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16 14:10:19瀏覽414|回應0|推薦0 | |
藻說 作者:張之傑(作家) 人類學家李霖燦先生所住的地方叫綠雪齋。雪是白的,哪有綠的?是不是排錯字了?沒錯,是綠雪齋。原來當年李先生深入雲南玉龍山,看到了綠雪奇景,就將他的居處起名為綠雪齋。李先生寫道:「太美了,雪山主峰的側面格外峭拔,玉乳峰正面對著我們,綠雪層層疊疊,斷面分明地在螢螢閃光,是遠古美玉生了綠鏽?我們分明看見是三代鼎彝上的迷人粉綠!是一種下等植物在兩萬尺的雪峰上蔓延生長?多像是一種均勻的菌藻綠絨!再不然,當是青娥素女要修她們的廣寒宮闕,先堆種了些層層疊疊的綠玉階台!」 碧綠的雪峰,映著朝陽螢螢閃閃,這該是多麼空靈的畫面!難怪李先生要終生難忘。但是雪怎麼會是綠的?李先生說,他曾請教過植物學家,原來是一種不怕冷的綠藻在雪中繁殖,把雪染綠了。 無所不在的藻類 談起藻類,談個三天三夜也談不完。說起來你也許不信,我們無時無地不受到藻類的恩惠。我現在呼吸時所吸進來的氧氣,就可能是藻類產生的。我們所吃的魚,也是直接或間接由藻類養大的。當您服用抗生素、吃冰淇淋或油漆房子時,您就和藻類發生關係了。藻類還可以用來製造巧克力牛奶、布丁、橡膠輪胎及啤酒等等,更可用來淨化污水。有朝一日,藻類還可能成為太空旅行的糧食呢! 藻類一共有三萬多種,從單細胞的,到長達一百公尺的大昆布,品類眾多,不一而足。藻類的祖先早在三十億年前,就曉得行光合作用。混沌之初,大氣中並沒有氧氣,藻類的老祖宗,將水分中的氧一點一滴地分解出來,改變了大氣的成分。要是沒有藻類,後來的生物又哪有氧氣可用? 多年前,當筆者還在當老師的時候,有一回我到植物園去找實驗教材。工人正在清理荷花池,用一根長耙,耙上來一堆堆的水棉,一面耙一面罵。我過去拾了一點,放在燒杯裡,他不屑地說:「長得太快了,過一個月又得耙,你要它幹什麼?」回到實驗室,我把撿回來的標本放在顯微鏡下,數十種藻類立時出現在眼前(當然,其中最顯眼的是水棉)。我真希望那個工人過來瞄一眼,要是他看到這些小傢伙的真面目,他就不會一再咒罵它們了。 原始的藍綠藻 藍綠藻是最原始的藻類,單細胞,沒有細胞核。在顯微鏡下,看起來有點像細菌(細菌也沒有細胞核,這兩種難兄難弟,生物學家叫它原核生物)。如果池塘的水變成藍綠色,又發臭的話,那八成是藍綠藻搞的鬼。藍綠藻最喜歡在工業廢水中繁殖;如果我們看到一泓臭水,可別咒罵藍綠藻,誰讓我們把水弄污染了呢! 之前筆者到西昌開會,歸途中經過昆明,發現整個滇池都污染了,所謂「五百里滇池」,不過是一池發臭的污水,看了令人鼻酸。據陪我遊湖的一位納西族朋友說,昆明的工業廢水和家庭汙水全都排入滇池,現在雖然已有所管制,但整個滇池已完全優氧化,沒有任何水族生息,污染到這個程度,要想恢復生機,似乎已回天乏術了。 紅海裡有一種藍綠藻(Trichodesmium),大量繁殖時,可以把海水染紅。紅海一名,就是這樣來的。聖經上說,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前,神賜給他權柄讓紅海變成血,用來嚇唬埃及軍民。其實海水哪裡會變成血!不過是些藍綠藻在作怪罷了。紅海地型封閉,沒有巨波大浪,再加上天氣炎熱,很適合藻類繁殖。聖經故事告訴我們,Trichodesmium這種藍綠藻,遠在古埃及時代就在紅海裡生息了。 玲瓏剔透的矽藻 矽藻是一種用肉眼看不到的藻類,有一個透明的矽質外殼,在顯微鏡下,晶瑩極了,有卵形的、球形的、扇形的、星形的、魚雷形的……,無不巧奪天工,今人不能不驚嘆造物的神奇。有些矽藻,殼上有細微的幾何形圖案,真比那第一流的毫芒雕刻還要精細。我參觀過香港毫芒雕刻家黃老奮的作品,即使在一粒米粒上刻上國父遺囑,或在一根頭髮上刻上李白的清平調,奇則奇矣,但和矽藻的花紋比起來,其精細程度仍要小巫見大巫。 矽藻死亡後,就沉到海底(原來是浮在水中的,凡是浮在水中的小生物,皆稱為浮游生物),它的矽質外殼不會腐爛,經過長時間的沉積,可以形成一層深厚的矽藻土。英倫東南的多佛海峽沿岸,矗立著著名的「白崖」。當年從法國前往英倫,一望到有莎士比亞崖之稱的白崖,就知道英格蘭近了。英國人歌頌白崖的詩文不勝枚舉,筆者較熟悉的是赫胥黎所寫的一篇,他從白崖的成因,說明大地的滄海桑田,原來那聳峙的白色崖壁,是由細小的矽藻構成的。當水陸變動,海底升為陸地時,矽藻土就形成白崖等自然奇景。白崖的矽藻土曾被大量開採,不過現已得到保護。多佛主要靠著白崖招攬觀光客,誰還願意當敗家子! 矽藻土可用在砂糖精煉、絕緣、銀的磨光,和各種精細的過濾器。劃公路中心線的油漆中,也加有少許矽藻土,這是由於矽藻土可反射低角度光線的關係。喜歡用壓克力玻璃磨雞心、飛機等玩具的朋友都知道,磨的時候要用牙膏磨,才能磨亮。為什麼?原來是拜矽藻土之賜。做生化實驗的朋友也該知道,做微量化合物抽取時,也用得上矽藻土。 當年開山裂石所用的無煙火藥,主要是硝化甘油。這種東西很不穩定,運輸時極不方便,稍微震盪,就可能爆炸。後來諾貝爾發明了一種方法,將硝化甘油吸收到矽藻土裡,解決了懸宕已久的問題。諾貝爾申請專利,發了大財。談到諾貝爾獎,別忘了矽藻土,沒有矽藻土,哪來的諾貝爾獎! 引起赤潮的雙鞭毛藻 有些藻類不但會反射光線,還會自行發光。乾隆年間,閩人董天工(典齋)從大陸到臺灣,途經澎湖時,寫下這樣的記載:「海上黑夜,不見一物,則擊水以視,一擊而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傾散水面,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也。」 波多黎各的燐光灣也有這種奇景,夜晚在灣中划船,船頭激起的每一滴水珠,都變成一顆小星星。日本有個不知火灣,到了某個季節,海上就會像火燒起了火似的,閃亮一片。不明就裏的日本人看了害怕,叫它「不知火」。其實,科學發達以後,少有「不知」的事,澎湖、燐光灣和不知火灣的奇景,都是一種雙鞭毛藻(Pyrodinium)所引起的。奇怪的是,這種鞭毛藻不攪動它不放光,一攪動,才會放光。 另一種雙鞭毛藻,不但會嚇人,還會害人。您聽過「赤潮」這個名詞嗎?那也是一種雙鞭毛藻(Gymnodiuium)所引起的。大量繁殖的時候,可把一大片海域染成暗紅色。「赤潮」具有毒性,可毒死魚類。從事水產養殖業的人最怕赤潮,赤潮一來,幾年的辛勞一下子就血本無歸。前幾年西海岸養殖的牡蠣大量死亡,有人說是赤潮作祟,其實,這遭不怪赤朝,而是紙廠所排出的污水闖的禍。最近長江口一帶發生大規模赤潮,中央四台所播出的空照鏡頭令人怵目驚心。余光中的詩「給我一瓢長江水」。長江的水還能喝嗎?詩人記憶中的的長江已不復存在,現在它已污染得連它流注的水域都會發生赤潮了。 太空糧食綠藻 綠藻所含的葉綠素和高等植物完全一樣,所以有人認為,綠藻是一切高等植物的祖先。是不是這樣子?事隔十幾億年,這筆賬恐怕永遠算不清了。 清澈的小湖泊中,常有一種叫水棉的綠藻,一絲一絲的,像一團纏在一起的頭髮。舀一杯池水,吸一滴放在玻璃片上,在顯微鏡下又是一個世界!新月藻像一彎新月,細胞質中的葉綠體晶瑩極了,有如一串翡翠。如果調高倍率,還可以看到新月藻的兩端各有一個液泡,裡面的幾粒硫酸鈣小顆粒正在那裡跳動呢! 單胞藻有兩根鞭毛,像一顆瓜子上長著兩根鬍子,前頭還有個紅色的眼點。大團藻像個大皮球,由千百個單胞藻狀的細胞組成,這已經是多細胞的雛形了。 在顯微鏡視野的角落裡,可能有一種不起眼的小綠球,您可別小看它,它就是鼎鼎有名的綠球藻,綠藻養殖場所養殖的就是它,一些綠藻食品就是用它們製造的。綠球藻甚至還可做為太空糧食;它供應太空人所需的食物和氧氣,太空人的排泄物又可做為肥料,如此循環不已,攜帶有限的綠球藻,就可以在太空遨遊經年。 大約三十多年前,台灣中南部還有不少綠藻養殖池,在豔陽照射下泛著綠光,有如大地上鑲嵌著一塊塊翡翠。綠藻繁殖迅速,兩週就可以收成一次,賣給日本或本地的食品業界都供不應求。現在土地和人工都一漲再漲,養殖綠藻這類生計已沒人願意幹了。時代變化太快,任誰也找不到自己的真理和永恒。 綠藻也有大些的,到海邊去玩的時候,有沒有看過一種像一張弄皺了的綠色玻璃紙似的藻類?那是石蓴。石蓴可以吃,涼拌、煮蛋花湯都不錯;曬乾了可以製成海苔,韓國海苔一般都是綠色的,換句話說,是用石蓴製的。 藻海和褐藻 要找更大的藻類,就要往褐藻或紅藻中去找。褐藻也有葉綠素,不過它身上的另一種色素──藻褐素,遮蔽了葉綠素,使得它看起來呈綠褐色。 您一定吃過海帶(昆布),海帶就是一種褐藻。海帶這一類褐藻可以提煉藻精和果膠,這是製冰淇淋、面霜、糖果等常用的一種原料。市售的海帶分為台灣產和日本產兩類,台灣海帶主要產在澎湖,含的果膠較多,清脆難煮,適於涼拌;日本海帶容易煮爛,適合製作鹵味。中國出產海帶最多的地方是膠州灣,據說是日本人強佔青島時種植的。現在大陸貨物充斥,所謂的日本海帶,有不少恐怕是大陸海帶混充的吧。 褐藻的身體已經有附著器(相當於根)、柄(相當於莖)和葉片的分化,儼然是株「植物」,所以一般人都叫它水草。其實,它離「草」還差得遠呢!在演化上,植物登陸是件大事,從藻到草,經過苔蘚、木賊、蕨類和裸子植物,沒有幾億年是成不了正果的。 到北海岸八斗子、野柳一帶旅遊的時候請注意一下,看看有沒有帶浮囊的褐藻。有些褐藻不附著在岩石上,永遠隨波逐流,過吉普賽式的生活。馬尾藻(Sargassum,它的樣子一點也不像馬尾)就是最有名的一屬,此屬約二五○種,在北大西洋聚集的地方叫做藻海,差不多占去半個北大西洋! 哥倫布是第一個發現藻海的人。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他從西班牙的巴洛斯港出發。西航一個多月,仍然沒有陸地的影子,水手們心生恐懼,紛紛要求回航。哥倫布為了振奮士氣,命令船員們仔細觀察船隻周遭的馬尾藻,再問他們看出什麼名堂。大家都不知所以然的時候,一位水手應聲說:「像是陸上漂流過來的葉子!」這句串通好了的「善意謊言」,竟為船員打了一劑強心針。哥倫布的運氣真好,幾天以後就遇到海鳥,陸地果然近了。 十九世紀興起的海洋文學,經常提到藻海,什麼帆船被纏得動彈不得了,海底藏有海怪啦,種種的傳說,更增加了藻海的神祕性。其實,藻海不啻為一個漂浮的動物園。在藻叢中,藏有種種的小魚、小蝦、小蟹。有些動物,樣子像極了馬尾藻的葉片,不仔細瞧,根本瞧不出來。藻海一定存在很久了,否則不會契合得這麼完美。 歐洲和北美的鰻魚,產卵的時候就千里迢迢地來到藻海,那一望千里的藻叢,正好可做為孵化的溫床。幼鰻隨著灣流,漂流到牠父母生活過的河口,溯河而上,回到家鄉。可聽說過有人在海邊撈鰻線嗎?那就是撈從遠洋回來的幼鰻啊!人們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知道鰻線是成鰻的幼魚,在此之前一直弄不清兩者的關係。 太平洋有馬尾藻,但沒有藻海,大洋兩岸的鰻魚仍要游到海裡產卵。東亞的鰻魚──包括台灣的鰻魚,游到東亞島弧以東的深海中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記得小時候,深秋的新店溪淺渚中,常看到有人拿個用木頭做的方形框框(底下鑲著玻璃),一手拿個魚叉,彎著腰,在那裡尋尋覓覓。當時只知道他們是叉鱸鰻的,不知道那些幾十斤的大鱸鰻,為什麼會游到深不及膝的淺水中。當我知道個中原委的時候,這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卻不見了。 話扯遠了,趕快把話題拉回來。食用的褐藻,除了海帶,海帶芽、龍鬚菜也是經常被端上餐桌,日本人吃的種種海苔(如各種品牌的海苔片),有不少是褐藻製的。可惜馬尾藻不能吃,否則藻海所產的數以億噸的馬尾藻,豈不是可以解決一部分糧食問題? 製造洋菜的紅藻 紅藻可以生活在較深的海洋中,這是因為紅藻含有藻紅素;當陽光穿過水時,首先被過濾掉的是紅光,其次是橙光、黃光、綠光,最後只剩下藍光和紫光;藻紅素利用藍光和紫光行光合作用的效率較葉綠素高,所以紅藻可以生活在較深的水中。 紅藻分枝特別多,我們常吃的石花菜和紫菜,都是紅藻。洋菜就是從石花菜等紅藻中提煉出來的。幾十年前,北部沿岸一帶漁村的空地上,經常有人在曬石花菜,這是用來提煉洋菜用的。洋菜除了食用,更重要的用處是實驗室用,培養細菌、養果蠅都少不了它。鹿角菜可提煉鹿角菜精,是巧克力奶不可或缺的原料;少了它,巧克力就會沉澱。 煮味噌湯的紫菜,就是一種紅藻。直到現在,在澎湖的一些離島上,還可以看到魚民用竹篾在曬紫菜。除了煮日式的味噌湯,紫菜還用來製壽司皮和海苔。不過現在有些紫菜是用石蓴一類綠藻染色混充的,其實分辨真假並不難,假紫菜一入水就現出綠色,而且質地粗糙,缺乏紫菜特有的口感。有次我到市場買紫菜,那位專賣海產乾貨的小販對我說:「我的紫菜是道地的澎湖紫菜,不是大陸的。」經小販解釋,才知道那些用石蓴混充的假紫菜來自中國大陸!近十幾年來,許多偽劣產品紛紛湧現,應該不是偶然。寄語大陸當局,要想復興中華,請先在恢復固有道德上下點工夫吧! 紅藻中的珊瑚藻,可以從海水中收集鈣鹽,對珊瑚礁的形成,不比珊瑚蟲的貢獻少。一般人都道珊瑚礁是造礁珊瑚產生的,恐怕少有人知道珊瑚藻的作用吧?珊瑚礁是世界上最富生機的地方,不到珊瑚礁弄潮潛水,不知道大自然的真美。台灣四面環海,除了沙岸的西海岸,其他三面都是珊瑚礁。可惜隨著污染,台灣的珊瑚礁正陷入危境。當造礁珊瑚的珊瑚蟲因污染而死亡,連帶著一切都將歸於死寂。這是台灣珊瑚礁的宿命,恐非少數環保人士的奔走呼號所能挽回。 藻菌共生的地衣 一般藻類都生活在水中或潮溼的地方,但藻類和真菌共生的地衣卻極耐乾旱,甚至可以生長在極地的凍原上。您聽過「馴鹿苔」嗎?馴鹿所吃的馴鹿苔,其實是一種地衣。當極地天氣轉暖,凍土的表層融化,蟄伏大半年的馴鹿苔和一些草類頓時得到生機,整個凍原一下子活了過來。草食性動物有了吃的,肉食性動物還怕沒吃的嗎?馴鹿苔等少數植物支撐起極地的生態系統。 在不毛的巉岩上,常可看到一圈圈同心圓狀,緊貼在岩石上的暗綠色東西,那就是地衣了。地衣會分泌酸性物質,將岩石分解。地球上原本只有岩石,從岩石變成土壤,除了侵蝕和風化,地衣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岩石背陰處,常著生著一種殼狀地衣,乾燥時蜷縮,遇到雨水就會展開,所以古人稱它石蕊或石濡。石蕊入本草,還可以提煉石蕊試劑,用來測試酸鹼,做過化學實驗的朋友該不陌生吧! 在濃密的原始林中,枝幹上常掛著暗綠色的殼狀、鬚狀或枝狀的附著物,那也是地衣,下次進入原始林的時候不妨觀察一下。台灣開發得晚,還保留著若干原始林,這是台灣的寶貴遺產。如果換成中國大陸,要找片原始林還真不容易呢! 圖說:郵輪經過加勒比海,海面上漂浮著大片海藻,這就是所謂的藻海。郵輪激起的浪花,將成片的海藻沖散。攝於八層甲版。張之傑攝。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