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19 07:47:30瀏覽265|回應0|推薦0 | |
太空學者訪問側記 五十年前,1969年7月16日,美國太陽神計畫(Apollo Mission)發射農神五號(Saturn V)火箭,載運太陽神11的三位太空人朝著月球前進,三天後抵達月球軌道,之後登月小艇載送其中兩位太空人登陸月球,這一天是1969年7月20日,第一個下去的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也留下了「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句名言。 今年距當年恰好五十年,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當中,美國依然是唯一成功載人登月的國家,藉由太陽神計畫總共有12位太空人上去,有計畫地在月球表面擺設了許多科學儀器,也帶回來許多月球岩石,讓人類對月球的研究更加務實與深入。 這項劃時代的進展並不是橫空出世,它是在美蘇兩大強國太空競賽的背景下,美國為了趕過蘇聯而制定的。雖然在之前的發展都是蘇聯領先,然而就登陸月球這件事情而言,蘇聯不僅晚了,而且至今一直都沒有達成目標,因此美國的焦慮感不再。雖然許多參與計畫的人野心勃勃希望再有進展,但對美國政府而言已經夠了,因此後來就停止載人登月計畫,之後再去的只是無人探測器,這也是探索太陽系其他目標的方式。 這樣說起來,太陽神計畫非常具有特殊性,在這五十周年的時刻,許多期刊都會對此加以紀念。 《科學月刊》老早也規劃一連串紀念文章,我看到他們種種規劃當中,有項是希望邀請大陸登月計畫嫦娥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接受訪問或幫忙撰寫文章,介紹中國大陸的登月計畫。 這有可能嗎? 已往在臺灣,我常會幫忙訪問一些學者,當我看到有這樣的安排,我主動提議說,如果歐陽自遠要接受訪問,我很樂意過去採訪。 這很好,不過怎麼才能邁開第一步聯絡呢?大家似乎都不大清楚該怎麼找到接觸的管道。 有回我剛好跟中央大學天文所葉永烜講座教授連絡,在結束該說再見時,我多問了一句:請問老師是否認識歐陽自遠?《科學月刊》希望訪問他來做紀念登月五十周年的專輯。 葉老師馬上給我一個連絡方式,非常樂意介紹我們前去訪問或怎麼邀稿。 等到聯絡上之後,歐陽院士歡迎《科學月刊》去訪問,此時葉老師也剛好參加會議要去北京,因此後來安排就希望能讓這兩位院士對談,我很榮幸排除萬難跟過去在旁邊採訪。 由於我對北京不熟,因此有些採訪之外的雜務得自行安排,我先從周圍的人開始打聽,真抱歉,我的同事們很少去北京。那我就只好直接請問這兩位院士,他們給了我一些非常實用的建議,關心的程度讓我很不好意思。 我們安排的時間是兩位院士擠出來的,歐陽院士在一天中午他離開北京的行程前安排了一上午的訪問,原本說好八點半開始,但七點五十分他就打電話到招待所問我情況,還說已經可以過去了。 但我並不是跟葉老師在一起呀!此時我有點呆,覺得臨時通知葉老師提早,可能會讓他不大方便吧!但我先過去好像也不大好,無論如何我得準備好,先過去門口等吧!沒想到葉老師恰好比我早半步進入辦公大樓,正在跟保全說明情況,原來他也很希望及早見見這位老朋友,雙方多聊聊。 我真的很不夠專業,相機沒有一直拿在手上,當他們見面時兩人那種真誠高興的樣子,讓我很感動。等到歐陽院士轉頭來跟我打招呼時,我還在摸手機在哪裡,很遺憾錯過一個美好的鏡頭。 歐陽院士先幫我們泡茶,此時我也請問葉老師該怎麼坐? 我本來希望兩位院士坐在一起,我在旁邊聽他們對談。但葉老師告訴我今天是我訪問歐陽院士,我應該坐在歐陽院士旁邊,注意聽,也好錄音。 我事先已經跟葉老師想好一些問題,等到安排就緒,準備從第一題開始,葉老師又提醒我該先介紹《科學月刊》,還要介紹我自己。 糟糕!我沒準備,但我還是對《科學月刊》有足夠的了解,介紹這是一個民間人士發起的科普期刊,它在人類首次登月時發行試刊號,隔年正式發行,至今也要滿五十年了。歐陽院士對這期刊很佩服,了解這很不容易。 至於我,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中央大學天文所碩士。歐陽院士馬上豎起大拇指,真讓我非常不好意思,我說自己喜歡做科普採訪,歐陽院士則表示這很不容易,後來我才了解他的標準很高,內容很嚴謹,跟我隨筆寫寫的方式不大一樣。不過我覺得科普的層次也有不同內涵,我喜歡的是比較一般的,專業的內容還是要專家來寫,或者由我這種人去訪問來寫。 在我正式訪問前,歐陽院士還問我:知不知道臺灣也有人造衛星很好,福衛二號?了不起!他又再度伸出大拇指。 我聽了愣了一下,我訪問過幾位相關學者,了解福衛二號有兩項酬載,一個是對地遙測,一個是研究紅色精靈,或者說是向上閃電。但臺灣太空計畫走的都是小而美的風格,真有那麼好嗎?嫦娥工程不是更好? 後來我才了解,歐陽院士敬佩的是人造衛星對人民的貢獻與幫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福衛二號的研究人員分析相關影像,發現了當地有堰塞湖可能會危害到下游的村莊,在關鍵時刻主動跟中國大陸提醒,讓他們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福衛二號對地球的關心是很全面的,尤其在許多災害上主動提供訊息,這包括了南亞大海嘯、日本311震災,這點讓他非常佩服。 訪問結束後歐陽院士還告訴我,福衛二號對汶川大地震的提醒讓人感到溫暖,相較之下大陸的遙感當時沒有提供任何相關訊息,這就很令人汗顏。此時我才體會到,歐陽院士對福衛二號讚美有加不是客氣話,而是非常真心的感謝與佩服。 訪問進展很順利,但葉老師看出來我對一些狀況不是很了解,他在旁邊特別加強說明,歐陽院士最讓人佩服之處在於面對國家交付的艱難科學任務,都能一一完成,這非常不容易。葉老師謙稱自己相較之下對天文太空的喜愛就單純許多,也沒有經歷那麼多複雜的挑戰。有了葉老師的引導就讓我知道自己有多麼渺小與不足。我們看葉老師已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但葉老師自認在歐陽院士前面也只像個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 歐陽院士跟我們說明嫦娥工程過去的發展、正在進行的研究,也介紹未來的規劃,但此時也遇到問題,一個是技術問題,有些極精密儀器大陸還沒有能力製造出來,美國雖有,但看得很緊,國家政策直接以法令禁止與中國大陸合作,怎麼辦?另外則是大陸藉由「後發優勢」,快速用現代科技實現各國多年來的太空發展,本來在後面追會有明確的目標,但當要超過其他國時,怎麼為自己的下一步訂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此時葉老師跟他分析一些可能做法,還提了些建議,這當中有know-how,也有know-whom, know-where,歐陽院士聽了很開心,像個小孩子一樣高興。不過這樣龐大的計畫發展需要許多相關人員的反覆論證,最後會怎麼做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但能夠有高明的建議去參與激盪,應該也足以讓人如獲至寶。 大陸的嫦娥工程喚起美國沉寂已久的載人登月計畫,看來新一波的太空競賽又將開始,許多國家都開始有動靜,這會是什麼情況呢? 我建議讀者們可以多加關心。 最後,我在所準備的題目外另加一題,有點憂心地請問把月球當作資源開發對象的可能性,歐陽院士竟然很不看好這樣的說法!他從成本與技術的角度來分析不可能,也很奇怪為什麼老有人要這樣提,他在乎的還是科學研究,希望解答一些科學上終極性的問題,了解人類的起源、認識地球的起源與太陽系的起源,至於能源開發並不是他關心的範圍。聽他這麼說我就鬆了口氣,希望將來即使人類技術進步,克服了成本與技術問題時,還有人能從生態、美學與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勸阻人類在月球上大規模的開發。 相關的訪問科學重點已經在《科學月刊》的七月號刊出,有興趣的人可以翻閱了解。我這篇只是側記,讓人感受到兩位院士英雄惜英雄的情誼。喜歡畫畫的葉老師還送了一幅他的作品「月在玉山明」給歐陽院士,歐陽院士把這幅畫珍藏在他的辦公室高處。 我則像入寶山,聽了一場精彩的訪問,還看到許多具有深意的藝術作品,也了解對一流的科學家而言,研究探索永遠不要忘了關心一般大眾。希望這次訪問能鼓舞國人關注這件事情,也了解臺灣富有人文意涵的科學研究精神,正是人類的一項瑰寶。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