏輯去思維認為一定如何,譬如水可剋火,但水如果太少也杯水車薪。如果太用邏輯思維會落入窠臼,不過他也的確擔心教師拿到課本能不能教?如果不能掌握到其中的概念,那就會產生另外的問題。

他說得很好,不過是我太落入邏輯思維,現在回想起來不大有把握明確的用字,因此就籠統點寫。回去學校後我又跟學生上課再度提醒五行、陰陽,大家要嘗試去了解,當然我自己也還想不通,教學生講得很有限。但我覺得最少要讓學生對這些傳統的道理有點基本的興趣去接觸,不會排斥,這是當前最重要的。

我回去學校課程還提到中國的古天文學,我看這邊既然重視傳統文化復興,那我就加碼讓學生聽一聽「三垣二十八宿」,其中二十八宿念起來剛好像是七言絕句,我念了兩遍,記得起來嗎?

誰記得起來?我得加強他們一點局部的印象,在臺灣過去你可以念「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我們老一點的人都熟悉杜甫這首詩,其中的參與商就是星宿名稱,可是這兒沒念過。沒關係,這兒還是有深刻的文化底蘊,當我念「月出於東山之上」,問他們下一句是什麼?學生本來在沒用心聽或打瞌睡的忽然之間全醒過來回過神,全班異口同音大聲地說「徘徊於斗牛之間」,很好,那個「斗跟牛」就是二十八星宿的名稱,我在星圖上指出位置。

我再問他們,這一天是農曆初幾?

只有少數人注意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五還是十六」,沒錯,那推算太陽在哪裡呢?我指一指差一百八十度的地方,算算農曆七月,的確應當如此。我跟他們說,蘇軾寫的這首前赤壁賦不只寫情寫意,還寫實有很精確的自然描述,希望大家能夠欣賞。

還有那個「斗」我提醒他們只有六顆星,那是南斗,屬於人馬座拉弓射箭的地方。有個班我還拿長柄傘當劍輝了兩下,說古書上「氣衝斗牛」講的也是這裡,那兒可是銀河最密集的地方,現在研究起來也是銀河的中心,不知道古人看到了什麼會有這樣的詞彙傳下來。

拉拉雜雜簡單引進門,希望以後他們對三垣二十八宿能夠有興趣去慢慢認識。

研討會外,我在安徽合肥有沒有去哪裡看看啊?

沒有。雖然我很想,拿著旅館的地圖看著熟悉的地名,但那是屬於老城區,我此次住的地方離那兒有段距離,再加上我初來這個領域,想仔細聽聽別人做什麼,因此沒機會往那兒跑。

不過在剛抵達搭計程車時,我跟司機聊天,問他有沒有聽過:一人巷、二郎廟、三孝口、四牌樓的時候。他反問我一人巷有什麼好看的,就是個很窄的小巷子啊!

沒想到現在當地人也不知道背後故事了,不能光看這巷子窄,而是要了解這是有典故的!以前合肥有大戶人家跟鄰居相處不好,覺得鄰居蓋的牆多佔了自己地,爭吵許久,後來還跟京城裡做官的親人告狀,沒想到親人回信只寫了一首詩:

千里家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讓他們很不好意思,心想就別爭,退後一點吧!沒想到這家退後些,反而讓對方也感到難為情,因此也跟著退後些,這就讓出一條巷子出來。這巷子不大,但它的故事卻留在老合肥的心中。

當我在準備前往合肥時,跟人打聽怎麼過去,有人告訴我,那是個很普通的城市,沒什麼意思。我聽了心裡嘀咕:只是你不知道吧!那兒的故事可多著呢!

最後講個李鴻章家裡的小故事做結,故事從李鴻章的爺爺開始說起:

李鴻章的爺爺原本是農民,但他略通傳統醫術,有空時行醫治病,因此生活比起一般農家還要好些。一年冬天,李大夫行醫回家,聽到路旁有嬰兒的哭聲,李大夫四下尋找,看到了一個剛出生沒多久的女嬰,當時她正出天花,那年頭天花是無法治的,而且還要擔心傳染。但李大夫毫不畏懼,當下決定把嬰兒抱回家,治好了小嬰兒的天花,之後就把她留下養大。

女孩的父母不詳,因此就跟隨李家姓李,而且因為知道自己身世,也就認命刻苦,從小就只知道幹活。纏足是當時女孩家為將來準備嫁好人家必受的折騰,但女孩卻得以倖免。當街坊鄰居笑她一臉麻子又是一雙天足,將來一定嫁不出去,女孩卻覺得自己能夠存活下來已屬萬幸,從不爭辯或覺得委屈。

一年冬天,女孩忙完後太累,倒在灶堂口睡著了,李家一個男孩脫下自己的外衣幫她披上,李大夫見著了便覺得這小倆口彼此關懷、互相幫忙的心很是可貴,於是等他們到了適婚年齡,便安排兩人成親。

男孩原本天資一般,連年仕途很辛苦。沒想到結了婚之後忽然茅塞頓開,從此考試都很順利,當他出外作官,家中所有重擔都由妻子承攬。她「尺布寸縷,拮据經營」,還以良好的言傳身教告誡子女要吃苦、謙虛、勤勉、低調、謹慎。她有六男二女,兒子全都培養成才,其中有兩個擔任總督,包括第二個兒子李鴻章,女兒也有好的歸宿,非常不容易。有一年李鴻章從湖廣總督北調京畿,留下的缺由他的哥哥李瀚章接任。李母住在湖廣總督署內,看著人忙東忙西準備搬家,但對她而言卻只是送走一個兒子,又迎來一個兒子。當時大家笑道:「走了一個李總督,來了個還是李總督,總督換了,總督的娘不換。」大家都覺得她是有福份的人。

或許現在人不在時興「善有善報」的想法,不喜歡這裡強調李大夫的一時善行對後代產生什麼重大影響,且讓我從另個角度來討論。國人很喜歡外貌美麗的人,曾有人調查華人的審美標準,說出來很多人應該會點頭,那就是大眼睛、小嘴巴、高鼻子、白皮膚、長頭髮,高高瘦瘦,身材玲瓏有緻……一切都非常制式表象。

然而西歐某國的審美標準則是迥然不同的,那不是眼睛嘴巴的大小,而是要具專業自信、個性開朗、健美全都是比較內在的成分。從這個角度來想,我們如果換用中國傳統美德來看人內在,那李鴻章的母親美嗎?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3170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